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863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docx

广东省揭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

广东省揭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末)理综化学试题

1.下列贡献与中国科学家无关的是

A.创立侯氏制碱法B.发现青蒿素

C.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发明元素周期表

【答案】D

【解析】A、中国科学家侯德榜发现了侯氏制碱法,故侯氏制碱法和中国科学家有关,故A错误;B、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故B错误;C、中国科学家最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和中国科学家有关,故C错误;D、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中国科学家无关,故D正确;故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乙醇和乙醛均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

C.淀粉和聚乙烯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和甘油

【答案】B

【解析】A:

苯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正确

C:

聚乙烯是合成高分子

D:

油脂水解产物是高级脂肪酸及甘油

答案为B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gCH4含有CH4分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22.4LCO2含有CO2分子数为NA

C.1molNa燃烧生成Na2O2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D.0.5mol·L-1的CuCl2溶液中含Cl-数为NA

【答案】A

...............

4.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

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B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向混合物中滴加适量稀硝酸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

D

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

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二者均与碳酸钠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故A错误;B.二者均与硝酸反应,不能除杂,应选盐酸、过滤,故B错误;C.滴入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不能检验亚铁离子,应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后加氯水变为血红色检验,故C错误;D.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中,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生成硅酸和碳酸氢钠或碳酸钠,证明H2CO3酸性比硅酸强,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离子检验等为解答的关键。

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的结合。

5.如图所示,a、b、c均为石墨电极,d为碳钢电极,通电进行电解。

假设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保持不变

B.甲烧杯中a的电极反应式为:

4OH-―4e-=O2↑+2H2O

C.当电解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两溶液混合,一定会产生蓝色沉淀

D.当b极增重3.2g时,d极产生的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

【答案】B

【解析】A.通电一段时间后,甲中阳极发生4OH--4e-=2H2O+O2↑,阴极发生Cu2++2e-=Cu,反应后为硫酸,溶液pH减小,乙中阴极氢离子被电解生成氢氧根离子,溶液的pH增大,故A错误;B.a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阳极上氢氧根离子失电子,其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故B正确;C.当电解一段时间后,甲可能为硫酸,乙为NaOH,则二者混合不会生成沉淀,故C错误;D.b极增重3.2g时,n(Cu)=

=0.05mol,由Cu~2e-~H2↑,则d极产生的气体为0.05mol×22.4L/mol=1.12L,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明确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注意图中阳极的判断及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本题的易错点为C。

6.甲、乙、丙、丁四种元素位于同一短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甲<乙<丙

B.最外层电子数:

丙>丁

C.若乙的最高价含氧酸为强酸,则丙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D.若甲、乙、丙均是金属,则氢氧化物碱性:

甲<乙<丙

【答案】C

【解析】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

甲>乙>丙,故A错误;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则丙<丁,故B错误;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逐渐增强,如乙的最高价含氧酸为强酸,则丙是活泼非金属元素,一定不是零族元素,后面还有丁,故C正确;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氢氧化物碱性逐渐减弱,应有:

甲>乙>丙,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注意元素周期律的把握。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0的溶液中:

NO3-、SO42-、Na+、I-能大量共存

B.0.1mol·L-1Na2S溶液中:

c(Na+)=2c(S2-)

C.NaHSO3溶液中:

c(HSO3-)+c(OH-)+c(SO32-)=c(H+)+c(Na+)

D.等体积的硝酸和氨水混合可能存在:

c(NO3-)=c(NH4+)

【答案】D

【解析】A.pH=0的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够氧化I-,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NaCl水解,在0.1mol·L-1Na2S溶液中:

c(Na+)>2c(S2-),故B错误;C.NaHSO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HSO3-)+c(OH-)+2c(SO32-)=c(H+)+c(Na+),故C错误;D.硝酸和氨水混合后的溶液可能显中性,在中性溶液中c(NO3-)=c(NH4+),故D正确;故选D。

8.某小组以醋酸为例探究弱酸的性质。

(1)实验一:

探究酸的强弱对酸与镁条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表中c=________mol·L-1。

编号

酸的种类

酸的浓度/mol·L-1

酸的体积/mL

镁条质量/g

1

醋酸

1.0

10

2.0

2

盐酸

c

10

2.0

②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左图)的气密性后,添加药品;

b)反应开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操作);

c)将所记录的数据转化为曲线图(右图)。

③写出0~5min醋酸、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化规律:

____________。

(2)实验二:

现有一瓶醋酸溶液,常温下测定其中醋酸的电离程度(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设计实验方案,将待测物理量和对应的测定方法填写在下表中。

待测物理量

测定方法

①__________

量取25.00mL醋酸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0.1000mol·L-1NaOH标准溶液装入______________中,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0

(2).每隔1min记录一次生成H2的体积(3).醋酸与镁条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不明显;盐酸与镁条反应开始阶段反应速率很快,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减小(4).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5).碱式滴定管(6).H+的物质的量浓度(7).取适量醋酸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pH

【解析】

(1)①要探究酸的强弱对酸与镁条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必须保持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保持一致,故醋酸和盐酸的浓度应相同,故C也应为1.0mol/L,故答案为:

1.0;

②据图可知,是要通过测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收集到的氢气体积的大小来测量反应速率,故在反应开始后,应每隔1min记录一次生成H2的体积,故答案为:

每隔1min记录一次生成H2的体积;

(2)醋酸的电离程度是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比,故要求醋酸的电离程度,故应测出醋酸溶液的浓度和溶液中H+的浓度。

①根据测定方法可知,此为酸碱中和滴定,所给的NaOH溶液是标准液,即醋酸是待测液,通过滴定,可测出醋酸溶液的浓度;碱液应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

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由于①能测出醋酸溶液的浓度,故此步实验的目的是测量溶液中H+的浓度,而若较精确的测量溶液的pH,应该用pH计,方法是取适量醋酸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pH,故答案为:

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碱式滴定管;H+的物质的量浓度;取适量醋酸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pH。

9.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

利用生物发酵得到的乙醇制取氢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部分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

反应I和反应II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反应I中,1molCH3CH2OH(g)参与反应后的热量变化是256kJ。

①H2O的电子式是:

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I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II,在进气比[n(CO):

n(H2O)]不同时,测得相应的CO的平衡转化率见下图(各点对应的反应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①图中D、E两点对应的反应温度分别为TD和TE。

判断:

TD_______TE(填“<”“=”或“>”)。

②经分析,A、E和G三点对应的反应温度相同,其原因是A、E和G三点对应的____相同。

③当不同的进气比达到相同的CO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和进气比的关系是______。

(3)反应III,在经CO2饱和处理的KHCO3电解液中,电解活化CO2制备乙醇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电解后溶液中分离出乙醇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CH3CH2OH(g)+H2O(g)===4H2(g)+2CO(g)△H=+256kJ·mol-1(3).<(4).化学平衡常数(5).进气比越大,反应温度越低(6).14CO2+12e-+9H2O=CH3CH2OH+12HCO3-(7).蒸馏

【解析】

(1)①H2O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②1molCH3CH2OH(g)参与反应后的热量变化是256kJ,根据图像,反应I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增大,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g)+H2O(g)===4H2(g)+2CO(g)△H=+256kJ·mol-1,故答案为:

CH3CH2OH(g)+H2O(g)===4H2(g)+2CO(g)△H=+256kJ·mol-1;

(2)①根据图像,反应II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说明正反应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CO转化率减小,图中D、E两点对应的反应温度分别为TD和TE.D点CO转化率大于E点CO转化率,说明TD<TE,故答案为:

<;   

②E点平衡常数CO(g)+H2O(g)⇌CO2(g)+H2(g)

起始量   1   1   0   0

变化量   0.5  0.5  0.5  0.5

平衡量   0.5  0.5  0.5  0.5

K=1

A点平衡常数CO(g)+H2O(g)⇌CO2(g)+H2(g)

