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644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docx

固体制剂习题答案

第8章散剂

一、A型题(单选题)

1.关于制备含液体药物的散剂叙述错误的是

A.当液体组分较大时可加入稀释剂吸收

B.一般可利用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吸收

C.当液体组分过大且不属挥发性药物时,可蒸发部分液体,再加入固体药物或辅料吸收

D.不宜蒸发除去液体

E.可根据散剂中液体组分性质,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2.散剂中所含的水分不得超过

A.9.0%

B.5.0%

C.3.0%

D.8.0%

E.6.0%

3.下列口服固体剂型吸收最快的是

A.胶囊剂

B.片剂

C.水丸

D.散剂

E.包衣片剂

4.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有时出现的润湿与液化现象,此现象称为

A.增溶现象

B.絮凝现象

C.润湿现象

D.低共溶现象

E.液化现象

5.关于倍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剂量在0.01-0.1g之间的散剂,可配制成1:

l0倍散

B.取药物1份加稀释剂9份即为1:

10倍散

C.药物剂量在0.01g以下的散剂,可配制成1:

100倍散

D.取药物1份加稀释剂100份即得1:

100倍散

E.倍散可保证药物的含量准确

6.九分散中马钱子粉与麻黄等,采用下列哪种方法与其余药粉混匀,制得散剂

A.研磨法

B.过筛混合法

C.等量递增法

D.分散法

E.打底套色法

7.按药物组成分类的散剂是

A.内服散剂

B.含液体成分散剂

C.含低共溶组分散剂

D.复方散剂

E.非分剂量散剂

8.在小剂量的剧毒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称为

A.外用散

B.调敷散

C.撒布散

D.煮散

E.倍散

9.以下关于散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易吸湿变质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B.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C.比表面较大、奏效较快

D.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E.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处方宜制成散剂

10.散剂制备工艺中关键环节是

A、粉碎   

B、过筛   

C、混合   

D、分剂量  

E、质量检查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4]

A.8号筛

B.6号筛

C.9号筛

D.4号筛

E.7号筛

1.用于消化道溃疡病散剂应通过

2.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

3.眼用散剂应通过

4.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

[5~9]

A.制备低共熔组分

B.蒸发去除水分

C.套研

D.无菌操作

E.制成倍散

5.益元散制备时,朱砂与滑石粉应

6.硫酸阿托品散应

7.痱子粉制备时,其中的樟脑与薄荷脑应

8.蛇胆川贝散制备时应

9.眼用散制备时应

三、X型题(多选题)

1.中药散剂具备下列哪些特点

A.制备简单,剂量可随意增减,适于医院制剂

B.比表面积大,易分散,奏效较快

C.制备简单,质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D.刺激性、腐蚀性小,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E.外用散撒布于创面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按药物性质分类的散剂有

A.复方散剂

B.含毒性药散剂

C.含液体成分散剂

D.含低共溶组分散剂

E.分剂量散剂

四、问答题

1.简述含低共熔组分的散剂的制备原则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D、2.A、3.D、4.D、5.D、6.C、7.D、8.E、9.E、10.C

二、B型题

1.E、2.E、3.C、4.B、5.C、6.E、7.A、8.B、9.D

三、X型题

1.ABCE、2.BCD

四、问答题

1.答:

形成低共熔物药理作用增强,宜用低共熔法混合;形成低共熔物后药理作用无变化,若处方中固体的成分较多时,可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再与其他固体成分混合,使分散均匀。

或者分别以固体成分稀释低共熔成分,再轻轻混合,使分散均匀。

处方中如含有挥发油或其他足以溶解低共熔混合物的液体时,可先将低共熔混合物溶解.借喷雾法喷入其他固体成分中.混匀。

第8章胶囊剂

一、A型题

1.软胶囊填充混悬液时,可选用的分散介质是

A.滑石粉

B.去离子水

C.稀乙醇

D.海藻酸钠

E.油蜡混合物

2.下列宜制成软胶囊剂的是

A.O/W乳剂

B.芒硝

C.鱼肝油

D.药物稀醇溶液

E.药物水溶液

3.下列关于胶囊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乙醇溶液可制成胶囊剂

B.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C.与丸、片剂相比在胃肠道中崩解慢

D.吸湿性药物可制成胶囊剂

E.不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制剂

4.按现行版药典规定,硬胶囊的内容物水分不得超过

A.6.0%

B.7.0%

C.9.0%

D.l0.0%

E.12.0%

5.甘油在硬胶囊壳所起的作用是

A.改善胶囊剂的口感

B.增加胶液的粘稠度

C.防腐作用

D.增加空胶囊的光泽

E.增加胶囊的韧性及弹性

6.下列关于对硬胶囊药物填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填充细粉、微丸或颗粒

B.剧毒药稀释后填充

C.形成共熔的药物可加适量稀释剂混合后填充

D.挥发油可与浸膏粉混合同时填充

E.疏松性药物小量填充可加适量乙醇混匀后填充

7.空胶囊的含水量应控制在

A.8%一10%

B.12%一15%

C.10%一12%

D.5%一7%%

E.7%一9%

二、B型题

[1~5]

