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756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2

学习资料专题

2019

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选择题及主观题均答在试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1、(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juān)暮蔼咄咄逼人(duō)积毁销骨

B.朱拓(tuó)厮混繁文缛节(rù)躁动不安

C.剔除(tī)篡夺瘦削不堪(xuē)衔冤负曲

D.作揖(zuó)国粹锲而不舍(qiè)残羹冷炙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为我们奉献了众多脍炙人口唱腔的评剧名家罗慧琴,利用业余时间将传承发展评剧艺术的课堂搬到了南湖景区。

②近日,中国首届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在唐山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治印高手贡献了优质作品,慕名而来的观展者络绎不绝,兴致高涨。

③阿根廷对外融资局局长马蒂亚斯·玛纳赞叹:

“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程度让我匪夷所思,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④“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带动全民重温浩如烟海的古诗词。

⑤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中国和世界将会因之发生什么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⑥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被社会公众所共享,博物馆真正做到了完璧归赵,服务于民。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崔永元怒怼范冰冰一事持续发酵,不但娛乐圈偷税漏税内幕浮出水面,而且很多个人恩怨引人注目,一时成为舆论焦点。

B.雄安新区组织召开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调度会,提出“五一”之前重点抓好积存垃圾集中清理,下大力气开展积存垃圾清理工作。

C.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D.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独立赢得发展。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通知:

本校定于2月18日下午三点于校礼堂举行“成人仪式”典礼,请各位家长务必准时参加。

B.致谢:

今天是犬子新婚大喜的日子,您能拨冗光临,我们不胜荣幸,在此我代表全家人对您深表感谢。

C.请柬:

新居落成,搬迁已毕,为答谢您的鼎力相助,明天中午特于府上略备薄酒,敬请届时光临。

D.书信:

毕业以来,学生垂念老师恩情,甚是思念老师,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恭祝恩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劝学》)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小学而大遗(《师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

6.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C.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D.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7.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敕造宁国府”的“敕”本是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的用语,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举孝廉不行”的“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

C.“百越之地”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桂、浙、闽、粤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

D.“游于三辅”的“三辅”是指汉武帝至东汉末年长安京畿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中国诗人看来,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

“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这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一个方面。

”从自然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生的变化;从人生的变化,亦可以推测自然的变化。

因此,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自然的变化常常被与生命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比如古诗《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变化,便联想到了生命的同样过程。

在这里,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的变化同步而更显出其不可逆转性,相似的表现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古诗《驱车上东门》: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东城高且长》: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三:

“秋露白如玉,团圆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认为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都同样处于“变化”的规律的控制之下。

不仅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

比如古诗《明月皎夜光》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在其他国家的诗人看来,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之间的这种衔接似乎有些突兀,但在中国诗人看来,其间的过渡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

因为既然自然会有变化,则人事也会有变化,二者原来便是同一的。

不仅在变化方面人生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刘若愚认为:

“自然作为人生同类物的观念在最早的中国诗集——《诗经》中已显然可见。

”他并举《关雎》为例,认为“鸟的求偶之声与君子希望娶一位姑娘这两者都作为整个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在以后的几节中,黄河继续为这场人生的戏剧提供了一个背景”他又认为,在《七月》中,“自然的节奏清楚地表现为与人生的节奏相平行”。

中国诗人以其敏锐的直觉,洞察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与自然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他们常常在自然的现象中,寻找人生的现象的说明。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变化的描写加深了诗人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B.古诗《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揭示了人事变化与自然变化的同一性。

C.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从而使诗人于诗作中感悟人世的变迁。

D.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变化等具有同一规律性,所以诗人往往于描写自然中感慨人世。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论证人生和自然具有同一性时,是从变化的和其他的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的。

B.在从变化的角度论证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从生命的变化和一般人事的变化来论证的。

C.引古诗《明月皎夜光》中的诗句是为证明诗中自然与人事的衔接在中国诗人看来顺理成章。

D.文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观点论证过程充分而具体。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外诗人对诗歌中自然与人事的关联衔接看法不同,这和中外哲学观不同有关系。

B.李白《古风》由“秋露白”想到“悲岁促”,因为诗人察觉生命变化与自然变化同步。

C.理解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规律,就能够充分领会《关雎》这类传统诗歌的内涵。

