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355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docx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中山纪念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各项中,属于纯观点表述的是

A.中国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商朝B.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C•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近日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中有两件大口尊各刻有111字铭文,记载

了2800多年前一个贵族家庭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的内幕。

从中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西周司法人员受贿成风②西周青铜器专用于记载案件③西周贵族家庭干预司法④

西周青铜器铭文较他朝为盛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

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最重要的作用是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劳动者的赋税负担

C.促使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D.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4.下图中的居住格局汉代时已渐成熟,唐代时广泛使用,你认为它创设之初反映了怎样的人伦观念

 

A•原始同族杂居

B•聚族而居,数世同堂

C•以爱情为基础组成核心家庭D•宗法制度上尊下卑

5•“汉承秦制”体现在

①郡县制②监察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西汉名臣贾谊在《治安策》中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

后来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与贾谊这一主张相适应的是

A.设立刺史B.颁布“推恩令”

C.颁布“附益之法”D.实行察举制

7.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B.提倡“以德服人”C.主张礼法并用D.提出“天人感应”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

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B.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D.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9.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婺州(金华府)浦江

县的”义门郑氏”列传。

元末战乱,农民起义军多次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

不得侵犯郑氏家族。

明朝初年,退休的官僚、著名文人宋濂出于对同乡郑氏的仰慕为《郑氏规范》第三次修订本作序,说这部家训如能推广,必会起到“厚人伦”、“美教化”的效应。

你认为使郑氏得到如此崇高的社会评价的根本原因有①郑氏家规规定了家族中人生活生产仪礼等各方面的行为规范②郑氏家规不仅维系了

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谐相处,且维系了大家族与相邻之间的和谐相处③元朝名人余阙

为郑氏家族题写“东浙第一家”碑④明朝建文帝为它题写“孝义家”匾额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我们可以依据多种史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要研究商周历史,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应该是

A.甲骨文B.传说C.《史记》D.《资治通鉴》

11.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

旨)一一述旨(拟皇帝旨意)一一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一一交发(下发旨意)……”,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

12.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1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14.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词的兴起和流行②唐朝诗歌的兴盛③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④元杂剧的繁荣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的趋势不包括

A.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变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C•从人头税为主到征收土地财产税为主并逐步取消人头税

D•封建国家从重农抑商政策到重视工商业发展思想的转变

16.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

1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商品经济的发达

18.唐朝明,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萬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

19.下列四部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

20.顾炎武说:

“易号改姓,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

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

的深远影响在于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C.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D.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1.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已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C.处在机器大生产的前夜

2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B.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

D.已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B.实用技术发达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3.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只能站着,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C.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日益森严

D.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4.右图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出土的明代铜钱,下列对其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明朝与该地区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B.明代有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定居

C.郑和下西洋时带去了大量铜钱以发展海外贸易

D.明朝时期有许多华人到南洋地区定居

25.清朝康乾盛世,对于山区、海滩、北方边疆地区土地过度开垦,使当时全国耕地数额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期。

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原料

B.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C.加速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过程

D.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渐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选择题(75分)

、非选择题(共6小题,26题14分,27题11分,28题14分,29题10分,30题14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C

D

C

B

C

B

A

A

D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D

C

B

C

C

B

B

C

D

C

分,31题12分,共75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

”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

柳宗元《圭寸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回答:

(1)材料一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

(2分)

(2)材料二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6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6分)

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

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材料二:

明太祖先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人答:

“金榜题名,”有人

说:

“功名成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

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

改革?

(2分)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1分)

(3)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什么?

(1分)

(4)这些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1分)试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危害性。

(6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抵B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有”。

《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圭寸),西至岐州

(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极太

原、范阳,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恃寸刃。

一一杜佑《通典》

材料三: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

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

史实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才士,

竞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以上摘自《开元天宝事》

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分)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富商大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人口比例对照表

ifil購反时胡

驗2宋元璀期

图3明清时期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图: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据表格分析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

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2)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分析民族大迁徙对我国古代南方经济产生哪几方面的影响?

