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517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x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

第三节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

[课例实录]

《唐诗二首》(节选)

师:

古诗朗诵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

要注意节奏、平仄、重音,更重要的是要融入我们的感情,诵出一种韵律的美,音乐的美。

根据刚才所说的古诗朗诵的一些要求,我们来听一段《钱塘湖春行》的范读,看看朗诵者是如何读出这种韵律之美的。

(播放录音:

《钱塘湖春行》)

师:

同学们齐读这两首诗。

(朗读课文《春望》《钱塘湖春行》)

师:

朗读之后,对这两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看。

大家会觉得“看”很奇怪。

诗不是画,但它却又是一幅画,我想请同学们带着诗情画意,来看这两首诗。

我们看一下,这两首诗出现了哪些景物?

(学生分别看书)

师:

这两首诗中这么多景物,给我们构成了两幅不同的画面。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在这两首诗中,共同涉及的景物有哪些。

草,花,莺、燕都能够归结为鸟,所以我们归纳出来共同的景物,有花、草、鸟。

师:

接下去,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三组共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有什么区别。

同学们还是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我们能够从几个方面来想,看看地点、季节有没有不同,还有,诗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钱塘湖春行》是不是早春呢?

你看城春草木深,说明什么问题呀,可能到了什么时候了?

生:

暮春?

晚春?

师:

这里一个“深”字能够探究。

这个“深”,一个是色彩的深度,一个说明草木长得很茂盛,这是早春达不到的效果。

地点最容易看了,一个,应该是在长安那边,对吧?

钱塘湖就是西湖,西湖是在哪里呀?

生:

杭州,杭州的钱塘湖。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

大家有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三组相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地点的区别是什么?

地点在哪里?

生:

城里边。

师:

是城里,什么城呢?

生:

长安城。

师:

那么《钱塘湖春行》呢?

在哪里?

生:

西湖边。

师:

是杭州。

地点不同。

再看看季节。

生:

《春望》的季节是在晚春,《钱塘湖春行》的季节是在早春。

师:

你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下,为什么《春望》是在晚春?

能够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生:

从“城春草木深”能够看到草木的颜色,草木的颜色深了,给你的感觉是晚春了。

师:

好。

《钱塘湖春行》呢?

生:

“谁家新燕啄春泥”能够看出,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能够看出这是早春。

师:

从哪些关键的字眼里边,能够看出它是早春?

生:

还有“新燕”的“新”,还有“浅草”的“浅”,还有“乱花”的“乱”。

师:

能不能评价一下,为什么“乱花”也是早春啊?

生:

就是说开放的姿态,或者说有些花没开,有些开了,或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师:

《春望》感觉上是晚春的时节,给人的感觉是树木很旺盛。

《钱塘湖春行》是一派阳春三月新春的景象,早春的景象。

最后一个问题是刚才请大家讨论的,从作者本身角度来看看,区别在哪里?

生:

作者的心情。

师:

作者的心情。

那么我请一个同学说说,《春望》的作者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

他的心情非常悲伤。

师:

那么《钱塘湖春行》呢?

生:

他是很欢喜。

师:

很欢喜。

好。

实际上就是说,虽然是一样的景物,但是还有一大不同,就是两个诗人的情感完全不一样,一喜一悲。

真正的不同关键,就在于这两位诗人情感不同。

他们的一喜一悲,牵动了我们读者的心,所以我们读了这两首诗以后,也会随着他们的情感,或喜或悲。

下面我还要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两个诗人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为什么会一喜一悲呢?

白居易为什么喜?

杜甫为什么悲?

大家再来讨论一下吧。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

先来看看《春望》,看杜甫。

他为什么在写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悲伤?

这个女同学说。

生:

国土沦陷,心情很悲。

师:

为什么会国土沦陷呢?

同学们能替她补充一下吗?

这里边穿插一个什么资料啊。

生:

安史之乱,有一个安史之乱。

师:

是安史之乱,所以国破,山河破碎了,心情很悲哀。

白居易为什么喜呢?

生:

因为白居易游览之后,看见迷人的景色非常愉悦。

师:

他在哪里游览?