D.写人生的中国诗歌,常常伴随对自然的描写,这得益于诗人对自然、人生的认识和联想。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洪天擢,号西崖,直隶歙县人。

崇祯末,兴国土寇吕瘦子作乱,袁继咸平之。

余党犹蠕动不息,天擢抚慰安置,乃大定。

崇祯十七年,武昌兵寇频仍,天擢自以恬素,非御乱才,欲致仕去,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天擢以琼海阻大洋,谓可粗安,便之。

莅任两载,楫抚黎、汉,得安堵。

隆武二年,安南请封,李用楫受命往,归至廉州。

清李成栋攻陷海北,用楫走渡琼州。

成栋驰檄招琼州降。

天擢会用楫,议阻海抗之。

用楫对琼士民大言曰:

“今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

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

”用楫方服所赐一品服,天擢怒,揽其玉带曰:

“公此带谁所赐,而作此语?

”拉碎之,奋臂批用楫颊。

部民噪起,逐用楫。

用楫走钦州,达行在。

天擢阻海守,成栋盛兵来攻,城垂陷。

天擢投缳,坠地不死。

未几,逃归,擢吏部左侍郎。

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每朝会,必以气凌轹之。

天擢积不能忍,顾用楫叹曰:

“天擢不幸,求死不得耳!

公言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今日已得主公,勉力尽忠,玉带尚可补也。

”用楫赧退,由是恨天擢刺骨。

永历三年,天擢九乞骸骨,得请,去寓高州。

高州守将李明忠骄愤无度,以贿结用楫为兄弟。

用楫为之疏通,遽以无尺寸功加宫保,封恩平伯,因与用楫为腹心交。

用楫谓明忠曰:

“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

”明忠夜发卒攻天擢,杀之,歼其家,童稚无免者;掠其赀,不满百金。

(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致仕去致仕:

辞官B.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纳款:

投降

C.顾用楫叹曰顾:

回头看D.遽以无尺寸功加宫保遽:

突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B.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C.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D.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1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擢能力出众。

洪天擢在土寇余党蠢蠢欲动的时候,采取安抚政策,彻底平定,在琼州同样安抚不同民族,使琼州安定。

B.洪天擢敢作敢为。

李成栋大兵压境,李用楫不愿意坚守抗拒,还发布投降退缩的言论,洪天擢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不投降。

C.洪天擢勇于抗争。

洪天擢在李成栋重兵压境时,没有投降,固守御敌,自杀殉国未遂;后来面对李用楫的挑衅,针锋相对。

D.洪天擢结局凄惨。

李用楫对洪天擢恨之入骨,怂恿李明忠在夜里派军队对其家进行了洗劫,杀了洪天擢及其家人,获得大量钱财。

四、(23分)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4分)

答:

(2)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

(4分)

答: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9分)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B.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C.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更替。

D.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2)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人们攀登青泥岭情形的诗句是,。

(2)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盛赞刘裕大举北伐时豪迈气势的诗句是,。

(3)荀子《劝学》中通过人的行走说明没有小的积累就不能有大的收获的诗句是,。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分)

慈母手中线

聂鑫森

阚敢二十五岁了。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母亲的距离最近。

从出生到现在,他和母亲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这条深长的巷子、这个幽静的小院。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父亲的距离最远,远得不知道父亲在什么地方。

阚敢五岁时,焦躁而豪气冲天的父亲突然辞去小学美术老师的职务,与母亲和气地分手,留下祖传的小院子,净身出户去闯天下。

临别时,父亲说:

“我会回来的。

母亲平淡地说:

“请你再不要来打扰我们,我们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父亲一走就是二十年。

父亲不会不写信来,也不会不寄钱来。

阚敢依稀听人说,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一一退了回去。

母亲在镇上的手工湘绣厂当工人,基本工资加上超产奖金,可以维持节俭的生活。

母亲在儿子面前,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仿佛她不认识这个人。

儿子在母亲面前,也从不提父亲的名字。

他怕母亲伤心。

但他不能不想父亲。

教美术的父亲留下很多画册,素描、油画、木刻、国画、烙画,中国的、外国的都有;留下各种型号的电烙铁和烙画用的薄梨木板、三胶板。

阚敢在小学和初中,最喜欢美术课,在纸上画画,也在木板上烙画。

上初中时,阚敢与同学去郊外爬山攀岩,不小心摔伤了尾椎骨的神经,治疗后却站不起来了,轮椅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湘绣厂离家不远,母亲只能领了活计回来做。

