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11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引入新课

1.提问:

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

(板书课题:

位置)

【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

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

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

2.思考:

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预设学生回答:

第几组第几个;

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行第几个;

第几条第几个……)

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

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

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

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

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

(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

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3)预设:

预设学生回答:

第3行第2列;

第3行第5列;

第5列第3行;

第2列第3行。

(教师适时追问:

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

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

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

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

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

2.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3.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

(四)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

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

(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

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

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

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

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

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

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

(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

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

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

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

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揭示数对的名称:

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2)任意举一例。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

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

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

(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

(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

2.练习五第5题。

(1)理解题意,介绍国际象棋。

(2)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

(3)集体完成第

(1)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棋子并描述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体会数对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4)独立完成第

(2)问,标出棋子移动后的位置,然后集体反馈交流。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提炼延伸

1.引导:

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2.提炼:

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

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两个数。

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一个数据;

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两个数据,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

延伸3.:

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4题。

2.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3题。

《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6~8题。

1.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2.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一)回顾旧知

1.教师谈话:

这是我们昨天留给大家的一道利用数对涂色的练习题,你们都完成了吗?

(PPT课件出示练习五第3题)

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这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

(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

能指出第8行吗?

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

(PPT课件演示)

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

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

(PPT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2.质疑:

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

它的第1列在哪里?

哪些是它的行?

它的第1行在哪里?

3.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

(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上的一道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既订正了上节课留下的作业练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有利于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进行比较和迁移。

在引入新课时,直接利用例2的“动物园示意图”作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示意图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形式,并借助刚刚回顾过列、行概念的时机,引导学生顺势联想新情境下关于列、行的老问题,这其实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认识“动物园示意图”中的列与行,明确起点。

(1)观察比较: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涂色方格图有什么不同?

(2)引导归纳(着重归纳以下几点)。

①示意图中每条竖线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竖条(列)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

②示意图中每条横线也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橫行(行)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横线看作行。

③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的顺序还是从左往右,行的顺序还是从前往后。

④涂色方格图中的每个小方格都可以用数对来确定它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示意图中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教师概括: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示意图就是要我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它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通过方格纸转化成了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动物园示意图”与涂色方格图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涂色方格图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感受到方格纸上每条竖线和每条横线的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又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含义,即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2.理解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3)呈现教材中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情境。

(4)结合情境交流反馈:

这位小朋友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

这里的“3”表示什么?

“0”表示什么?

为什么用数对(3,0)来表示?

(5)归纳小结:

大门的位置在第3列的起始行,也就是第0行,所以用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

“0”既是行的起点,也是列的起点。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

(1)引导:

在方格纸上,第3列的起始行是大门,看一看在第3列的其他行有没有什么动物场馆呢?

(2)提问:

你能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吗?

(3)组织交流:

你是怎样表示的?

为什么这样表示?

4.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1)提问:

我们已经用数对表示了大门和熊猫馆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针对各场馆所在位置的特点,让这些场馆分别承担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作用。

首先以“大门”为例(其位置最具有本节课的特点,即起始位置),组织学生观察大门的位置,交流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的含义,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

然后,指定熊猫馆(其位置与“大门”联系最为紧密,都是第3列,再由起始行接着往上数),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方格纸上怎样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又沟通特殊点与一般点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二)应用延伸

1.根据给出的数对标出场馆的位置。

(1)在示意图中标出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

你是怎样确定这些场馆的位置的?

2.看图讨论同列数对的特点。

(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大门和熊猫馆都在第3列,你发现它们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2)这一列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点,它们的列数都是3,但它们的行数没有确定,你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吗?

〔可以用(3,a)、(3,y)表示〕

3.看图讨论同行数对的特点。

(1)请同学们再看示意图,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这一行上同样也有许多点,它们的行数都是4,但列数不确定,你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对来表示这一行上所有点的位置呢?

〔可以用(b,4)、(x,4)表示。

(3)猩猩馆(0,3)和狮虎山(4,3)在同一行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4.看图讨论行、列交换数对的特点。

(1)我们比较了猩猩馆和狮虎山的位置,再来比较猩猩馆和大门的位置,你发现它们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呢?

(2)讲述: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定要按照规定先写列数,后写行数。

如果把列数和行数的位置写反了,表示的实际位置也就不同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意图。

一是逆向进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应用,帮助学生感悟数对与场馆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比较一些特殊数对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究相应数对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观察A、C点的数对以及B、D点的数对,体会图形特点和数对特点之间的联系。

2.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根据A、B、C、D、E各点的数对找到相应位置的?

(3)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

3.练习五第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明确学校的位置为(0,0),方格图中每一格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00m,理解图书馆所在位置(4,3)的含义。

(2)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建筑物进行描述,进行反馈。

(3)独立完成第

(2)、(3)两问,指名回答,并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归纳

1.学会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1)根据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2)根据给出的数对寻找点的位置。

2.找到了数对中数的特点跟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3.用数对描述建筑物的方位及行走路线。

五、作业练习

练习五第7题。

(1)练习五第6题;

(2)阅读本单元“生活中的数学”;

(3)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