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0182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docx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

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

 

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南,信息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

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随着国家“金农工程”的启动,我国各级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为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现结合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工作实践,就农业信

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等问题作点探讨,以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农业信息化的难点近年来,大家一谈农业信息化,总是笼统地说“农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际上,这个讲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早就有一些成熟的途径,如:

广播、电视、科技110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等。

确切地讲,“最后一公里”问题只牵涉到网络信息。

所以,在信息之前加上“网络”二字,即应该称作:

“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是:

把网络铺设延伸到村、户。

而现实的情况是,既不可行也无必要。

受目前农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网络普及到村、到户是不可行的;而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把网络全面普及到村、到户也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种一亩地左右的老农民,在商品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让他花五六千元买一套微机设备上网是不很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浪费。

尽管目前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还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

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

那么,网络信息究竟如何进村入户呢?

首先,我们应对网络信息作为问题的前提进行研究。

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

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

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

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

从我们烟台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

我们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办法是不同的。

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助性的信息服务。

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我们总结推广了“蚕庄模式”。

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

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

由于该模式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切合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需加工处理老百姓才易接受的实际,因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目前该模式正在我市全面推广。

二、农业信息化的重点

关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众说不一。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增收增效中发挥了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农业信息化也就成了必然需要,其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相反,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佳,不能为农民增收所用,农民就不欢迎,农业信息网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呢?

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就

是“农民增收”。

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就会受农民欢迎。

如莱阳河洛镇赵家埠子村通过镇信息服务站把圆葱卖到了国外,卖上了好价钱,增加了农民收益,农民就高兴,就说信息服务站管用。

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就是人才队伍。

建设信息机构,培养信息人才,形成一支强干有力的信息队伍,才能为农民提供出有价值地信息,才能搞好各项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烟台市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从业人员已达4500人以上。

三是推广一个模式,即农业信息服务的“金城模式”。

我们把“金城模式”总结了三句话

“一条道路,两个载体,三个环节”。

一条道路是指,围绕本乡镇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金城镇主要围绕果业和水产业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两个载体是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

这两个载体,都具有农业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带基地,连农户。

一般而言,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即“三位一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会员为指向实现信息服务。

如金城镇的果业协会就是这么运作的。

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较松散地联系,前两者对龙头企业是一种指导服务关系,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向基地村和千家万户进行信息辐射。

如金城镇的明波水产公司就是这么运作的。

三个环节是指,产前项目、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专家信息,产后的市场行情、市场客户信息等。

在这三个环节中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产后销售环节的信息服务。

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

因此,金城镇把网上招商和网外促销相结合,把产后销售作为重中之重。

该镇生产的苹果、草莓等果品一般比周围县、乡每公斤高出0.4—0.6元,大大增加了果农收入,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

即烟台市把网上促销作为突破口,尽快确立了信息服务的地位,树立了信息行业的形象。

2003年非典期间,全市农业信息系统抢抓机遇,全面开展网上招商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4—6月份共发布网上招商信息830余条,回复260多条,成交80多个,成交额1.8亿元,累计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信息化发展向何处去?

这是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农业信息行业“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

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

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

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

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

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

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

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

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

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

这些信息企业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在市场上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目前,国内信息企业正逐步扩大市场信息服务的空间,通过制作网站、为客户信息服务等来赚取利润成为新的市场走向。

如中国农网、中国农商网等等莫不如此。

农业工商企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

由于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是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因而企业内部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是必然走向。

企业的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供、产、销各环节的信息是相对封闭的,大多是不能拿来向社会公开的,而企业开发、项目信息等更是垄断性的,因此,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队伍会不断成长壮大。

烟台市牟平九发食用菌、莱阳龙大集团、栖霞天誉果品等农业企业的信息处室均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尖刀连”的角色,成为这些企业决策机构的“神经中枢”。

总之,农业网络信息行业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

农业信息化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弄清楚了,我们可以避免走许多的弯路,“金农工程”建设就会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农业信息系统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相信,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光大道。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深入分析和总结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

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方针,是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把握气象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

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个主题,切实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中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服务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全区人影事业的发展,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机遇,破解发展的难题,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多年来,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人工增雨防雹和扑救森林火灾作业成效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作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健全了全区人工影响天气规范化管理体系;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投资逐年增加。

这些对发展全区人影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认真分析和总结我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自治区人影事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十分重要。

一是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要得到不断发展,实现与时俱进,必须始终坚持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紧紧围绕自治区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的中心工作开展,这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和宗旨。

二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支柱项目,同时也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是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三是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发展。

坚持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发展思路不动摇,按照现代业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全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现代化建设,更新作业装备、加强科技支撑系统和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和增雨防雹效益。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队伍素质,深入开展人影科研试验,推广先进技术。

五是加强科学管理,依法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到促进事业发展上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来。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以抗旱防雹、水库蓄水、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生态环境保护等为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自治区增产百亿斤粮食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工程的实施做好保障服务。

最重要的是有效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千方百计抓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防御冰雹灾害,积极拓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是今后促进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很好把握的基本思路和指导人影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努力的方向和保持人影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中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将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推进人影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自觉性,抓住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机遇,努力应对面临的挑战,切实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在提高人影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上下工夫,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

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

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

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

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

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

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

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

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

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

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

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

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

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

 

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

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

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

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

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

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

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

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

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

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

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

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

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

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

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

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

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

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