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114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docx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雷达根本理论与根本原理

一、雷达的根本理论

1、雷达工作的根本过程

发射机产生电磁信号,由天线辐射到空中,发射的信号一局部被目标拦截并向许多方向再辐射。

向后再辐射回到雷达的信号被天线采集,并送到承受机,在接收机中,该信号被处理以检测目标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最后在雷达终端上将处理结果显示出来。

2、雷达工作的根本原理

一般来说,会通过雷达信号到目标并从目标返回雷达的时间,得到目标的距离。

目标的角度位置可以根据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为最大时,窄波束宽度雷达天线所指的方向而获得。

如果目标是运动的,由于多普勒效应,回波信号的频率会漂移。

该频率的漂移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成正比,根据fd丝,即可得到目标的速度。

3、雷达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技术参数

3.1雷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3.1.1雷达的探测范围

雷达对目标进展连续观测的空域,叫做探测范围,又称威力范围,取决于雷达的最小可测距离和最大作用距离,仰角和方位角的探测范围。

3.1.2测量目标参数的准确度和误差

准确度上下用测量误差的大小来衡量,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雷达测量准

确度的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疏失误差。

3.1.3分辨力

指雷达对两个相邻目标的分辨能力。

可分为距离分辨力、角分辨力〔方位分辨力和俯仰角分辨力〕和速度分辨力。

距离分辨力的定义:

第一个目标回波脉冲的后沿与第二个目标回波脉冲的前沿相接近以致不能分辨出是两个目标时,作为可分辨的极限,这个极限距离就是距离分辨力:

(R)min+。

因此,脉宽越小,距离分辨力越好

3.1.4数据率

雷达对整个威力范围完成一次探测所需时间的倒数。

3.1.5抗干扰能力

指雷达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主要的是敌方干扰〔有源和无源〕〕条件下

工作的能力。

3.1.6雷达可靠性

分为硬件的可靠性〔一般用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平均修复时间衡量〕、软件可

靠性和战争条件下雷达的生存能力。

3.1.7体积和重量

体积和重量决定于雷达的任务要求、所用的器件和材料。

3.1.8功耗及展开时间

功耗指雷达的电源消耗总功率。

展开时间指雷达在机动中的架设和撤收时间。

3.1.9测量目标坐标或参数的数目

目标坐标是指目标的方位、斜距和仰角,此外,还指目标的速度和性质〔机型、架数、敌我〕。

对于边扫描边跟踪雷达,还指跟踪目标批数,航迹建立的正确率。

3.2雷达的主要技术参数

3.2.1工作频率和工作带宽

雷达工作频率主要根据目标的特性、电波传播条件、天线尺寸、高频器件的

性能以及雷达的测量准确度和功能等要求来决定

3.2.2发射功率

分为脉冲功率和平均功率,雷达在发射脉冲信号期间所输出的功率称为脉冲功率,平均功率指一个重复周期内,发射机输出功率的平均值。

3.2.3调制波形、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

现代雷达那么采用多种调制波形以供选择。

脉冲宽度指发射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

脉冲重复频率指雷达每秒发射的射频脉冲个数,其倒数叫脉冲重复周期。

3.2.4天线的波束形状、增益和扫描方式

天线的波束形状一般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波束宽度来表示。

天线增益用G4A/2表示。

天线的主瓣在雷达的探测空域内以一定的规律运动,叫做扫

描。

325承受机的灵敏度

指雷达承受微弱信号的能力,用承受机载一定的噪声电平时所能感知的输入功率的大小来表示。

326终端装置和雷达输出数据的形式

327电源供给

飞机和船舶上的雷达,为减轻重量,常常采用高频的交流电源

4、雷达方程与目标检测

4.2.1提高雷达作用距离的途径:

(1)尽可能选用大孔径天线,即加大天线的有效面积或增益,但因此会

影响雷达的抗风能力设计,机动能力设计和构造设计等;

(2)提高发射功率,但因此可能会出现高压打火以及增加设备的重量和体积等问题;

