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388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docx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实验

实验

要求

4-1分子与细胞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4-2遗传与进化

 

(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4-3稳态与环境

要求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目的要求

1.复习显微镜的用途、结构和使用方法。

2.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一)显微镜的用途放大

(二)显微镜的结构

3

4

5

6

1

7

(三)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观察

(1)安放:

左手握镜臂,右手托镜座,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处,安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移下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使倍物镜和通光孔保持约2厘米左右距离,选择较大的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右眼也睁开,面向光源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明亮的圆形视野。

目的:

光→→遮光器的→通光孔→→转换器→镜筒→→人眼

(3)放玻片标本:

使玻片标本被观察物体正对通光孔中心,并用压片夹固定。

(4)对焦:

双眼注视,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再左眼注视,反方向转动准焦螺旋找到物象。

再转动准焦螺旋看清物象。

目的:

先下后上,防止玻片标本被压碎。

2.高倍观察

(1)把要放大的部分移到。

(2)换高倍目镜。

(3)需要时移下高倍物镜。

转动转换器直接移下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整准焦螺旋看清既可。

3.放回显微镜

将物镜偏向两侧并移下,取出目镜放好,将显微镜送回镜箱。

(四)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染色

1

2

1

2

3

 

观察染色深的物体或在弱光下,用面镜。

观察染色浅的物质或在强光下,用较的光圈。

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长度越。

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长度越。

显微镜实际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如使用10/0.25160/0.17的物镜,10×的目镜,则显微镜的实际放大倍数为倍。

显微镜实际放大倍数是指对被观察物体的(长度或宽度/面积/体积)的放大倍数。

标出低倍观察注视目镜时对焦过程中的焦点移动

 

判断污点的位置的方法:

先转动,如污点随之转动,说明污点在上,否则就可能在物镜或玻片标本上,再移动,如污点随之移动,说明污点在上,否则污点在物镜上。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是象。

如玻片上写一个“上”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则变成了放大了的字。

高倍物镜下视野光线变,所看到的细胞体积变,细胞数目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化合物→特定的

还原糖+

脂肪+

()()

淀粉+

蛋白质+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一)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的选择

选择一二种实验材料→预测其中的有机化合物→选择仪器和试剂

(二)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结果→检测→用“+”或“-”记录实测结果

(三)检测的方法步骤

2mL待测织样液

1mL斐林试剂

颜色

颜色

1.还原糖鉴定

 

2.脂肪的鉴定

(1)方法一待测组织样液+3滴苏丹Ⅲ

切片

吸去染液

滴1~2滴50%酒精

制成临时装片

镜检

现象?

2~3滴

染色3分钟

吸去酒精

滴1~2滴蒸馏水

目的:

(2)方法二

 

3.蛋白质鉴定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2mL待测组织样液

1mL

4滴

颜色

2mL待测组织样液

2滴

颜色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DNA主要分布在内,RNA大部分存在于中。

甲基绿+→绿色

吡罗红+→红色

盐酸能够改变,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目的:

方法步骤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原理

叶绿体→绿色

活细胞中线粒体+→色

方法步骤

1.观察叶绿体2.观察线粒体

口腔上皮细胞

1滴

→观察

→观察

 

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原理

1.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

如:

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

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1)渗透作用:

分子(或其他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叫渗透作用。

(2)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必须有;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

2.利用人工膜来模拟生物膜,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目的

1.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

方法步骤

1漏斗管中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单位体积中,中含有的水分子比中多;在相同时间内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比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

2液面高度会不断增大吗?

3当高度不增加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吗?

此时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与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达到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设计实验

清水水水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液泡颜色

细胞液浓度

液泡大小

液泡体积

吸水能力

 

观察

吸水纸吸引

0.3g/ml蔗糖溶液

 

观察

清水

吸水纸吸引

 

观察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进一步探究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酶参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

设计实验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淀粉酶

2mL

2mL

2mL

控温

60℃5min

沸水5min

冰块5min

1号和2号混合5min

3号和4号混合5min

5号和6号混合5min

碘液

1~2滴

1~2滴

1~2滴

颜色变化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H2O2溶液

2mL

2mL

2mL

过氧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不同pH的溶液

1mL蒸馏水

1mL5%盐酸

1mL5%NaOH

混合

1号和2号

3号和4号

5号和6号

现象

进行实验

结论和应用

表达和交流

进一步探究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

除了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

一般要设置

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分离

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层析液中。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反之则慢。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