起始量   1   2  0   0

变化量   

  

  

  

          

平衡量   

  

  

  

K=1

G点平衡常数CO(g)+H2O(g)⇌CO2(g)+H2(g)

起始量   3   2   0   0

变化量   1.2  1.2  1.2 1.2

平衡量   1.8  0.8  1 2 1.2

K=

=1,

A、E和G三点对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相同,因此反应温度相同,故答案为:

化学平衡常数;

③已知CO(g)+H2O(g)⇌CO2(g)+H2(g)△H=-42kJ•mol-1,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CO转化率减小,当不同的进气比达到相同的CO平衡转化率时,图中B、E两点E点的进气比大于B点,但转化率相同,因此需要平衡正向移动,则E点温度低于B点,即进气比越大,反应温度越低,故答案为:

进气比越大,反应温度越低;

(3)①根据图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得到电子生成乙醇,根据题意,同时生成HCO3-,电极反应式为14CO2+12e-+9H2O=CH3CH2OH+12HCO3-,故答案为:

14CO2+12e-+9H2O=CH3CH2OH+12HCO3-;

②乙醇乙挥发,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从电解后溶液中分离出乙醇,故答案为:

蒸馏。

10.以黄铁矿为原料制硫酸产生的硫酸渣中含Fe2O3、SiO2、Al2O3、CaO、MgO等。

现以硫酸渣制备铁红(Fe2O3),过程如下:

(1)酸溶过程中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原过程中加入FeS2是将溶液中的Fe3+还原为Fe2+,而本身被氧化为SO42-,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Fe3+被完全还原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过程中通入空气和加入NaOH是为了将溶液中的铁元素充分转化为沉淀而析出,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铁红的质量,氧化过程需要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是_____。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Al(OH)3

Fe(OH)2

Mg(OH)2

开始沉淀

2.7

3.8

7.5

9.4

完全沉淀

3.2

5.2

9.7

12.4

(5)滤液B可以回收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2O3+6H+=2Fe3++3H2O

(2).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3).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若不显红色,则说明Fe3+已被完全还原(4).4Fe2++O2+2H2O+8OH-=4Fe(OH)3↓或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5).3.2~3.8(6).Al2(SO4)3、MgSO4、Na2SO4

【解析】硫酸渣中含Fe2O3、SiO2、Al2O3、MgO等,稀硫酸溶解主要除去不与酸反应的SiO2,加入FeS2将溶液中的Fe3+还原为Fe2+,再加氢氧化钠和空气,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是3.2~3.8主要是使三价铁沉淀,而二价镁,三价铝都不沉淀,最后洗涤、烘干、研磨使氢氧化铁分解生成氧化铁,从而得到铁红。

(1)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方程式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故答案为:

Fe2O3+6H+=2Fe3++3H2O;

(2)FeS2中S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6价,2个S原子转移14个电子,Fe3+转移1个电子,则二者的计量数之比为1:

14,根据S守恒可知SO4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根据氧守恒可知H20前面化学计量数为8,根据H守恒可知H+前化学计量数为16,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检验Fe3+被完全还原的实验操作和现象为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若不显红色,则说明Fe3+已被完全还原,故答案为:

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若不显红色,则说明Fe3+已被完全还原;

(3)Fe2+与OH-反应生成4Fe(OH)2,Fe(OH)2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为Fe(OH)3,用化合价升价法配平方程式为4Fe2++O2+2H2O+8OH-=4Fe(OH)3↓,故答案为:

4Fe2++O2+2H2O+8OH-=4Fe(OH)3↓;

(4)溶液pH>3.2时Fe3+沉淀完全,溶液pH=3.8时Al3+开始沉淀,故溶液的pH的范围是3.2~3.8,根据几种离子沉淀的pH,如果pH过大,Al3+、Mg2+形成沉淀,使制得的铁红不纯;故答案为:

3.2~3.8;

(5)未沉淀的离子为Na+、Mg2+、Al3+,故滤液B可以回收的物质有:

Na2SO4、Al2(SO4)3、MgSO4,故答案为:

Na2SO4、Al2(SO4)3、MgSO4。

点睛:

本题通过制备铁红,考查了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综合应用。

明确制备流程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为解答关键,试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1.【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目前半导体生产展开了一场“铜芯片”革命——在硅芯片上用铜代替铝布线,古老的金属铜在现代科技应用上取得了突破,用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生产粗铜,其反应原理如下:

(1)基态硫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硫元素与氧元素相比,第一电离能较大的元素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反应①、②中均生成有相同的气体分子,该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是_________,其立体结构是___________。

(3)某学生用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做了一组实验:

CuSO4溶液

蓝色沉淀

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写出蓝色沉淀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深蓝色透明溶液中的阳离子(不考虑H+)内存在的全部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__。

(4)铜是第四周期最重要的过渡元素之一,其单质及化合物具有广泛用途,铜晶体中铜原子堆积模型为________;铜的某种氧化物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若该晶体的密度为d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该晶胞中铜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pm(用含d和NA的式子表示)。

【答案】

(1).1s22s22p63s23p4

(2).O(3).sp2(4).V型(5).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6).共价键、配位键(7).面心立方最密堆积(8).

×1010

【解析】试题分析:

(1)S位于第三周期ⅥB族,是16号元素,基态硫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以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氧;故答案为:

1s22s22p63s23p4;O;

(2)由

(1)分析知反应①②生成的相同气体分子是SO2,SO2中价层电子对个数=2+

(6-2×2)=3,所以S原子采用sp2杂化,由于含有一个孤电子对,其空间构型是V型;故答案为:

sp2;V型;

(3)硫酸铜溶液与氨水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溶于过量的氨水,形成[Cu(NH3)4]2+离子,蓝色沉淀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深蓝色透明溶液中的阳离子(不考虑H+)内存在的全部化学键类型有共价键、配位键,故答案为:

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共价键、配位键;

(4)铜晶体中铜原子堆积模型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在铜的某种氧化物晶胞中,O原子在晶胞的顶点和体心,故O原子数=

×8+1=2,Cu原子全部在体心,故Cu原子数=4,即一个氧化亚铜晶胞中有2个O原子和4个Cu原子,根据密度计算公式ρ=

可知,体积V=

=

cm3,所以晶胞的边长为

cm,根据晶胞的结构图可知,晶胞中铜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距离晶胞边长的

,所以该晶胞中铜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距离为

×

cm=

×

×1010pm,故答案为: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

×1010

考点:

考查了晶胞的计算、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方式以及分子构型和配合物的相关知识。

12.【化学一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G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A既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又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其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

请回答:

(1)B的名称为________,G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

(2)B→C、D→E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E→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①含有结构

②苯环上有2个取代基)

【答案】

(1).丙醇(或1—丙醇)

(2).酯基、(酚)羟基(3).氧化反应(4).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5).

(6).

(7).24(8).

【解析】试题分析:

(1)有题意可知A既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又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其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A的分子式为C7H6O3,故A为

,由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6,根据信息方程式②可知,D应为

,则C为乙醛,B为丙醇,顺推E为

,则F为

;根据此答题:

B为丙醇,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G为F加聚产物,含有的官能团为酯基和羟基,故答案为丙醇(或1丙醇) 酯基、(酚)羟基;

(2)B→C为丙醇氧化为丙醛的反应,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D→E为

与氢气加成生成

的反应,反应类型分别为加成反应,故答案为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3)A为

,与E

发生酯化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D为

,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满足①含有

结构,②苯环上有2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有

,苯环上取代基还可以为-CH(CH3)CH=CH2与-OH,-C(CH2CH3)=CH2与-OH,-C(CH3)=CHCH3与-OH,-CH2CH2CH=CH2与-OH,-CH2CH=CHCH3与-OH,取代基的位置分别为邻、间、对三种,共有24种,故答案为

考点:

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的分类、有机合成与推断、酯酸醛卤代烃醇烯烃烷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