(3)尽可能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但也可能出现抗噪声性能下降等问题;

(4)尽可能降低系统的传输损耗L。

4.2.2其他因素

(1)最小可检测信号的统计特性;

(2)目标雷达反射面积的统计特性;

(3)地球外表或大气传播的准确特性;

(4)雷达本身可能存在的各种损耗。

4.3对雷达方程的进一步讨论

4.3.1检测因子:

检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用Do表示,其中:

 

4.3.2用检测因子和能量表示雷达方程

2

R「RtpGGr「[EtAtAr]14

ax[(4)3kT°FnDoCBL][42kT)FnD°CBL]

k—波尔兹曼常数T0—系统等效噪声温度Fn—噪声系数D0—检测因子

CB—带宽校正因子

优点:

1、当雷达在检测目标之前有多个脉冲可以积累时,由于积累可改善信噪比,

故此时检波器输入端的检测因子将随脉冲个数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可以说明

雷达作用距离和脉冲累计数之间的简明关系,可计算和绘制出标准曲线供查用。

2、用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适用于当雷达使用各种复杂脉压信号的情况只要知道脉冲功率计发射脉宽就可以用来估算作用距离而不必考虑具体的波形参数。

4.4噪声中的信号检测

4.4.1信号检测的根本准那么

在信号检测中,信号统计检测理论主要可分为贝叶斯准那么和派生贝叶斯

准那么,其中派生贝叶斯准那么主要又包括:

最小平均错误概率准那么、最大后

验概率准那么、极小化极大准那么和奈曼-皮尔逊准那么。

4.4.2门限检测

雷达信号的检测过程一般包括包络检波、门限、检测判决三个步骤,包络检波从雷达信号中滤去载频信号,解调出包络信号。

经检波和放大后,然后与一个门限值进展比拟,如果接收机信号超过该门限,那么判定目标存在。

4.4.3雷达脉冲的积累

雷达对多个脉冲的检测结果求和,称为脉冲积累。

脉冲积累可以改变检测因子,即改善检测信噪比。

如果脉冲积累是在检波之前完成的,由于此时考虑了信

号的相位关系,称为相参积累。

反之,那么称为非相参积累,在理想状况下,相参积累时的信噪比将改善N倍,(SNR)cnN?

(SNRh,其中(SNR)cn表示N各脉

冲相参积累时的信噪比,(SNR),表示单个脉冲检测的信噪比。

与相参积累相比,

非相参积累有一个信噪比损失,称作积累效率,定义如下:

i(N)NN

(SNR)cn另,积累损耗与积累效率的关系为:

Li(N)10lg[1,]。

4.5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

4.5.1虚警概率

P(Vt)p()d

VT

其中,P()表示检波器输出的噪声电压概率密度

Pfa

2Nt

k

Nk11

limN

N丄NTkTfaBIF

Nk1

Tk表示相邻两次虚警的间隔时间,

tk表示噪声电平超过门限的持续时间。

4.5.2检测概率

RRM)ps()d

VT

其中,Ps()为检波器输出信号加噪声电压概率密度函数,Vt为门限。

4.5.3提高检测概率的方法

(1)“N次扫描检测到M次'’准那么;

(2)航迹建立作为检测准那么;

(3)累计检测概率:

N次扫描至少有一次检测到目标的概率。

4.6恒虚警检测

根本原理:

根据检测单元附近的参考单元估计背景杂波的能量并依此调整门限,从而使雷达信号检测满足奈曼一皮尔逊准那么〔在错误判决概率的约束条件下,使正确判决概率最大的准那么〕、

5、雷达波形与信号处理

5.1匹配滤波器

5.1.1频率响应函数:

KU*(f)eJ2f°tm

5.1.2冲击响应函数:

Ku*(tmt);

5.1.3最大输出峰值信噪比E/N。

〔对于正弦载频调制的矩形脉冲,平均功率意义下的峰值信噪比为2Eav/No〕;

输出的瞬时信噪比最大,且等于

U*(f)小j2fotm

K2e

|Ni(f)|

5.1.4对于高斯白噪声,它是最正确滤波器,

输入的信噪比;