A.硬胶囊剂

B.肠溶胶囊剂

C.微囊

D.微型包囊

E.胶丸剂

下列各种叙述名称为:

1.用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包裹成一种微小囊状物的技术

2.由上下两节套合,填入固体药物者称为

3.药粉微粒或药液微滴被包于高分子材料中而成直径1~5000μm的胶囊

4.可用滴制法制备的软胶囊称为

5.在胃中不溶,仅在肠中溶化崩解的称为

[6~10]

A.肠溶胶囊

B.软胶囊

C.硬胶囊

D.明胶

E.空胶囊

6.将一定量的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充填于空胶囊中制成的药剂

7.共有000,00,0~5号八种规格

8.可采用压制法和滴制法制备

9.胶囊剂生产中囊材主要的原料

10.囊壳不溶于胃液能在肠液中崩解

三、X型题

1.下列关于胶囊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胶囊剂外观光洁,且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B.处方量大的中药可部分或全部提取制成稠膏后直接填充

C.胶囊剂中填充的药物可以是粉末,也可以是颗粒

D.胶囊剂因其服用后在胃中局部浓度高,特别适宜于儿科用药

E.易溶性、易风化、易潮解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

2.软胶囊的制备方法有

A.泛制法

B.塑制法

C.滴制法

D.压制法

E.融熔法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E、2.C、3..B、4.C、5.E、6.D、7.B

二、B型题

1.D、2.A、3.C、4.E、5.B、6.C、7.E、8.B、9.D、10.A

三、X型题

1.BDE、2.CD

第8章丸剂

一、A型题

1.水丸的制备工艺流程是

A.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打光→质检→包装

B.起模→成型→干燥→盖面→包衣→打光→质检→包装

C.原料的准备→成型→干燥→选丸→盖面→打光→质检→包装

D.起模→成型→盖面→选丸→包衣→打光→干燥→质检→包装

E.原料的准备→起模→泛制成型→盖面→干燥→选丸→包衣→打光→质检→包装

2.含挥发性药材的水丸干燥温度一般为

A.80℃~100℃

B.60℃~80℃

C.60℃以下

D.30℃以下

E.105~115℃上

3.下述关于滴丸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B.生产车间无粉尘

C.能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D.生产工序少,生产周期短

E.载药量大

4.含较多树脂、糖等黏性成分的药物粉末和药的蜜温宜为

A.105~115℃上

B.80℃~100℃

C.60℃~80℃

D.60℃以下

E.30℃以下

5.下列有关水丸起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起模用粉宜选用黏性适中的药粉,且应通过2~3号筛

 B.起模常用水为润湿剂

 C.起模是将药粉制成直径0.5~1mm大小丸粒的过程

 D.起模的方法可分为粉末泛制起模和湿粉制粒起模

 E.应控制丸模的圆整度、粒度差和丸模数目

6.下列不适宜作为水丸赋形剂的是

 A.蒸馏水

 B.黄酒

 C.淀粉浆

 D.米醋

 E.药汁

7.水丸制备的关键工艺过程为

A.药材提取

B.起模

C.成型

D.盖面

E.干燥

8.下列丸剂中发挥疗效最快的是

A.蜡丸

B.水丸

C.滴丸

D.糊丸

E.蜜丸

9.下述丸剂中不能用塑制法制备的是

A.蜜丸

B.水丸

C.糊丸

D.水蜜丸

E.浓缩丸

10.蜜丸制备的关键工序是

A.制丸块

B.制丸条

C.分粒

D.搓圆

E.选丸

二、B型题

[1~3]

A.嫩蜜,温蜜和药

B.中蜜,温蜜和药

C.中蜜,热蜜和药

D.老蜜,热蜜和药

E.老蜜,温蜜和药

1.处方中含较多粉性药材、黏性适中的药材,制蜜丸时宜用

2.处方中树脂类、胶类药材所占比例较大制蜜丸时宜用

3.冬季制蜜丸时宜用

[4~7]

