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279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docx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

第四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导学

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在前一阶段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亲自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

在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前后,全国上下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如:

教育的社会性和功能的讨论;

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讨论;

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讨论;

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的讨论;

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讨论;

关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正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进而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指示。

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同时又是基于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把教育同人才、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

这正是现代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

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和要点

在学习“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一部分时,应了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部分时,应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一部分时,应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

同时,应掌握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习本章,应联系实际,理解为什么说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同时,结合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学习内容:

本章将从教育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上,进一步阐明优先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即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

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条件。

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

这一节讲述了三个层面的观点:

1.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2.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具体表现在: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目的,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两个方面);

3.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

具体表现在:

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两个方面)。

(一)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1.知识点一:

“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内涵是什么?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凭借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1979年10月,在中共盛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问题。

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前来我国访问的外宾会谈时,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小康之家”的构想,说明中国到本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1987年4月,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邓小平全面阐述了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正式确定:

“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实现。

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把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确定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知识点二: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所以,“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原有的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另一个是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经济持续发展是“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要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大起大落,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就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沉痛教训。

所以,邓小平非常重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他郑重地告诫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当然不要求像过去想的那么高”,并强调“经济能不能避免滑波……是个大问题。

”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也可以看出,经济持续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促使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第二步的顺利实现。

因此,我们深信,只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二)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1.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目的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事业。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的生活相当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改善生活的期望日益强烈。

要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走上比较富裕之路,任务十分艰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国民党留下来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经济烂摊子,虽然新生的人民政权把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展的“大跃进”,其初衷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使人们过上美好生活,但由于经济发展受挫,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样遇到了严重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

事实证明,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首先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发展经济,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但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人,需要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因此,我们说,经济的持续发展又离不开教育。

(三)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为什么呢?

 1.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

教育事业得不到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人才资源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现代化的。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就很多了,比如我们的邻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其教育的发展水平都是很高的,经济的发展后劲也是非常足的,发展的现状和前景都是非常好的。

 2.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现代化,不抓教育不行。

早在1975年,邓小平针对“文革”对我国教育严重破坏的现状就十分担心地说: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自告奋勇去抓教育工作,领导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强调教育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1977年5月,邓小平就指出:

“我们要重视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

只有把教育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盛衰的大事,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因此,我们说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抓好教育,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好务。

 

二、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知识点一: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这一思想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内涵,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进一步理解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的内涵呢?

   

  1.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工具和改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诸要素都发生变化。

如此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推动了生产力诸要素的更新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

     2.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指人类社会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际能力,集中体现在人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衡量劳动工具的进步水平就看其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的高低。

   3.科技开发与研究已成为现代生产的第一过程。

过去科技开发、研究与实际生产过程是分离的,人们注意的是如何把科研成果应用生产。

现在随着科技在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科技开发与研究已成为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产业——科技开发与研究业。

这种新型的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型产业。

学习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的内涵问题。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疑对我国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一论断在当时还起到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作用。

但是,这一论断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片面的认识:

只有最直接的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或者再宽泛些,只有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尽管“科学自然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而且理论界在试图将社会科学纳入“第一生产力”方面也做了一些理论上的努力,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⑵科学技术如何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综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必须看到其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储备。

因此,有理由认为“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知识与文化、掌握了先进技术、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持续创新的劳动者及其群体”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即第一生产力。

⑶准确理解“第一生产力”的意义问题:

  其一,有助于将技术竞争引向更具战略意义的人才竞争,将技术创新引向更为系统的知识创新。

同时这也意味着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要重视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软硬环境建设,避免人才流失或智力外流。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我国本土挖掘人才,我们不能对此不察。

  其二,新的第一生产力观也意味着劳动者及其群体在知识、技术及技能方面将是有差别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与加速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知识精英、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培养及其才华的施展,更主要地将依赖于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与道德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说,新的第一生产力观有助于我们树立一种整体的人才观、教育观。

  其三,避免在“社会科学是否是第一生产力”这些问题上继续展开无谓争论。

如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依赖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抑或人文科学,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难以划分轻重高下,也不能人为地划分轻重高下。

可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将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其四,新的第一生产力观也意味着生产力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而且也包括精神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在内,因而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

知识点二:

为什么说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实力。

它集中表现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外交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外交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核心。

1.科技的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以快速发展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基本内容。

当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总量中占17%左右,尖端部门甚至高达100%。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财富的源泉,在于科技成果应用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值越来越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手段,运用于生产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科技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上的差距。

我国目前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落后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关键在于发展科学技术。

 

2.科技的发展使国家的国防实力进一步加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武器、军用设备以及军人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再是象过去常规武器条件下的短兵相接,刺刀拼杀,而是在高科技支撑下的远距离作战,空间作战,甚至在外层空间的搏斗。

无论在陆地、海洋、空间和外层空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拥有最先进的军事武器,谁拥有掌控最先进军事技术的高素质军人,谁就在战争中处于主动,谁就能左右战争结局。

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如何,关键在于拥有多少高精尖军事技术,在于掌握和使用高科技含量军事武器并懂得现代化战争规律的高素质人员。

我国目前国防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的根本点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

我们要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就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军事科技,不断增强军事武器的科技含量,提高军人的科技知识,懂得现代化战争的规律,从而实现国防的现代化。

3.科技的发展使国家的外交实力不断提高

    一个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高低和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而在经济实力决定于科技优势的今天,实际上是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科技优势。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近百年的近现代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有了迅速发展,由此带动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大大提高,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外交。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还难免会受到一些责难,甚至挑衅,还难以发挥一个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的核心作用。

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必须加速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外交实力,扩大国际影响。

4.科技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更加增强

    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表现为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民族自身的自豪。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民族繁荣,人民安康,而这一切都系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文化的繁荣,从而使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由此增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本民族的自豪之感,使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三)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基础。

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主要在于: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知识积累

   任何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建筑在接受前人科技成果基础上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

    2.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

科技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依赖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

正如邓小平指出: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造就人才,传播知识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三)教育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

    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劳动对象,若没有人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无数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劳动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就必须通过教育。

因此,教育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中介。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而且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加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了高新科技产业园区。

三、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知识点一:

为什么说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条件?

(一)教育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实施的前提条件

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还必须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

邓小平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出发,十分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而教育正是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

 所谓思想保证,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教育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1.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  

邓小平曾强调指出:

“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时,必须保证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制度保证外,最离不开的就是教育。

因为教育逻辑的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人们明确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性质和根本任务,能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保证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指出:

“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

”教育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思想保证,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保证。

3.教育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觉悟、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

靠什么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

靠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4.教育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保证

   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使广大群众的思想情绪保持健康向上,朝气蓬勃,是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作用。

我们所说的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用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三)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在论述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的内涵时,认为其中最基本最基础的便是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三个方面,搞清楚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便可以把握邓小平关于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1.理想信念教育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种支持人们克服困难,经受住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包含:

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信念。

其三,爱国主义的精神。

其四,艰苦奋斗的精神。

2.道德教育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为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但在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人们的道德内容有所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3.纪律教育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建设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纪律能起到支持和保证的作用,没有纪律就没有秩序,而没有秩序就什么也搞不成功。

除此之外,社会全面进步还体现在社会风气的好转上,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