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751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28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9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

1.阅读《啄木鸟真的是益鸟》,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鸟真的是益鸟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

但近日,一篇宣称啄木鸟的“啄木”行为破坏树木、加速树木死亡的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称啄木鸟绝非“益鸟”。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②其实,鸟本无好坏之分。

无论是啄木鸟,还是其他鸟,都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往往按照是否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经营、是否造成经济损失等,将鸟划分为“益鸟”或“害鸟”。

然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正是多样的生物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③啄木鸟确实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科学工作者野外观察发现,啄木鸟的啄洞虽然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树木死亡。

即使啄洞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④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啄木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

同时,还为次级洞巢鸟(指没有啄洞本领,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的鸟类)提供“住所”。

例如猫头鹰和大山雀,它们很多时候就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

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可能消失。

不仅如此,啄木鸟的啄洞还能为花鼠、貂等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可以说,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石”物种。

   ⑤此外,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可名不虚传。

山东省泰安林科所(今山东省泰山林科院)在1000多亩杨树林中连续3年开展实验,研究发现啄木鸟对天牛、柳瘿虫、黄刺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其中,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降低至0.8个幼虫。

   ⑥可见,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鸟本无好坏之分”?

根据第②段内容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

(________)

②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降低至0.8个幼虫。

(________)

(3)为什么说啄木鸟是益鸟?

阅读第④-⑥段回答。

(4)“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一句中“弊”具体指的是什么?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

“儿子,咱们回吧。

”儿子玩得兴起,说:

“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儿子害怕了。

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

“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

“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拾起头,激动地说:

“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

“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急了,说:

“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

“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手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儿子说:

“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

“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

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开门的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刚刚差点儿绊倒时,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

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

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

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

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

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

儿子反复说着: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父亲说:

“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

有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

”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

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带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

“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

“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

“爸……”

   父亲说:

“别想了,一个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

“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①骇人________

②瞬时________

③摔倒________

④哽咽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描写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小说主要写了父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回答。

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

讲说明理由。

(6)文章标题采用哪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

(7)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将会怎样和父亲相处?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人的记忆力

   ①人一上年纪,就会觉得“记性越来越差”,真是这样吗?

   ②人的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数量最多,约有1000亿个。

随着人的发育,脑细胞逐渐减少,每天要减少数万人,也就是说每秒钟都要减少一个。

人们认为,随着脑神经细胞越来越少,记忆力就会降低。

但是,在1000亿个神经细胞中,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而且在人控制记忆的中枢“海马”中,神经细胞在不断增殖。

海马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直径1厘米左右,长10厘米左右,呈弯曲的黄瓜状。

   ③研究人员最初是在老鼠实验中确认海马神经细胞会增殖的。

他们在两个老鼠饲养箱中的一个放入了几个可以像水车那样滴溜溜转的玩具,另一个则什么都没放。

结果表明,在有玩具,即存在很多刺激的环境中生活的老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15%。

   ④这并不是在老鼠身上才会发生的特异现象,人脑亦然。

英国认知神经学家麦奎尔证实了这一点。

   ⑤他瞄准了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出租车司机的职业特长是只要乘客告诉他去哪里,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中找到驶抵目的地的捷径。

在他们的大脑中存储了伦敦市内2.4万条道路的基本情况,需要时可以从这些丰富的记忆中准确地提取出来并在脑海中运行。

麦奎尔对出租车司机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海马部分比一般人大,而且驾龄越长,海马越发达,干了30年的老司机的海马要比年轻时大出3%。

也就是说,在脑的机能中,记忆力通过锻炼会提高,而且这与年龄无关。

   ⑥支配记忆力的是海马,但保管记忆的并不是海马,而是大脑的侧头叶。

外界送来的信息通过大脑的侧头叶被送入海马,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海马发挥根据重要性来筛选信息的“调皮”作用,确认必须要记忆的就会被再次送到侧头叶作为记忆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删除。

   ⑦大脑中如果没有海马,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在利用猴子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猴子记住一些事情后,将其海马摘除,猴子就记不住这些东西了。

但是,侧头叶仍在正常地发挥作用,以前记住的东西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

有趣的是,猴子并没有记住海马被切除前一个月的事情,因为这些信息在海马中正处于等待筛选的状态。

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的一个月内,必须要复习一遍。

   ⑧年纪大,记忆力就会减退,这是一种错觉。

记忆力减退并不是由于脑神经细胞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热情减弱了,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有求知欲的人即使上了年纪,记忆力也不会衰退,而会更加旺盛。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人的脑神经细胞有1000亿个,而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但它会随着人的发育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

B.“海马”是人控制记忆的中枢,位于接收传送信息、并保管经过筛选后的记忆信息的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

C.在一个月内侧头叶对外界送来的信息经过“调度”筛选之后,把重要的部分交回海马保管,而其余部分就被自动删除了。

所以,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必须在一个月内复习一遍。

D.“人老记性差”是一种错觉,根据“老鼠实验”和麦奎尔的调查,人越老“海马”越发达,所以记忆力越强。

(2)划线部分在文中说明了什么?