5.1.5对于有色噪声,其频率响应函数为:

5.2雷达模糊度函数

当目标信号实际到达时刻与匹配滤波器设定的时刻存在一个时间差,信号

的多普勒频率与匹配滤波器设定的多普勒频率之间存在一个频率差fd时,目标

回波输出同设定的匹配接收机输出之间的失配程度叫做雷达模糊度函数,并记为:

(,fd)u(t)u*(t)ej2fdtm

通过对雷达模糊度函数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雷达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将两个

距离相差Rc/2,在径向速度上相差Vfd/2的目标分开。

也就是说,雷

达对于目标距离和速度的分辨率和可能的模糊度有多大。

二、雷达的根本组成

1、雷达天线

1.1天线的作用

雷达天线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将雷达发射机产生的高能量电磁波辐射〔有一定的方向性〕向外部自由空间;〔2〕承受目标的回波〔包括外部噪声〕。

1.2天线的主要参数

1.2.1天线的效率:

将高频电流转化为电磁波能量的有效程度〔短波损耗小〕

P

A瓦

1.2.2天线的方向性系数

辐射功率相等时,某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与各向同性天线的功率通量密度的比值,或者在该条件下,场强平方的比值。

此外,也可以定义为其最大辐射方向的同一接收点场强一样的条件下,各向同性天线的辐射功率与定向天线的总功率的比值。

1.2.3天线的增益

与前两个参数类似

1.2.4天线的有效面积

天线最大接收面积对准来波方向接收,且负载与天线完全匹配时,天线向负载输出的功率假设为PRmax,设想此功率是由一块与来波方向垂直的面积接收,这个面积就叫做天线的有效面积

1.2.5天线的波束宽度:

半功率点处的波束宽度。

1.2.6天线的工作带宽

2、雷达发射机

2.1雷达发射机的作用

产生所需强度的高频脉冲信号,并将高频信号馈送到天线发射出去。

2.2雷达发射机的分类及特点

2.2.1单极振荡式发射机

上图是单极振荡式发射机组成框图,其构造简单,比拟轻便,效率较高,本钱低,但是频稳性差,难以产生复杂的信号波形,相继的射频脉冲信号之间的相位不相等,难以满足脉冲压缩,脉冲多普勒等现代雷达系统的要求。

2.2.2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上图是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组成框图,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可以发射相位相参信号,能产生复杂的调制波形,并且适用于频率捷变雷达。

2.3雷达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3.1工作频率和射频带宽

工作频率和雷达的工作能力和抗干扰性能有关,射频带宽和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有关。

2.3.2输出功率

影响雷达的威力和抗干扰能力。

2.3.3总效率

发射机的输出功率与输入总功率之比。

对于减轻整机的体积与重量很有意义。

2.3.4调制形式

根据雷达体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

2.3.5信号稳定度与谱纯度

信号的稳定度指信号的各项参数是否随时间做不应有的起伏变化,可分为规律不稳定和随机不稳定两类。

信号稳定度在频域即称信号的谱纯度。

3、雷达接收机

3.1雷达接收机的作用和分类

雷达接收机可分为超外差式、超再生式、晶体视放式和调谐高频式四类。

其中超外差式具有灵敏度高、增益高、选择性好和适用性广等优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接收体制。

3.2超外差式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3.2.1灵敏度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通常用最小可检测信号表示。