目的

目的

5g绿叶

SiO2

CaCO3

10ml无水乙醇

棉塞

尼龙布

 

滤液细线

色素滤液

层析液

研钵

2、制备滤纸条

划滤液细线

 

3、色素分离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原理: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检验:

CO2+澄清石灰水→

CO2+→

乙醇+→

 

进行实验

结论、交流和应用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原理

1.NaOH+酚酞→    色

2.含酚酞的琼脂块大小模拟大小

3.体积与体积之比表示物质运输效率

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浸泡

材料用具

3.切割

方法步骤

5.计算

4.测量

0.1%NaOH,10min

1.制备边长为3cm、2cm、1cm琼脂块

 

 

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

讨论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的的关系限制制了细胞的长大。

2.一般来说,是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的。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的细胞。

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各处于有丝分裂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容易被性染料着色。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制片中压片的目的:

目的:

目的:

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能否冲洗?

取2-3mm的根尖用于解离的原因?

四、绘图

五、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固定装片

结论

讨论

 

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低倍镜:

识别细胞、细胞和细胞

低倍镜:

识别、和、等时期细胞

高倍镜:

观察形态、位置和数目

绘图   

 

 

 

 

 

 

 

 

 

 

 

 

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原理

低温

植物分生组织细胞抑制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卡诺氏液: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使。

解离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1∶1)]:

使。

方法步骤

洋葱(大葱、蒜或蚕豆)

4℃36h

根1cm

装片制作:

(15%HCl+95%酒精混合液1∶1)

(清水10分钟)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3~5分钟)

根尖0.5~1cm

酒精

冲洗2次

卡诺氏液

浸泡0.5~1小时

 

 

 

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目的要求

提示

单位——小组(小组成员)

4-10个家庭(家系)

最好选

汇总某种遗传病人数

计算某遗传病发病率=

某种遗传病人数

 

★高中生物常见染色剂小结

染色剂

鉴定对象

颜色反应

斐林试剂

苏丹Ⅲ(Ⅳ)

双缩脲试剂

碘液

甲基绿

吡罗红

健那绿

澄清石灰水

溴麝香草酚蓝

重铬酸钾

酚酞

龙胆紫

醋酸洋红

改良苯酚品红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可用生长素类似物2,4-D、NAA、IPA、IBA和生根粉等促进插条生根。

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常用方法是浸泡法和蘸沾法。

实验过程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无关变量须严格控制。

预实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大)

1.迎春枝条(28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2.NAA浓度

(ppm)

未处理

2

4

6

8

10

12

3.浸泡

未处理

枝条基部浸入对应NAA溶液24h,取出晾干4h

4.水培观察

分别放入清水中培养

预实验结果

 

正式实验

1.迎春枝条(6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4枝

2.NAA浓度

(ppm)

4

4.2

4.4

4.6

4.8

5

5.2

5.4

5.6

5.8

6

3.浸泡

枝条基部浸入对应NAA溶液24h,取出晾干4h

4.水培观察

分别放入清水中培养

正式实验结果

 

 

模拟尿糖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二、实验原理:

1.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葡萄糖),可发生以下反应:

(1)斐林试剂十葡萄糖一____色沉淀

(2)班氏试剂十葡萄糖一砖红色沉淀

(3)尿糖试纸十葡萄糖一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可知葡萄糖含量)

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

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可以将试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

葡萄糖

葡萄糖酸+H2O2

葡萄糖氧化酶

H2O2

H2O+O

过氧化氢酶

有色化合物

无色化合物+O

2.正常人的尿液中无还原糖(葡萄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三、材料用具

三份模拟“尿样”(葡萄糖溶液模拟糖尿),X、Y、葡萄糖试纸;滴瓶5个、记号笔、一次性医用手套等。

四、方法步骤:

1.将5个分别装有X、Y、三份模拟“尿样”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

2.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

3.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4.将实验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样品

X

Y

模拟“尿样”1

模拟“尿样”2

模拟“尿样”3

颜色变化

五.分析讨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

2.实验流程

分装:

分别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1、2、3号试管中。

接种:

分别将酵母菌接种到3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培养与取样计数:

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

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

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基本技术要求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

