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104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docx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届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2017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高三11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A卷

一、单选题:

共12题

1.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

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时周天子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D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D项错误。

 

2.(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

明穆宗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

A.朝贡贸易体系的瓦解B.世界市场中心地位牢固

C.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优势D.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海禁政策。

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故A项错误;“隆庆开关”时,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以西欧为中心而非中国,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用从美洲掳掠的黄金白银,从亚洲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印度的香料,材料中大量白银的流入反映了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优势,故C项正确;“隆庆开关”是指某个时期,一定区域解除海禁,调整对外贸易管理政策,而不能说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故D项错误。

 

3.《全球通史》写到:

“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然而,“均田制”的确对削弱大家族的控制、加强唐朝统治有所帮助……此外,农民们还得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常备军,从而加强了帝国政府的军事地位。

”这段材料揭示了统治者采取“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切实保障农民利益B.避免政治分裂局面C.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壮大帝国军事实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由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属性可知,统治者采取“均田制”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保障农民利益,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均田制既削弱了大家族的对地方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军事力量,能有效避免政治分裂局面,故选B项;材料明确提到实行均田制“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故C项错误;壮大帝国军事实力不是均田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4.柏拉图曾说: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

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A.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产物B.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

C.不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D.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制度。

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不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领袖人物……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可知,人民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说是领袖的执政能力,而不是多数人的暴政,故D项错误。

 

5.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

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价格革命,金银数量增加,通货膨胀,工资上涨,工业成本随之上升,产品无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西班牙商人销售商品,获得暴利,但他们将财富投入“地产,购买贵族头衔”,没有转化为资本,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

 

6.法兰西的共和之路艰难曲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如下图所示。

下列各项能够对这一现象做出全面准确解释的是

A.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曲折迭起

C.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异常激烈D.外国势力干涉打断了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兰西艰难的共和之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该图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民主共和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和法兰西的民主共和之路异常艰难。

民主共和思想仅是启蒙思想的内容之一,二者不能等同,排除A项。

这种艰难与B、C、D项均有关联,但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是曲折的原因之一,没有贯串整个过程;外国势力干涉也是局部的,排除B、D项。

C项正确。

 

7.据考证,“到1937年,中国所有陆军装备的轻武器几乎都可以自给了”,同时一些复杂的重型装备也被大批生产出来。

这反映了中国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代B.国防近代化在持续推进

C.对抗日战争已运筹帷幄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曲折发展。

抗战期间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日益萎缩,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军事装备的自给和生产,有利于中国国防近代化,故B项正确;抗战初期中国处于被动防御,而不是运筹帷幄,故C项错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是在抗战胜利后,故D项错误。

 

8.学者徐国琦指出,“中国领导人慎重地利用时势主动地参战”,其短期目标是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支援,收复山东主权及德奥利益范围,长期目标则是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中国政府得以参战并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可谓近代史上一个“转折性里程碑”。

对此段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这里的“中国政府”指南京国民政府

B.二战中的贡献使中国“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

C.中国主动参战的最终结果使民众大失所望

D.“转折性里程碑”指的是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背景。

从材料“协约国”“收复山东主权及德奥利益范围”可知是中国参加的一战,此时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而非南京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了日本,中国被当成战败国宰割,并没有“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故B项错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民众大失所望,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C项正确;“转折性里程碑”是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而且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9.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外糖料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手工业的破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B项错误;糖料的进出口是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进出口值的变化说明中国糖料的进出口,是服从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这是日益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正确。

 

10.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该外交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D.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4年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进一步扩大新中国的影响,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第二次建交高潮,故A项正确;中国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和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都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B、D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主要有苏、美、英、法等大国参加,而不是亚非拉国家的国际会议,故C项错误。

 

11.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

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垄断组织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价格垄断”“公共计划” 可知不是胡佛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从材料“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 阻碍农业发展 ”“ 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 ”可知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故C项正确;根据“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可知,材料说的不是福利制度, 故D项错误。

 

12.下图所示局面的出现

A.标志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B.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C.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D.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根据所学可知“冷战”只是延伸到亚洲,不能说全面展开,“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故A项错误;朝鲜半岛政治分裂开始的标准应该是建立了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故B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故C项错误;1953年的朝韩军事停火,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

共4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为车上油)及燃灯,极明”。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的作用。

材料二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

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并指出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材料三 下图是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用作车轮的润滑油、照明的灯油、制作书画用的油墨。

(2)认识:

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

基本情况:

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

(3)变化:

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使用呈下降趋势,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

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及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快了新能源的使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

(1)问,可根据材料一信息“……以膏车(为车上油)及燃灯……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概括提炼得出答案。

(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信息“‘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概括提炼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信息“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概括提炼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信息归纳得出木材、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在19世纪中期的变化和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变化;第二小问“变化的原因”,可以联系两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出现和使用,得出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社会层次是以“士农工商”作为高低贵贱的考量标准的。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

“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

工技役于人,近贱。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答案】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排序观念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道德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再加上科举取士等巩固皇权措施的推波助澜,造就了以读书人或官员为代表的“士”的地位的尊贵。

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对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科技的转型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

由于农业对封建统治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再加上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农民”的地位自然排在了“工商”之前。

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农业文明古国地位的巩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逐渐与时代脱轨,其典型表现为明清之际对工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作用。

工商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部门,但由于统治者推行对手工业者的“匠户”管理制度,对商业实施抑商政策,以及人们传统思想里对工商业及工商业者的轻视或歧视,造成了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生存空间的狭小。

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对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士商合流”、“工商皆本“等现象或思想也对“士农工商”这一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

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士农工商”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存在。

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围绕其中一个阶层的地位展开论述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士农工商”排序)。

该题属于观点评述论证题型,是高考必考题型。

该题答题模板是“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怎么样”即你对该观点的总体评价。

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总是由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

“士农工商”排序,是一种传统观念,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然后,论证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官本位思想、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影响,从原因、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最后,对观点从根源、时代发展、阶级本质等方面进行总评。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

1946年开始实行煤炭工业国有化。

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通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此外,工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实行免费医疗、教育补助、养老金补助、工伤补助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

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特点。

并分析其实行的背景。

(2)概括撒切尔经济政策与二战后经济政策的不同,其政策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特点:

推动大规模国有化;实施社会改革,推进福利国家建设。

背景:

二战使英国经济衰落;凯恩斯主义的流行;鉴于资本资义社会的弊端。

(2)不同:

从国有化到私有化;从推进福利国家建设到削减福利开支。

原因:

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危机,陷入停滞与通货膨胀;福利国家的弊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问,第一小问“特点”,可以从材料信息“……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行煤炭工业国有化。

1947年8月以后,……在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实行免费医疗、教育补助、养老金补助、工伤补助等”,再联系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概括提炼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可以联系二战前后英国政治经济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得出原因。

(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对比材料一信息得出不同;第二小问“原因”,联系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和福利制度弊端两个角度得出原因。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刘长春(1909—1983年),大连人,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教育部在1932年5月底决定不参加。

6月12日上海申报刊登一篇消息,引起全国震惊。

消息中指出,洛杉矶奥运筹备会接受“伪满州国”的报名,将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当时中国抗日情绪高涨,刘长春也曾在大公报发表声明,指出“我是中华民族黄炎子孙,是中国人,绝不代表日伪满州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时势所逼,为了维护我国的国际地位,当时的中华奥会认为除非我国选派选手参加奥运会,才能粉碎日本人扶持伪满州国取代我国地位的阴谋,因此就决定将计就计派选手报名参加奥运会。

当时奥运会报名已经在6月18日结束,我国奥会急电要求通融报名,26日接获奥运会筹备会答复同意。

赴美的旅费要不少钱,当时教育部……也没有经费支援。

幸好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出面,资助经费约8000银圆,约合美金1500元,已经足够所需。

——据《一个人的奥运会》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意义。

【答案】

(1)日本侵华加剧;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刘长春具有爱国意识;国际奥委会态度的变化;有识之士的支持等。

(2)粉碎日本为伪满州国的国际宣传阴谋;成为中国体育界出席奥运会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长春。

(1)问,可根据材料信息“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中国抗日情绪高涨,刘长春也曾在大公报发表声明,指出‘我是中华民族黄炎子孙,是中国人,绝不代表日伪满州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我国奥会急电要求通融报名,26日接获奥运会筹备会答复同意。

……幸好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出面,资助经费约8000银圆……”,再联系1932年日本侵华史实,概括提炼得出答案。

(2)问,可根据材料信息“长春(1909—1983年),大连人,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洛杉矶奥运筹备会接受‘伪满州国’的报名……为了维护我国的国际地位,当时的中华奥会认为除非我国选派选手参加奥运会,才能粉碎日本人扶持伪满州国取代我国地位的阴谋”,概括提炼要点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