322工作频带宽度

表示瞬时工作频率范围,主要决定于高频器件的性能,接收机的工作频带较宽时,必须选择较高的中频,以减少混频器输出的寄生响应对接收机的性能产生影响。

3.2.3动态范围

接收机正常工作时所容许的输入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

使接收机出现过载时的输入功率与最小可检测信号的功率之比,叫做动态范围。

3.2.4中频的选择和滤波特性

减小接收机噪声的关键因素是中频的滤波特性,如果中频的带宽大于回波信号的带宽,那么过多的噪声进入接收机。

反之,如果所选择的带宽比信号带宽窄,波形将失真且能量会损失。

3.2.5工作的稳定性和频率稳定度

指环境因素、电源电压等条件发生改变时,接收机的各项参数收到影响的程度。

3.2.6抗干扰能力

现代雷达接收机需具备多种抗干扰电路,以适应现代电子战和复杂电磁干扰环境。

3.2.7噪声系数

(SNR)in

(SNR)out

噪声系数越小,接收机的噪声性能越好。

4、相参雷达系统

相参雷达是指雷达发射波形的相位之间具有确定的关系或具有统一的参考

基准,多数现代雷达系统需要对目标回波进展多普勒效应或脉冲压缩处理,必须

采用相参雷达系统。

4.1振荡频率源

4.1.1基准振荡器〔RO〕基准振荡器的频率极其稳定,它提供雷达工作所需的基准参考频率,并为雷达系统中的其他电路提供基准的时钟信号。

4.1.2相干振荡器〔COHO〕

有基准振荡器驱动,其工作频率为fF,且一般情况下fFVfRF,其中fRF为载频,由用户给定。

4.1.3稳定本机振荡器〔STALO〕通过基准振荡器驱动来获得最大的频率稳定度,其工作频率为fLOfRFfIF。

4.2波形调制雷达信号时经过调制的射频信号,因调制信号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雷达波形。

波形发生器接收到波形信息后,与相干振荡器输出的中频信号经混频器混频后,产生低功率的、具有所需发射波形的中频信号,在上图中,冲相干振荡器来得中频信号〔频率为fIF,带宽为0〕同带宽为BRF的基带模拟波形混频,产生受到波

形调制的中频信号〔频率为fIF,带宽为Brf〕。

4.3混频器

混频器实际上是一个乘法器,有三角公式可知,混频的结果为一个“和〃频分量和一个“差〃频分量,其中,在发射机中,通常使用“和〃频分量〔上变频〕,在接收机中,通常使用“差〃频分量〔下变频〕。

4.4限幅器

由于外部的强电磁干扰或目标本身很强的雷达回波信号,有可能使接收天线

的输出信号幅度超过低噪声放大器所能允许的功率极限,将很有可能损坏该放大器,甚至接收机的其他精细器件,因此,一般采用限幅器将所有回波信号的幅度强行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过,限幅器有时可能导致原信号的失真,从而导致目标回波信息失真。

4.5信号解调和正交检波

通过限幅器后的目标回波信号经过低噪声射频放大器放大,以便得到足够功率的射频信号,采用低噪声放大器是为了提高接收机的噪声系数。

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输入到混频器,进展下变频处理,得到具有一样调制包络的中频信号。

正交检波通过正交混频器实现,是相参雷达中广为采用的技术。

正交检波后,得到一对正交的基带信号,分为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简称I、Q信号。

其保存了接收信号中关于目标距离的延迟相位和原始相位信息。

5、雷达信号处理机

雷达系统对雷达信号的处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从雷达接收机的输出中检测目标回波,判定目标的存在与否;

2)测量并录取目标的距离、角度、速度等信息;

3)根据录取的目标信息,对目标进展编批,建立目标航迹,实现目标的稳定跟踪。

就目前的经历来看,采用多DSP和FPGA/CPLD目结合的系统构造是雷达信号处理机最有效的方案,这种系统构造灵活,实时性强,本钱较低,能满足雷达信号处理通用性的要求。

6雷达终端设备

6.1雷达终端概述

6.1.1雷达终端的根本内容包括:

目标数据的录取、数据处理及目标状态的显

示。

雷达终端的典型组成框图

(1)点迹录取用于实现对来自接收机或信号处理机的雷达目标回报确认,并提取其仰角、方位角。

距离、速度等信息;

(2)数据处理完成目标数据的关联、航迹处理、数据滤波等功能实现对目标的连续跟踪;

(3)轴角编码完成天线瞬时指向角的提取及其坐标转换;