”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表格如下: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每个方格菌数

1

 

 

 

 

 

 

 

 

 

 

 

 

 

 

 

 

 

 

2

 

 

 

 

 

 

 

 

 

 

 

 

 

 

 

 

 

 

3

 

 

 

 

 

 

 

 

 

 

 

 

 

 

 

 

 

 

4

 

 

 

 

 

 

 

 

 

 

 

 

 

 

 

 

 

 

5

 

 

 

 

 

 

 

 

 

 

 

 

 

 

 

 

 

 

稀释

倍数

 

 

 

 

 

 

 

 

 

 

 

 

 

 

 

 

 

 

 

 

 

 

 

 

 

 

 

 

 

 

 

 

 

 

 

 

 

 

 

 

 

 

 

 

 

 

 

 

 

 

 

 

 

 

平均值

 

 

 

 

 

 

 

 

 

 

 

 

 

 

 

 

 

 

总平

均值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

(5)溶液要进行定量。

(6)计算10mL菌液的数量。

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血球计数板规格

人教版、浙科版教材推荐使用2mm×2mm方格,苏教版推荐使用1mm×1mm方格。

以上数据是指计数板计数平台上大方格的规格,也即计数室的边长。

由于方格网距盖玻片0.1mm,因此,这两种计数室的容积分别为O.4mm3(4×10-4mL)、0.1mm3(1×10-4mL)。

计算公式(以1mm×lmm规格计数板为例)

每种规格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通常与又有两种规格,一种是25×16型,即大方格中含25个中格,每个中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因此每个大方格(计数室)中含有25×16个小方格;另一种为16×25型,即大方格中含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每个大方格(计数室)中含的小方格数为16×25。

显然,尽管规格不同,但两类计数室均含有400个小方格(25×16或16×25)。

用25×16型计数室计数

通常计数四个角及中央的五个中方格(5×16=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A,计数重复3次,取平均值。

计算公式为:

酵母菌个数/l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或:

=A/5×25×10000×稀释倍数。

用16×25型计数室计数

通常计数四个角的中方格(4×25=10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A,计数重复3次,取平均值。

计算公式为:

酵母菌个数/l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或:

=A/4×16×10000×稀释倍数。

公式中,“10000”是指1mL相当于10000个计数室(容积为0.1mm3)的容积。

因为:

mL=lcm3=1000mm3,0.1mm3=l×l0-4mL。

“10000”前面的式子表示计数室中细胞总数,可用小方格数400×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细胞数,也可用计数室所含中方格数×平均每个中方格中细胞数。

综上所述,计算公式可概括为:

酵母菌个数/lmL=数室中酵母菌数×10000×稀释倍数,其中计数室中酵母菌数因其规格及取样方法而异。

活酵母有芽殖现象,若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的一半时,即可作为两个菌体计数,若芽体小于母细胞一半时为1个酵母细胞。

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3次,再取其平均值。

计数时应不时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

边缘效应

对样方边缘上的个体,在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交点处个体只记一次。

如何加样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可以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至于加样位置,因计数室靠外侧边缘的平台已作斜面处理(如图1),这使得在盖玻片(图中最上层虚线框)边缘处与计数室所在平台的距离大于0.1mm,就是为了方便液滴自行吸入,因此,图l中箭头所示部位为最佳加样位置。

待液体充满计数室所在平台,立即撤走吸管,一般不会有过多的液体流入沟槽。

 

 

适量加样之后,从侧面观察应如图2所示状态。

图1血球计数板计数室最外侧边缘的平台示意

图2适量加样后血球计数板侧面观

图3过量加样后血球计数板侧面观

酵母细胞的染色

本实验必须要对活酵母细胞进行染色处理,否则在计数时,会错把死酵母菌.一起统计在内,造成数量偏大。

染色剂染色剂采用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溶液。

台盼蓝和亚甲基蓝都是细胞活性染料,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或亚甲基蓝,使之不能够进人细胞内,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染成蓝色。

常认为细胞膜完整性丧失,即可认为细胞已经死亡。

因此,借助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染色可以非常简便、快速地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3)丰富度:

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法和法。

2.实验流程

确定问题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准备:

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

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采集:

利用、和包着纱布的镊子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  将采集的小动物放放70%酒精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观察与分类:

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作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

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基本技术要求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和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