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041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 Word版答案不全.docx

河南省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届高三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智育叫人研究学问,学知识,求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

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中,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二十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

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

他们仿佛觉得艺术有几分不道德,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诗和艺术是说谎的,逢迎人类卑劣情感的,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

所以他对诗人和艺术家说了一番客气话之后,就把他们逐出“理想国”的境外。

中世纪耶稣教徒的态度也很类似。

他们以倡行苦行主义求来世的解脱,文艺是现世中一种快乐,所以被看成一种罪孽。

近代哲学家中卢梭是平等自由说的倡导者,照理能看得宽远一点,但是他仍是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和文化都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

托尔斯泰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丝毫不留情面,他以为文艺常传染不道德的情感,对于世道人心影响极坏。

他在《艺术论》里说:

“每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应该跟着柏拉图与以及耶回教师,把这问题重新这样决定:

宁可不要艺术,也莫再让现在流行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继续下去。

这些哲学家和宗教家的根本错误在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

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

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就不容易拆开。

无论情感是否可以用理性压抑下去,纵是压抑下去,也是一种损耗,一种残废。

人好比一棵花草,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

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状态,在草木如此,在人也是如此。

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所谓“全人”,除体格强壮以外,心理方面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满足。

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

这三种人都不是“全人”而是“畸形人”。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

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

《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

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

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

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

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

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不认为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美感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可以使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有些人觉得生活枯燥,烦闷无聊,原因应该就是缺乏美感修养。

B.智育、德育、美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只重视智育和德育,却很少顾及美育。

一个人在美育上发展不够好,不可称之为“全人”。

C.作者举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中世纪耶稣教徒、近代哲学家卢梭、文学家托尔斯泰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这一观点。

D.由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说的话可见他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是毫不留情面,充分说明他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也不是重点发展一部分天性而忽视另一部分天性,否则,都会造成畸形的发展。

B.一些哲学家和宗教家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这正是他们的根本错误所在,他们认为人的感情被理性镇压,才能达到至善。

C.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

儒家教育特重诗,又特重礼乐,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美育。

D.把着重点放在道德方面,在这一点上儒家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是相同的,但在美育对德育的作用上认识却是相反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有一句简赅深刻的话: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德,可见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B.雪莱在《诗的辩护》里说:

“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须设身处地替旁人想,要达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根本上做功夫,所以发生道德的影响。

”这同样论证了诗教,也就是美育的重要性。

C.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

”这句话既说明了德育为教育之最终目的,同时也说明了美育应该和智育相辅相成、一起发展的道理。

D.著名学者王国维言: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手段。

”可见美育对德育、智育之重要。

一些家长给孩子报音乐、美术班,以便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他们意识到美育重要性的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

他说:

“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着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

他回答说,看明白了。

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

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

”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

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

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

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栗风乖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

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

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

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豫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

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

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

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

冯骥才把这叫做“模家底”。

十多年过去,“家底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一万顷。

”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画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回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

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

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

“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

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棠来。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

”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

《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

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铒作时间越来越少。

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

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

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

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

“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

”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着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由大众心目中的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逐渐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5.请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3分)

6.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骑在马上

向东

从小镇到达草原有四十多公里,要分派各区乡的信件非常麻烦,邮局把邮递员的名额给了嘎绒。

培训后,嘎绒带回一匹黄色的马,牵到每一个黑帐篷门前,邀请人家出来观看。

草原上对马本不稀罕,马也并无特色。

嘎绒牵着它对牧民们说:

“这是公家的马,每个月都配有口粮。

”他顿一顿,带点羞涩说,“我也成了公家的人。

”“公家人嘎绒”,这是牧民们给他的新称谓。

第一次领到工资,他给黄马购了三只铜铃,铜铃声音极响,成天叮叮当当。

远远听见铃声,大家就知道嘎绒来了,最初是公家的人盼他来,邮件大部分是区乡公务人员的,极少有邮件要给牧民。

但是常有牧民让他带口信,求他帮着买点啥带回来,或带什么东西去别处,有的要他帮助卖掉新鲜的酥油。

嘎绒高高骑在马上,听了别人的请托,并不点头答应,只管走自己的路。

但下次来,他一定已带上别人嘱托的东西。

后来,各牧场的人都随工作人员一样有了习惯,汇聚到路口,像欢迎某位要人。

遇上谁要请他去家里喝碗茶,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冷漠,摆手说忙。

黄马是嘎绒的心肝,路上,只要他没醉酒,基本不骑它。

最初他牵着缰绳和它并排走,后来他跟在马屁股后,像马领他走。

快到区乡,他才翻身上马。

听说别的邮递员把配给马的饲料都换了其他东西,只让马吃青草。

嘎绒讨厌。

公家的马才有胡豆,吃青草的马多了,吃胡豆的马能有几匹?