(3)从全文看,海马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特征:

________

功能:

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瓶子里的爱

   ①那一年,我在一个极偏远的小村当代课老师,那时的生活条件比差,由于远离城市,人们的现念也很落后,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下地干活了,就算想让孩子上学也供不起,虽然学并不多。

   ②在我的班上,有个叫谢小强的学生,十二岁,家里极穷,母亲长年卧病,早些年吃药看病的,欠了不少外债,使得本来就不富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他母亲的病却一点也没见好。

虽然贫困至此,他们却极力让孩子上学,在这一点上,谢小强的父母比村里许多人都强,而小强也很努力,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也属于上等。

   ③那年春天,谢小强的妈妈病情加重,由于再无钱看病买药,小强的爸爸便开始四处收集民间的土方偏方,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弄到了就让小强妈妈服下去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偏方上了,而小强妈妈的病还是继续恶化,这让小强和他爸爸都非常着急和恐慌。

   ④有一天傍晚,我去村外的野甸子上散步,忽然看见小强拿着一辆四股义在挖地。

我感到奇怪,便过去问:

“小强,你在挖什么呢?

   ⑤他说:

“老师,我爸从前村找到一个偏方,说是有一个和我妈得一样病的人就是吃这偏方治好的。

可是个偏方要一百条黑蚯蚓做药引子,我挖蚯蚓呢!

   ⑥野甸上蚯蚓极多,可黑色的却是极少。

那个傍晚,小强费了好大的劲也只挖到两条,他却兴奋地说:

“没事,我天天来挖,有一两个月怎么也凑够一百条了!

”他充满希望的神情让我动容。

   ⑦从那以后,小强果然一有时间就去甸子上挖蚯蚓,(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是,这种黑蚯蚓实在是太少了,有时一连好几天也找不到一条。

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沮丧,相信总有一天,一百条蚯蚓会挖够的。

   ⑧我曾去过一次谢小强的家。

那天他妈妈的精神状态很好,斜倚在炕上和我说了许多话。

我发现她说话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不一样,一问才知,她居然是高中毕业的!

难怪她那样积极支持小强上学。

后来,她指着窗台上一个大大的敞口玻璃瓶子,对我说:

“小强挖回来的蚯蚓都养在那里呢!

   ⑨我过去看,瓶子里装了大半瓶,有一些蚯蚓在里面翻动。

我真的怀疑这个偏方是否真能对她的病有疗效,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

“我知道这些偏方都是没用的,她们找来了我就吃,给孩子一个希望呗!

   ⑩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强仍没能凑够一百条黑蚯蚓,他对我说:

“我总觉得应该够了,可一查总是差上许多,我再加把劲儿,很快就够了,那时妈妈的病就能好了!

   ⑪我没有告诉小强早就想告诉他的办法【A】,那就是把蚯蚓弄断,慢慢的一条就会变成两条。

   ⑫可是,小强的妈妈终究没能等到他凑够一百条黑蚯蚓,在那个秋天,她还是走了。

小强哭得天昏地暗,一边哭一边说:

“都怪我,都怪我!

我要早挖够了一百条黑蚯蚓,我妈就不会死了!

   ⑬从那以后,小强变得沉默起来,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

   ⑭第二年的春天,当草木都发芽的时候,小强有一天忽然让我去他家。

在他家的后园中,他用四股叉挖了几下,竟有许多黑蚯蚓在泥土间钻来爬去,何止百条?

   ⑮小强说:

“其实,去年我抓到的那些黑蚯蚓早就超过了一百条,我妈总是偷偷地拿出几条扔到后园里,所以我总是凑不够。

我爸后来告诉我,我妈说她的病是治不好的,让我每天出去挖蚯蚓,就是想让我心里有希望……”

   ⑯他没有哭,我知道,这个孩于在母亲对他深深的爱中,已经变得坚强了,他给我看那个曾经装蚯蚓的瓶子,是的,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       ,装满了母亲的      ,那就是这世间最美丽的爱啊!

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想一想,“瓶子里的爱”指的是什么?

请在最后一段的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________,装满了母亲的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及画线的句子【A】,说说为什么“我”不告诉小强办法呢。

(3)有人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删除掉括号里的部分后,情节没有影响,文章也通顺,你的看法呢?

(4)文末提到“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现代文阅读二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迹斑斓,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

但仍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②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

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

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

“不懂也是应当。

这是《项羽本纪》。

   ③这一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

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

“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

   ④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

是吧?

”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

“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⑤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

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

“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

乃学剑,又不成。

遂学医。

公病,公自医,公卒。

   ⑥公,对某人的尊称。

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

颖悟,聪明。

学书,读经典。

学剑,练武功。

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

卒,死了。

   ⑦他说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说:

“懂了?

