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353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docx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

国学知与行单选题

1、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

2、《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

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原与《D《乐经》》并称“六经”。

4、孔子非常喜欢《B易》,甚至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5、儒家以(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6、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孔子主张(B、因材施教)。

7、“君子不器”的含义是(B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北辰是指(C北极星)。

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中,弟是指(D敬爱兄长)。

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D思无邪)”]。

11、“德不孤,必有邻”出自(A《论语》)。

12、“不迁怒、不贰过”出自(A《论语》)。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D《论语·泰伯》)。

1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B不舍昼夜)。

”。

15、《论语·泰伯》有言:

兴于、立于、成于。

(D诗、礼、乐)

16、[往者不可谏,(B来者犹可追)。

]

17、“吾日三省吾身”出自(C曾子)。

18、有子曰:

“(B礼)之用,和为贵”。

19、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D、恕)。

20、“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说的是(B楚庄王)的典故。

21、“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为(C北宋)时期宰相。

22、[孝弟也者,其为(A仁)之本与。

23、孔子说的“不迁怒、不贰过”,是指哪个弟子?

(B颜回)。

24、子曰:

“(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25、林语堂在其1937年版的《C、生活的艺术》中,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

2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出自(A程颐)。

27、“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出自(石涛)。

28、“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中,啮雪是指(A精神上的超升)。

29、“吕端大事不糊涂”典出(C宋太宗)。

30、蒋琬是三国时期(B蜀国)的名臣。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学校)

3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

34、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 孔子)

35、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36、孔子在(B政治)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37、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志士仁人 )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论语》  )

3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有教无类   )

4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论语》 )治天下”的名言。

43、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 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

44、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礼、乐、射、御、书、数   )

4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讲究礼节)的治国思想。

46、古人认为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怨恨)

47、“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论语》 )

4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B 董仲舒)

49、《诗》曰:

“夙夜匪解。

”是什么意思?

( B 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50、子曰:

“好学近乎(C知)”。

51、(C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52、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B子思)。

5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C仁政)学说。

54、孟子的“(A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55、《孟子》一书在(C北宋)时正式被列为“经”。

56、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孟子》)。

57、成语“仁者无敌”出自(A《孟子》)。

58、下列孟子认为最为重要的是(C人民)。

5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D《孟子·尽心下》)。

6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出自(A《尚书·太甲中》)。

6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 D民本思想 )

6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63、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是非之心)

64、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仁 )。

65、孟子以( B人性善)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66、孟子认为(A教育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67、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68、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仁之端 )

6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磨练意志 )

70、孟子认为有无( B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7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A《庄子·渔父》)。

72、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C失志)。

73、在其妻死后能“鼓盆而歌”的人是(C庄子)。

74、“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D《庄子》)。

75、在《鲁迅与庄子》中对庄子进行高度赞扬的作家是(A郭沫若)。

76、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人是(B闻一多)

77、《庄子》名句“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指”的意思为(C油脂)。

78、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是:

(A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79、司马相如为(C西汉)时人。

80、庄子云: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无益。

”其中无迁令是指(A改变法令)。

81、马援之女“马皇后”为(A汉明帝)的皇后。

82、在汉明帝的马皇后之言行上,我们看到了(C无私的爱)。

83、《庄子》中“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权”是指(B变通)。

84、《庄子·说剑》中,庄子向(B赵文王)说剑。

85、《庄子·德充符》中,与孔子门徒一样多的人是(A王骀)。

86、荀子是韩非子的(A老师)。

87、秦相李斯是韩非子的(B同学)。

88、韩非子的学术思想服务的对象是(C帝王)。

89、韩非子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这个后来被称作是心理学上的(C补偿反应)。

90、将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称作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反应的人是(C钱钟书)。

91、下列不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D太子丹)。

92、在法家中,商鞅重视的思想是(B法)。

93、在法家中,申不害重视的思想是(A术)。

94、在法家中,慎到重视的思想是(C势)。

95、《韩非子》是一部(A政治)学巨著。

96、韩非的思想博大精深,涉猎广泛,但其核心思想是(A、政治)。

97、韩非的思想渊源颇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B道)家思想。

98、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进化论)。

99、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B人性论)。

100、韩非认为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古时期主要是(A道德)。

 10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仁)。

  107.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109.孟子认为( A教育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1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仁之端 )

1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教育)。

1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1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因此,他提出了(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的思维方法。

   1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论语》)

1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有教无类 )

1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122.(C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124.《学记》用(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25.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127.(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

1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善民心,易风俗)

1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1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 协和感情 )

1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B 董仲舒)

1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B董仲舒 )

1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学校 )

1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出自以下哪篇?

( D 《对贤良策》)

1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

1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自:

(  C《论语》)

1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性)

140、子曰:

“好学近乎(C.知 )”。

1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中和)。

142.宋代理学家把(A《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1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

1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

这两条途径是(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

1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谦  )。

1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忿惕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148.汤之《盘铭》曰:

“(A.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149.自天子以至于(A 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A必慎其独 )也。

1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 C《大学》)

1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A亲民   )。

1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B.竹)

1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王阳明 )

1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

1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C古人“六艺”之业  )

1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学习成败)规律。

1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熟读精思)

1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居敬 )

1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家教规范)

1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 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16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王夫之 )

163.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船山先生  )

164.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思愈远  )

1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C知行合一 )

1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习性诸论》)

167.顾炎武和(C 黄宗羲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168.黄宗羲是( C  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1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王夫之   )的知行理论。

170.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D三国志)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学校)、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学记》)、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D民本思想)

4.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是非之心)

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仁)。

7.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8.孟子以(B人性善)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9.孟子认为(A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10.孔子在(B政治)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仁之端)

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教育)。

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因此,他提出了(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思维方法。

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论语》)

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有教无类)

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22.(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24.《学记》用(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5.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善民心,易风俗)

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使人随便放浪)

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

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

这两条途径是(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A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A必慎其独)也。

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C《大学》)

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亲民)。

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熟读精思)

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居敬)

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家教规范)

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习性诸论》)

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梁启超)的知行理论。

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

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学记》

23、《学记》上说:

“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

A.孔子

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

28、朱熹:

“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A.修身

29、礼云:

“欲不可纵,()不可满。

”D.志

30、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31、《中庸》是()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C.《礼记》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D.行与知

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

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

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

A.哲学

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后天的学习

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38、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中有充分反映。

B.《论语》

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适用

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家庭教育

42、黄宗羲认为()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B.致知

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的知行理论。

B.王夫之

45、黄宗羲大胆地对()进行了革新。

C.教学手段

46、孔子在()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占首位。

B.道德教育

49、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的教学方法。

B.因材施教

50、《大学》篇中。

“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

51、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

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的中和。

B.主导与主体

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

56、“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

”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不要“重男轻女”

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

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C.讲究礼节

59、“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不偏爱对待。

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传习录》

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

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的思想。

C.初本论

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

64、王守仁是宋明()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

D.主观唯心主义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思愈远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23、“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重要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C.认真思考

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6、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明朝

27、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D.教是为了学

2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B.有志的青年

29、《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教师

3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学记》

31、()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记

32、“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开而弗达

33、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D.其他

34、怠者不能(),而忌者畏人修。

A.修

35、以自家()去处之,便私。

C.私意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教学原则。

B.启发性

37、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

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孔子()。

B.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