他对这事非常死板,配给马的饲料一个月三十斤,他每天喂马一斤,拿秤严格称了来,一两不差不少。

他精心照顾,原本毫无特色的大黄马也长得膘肥体壮,精气十足,着实让人喜爱,就有人想去骑黄马,他摆着双手,一点脸面也不给别人。

大家私下里讲,这匹马连他阿妈可能也不会让骑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嘎绒的头发花白了,那匹马也老了。

在牧民心目中,嘎绒还是那个风雨无阻的人,那个斜歪着骑马的人,那个不能相信他说话但能相信他做事的人。

一天早晨,嘎绒骑着大黄马去邮件交换点,看见公路一侧搭了许多简易的工棚,上前寻问,说是要修建通村公路。

路一天天加长,比想象中更快。

两月之后,一条可以行驶一辆小卡车的小土路通到了几个乡上。

县上为这搞了一个庆典。

掌声如雷,嘎绒感觉心跳得厉害,眼睛莫名其妙就潮湿了,忍都忍不住。

邮局的领导也来了,还专门找他谈了话,因为激动,嘎绒没理解人家讲话的内涵。

邮局领导说:

“路修通,我们的邮政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平台。

”嘎绒由于眼睛潮湿,不好意思抬起头,嗯嗯地应着,听领导继续说:

“你在这没路的草原上跑了二十多个年头,贡献不小啊,不过现在好了,你可以安安心心休息了,考虑到你在这二十多年的奉献,基本工资会一直照发,到退休,就拿上退休工资了。

”嘎绒好不容易将那潮湿的眼睛忍干涩,抬起头来,眼睛通红,看看邮局领导,还嗯嗯地应着。

第二天一早,嘎绒从小土屋出发,骑马取邮件,他看见一辆三轮摩托车突突突地响着飞驰而去,骑摩托的人是个穿绿衣服的小伙子。

嘎绒勒住马,看他很快没了踪影,感慨比骑马快多了。

来到交换站,站里那个熟悉的老头一见嘎绒,说:

“你怎么来了?

嘎绒说:

“我来取邮件啊。

老头说:

“昨天领导已给你交代了嘛。

嘎绒这才悟出有什么不对,说:

“当时激动,我没听清楚。

老头说:

“送邮件的换年轻人了,骑三轮摩托车去送,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嘎绒说:

“马怎么办?

老头说:

“这么多年了,马自然是你的,现在你一样能领到钱,到年龄还能拿上退休工资,多好的事,把马牵回去,干嘛找这累受。

嘎绒点点头说:

“不做事,那工资也不好意思要啊。

”说着,默默地牵马走了。

那天许多人都看见嘎绒牵着马,一路淌着眼泪哇哇哭。

这以后嘎绒的许多习惯都没了,他回到牧民的生活模式。

只是每月他都会牵马来到镇上的粮站,自己掏钱买三十斤胡豆再回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小镇到草原没有公路,所以信件投寄非常麻烦,邮局建立后,嘎绒成了邮递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公家人”,他感觉很得意。

B.“公家人嘎绒”,这是牧民们给他的新称谓,这个称谓中包含着人们对嘎绒的羡慕。

C.公家人盼嘎绒来,是因为他们盼望嘎绒能给他们带来信件或帮他们寄出信件;牧民也盼嘎绒来,是因为要请他帮忙办事。

D.邮局领导找他谈话时,嘎绒由于过于激动,没有听出人家话里要他不再邮递的意思。

作者借助语言、动作、外貌和侧面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

E.本文通过讲述一位邮递员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揭示了随时代发展,草原发生新的变化,邮递员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的主题。

8.小说中的嘎绒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文章结尾写“只是每月他都会牵马来到镇上的粮站,自己掏钱买三十斤胡豆再回去”的意图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拜会稽太守。

会稽乱淫祀,好卜筮。

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

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

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

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

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迁蜀郡太守。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

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

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

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

及马防①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

“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

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所在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

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

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

”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连以老病上疏乞身。

元和三年,赐策罢,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区。

后数年卒,时年八十馀,诏赐秘器、衣衾、钱布。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①马防:

马廖之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

B.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

C.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

D.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筮,指预测吉凶。

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B.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分三等:

中二千石,月得百八十斛;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得百斛。

东汉二千石称“真二千石”。

后因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C.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也可指官名,还可指众儿。

文中诸子指官名。

D.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于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5分)

(2)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明了金人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犹为国有人”是诗人的激愤之语。

B.“可使翠华周宇县”用借喻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做的旗,这里比喻皇帝。

C.“谁持白羽静风尘”中的“风尘”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都希望凭借长江天险虎踞龙盘之势,抗击金兵,大举北伐,收复中原。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比喻、对比手法,揭露并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的行径。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认为“”,就是失其本心的行为。

(3)刘禹锡《陋室铭》中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欣喜之情的的语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很多人窝在家里看电视,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

②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③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④欧洲杯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

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⑤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⑥当前,全国正在努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多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毕业后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

但要摆摊卖烤腰花,就值得商榷了。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部由新锐指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讲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追求梦想的励志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这次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在大家的关注下如期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预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孙杨以1分44秒65的成绩逆转夺冠。

C.苹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天上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上①是先播种后浇水,②由于我们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③吸水软化后,种子④能放进去,⑤我们是先浇水后播种。

播种完后,我们会在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⑥和种庄稼的地膜一样。

它的作用是保护植物,防止水分流失。

1

2

3

4

5

6

A

通常

\

只要

因此

B

一般

只有

所以

C

通常

只有

因此

D

一般

\

只要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