一边绣花,一边照顾儿子。

儿子上厕所,她扶他坐在马桶上;儿子要看书,她给他拿;儿子喜欢坐在轮椅上烙画,她就把电烙铁和木板递过去。

做饭、洗衣、缝补、打扫卫生……母亲的一举一动,儿子都看在眼里、印在心上。

母亲五十二岁了,额上的皱纹密了,两鬓的白发多了,只有平静的语气、安祥的脸色依旧如昔。

阚敢常在心中默诵的古诗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他不是“游子”,却是个双脚不能行走的残疾人,是母亲的累赘。

母亲靠手上的绣花针养活他,尽管他如今也有了低保可贴补家用,却永远不能有一份丰盈的收入来报效母亲,让母亲好好地颐养天年。

阚敢最痴迷母亲绣花时的形象。

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母亲一手拿着绷紧了白绢的花绷子,一手捏着绣花针,彩线被穿过来穿过去,声音又细又密,别人听不见,阚敢听得见。

阚敢最喜欢烙的画,是母亲绣花时穿针引线的那一瞬间的肖像画,烙了一幅又一幅,而且一幅比一幅好。

他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那种通常依赖铅笔、炭笔、钢笔,完全依仗线条、刻线、斑点、明暗的单色素描技法,在他的烙铁下变得灵动、传神。

画面上,母亲戴着老花眼镜,略略眯缝着眼晴,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脖子上系了一条镂花方巾,鬓角的“留白”,表现出月光的质感。

画题是《慈母手中线》,用楷体字烙在画格的下方。

“妈妈,这是我的心意,你喜欢吗?

“喜欢。

我经过邮电所的报架时,看到报上登了一则启事,说全国残联征集残疾人的美术作品,你愿意去试试吗?

“愿意。

“你挑出一张烙画吧,我去寄。

“妈妈,由你挑,你最有发言权。

两个月过去了。

阚敢的烙画,不但入选在北京展出,还得了银奖,奖金是一万元。

这是一条好新闻,电视台、报纸的记者,都来采访阚敢和母亲,他们突然之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夏夜、月光、小院。

该做的家务,母亲做完了。

于是,母亲坐在亮晶晶的月光下,安详地绣花。

阚敢把一块一尺见方的三胶板搁在膝盖上,用电烙铁在勾好的底稿上烙画,烙的仍是《慈母手中线》。

母亲说:

“儿呀,你的画不值一万元,不能老想着这件事。

“妈妈,我知道,那是爱心的鼓励。

妈妈高兴,就是最大的奖赏。

“这就好。

有妈陪着你哩,什么也不用担心。

母亲能不担心吗?

她一天天地老了,总会离开儿子的,儿子将来怎么办?

稍一分神,针尖扎到她的手指上,沁出一颗血珠,她赶快把手指吮在嘴里。

忽然,院门响了。

母亲忙去开了门。

进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操着一口广东普通话。

“阚妈妈,小阚,我是看了电视和报纸的介绍,才知道你们的。

正好出差经过此地,就冒昧地找来了。

“有什么事吗?

”阚敢问。

“我业余喜欢搞美术作品收藏,想购买一张《慈母手中线》的烙画。

行吗?

母亲说:

“儿子从没卖过画。

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

”说完,就进屋去取出一张烙画,递给中年人。

她想让客人赶快走,别耽误了绣花。

中年人接过画,看了又看,连连称赞。

然后,掏出一个很厚实的信封,说:

“我不能白要,那会让你们看不起我,我也感到羞耻。

我付一万元,这已经很占你们的便宜了。

你们不收钱,我也不要画,就当白来一趟。

母亲只好说:

”我们收下就是。

客人笑呵呵地走了。

留下一院皎洁的月光。

阚家隔上十天半个月,就会有人来买画。

每张画都付一万元。

母亲依旧很平静,但心中的波涛却此起彼伏。

真有这么多人来买画吗?

为什么都是来自广东那个地方?

说话的内容不但大体相同,所付画款也是惊人的一致?