生:

西湖,游览西湖以后心情非常愉悦。

师:

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

白沙堤。

师:

游览白沙堤,所以心情很愉快。

大家从这么多资料里边,总结出了这么几句精华。

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杜甫在写《春望》的时候,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面对着山河破碎,国都的沦陷,他产生了一种悲伤、沉痛的感情,在诗中就抒发了他的思国怀乡之情。

诗句里边,除了对国土沦陷的哀伤以外,还有跟他的亲人失散以后的悲伤,或者思念之情。

所以在这首诗里边,不论是花还是鸟,或者是树木,都带上了诗人的一种悲伤的情感,传递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悲情。

于是我们读了以后,也觉得很悲哀。

如果让你随便选择哪首诗来朗诵的话,很多同学可能会选择《春望》,因为这首诗的情感比较容易把握,这种悲痛我们只要读的声音沉重一点,缓慢一点,似乎就能把这种悲情读得很到位。

《钱塘湖春行》呢,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在做杭州刺史,杭州是白居易少年时期就心驰神往的一个地方。

那么我们能够想像了,阳春三月,大好的时光,白居易策马扬鞭于青山绿水之间,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

愉快的,喜悦的。

师:

所以你看他对生命充满了满腔的热情,于是在这首诗中,就融入了诗人的一种喜悦的心情,我们读起来也觉得非常地轻快,因为情感也被他带动了、感染了。

刚才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边看两幅不同的图画,一边品味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

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我想根据我们刚才读出的图画,品出的心灵,再请同学来把这两首诗朗读一遍,想必会有好一点的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

[课例实录]

《相见欢》(节选)

苏州市景范中学黄素心

师:

请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车振煜同学。

(学生朗读)

师:

请坐。

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词人的心情?

(学生摇头)

生:

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

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

王国维说过:

“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资料展示】

 

生:

是愁。

师:

是什么样的愁绪呢?

生(齐答):

是离愁。

师:

是怎样的离愁?

它的愁有形吗?

有滋味吗?

哪一句向我们体现了出来?

生:

“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

他的离愁是剪持续的,是理还乱的,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

生:

是愁绪,是思绪。

师:

剪持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

剪也剪持续,理?

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

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

师:

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

生:

因为他的离别。

师:

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

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

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

生(齐答):

思国。

师:

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

生:

因为他离开了国家。

师:

他离开国家?

生:

是失去了国家。

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

师:

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

可仅此而已么?

我们还会再思什么呢?

生:

还思念家乡。

师:

怎么理解?

生:

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

师:

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

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有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

生:

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

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

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象他这样的迁客骚人的愁绪,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能够用来形容他的这个段离愁?

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

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

生:

没有,他说独上西楼。

一个人独上西楼,这就能够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

好一个“不想说,无法说。

”。

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思念。

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个句话,读出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师:

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理应是怎样的?

再自己朗读体会一下。

(学生朗读)“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师:

我们想一下“在心头”的是什么情绪呢?

生:

是愁,很沉痛,压抑。

师:

它在心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份量呢?

生:

沉重。

师:

“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

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份量。

再朗读一下。

(学生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

很好。

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个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能够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

 

师:

龙榆生先生说:

“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

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

生(齐答):

是景。

师:

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

请用笔勾画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很多的离愁。

学案上的练习能够参照,有问题提问。

(学生思考讨论)

师:

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词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

西楼、月、梧桐、秋。

师:

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

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

生:

在秋季。

师:

时间?

生:

晚上。

师:

在哪儿看到的景?

生:

西楼。

师:

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

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别。

师:

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个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

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很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

 

(师生共赏)

“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应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

师:

我们能够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

生(齐答):

愁、恨、别。

师:

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

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

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

师:

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

师:

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看到这边在讨论,你们认为这个梧桐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生:

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到孤单。

师:

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她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

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体现出怎么样的情愫。

【资料展示】

【资料展示】

 

(师生赏读)

“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

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

深秋了。

“幽人独往来”,却仅仅“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样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

师:

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能够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

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

生:

寂寞,孤单。

师:

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能够感觉得到了。

“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

因而,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登上楼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离情别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理应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

让我们来演绎一下。

(学生朗读)

师:

语速是比较慢了,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些语词,刚才特别能体会愁绪的这些景,理应如何凸显出来,来增强他的这种愁绪呢,我们能够试一试,也许你能够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我们只读这段,试试看。

(学生标注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

“深院”似乎不够深。

我们想一下,怎样把这些景色的特点以及他们包涵的词人的心情再读出来。

师:

梧桐的特点是?

生:

“寂寞”。

师:

“院”的特点是?

生:

“深”。

师:

“秋”的特点是?

生:

“清”。

师:

“清”是什么意思?

生:

凄清,冷落。

师:

我们能够一起朗读出来这些词意么?

