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566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申报表)

[日期:

2010-05-05]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课题类别

立项编号

市、区

吴江市

完成时间

2010年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中学生心理教育与荷馨文化建设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王骏、王帅、徐英

工作单位吴江市黎里中学

(不含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限填10人)

课题组核心成员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内分工

蔡明锋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一

心理教育

课题研究组织管理

朱振林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高

心理教育

课题研究理论指导

胡永林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一

心理教育

课题研究实践指导

徐英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一

心理教育

课题研究实践指导

李悦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一

心理教育

实践研究,理论总结

郑梅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一

心理教育

实践研究,理论总结

潘卫星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一

心理教育

实践研究,理论总结

张道致

吴江市黎里中学

中二

心理教育

实践研究,理论总结

不具有中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须由两名具有中高(中学)或小高(小学)专业技术职务、且主持过市级以上(含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或教学研究课题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要从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陈述。

第一推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曾经主持过的课题名称及级别(限填两项)

推荐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第二推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曾经主持过的课题名称及级别(限填两项)

推荐意见

 

签名:

年月日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

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

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

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

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近20年的历程,在历经调查、呼吁——尝试、起步之后,目前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

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并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与此相应,一些省市如辽宁、浙江、江苏和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等也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指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根据我校高中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和问题,结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整体宣传、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来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对个别心理问题及障碍实施预防,在此基础上,寻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途径和效果。

一方面,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因为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过于说教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发展,致使德育效果欠佳;而且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扩充和完善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因此,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如何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中心育和德育的双向结合。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研究目标、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双向结合。

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研究来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化解措施。

研究内容:

⒈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研究

  ⒉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研究

  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

  ⒋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研究

  ⒌个别学生心理障碍与调适研究

  ⒍个别咨询方法研究

子课题课题研究设计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中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

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病患,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更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

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中学生心理需求。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简称《渗透》)课题研究基本出发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高中学生发展特点看:

正处在青春期后期与成人期之间的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欲望”,以满足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但是事实上又只能“依附”于家庭和学校,这种角色的矛盾性经常对他们造成冲击,导致自我同一性的分裂;因此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和叛逆心理,一旦有导火线引发,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与心理障碍。

2、中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中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内部固有的发展规律。

对此,国内外心理学家都还在摸索研究。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授根据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先天与后天关系。

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

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2)内因与外因关系。

环境和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又毕竟是外因或外部条件,这个外因必须通过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即内部矛盾(发展的内动力)才能实现。

中学生心理发展内部矛盾,是通过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

这对内部矛盾,一方面是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原有水平。

中学生的新“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新要求而引起的。

教育教学过程中,过浅或过深的要求都会使中学生接受不了新知识,促进不了他们心理的发展,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而通过学生努力又可以达到的要求,是最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发展的。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

中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中学生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3、中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目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4、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中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2)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中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中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本课题旨在充分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帮助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对学生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

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本课题将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毅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学法指导中各要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程度,从而探索出在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4)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性格与其它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到发展。

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

本课题正是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青少年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

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5)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

在中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6)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的一员客观存在的,集体的风气如何,这个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创设良好的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基础,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课题旨在通过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的评价,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着重研究评价体系中教师积极的期望和理想的集体氛围,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

 

二、《渗透》课题研究实验提示

1、基本实验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渗透”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被试者的行为表现和言语表现及每个数据事实和个案事实,都要作出客观的具体分析,切忌主观性。

既不能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框框去解释中学生行为,也不能按自己对某种学生喜欢程度去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能够将一切研究结果去套自己的预期结果。

夸大的分析,违反客观实际的做法,都是与客观性原则相违背的。

(2)系统性原则。

在“渗透”研究中要注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将纵向追踪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渗透》课题实验研究时要重视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重视信度、效度的统计,提高观察内容及其数据的可信性。

采用因素分析法原理,分析实验结果,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实质。

2、基本实验方法

(1)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实验方法,其要点是把被试的个体或集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学生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2)观察法。

本课题在研究“渗透”过程中均可以采用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中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水平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可以长期有系统地观察,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观察被试者的心理表现。

在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②尽量让被试学生处于自然状态,以使观察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③随时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

④正确理解和说明被观察的中学生的各种外部表现的实际意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作出确切的科学的和本质的解释。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

谈话法是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外部表现之一。

谈话法一般是个别测定的方法,教师可通过谈话较详尽、真实、确凿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和有关细节,以便深入地研究问题。

采用谈话法时,教师尽量做到轻松自如,要根据自己研究目的,把握住谈话方向;话题要是被试学生乐于回答的问题;方法要灵活,在题目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可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谈话中不打乱学生思路,不给任何暗示,不将成人观点强加给学生,要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和中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他的认知、智力、思维结构等方面是否有变化。

问卷法是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易的问题,让学生据实答复,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以分析判断“渗透”效果。

(4)测验法。

此种方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

一般是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得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从而作出个体在某方面心理健康水平或特点的评定。

测验法与教育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判定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我们选择最佳“渗透”模式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去。

可以肯定,只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其语文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对中学其它各科教育教学产生良好影响,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促进。

子课题课题研究设计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

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明确重申: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小学生自己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不无关系。

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优化教育效果,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并落实到各科教学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策略。

因此,我课题组确定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之研究阶段主要进行:

各学科试探性进行渗透教学,主要开辟政治与体育学科心理健康进课堂,兼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与习惯)的研究指导。

 一、建立严谨实验流程与督查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对该课题的领导工作,确保该实验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的课题领导小组完善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实验组”有关的管理制度,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验教师——研究小组——领导小组——行政会层层汇报或请专家学者及时解决。

为了让实验取得实效性进展,学校课题组狠抓实验管理。

  〈一〉狠抓实验计划的管理。

拟定计划,按计划开展实验,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直接关系到实验报告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实验成败得失的问题。

由此,我们课题组十分重视实验计划的制定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