终于,她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只可能是有一个和儿子最亲近的人,事业成功了,找到最合适的契机,悄无声息而又顺理成章地安排儿子的现在和将来,因为这个人怕遭到她这个母亲的拒绝……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略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贯,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阚敢的父亲与母亲因爱好不同,虽是“和气地分手”,但从她的“不要来打扰我们”的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中还是非常怨恨父亲的。

B.父亲走后也有写信来、寄钱来,但都被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退回去,说明母亲是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

C.小说结尾处妈妈“想明白了”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照应了前边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母亲的话“儿子从没卖过画。

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朴实又善良的人。

E.小说中“父亲”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写信、寄钱”,“买画”,为儿子安排“现在和将来”来看,表现了父亲已幡然悔悟。

18.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月光,试分析其不同作用。

(4分)

答:

19.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阚敢这一人物形象。

(6分)

答:

20.小说题目“慈母手中线”,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六、(8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①。

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创新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上。

特别是全球化加剧的今天,需要让学生增进对人类文化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培育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学术研究的支撑,也离不开一流文化的引领和环境的熏陶。

一所大学的魅力,②。

校因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每一个活动,都在构筑大学的人文环境,传递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滋养着莘莘学子。

22.下面文段有两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4分)

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断和科技进步。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

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了,环境问题也就解决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共性技术的推广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了环保关键技术,就能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几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谈论对未来的选择:

①大学我要读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因为这些都是热门专业。

②我要报医科大学,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医生,并且从小我就对医学特别感兴趣;

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选什么专业,而是把上大学作为一种经历,让自己开闻眼界、增长才干,以适应大发展的新时代。

就上面几位同学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明确文体。

 

唐山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A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D(A项暮霭,B项朱拓tà,C项衔冤负屈)

2.B(①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此处用错对象。

②络绎不绝,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川流不息。

使用正确。

③对象误用。

匪夷所思:

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④正确。

浩如烟海:

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极为丰富。

⑤正确。

拭目以待:

形容期望很迫切。

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⑥不符合语境。

完璧归赵: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D(A项逻辑混乱,递进关系颠倒。

B项成分残缺,在“集中清理”后面加“工作”。

C项搭配不当,“以”改为“在”。

4.B(A项“务必”表述不得体。

C项“府上”用于尊称别人的家宅。

D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

5.B(A项“上”名词作状语;“舍”名词作动词。

B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C项“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刃”名词作动词。

D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衣”名词作动词。

6.B(B项前者是被动句,后者是介宾短语后置。

A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都是宾语前置。

D项都是判断句。

7.B(B项不是科举考试而是察举制。

二、(9分,每小题3分)

8.D(A项表述范围扩大,应是“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B项只揭示了自然变化;C项强加因果。

9.C(是为了论证中国诗人认识到“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

10.C(“明白理解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规律”只是“领会诗歌内涵”的必要条件。

三、(9分,每小题3分)

11.D(迅速地)

12.C

13.D(没有发现大量钱财)

B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B(A项暮蔼-暮霭,C项衔冤负屈,D项朱拓tà)

2.D(①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此处用错对象。

②络绎不绝,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川流不息。

使用正确。

③对象误用。

匪夷所思:

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④正确。

浩如烟海:

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极为丰富;⑤正确。

拭目以待:

形容期望很迫切。

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⑥不符合语境。

完璧归赵: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C(A项句逻辑混乱,递进关系颠倒。

B项句成分残缺,在“集中清理”后面加“工作”。

D项搭配不当,“以”改为“在”。

4.A(B项“务必”表述不得体。

C项“府上”用于尊称别人的家宅。

D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

5.C(A项“上”名词作状语;“舍”名词作动词。

B项“小,弱”形容词作动词。

“刃”名词作动词。

C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衣”名词作动词。

6.A(A项前者是被动句,后者是介宾短语后置。

B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C项都是宾语前置。

D项都是判断句。

7.C(C项不是科举考试而是察举制。

二、(9分,每小题3分)

8.D(A项表述范围扩大,应是“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B项只揭示了自然变化;C项强加因果。

9.C(是为了论证中国诗人认识到“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

10.C(“明白理解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规律”只是“领会诗歌内涵”的必要条件。

三、(9分,每小题3分)

11.D(迅速地)

12.C

13.D(没有发现大量钱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