A.水丸

B.蜜丸

C.糊丸

D.滴丸

E.蜡丸

4.一般不含其他附加剂,实际含药量较高的剂型为

5.溶散迟缓,可延缓药效的剂型为

6.疗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剂型为

7.体内不溶散,仅缓缓释放药物的剂型为

三、名词解释

1.滴丸

2.水丸

3.蜜丸

4.浓缩丸

5.冷凝液

四、问答题

1.试述滴丸高效速效的原理。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E、2.C、3.E、4.C、5.A、6.C、7.B、8.C、9.B、10.A

二、B型题

1.C、2.A、3.A、4..A、5.C、6.D、7.E

三、名词解释

1.滴丸:

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制成的丸剂。

2.水丸:

药材细粉以水或水性液体为黏合剂,用泛制法制成的丸剂。

3.蜜丸:

药材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4.浓缩丸:

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处方中其余药材细粉或适宜的赋形剂制成的丸剂。

5.冷粘液:

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固体丸剂的液体。

四、问答题

1.答:

速效,高效、生物利用度高:

药物在基质中呈分子、胶体或微粉状结晶,消除难溶物的聚集与附集,利于消化液润湿,故增加药物的溶出和吸收。

第8章颗粒剂

一、A型题

1.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辅料的用量不宜超过稠膏量的

A.9倍

B.8倍

C.7倍

D.6倍

E.5倍

2.下列关于颗粒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服用剂量较大

B.吸收、起效较快

C.产品质量不太稳定

D.易霉败变质

E.不易吸湿结块

3.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A.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制颗粒—干燥—整粒—包装

B.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干燥—制颗粒—整粒—包装

C.原料药提取—干燥—提取液精制—制颗粒—整粒—包装

D.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制颗粒—整粒—干燥—包装

E.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整粒—制颗粒—干燥—包装

4.对颗粒剂软材质量判断的经验(软材标准)是

 A.度适中,捏即成型   

 B.手捏成团,轻按即散   

 C.要有足够的水分

 D.要控制水分在12%以下   

 E.要控制有效成分含量

5.颗粒剂中挥发油的加入方法是

 A.与稠膏混匀制成软材

 B.用乙醇溶解后喷在湿颗粒中

 C.用乙醇溶解后喷于整粒后的干颗粒中

  D.用乙醇溶解后喷在整粒中筛出的细粉中,混匀后再与其余干颗粒混匀

  E.以上方法都可以

6.按现行版药典规定,颗粒剂的粒度要求是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

A.8.0%

B.6.0%

C.9.0%

D.15.0%

E.12.0%

7.按现行版药典规定,颗粒剂的含水量一般控制在

A.3%以内

B.4%以内

C.5%以内

D.6%以内

E.9%以内

8.下列关于制软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软材过干,粘性不足,可提高乙醇的浓度

B.若软材过软,药料易黏附筛网或成条状,可提高乙醇的浓度

C.若软材过干,粉粒过多,可降低乙醇的浓度或加黏合剂

D.若软材过黏,可提高乙醇的浓度

E.若细粉过多,可降低乙醇的浓度或加黏合剂

9.挤出制粒的关键工艺是

A.控制辅料的用量

B.制软材

C.控制制粒的温度

D.搅拌的速度

E.控制水分

10.制备颗粒剂时,稠膏:

糖粉:

糊精一般为

A.1:

2:

1

B.1:

3:

1

C.1:

4:

1

D.1:

5:

1

E.1:

6:

1

11.下列关于泡腾性颗粒剂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泡腾性颗粒剂必须控制干颗粒的水分,以免服用前酸碱发生反应

B.泡腾崩解剂分为有机酸和弱碱

C.泡腾颗粒剂具速溶性

D.常制成酸性颗粒和碱性颗粒混合均匀而得

E.可选用石炭酸作为崩解剂

12.下列哪项为影响泡腾颗粒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A.泡腾崩解剂的用量

B.泡腾崩解剂的种类选择

C.酸、碱性颗粒的制备方法

D.颗粒混合的速度

E.干燥颗粒的含水量

二、B型题

[1~4]

A.除去部分杂质,减小颗粒吸湿性作用

B.矫味及黏合作用

C.防止挥发性成分散失的作用

D.使颗粒遇水后疏松,迅速溶解的作用

E.节约其他赋形剂兼具治疗作用

1.糖粉作为赋形剂具有

2.水提液用乙醇沉淀具有

3.β-环糊精包合具有

4.药材细粉作赋形剂

[5~8]