(3分)

3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4月到9月,一次震动中国考古界的文物发掘在镇江句容天王、常州

金坛薛埠展开。

80多个考古专业人员历150多天,清理抢救了46座江南土墩墓,共发掘出土文物3800多件,主要分成炊器(含鼎、釜、鬲等)、储器(含坛、罐、瓿等)、食器(含碗、盅、豆等)、装饰品(如玦)和工具(如纺轮)五大类。

这一发掘先后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评为“2005年最具学术权威的六大考古发现”和“2005年中国考古

十大新发现。

材料二:

江南土墩墓的3800多件文物,给中国考古界带来莫大惊喜的是一罐蛋。

整理人员在清理一只瓿时,瓿的口部已被泥土堵塞,当他们将瓿口的泥土剔开后,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

瓿中竟然是一罐蛋!

记者数了数,清晰可见的有11只白色蛋基,

其中保存完好的有3只蛋,仅从蛋的外形来看,根本分辨不出属于什么蛋,但专家们感兴趣的是:

3000年前的人们究竟往坛罐中放了什么:

谷子、肉类、还是其他已经消失的物种?

――摘自《新民晚报》2006、10、31B类第3版《江南土墩墓出土文物先睹记》

回答:

(1)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8分)

(2)江南土墩墓的发掘为什么会先后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评为“2005年最具学术权威的

六大考古发现”和“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6分)

31.(12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

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

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

”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

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

分析形成

这一特点的原因?

(6分)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

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

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8分)

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答卷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26题14分,27题11分,28题14分,29题10分,30题14分,31题12分,共75分)

26.(14分)

(1)材料一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

(2分)

(2)材料二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6分)

6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27.(14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分)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1分)

3)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什么?

(1分)

4)这些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1分)试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危害性。

(6分)

28.(14分)

8分)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富商大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9.(10分)

4分)

(1)据表格分析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

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2)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分析民族大迁徙对我国古代南方经济产生哪几方面的影响?

(3分)

30.(14分)

(1)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8分)

(2)江南土墩墓的发掘为什么会先后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评为

六大考古发现”和“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6分)

2005年最具学术权威的

31.(12分)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1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

分析形成

这一特点的原因?

(4分)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

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

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

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4分)

I密

I封

I

I

I

I线

[内

I

I

I

I不

I

I

I

[要

I

I

I

I

I

I

: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C

D

C

B

C

B

A

A

D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D

C

B

C

C

B

B

C

D

C

二、非选择题(75分)

26.(14分)

(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2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

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6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7.(11分)

(1)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分)

(2)殿阁大学士。

(1分)

(3)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1分)

(4)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分)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上容易出现暴政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思想上钳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经济上明清时

期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6分)

28.(14分)

(1)现象:

唐前期商业繁荣,道路畅通,旅行安全,且出现大富商。

(4分)原因:

唐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4分)

(2)唐前期一些富商资本非常雄厚。

(2分)

(3)现象:

富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互相利用。

(2分)目的:

提高政治地位,维护自

身利益。

(2分)

29.(10分)

(1)总趋势:

由北向南迁移。

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分)原因:

北方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2分)

(2)①促进民族融合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形成新的民族如回族④推动以

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任选3点,每点1分)

(3)影响:

①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重要的工商业

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南方(长江三角洲)④最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任选3点,每点1

分)

30.(14分)

(1)江南土墩墓的地点在镇江、常州一带,说明3000年前的这一地区(长

江中下游)已是人们生活聚居之地;考古出土文物有大量的装饰品(如玦)和工具(如纺轮)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如玉器加工和纺织业非常发达;考古出土文物有大量的储器,而且还有一罐蛋,说明当时的农业比较发达,也有了家禽饲养;46座江南土墩墓,

共发掘出土文物3800多件,说明当时的人们生活还是较为富裕,能够有这么多的陪葬

品等。

(8分)

(2)出土如此海量的文物,比较罕见,这为专家学者研究考察当时底层人民的真实生

活状况提供了保证和可能。

这次出土大批底层文物,为大规模探索古人的平民生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实物。

(6分)

31.(12分)

(1)地位: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绝对优势);(1分)

2分)古代中国以农

2)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

业经济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2分)

(3)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火药应用于军事,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3分,其它只要言之成理均

可酌情给分。

(4)原因:

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专制集权统治严重束缚科技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同西方缺乏交流;古代中国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于科技发展;重农抑商传统政策阻碍科技发展;中国传统科技结构自身缺陷的制约,过分强调实用性,缺乏理论性。

(4分,任答上四个要点即可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