(学生朗读)

师:

大家的朗读已能表达出词的情感,不过在朗读中还有些字词处理得有些平淡。

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会到这些词对于他的情感表达寄予的作用。

师:

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能够把握哪些特点。

【资料展示】

 

师:

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

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划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

汲取多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思维。

师:

先给大家一个点评的例子,能够学着评点。

【资料展示】

 

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个句,“寂寞”表现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梧桐”是象征作者自己,“深院”就是象征作者自己的心灵,“清秋”是他的忧愁,这是作者把他自己的忧愁锁在了自己的心里。

生:

还和前面的“无言”相照,不愿意和别人说他的忧愁。

师:

好,能走进词人的内心来理解了。

生:

我觉得这句话读上去似乎没什么寓意,但是能和前文照应的话,就能够表现作者自己很孤独。

这样的话,我会想到“寂寞”好象就是作者一样,“深院”又能够感觉到作者心里非常空虚,非常寂寞。

所以说“深院”似乎能够象征是作者当时很忧虑的心。

而“清秋”又是很萧索的,就是说清秋也能够联想到愁,就能够体现出作者当时有很多愁在心里。

所以说我觉得这句话经典。

师:

听了两人的评价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这些景变成了词人自己的处境的体现了。

大家体会到没有?

师:

那寂寞的是谁?

寂寞的是梧桐吗?

生:

是。

师:

寂寞的仅是梧桐吗?

生:

还有作者。

师:

刚才陆思嘉特别还说到,好像深院是他内心,作者把愁绪锁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无言和后头在心头对应起来,我们觉得很好。

另外,这里有个“锁”字是刚才有同学特别注意过的,你能体会这个“锁”的感受吗?

生:

“深院锁清秋”,他要把秋天锁起来的话,就是说那个院子很高很深比较压抑,心情比较绝望的。

那种院子墙壁很高,只有他一个人在,仿佛被关在里面了。

师:

他说深院“锁”的是秋天,又忽然之间联想到感觉到好象作者也被锁到里面了。

究竟锁的是什么?

生(杂声):

是秋天,是词人。

师:

一个“锁”字给我们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

深深的院落中秋色浓重,亡国之君被锁到这里,让人体会到他的被锁的愁绪。

师:

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要交流。

生:

“独上”给人一种独憔悴的感受。

师:

对,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词的情感也演绎出来呢。

不要光注意了景,忘了情,这些词中也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的,好,一起来把全词朗诵一下。

(学生朗读)

师:

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词人的处境,体会词人的心境,理解词的意境。

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

[说课与反思]

黄素心:

我在实行教学设计时,特别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将理解的内容、理解的情感、理解的诗味读出来,表现出来。

我觉得朗诵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的过程。

在教授这篇词的时候,设计有这样几个过程,让学生在回家预习的时候做了几件事情:

先是自读。

不借助任何工具书自读,感悟一下作者的诗味。

在自读中,如果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能够查阅工具书,或者是看网络资料。

网络搜索已经是学生比较惯用的方法了,他们能够搜索到许很多多对于诗的评价。

不过,如何利用这些资料来协助阅读和理解诗词,仍然是值得学习的。

比如说,对于意象的解读。

这些解读他们全都来源于一些赏析资料,但是他们自己对意象的解读,一般来说是流于浅表层次的。

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还比较浅,不能够深入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他们阅读的诗词量还是有限的,所以,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他们不能够借助积累的其它内容,来引发他的内心情感。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诗情的体味。

对于这首《相见欢》词来说,学生只能够感受到这种离愁,但至于是什么样的愁,愁什么,怎么表现出来,很多同学都没有谈到。

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就针对这样两个问题展开。

我们在课堂上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了解、理解和更多的提升。

那我们设计的板块当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内容:

比如说我们穿插了其它的诗,它们使用了和这首词同样的意象,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一下子就能够感受到这个意象对于李煜词的情意是如何浸润的。

另外还设计了一些名家的赏评来提炼学生的观点,使他们的理解更加深、更加远一些,也更加能切中要害。

当然,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特别注重到它设定在文章鉴赏单元,所以,特别设定了这个教学目的,希望学生在学会理解诗词之余懂得从什么角度去鉴赏诗词。

我们觉得古诗文学习中积累比较是很重要的,就像《文心雕龙》提到的“闻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对此,我特别赞同。

你没有积累,你没有办法去评论,简简单单地就评这几个词,恐怕学生也无法深入,也没有办法真正地体味到这词中的妙意。

我们就特别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堂课,感知到这个点:

我们需要积累,才能够更深地去解读这诗词。

我们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把握词情。

之后才能够把我们解读的,把我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给大家机会,让大家一起通过持续地诵读,持续地赏评,持续地进入到诗味当中去。

边理解边朗读,大家都会发现,慢慢地越读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