A.可溶性颗粒剂

 B.混悬性颗粒剂

C.泡腾颗粒剂

 D.酒溶性颗粒剂

E.块状冲剂

5.由酸性颗粒和碱性颗粒混合制成,遇水产二氧化碳气体

6.制颗粒时有不溶性药物细粉加入

7.包括水溶性颗粒剂和酒溶性颗粒剂

8.系将药材提取物及辅料混匀制粒,用模具压制成块(机压法)即得

三、X型题

1.生产中颗粒剂的制粒方法主要有

 A.挤出制粒

 B.喷雾干燥制粒

 C.湿法混合制粒

 D.塑制法制粒

 E.滴制法制粒

2.有关水溶性颗粒剂干燥注意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为

 A.湿颗粒应及时干燥

 B.干燥温度应逐渐升高

 C.颗粒干燥程度适宜控制在5%以内

 D.干燥温度一般以60~80℃为宜

 E.可用烘箱或沸腾干燥设备干燥

四、问答题

1.颗粒剂制粒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E、2.B、3.A、4.B、5.C、6.D、7.D、8.A、9.B、10.B、11.E、12.E、

二、B型题

1.B、2.A、3.C、4.E、5.C、6.B、7.A、8.E

三、X型题

1.ABC、2..ABDE

四、问答题

1.答:

常用的制粒方法有:

湿法制粒(挤出制粒、湿法混合制粒、流化喷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滚转制粒)和干法制粒等。

第8章片剂

一、A型题

1.各类片剂压片前均必须加用的辅料为

A.崩解剂

 B.润湿剂

 C.黏合剂

 D.吸收剂

 E.润滑剂

2.片剂包糖衣的正确工序是

 A.隔离层→糖衣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B.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C.隔离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

 D.隔离层→粉底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E.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3.制片剂,下列宜加用吸收剂的是

 A.主药剂量小于0.1g

 B.药料黏性不足

 C.药料含挥发油较多

 D.药料黏性较大

 E.药料含引湿成分较多

4.用湿颗粒法制片,薄荷脑最佳的加入工序为

A.制粒前加入

B.干燥前加入

C.整粒前加入

D.整粒后加入,闷数小时

E.临压片时加入

5.崩解剂加入方法不同,其崩解速度、药物的溶出速度不同,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崩解速度为外加法>内、外加法>内加法;溶出速度为内、外加法>内加法>外加法

B.崩解速度为内、外加法>内加法>外加法;溶出速度为外加法>内、外加法>内加法

C.崩解速度为内加法>内、外加法>外加法;溶出速度为内、外加法>外加法>内加法

D.崩解速度为外加法>内加法>内、外加法;溶出速度为外加法>内加法>内、外加法

E.崩解速度为内、外加法>外加法>内加法;溶出速度为内加法>内、外加法>外加法

6.下列关于润湿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的药物常采用水作润湿剂

B.润湿剂本身没有粘性

C.对不耐热的药物不宜采用水作润湿剂

D.药物水溶性大、粘性大的药物可采用较高浓度的乙醇作润湿剂

E.用乙醇作润湿剂制粒应迅速搅拌立即制粒

7.淀粉浆作为黏合剂,最常用的浓度是

A.10%

B.20%

C.30%

D.25%

E.40%

8.硬脂酸镁作润滑剂一般用量为

A.0.3%-1%

B.0.1%-0.3%

C.1%-3%

D.3%-5%

E.5%以上

9.下列不属于片剂松片原因的是

A.黏合剂过量

B.颗粒含水量不当

C.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

D.细粉过多

E.原料中含较多挥发油

10.下列关于干颗粒的质量要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药颗粒含水量为一般为3%~5%

B.含水量过高压片时会产生粘冲现象

C.颗粒大小、松紧及粒度应适当

D.颗粒大小应根据片重及药片直径选用

E.大片可采用较小的颗粒压片,小片必须用较大的颗粒压片

11.关于片剂压片时变色产生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润滑油过多滴于颗粒产生油点

B.浸膏类制成的颗粒过硬

C.所用润滑剂未经过筛

D.润滑剂与颗粒未充分混匀

E.加料斗内的颗粒时多时少

12.适用于中药全浸膏片浓缩液直接制粒的是

A.挤出制粒法

B.湿法混合制粒

C.喷雾干燥制粒法

D.流化喷雾制粒法

E.干法制粒

13.压片时,一般干颗粒中含有通过二号筛的粉粒以占总量多少为宜

A.45%-60%

B.20%-40%

C.10%-20%

D.10%-30%

E.5%-10%

二、B型题

[1~5]