(4)显示系统完成目标的位置、运动状态、特征参数及空情态势等信息的显示。

2)雷达显示画面的坐标系可分为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两种方式。

根据显示的坐标

参数数量,可分为一维显示和二维显示。

3)雷达终端采用的显示器件可分为阴极射线管〔CRT和平板显示器件,其中阴极射线管包括静电偏转CRT和磁偏转CRT平板显示器件包括液晶显示板

〔LCD和等离子显示板〔PDP。

4)对于传统的雷达显示器,有直线扫描、径向扫描、以及圆周扫描等方式;对现代雷达显示器,有随机扫描显示方式和光栅扫描显示方式。

5)根据需要显示信息的种类,可将雷达终端设备分为一次信息显示和二次信息显示,一次显示以模拟显示为主,二次显示以数字显示为主。

6.1.2传统雷达显示器的类型及质量指标

1)距离显示器

距离显示器属于一维显示方式,其画面表现方式为:

用屏幕上光点距参考点的水平偏移量表示目标的斜距,光点的垂直偏转幅度表示目标的回波强度。

2)平面显示器

平面显示器为二维显示方式,其画面表现为:

用屏幕上光点的位置表示目标的平面位置坐标,光点的亮度表示目标回波的强度。

3)高度显示器

高度显示器为二维显示方式,其画面表现方式为:

用平面上光点的横坐标表示距离,纵坐标表示目标仰角或高度。

4)质量指标

(1)显示器类型:

根据所测参数的类型选择;

(2)显示器的目标坐标数量、种类和量程:

根据雷达的用途和战术指标

来确定;

(3)对目标的分辨力:

指对两个相邻目标的分辨能力;

(4)显示器的亮度和比照度:

比照度是指图像亮度和背景亮度的相比照

值。

定义为:

一般要求在200%以上。

(5)图像重显频率

为使图像画面不出现闪烁,要求图像刷新的频率必须到达一定数值,一般要求大于每秒20-30次。

(6)显示图像的失真和误差

很多因素会使图像产生失真和误差,如扫描线路的非线性失真,字符和图像位置配合不准确等,在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补偿和改善。

(7)其他指标

如体积、重量、功耗、工作温度、电源电压等。

6.1.3数字式雷达显示技术

数字式显示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计算机图形显示系统和智能图形显示系统。

其通常由计算机、显示处理器、缓冲处理器、显示控制器、图形功能部件

及监视器等局部组成。

数字显示系统按其显示内容可分为:

字符显示系统、图形图像显示系统及态势显示系统等;按扫描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早期的随机扫描显示系统,另一种是目前的光栅扫描显示系统。

6.1.4光栅扫描雷达显示系统

1)系统构成

扫描转换及回波图像生成单元:

实现天线波束扫描转换、原始雷达回波和雷达数据的加工或处理;

(1)图形处理器:

显示处理器与显示控制器的整合形式;

(2)帧缓存:

分为图像体和图形体,图像体用于存储雷达的原始回波图像信息,图形体用于存储图形、字符等信息,帧缓存容量不能小于屏幕的物理分辨率所决定的总像素,为了对图像进展展开等特殊显示处理,帧缓存的容量通常比屏幕像素数大很多倍;

(3)监视器:

光栅扫描显示器。

2)图像通道

(1)系统构成

图像至视频D/A帧缓

L<

各局部功能

1、A/D变换:

将雷达原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满足奈奎斯特准那么;

2、数据压缩:

显示屏幕上一根扫描线上的像素点往往小于雷达回波在一个雷达重复周期内的采样点数,为正常显示,需对邻近距离单元的回波数据进展必要的合并压缩处理;

3、矢量产生:

为产生径向扫描线,需要产生扫描线上各像素点的X、丫

坐标值,可以通过矢量产生器得到。

4、图像展开:

对矢量产生的坐标值进展相应的变换处理。

3)图形通道

〔1〕、系统构成

主机

接口

至图像通道

卜、

/____

〔2〕各局部功能

1、图形处理器:

直接外部主机接口,可编程CRT控制,直接DRAM、

双口VRAM接口,自动CRT显示刷新,直接灰度转换。

2、视频DAC:

完成显示信号的接收与锁存,画面优先叠加,彩色查找,D/A转换及状态控制等。

三、雷达测距

根据雷达发射信号的不同,测定延迟时间通常采用脉冲法、频率法和相位法。

3.1脉冲法测距

R0.15tR

有两种定义回波到达时间tR的方法:

一种是以目标回波脉冲的前沿作为它的

到达时刻;另一种是以回波脉冲的中心作为它的到达时刻。

3.2调频法测距

3.2.1调频连续波测距

在无线电波从目标返回天线的这段时间内,发射机频率较之回波频率已有了变化,因此在混频器输出端便出现了差频电压。

后者经过放大、限幅后加到频率

计上。

由于差频电压的频率与目标距离有关,因而频率计上的刻度可以直接采用

距离长度作为单位。

(1)三角波形调制

ft为发射频率,fr为回波频率,对于一定距离的目标回波,除去在时间轴上

很小的一局部2R/c以外〔这里差频急剧下降至零〕,其他时间差频是不变的。

设用频率计测量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差频值:

f8fRTm2R/c

bav壬c—Tm—

实际工作中,应保证单值测距且满足Tm渗2R/c,由此可以得出目标距离。

假设存在多普勒频移,回波频率为:

frf0fd社t2R/c

目标距离:

Rcfbfb

8f2fm

fb为前半周正向调频范围,fb为后半周负向范围,如果能分别测出fb和fb,就可以求得目标运动的径向速度:

V/4fbfb。

由于频率计数只能读出整数数字而不能读出分数值,因此这种方法会产生一个固定误差:

R—fbav,为减小这项误差,往往使f加大到数十兆赫兹以上,

8ffm

而通常工作频率那么选为数百兆赫到数千兆赫。

(2)正弦波调频

正弦波调频的发射信号为:

utUtsin(2f0t・sin2fmt),其回波电压

2fm

可表示为:

UrUrsin(2fo(tT)・sin2fm(tT))。

其余推导过程与三

2fm

角波类似。

正弦波调频可以解决三角波调制要求严格线性调频的技术困难。

在调频连续波雷达测距时,还可以提供附加的收发隔离。

〔3〕调频连续波雷达的特点:

能测量很近的距离,一般可测到数米,而且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雷达线路简单,且可以做到体积小,重量轻,普遍应用于飞机高度表及微波引信等场合。

主要缺点:

难以同时测量多个目标。

如欲测量多个目标,必须采用大量滤波器和频率计数器等,使装置变得复杂,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收发间的完善隔离是所有连续波雷达的难题。

发射机泄露功率将阻塞接收机,因而限制了发射功率的大小。

发射机噪声的泄漏会直接影响接收机的灵敏度。

3.2.2脉冲调频测距

脉冲调频时,发射信号频率分为三段,分别采用正斜率调频,负斜率调频和发射恒定频率。

接收机混频器中加上连续振荡的发射信号和回波脉冲串,故在混频器输出端可得到收发信号的差频信号。

当发射信号的频率经过了A、BC变化的全过程后,每个目标的回波将是3串不同中心频率的脉冲。

经过接收机混频后可分别得到差频FA、FB和FC,然后

按上式就可以得到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

在用脉冲调频法时,可以选取较大的调频周期T,以保证测距的单值性。

这种测距方法的缺点是测量精度较差,因为发射信号的调频线性不容易做好,而频率测量也不容易做准确。

3.3测距精度

对于常规脉冲测距雷达,

测距的均方根误差为:

雷达测距精度取决于其对时延的测量精度。

因此,

R2tR

其中,

tR为时延测量的均方根误差。

基于似然比、逆概率等多种统计方法可以

 

tR,2E7N0

其中,E为信号能量;No为噪声功率谱密度;为有效带宽,其定义为:

(2f)2|S(f)2df

(2f)2S(f)2dfi

S(f)2dfE

结论,在保持一样信噪比的条件下,信号频谱S(f)的能量越朝两端会聚,那么其有效带宽就越大,时延〔距离〕的测量精度越高。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