A.包隔离层

B.包粉衣层

C.包糖衣层

D.包有色糖衣层

E.打光

1.片剂包糖衣时,单纯的70%糖浆用于

2.片剂包糖衣时,滑石粉与70%糖浆用于

3.片剂包糖衣时,少量滑石粉与35%阿拉伯胶浆用于

4.片剂包糖衣,0.15%氧化铁与70%糖浆用于

5.片剂包糖衣时,少量柠檬黄与70%糖浆用于

[6~10]

A.硬脂酸镁

B.微粉硅胶

C.淀粉浆

D.干淀粉

E.乙醇

6.崩解剂

7.润湿剂

8.黏合剂

9.助流剂

10.润滑剂

[11~14]

A.喷雾干燥制粒法

B.湿法混合制粒

C.滚转制粒法

D.流化喷雾制粒法

E.挤出制粒法

11.适用于中药全浸膏片浓缩液直接制粒

12.适用于中药浸膏粉、半浸膏粉及粘性较强的药物细粉制粒

13.利用气流使药粉呈悬浮流化状态,再喷入粘合剂液体,使粉末聚结成粒的方法

14.药粉加入粘合剂制成软材,用强制挤压的方式使其通过具有一定孔径的筛网或孔板而制粒的方法

[15~18]

A.糖粉

B.乙醇

C.甘露醇

D.纤维素衍生物

E.糊精

15.用量过多导致颗粒过硬的辅料是

16.不宜用于强碱性药物的是

17.常用于咀嚼片的稀释剂是

18.可用其溶液也可用基干燥粉末作粘合剂的是

三、X型题

1.中药半浸膏片制备时,适宜作为粉料的处方药材是

A.黏性大或质地坚硬的药材

B.含淀粉较多的药材

C.用量极少的贵重药

D.纤维性强、质地泡松的药材

E.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

2.下列片剂制备时不加崩解剂的有

A.泡腾片

B.长效片

C.口含片

D.外用溶液片

E.舌下片

3.下列属于片剂崩解剂的是

A.CMS-Na

B.糊精

C.碳酸氢钠与枸橼酸

D.L-HPC

E.吐温-80

4.中药片剂制备过程中,下列适宜以药材细粉入药的是

A.雄黄

B.冰片

C.石膏

D.麝香

E.葛根

5.下列关于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叙述正确的是

A.干颗粒再次通过筛网进行整粒

B.整粒一般为二号筛

C.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

D.加崩解剂

E.加润滑剂

6.下列属于引起片剂压片时粘冲的原因是

A.冲模表面粗糙或刻字太深

B.物料含水量过多

C.润滑剂用量不足

D.室内湿度过大

E.粘合剂用量不足

7.薄膜衣片与糖衣片比较具有的优点是

A.节省物料,操作简单

B.工时短,成本低

C.衣层薄增重不大

D.对片剂崩解影响小

E.外形较糖衣片美观

8.下列可作为肠溶衣物料的是

A.CAP

B.丙烯酸树脂Ⅱ号

C.虫胶

D.丙烯酸树脂Ⅳ号

E.丙烯酸树脂Ⅲ号

四、处方分析

(一)、穿心莲内酯片

穿心莲内酯50.0g1

微晶纤维素12.5g2

淀粉3.0g3

微粉硅胶2.0g4

滑石粉1.5g5

硬脂酸镁1.0g6

30%乙醇适量7

(二)、薄膜包衣溶液

HPMC2kg8

滑石粉2kg9

蓖麻油1000ml10

95%乙醇53000ml11

吐温-801000ml12

丙二醇100ml13

水47000ml14

柠檬黄适量ml15

五、计算题

1.某中药复方药材重4kg,可供服用300次,经煎煮浓缩后制成干颗粒总重为450g,加入1%硬脂酸镁与5%淀粉压片,若每次服4片,片重应为多少?

六、工艺流程

1.试述湿颗粒法压片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E、2.B、3.C、4.D、5.A、6.A、7.A、8.A、9.A、10.E、11.E、12.C、13.B

二、B型题

1.C、2.B、3.A、4.D、5.D、6.D、7.E、8.C、9.B、10.A、11.A、12.C、13.D、14.E、15.E、16.A、17.C、18.D

三、X型题

1.BCE、2.BCE、3.ACDE、4.ABCD、5.ABCDE、6.ABCD、7.ABCD、8.ABCE

四、处方分析

1.主药;2.填充剂、干燥粘合剂;3.崩解剂;4.助流剂;5.润滑剂;6.润滑剂;8.薄膜衣材料;9.分散剂;10.增塑剂;11.溶剂;12.润湿剂;13.增塑剂;14.溶剂;15.着色剂

五、计算题

1.解:

(450+450×6%)/1200=0.3975(g)

六、工艺流程

1.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