   ⑧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

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纪,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⑨父亲说:

“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

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

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⑩“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

乃学剑,又不成。

遂学医。

公病,公自医,公卒。

   ⑪这是我会背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当然不是要颂扬这个“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状、墓志惯用的体例、语气和腔调来发展嘲讽。

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通通像掉进沙漏的底层一般,只能任由笑罢了的读者追想、补充。

你愈是钻进那些不及展现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缝缀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相仿佛的想象经验,就愈能感受到那笑声之中可能还潜伏着怜悯,埋藏着同情。

   ⑫从用字的细微处体会:

“初”、“乃”、“又”、“遂”领句,让重复的学习有了行文上的变化,可是末三句显然是故意重复的“公”字,却点染出了一个一事无成者此生的荒谬喜感——即使它有个悲剧的结局。

九句,每句不超过四个字的叙事,的确到处是事理和实象上的“漏洞”,却有着精严巧妙的章法,读来声调铿锵利落,非常适合朗诵。

(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请找出与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2)从全文看,文中的“我”在学习文言文上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请结合内容分析。

(3)请给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做批注,品味其表达效果。

(4)喜读史书的父亲却在孩子六年级时给予“文言启蒙”,你觉得父亲的教育是不是太晚了?

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5)阅读并探究文本内容以及下面链接材料,表达你学习文言文的心得体会。

   

   (链接材料)大部分的孩子在课堂上学文言文时觉得痛苦,是因为乍看起来,文言语感并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

可是,日常生活里也不乏被人们大量使用的成语,这些话俯拾即是,人人可以信手拈来——仅此“俯拾即是”“信手拈来”二语,都是文言;只不过谁也不需要在读过、背过司空图和苏轼的全集后才能使用这两个词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已经将文言文自然化约在几千年以来的语体之中了。

6.现代文阅读一:

   在大森林里,我极激动的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

……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节选徐迅《染绿的声音》(有删改)

(1)阅读上面节选语段,请结合语段中你认为有品味的两三个“字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的阅读感悟。

(2)色彩是写景的一大手法。

请选择身边一处景物,写景为主,抒情为辅,染上色彩,写一段话。

150字左右。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白雪少年

林清玄

   ①我小学时代使用的一本国语字典,被母亲细心地保存了几十年,最近才从母亲的红木书柜里找到。

那本字典被小时候粗心的手指扯了许多页,大概是拿去折纸船或飞机了,现在怎么回想都记不起来,由于有那样的残缺,更使我感觉到一种任性的温暖。

   ②更惊奇的发现是,在翻阅这本字典时,找到一张已经变了颜色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装纸,那是一张长条的鲜黄色纸,上面用细线印了一个白雪公主的面相,于今看起来,公主的图样已经有一点粗糙简陋了。

至于如何会将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装纸夹在字典里,更是无从回忆。

   ③到底是在上国语课时偷偷吃泡泡糖夹进去的?

还是有意保存了这张包装纸呢?

记忆仿佛自时空遁去,渺无痕迹了。

唯一记得的倒是那一种旧时乡间十分流行的泡泡糖,是粉红色长方形十分粗大的一块,一块五毛钱。

对于长在乡间的孩子,那时的五毛钱非常昂贵,是两天的零用钱,常常要咬紧牙根才买得起一块,一嚼就是一整天,吃饭的时候把它吐在玻璃纸上包起,等吃过饭再放到口里嚼。

   ④父亲看到我们那么不舍得一块泡泡糖,常生气地说:

“那泡泡糖是用脚踏车坏掉的轮胎做成的,还嚼得那么带劲!

”记得我还傻气地问过父亲:

“是用脚踏车轮胎做的?

怪不得那么贵!

”惹得全家人笑得喷饭。

   ⑤说是“白雪公主泡泡糖”,应该是可以吹出很大气泡的,却不尽然。

吃那泡泡糖多少靠运气,能吹出气泡的大概五块里才有一块,许多是硬到吹弹不动,更多的是嚼起来不能结成固体,弄得一嘴糖沫,赶紧吐掉,坐着伤心半天。

我手里的这一张可能是一块能吹出大气泡的包装纸,否则怎么会小心翼翼地夹做纪念呢?

   ⑥我小时候并不是那种很乖的孩子,常常为着要不到两毛钱的零用就赖在地上打滚,然后一边打滚一边偷看母亲的脸色,直到母亲被我搞烦了,拿到零用钱,我才欢天喜地地跑到街上去,或者就这样去买了一个“白雪公主”,然后就嚼到天黑。

   ⑦长大以后,再也没有在店里看过白雪公主泡泡糖,都是包装精美的口香糖。

每一片都能嚼成形,每一片都能吹出气泡,反而没有像幼年一样能体会到买泡泡糖靠运气的心情。

偶尔看到口香糖,还会想起童年,想起嚼“白雪公主”的滋味,但也总是一闪即逝。

直到看到国语字典中的包装纸,才坐下来认真地想起“白雪公主泡泡糖”的种种。

   ⑧那一本母亲珍藏十几年的国语字典,薄薄的一本,里面缺页的缺页、涂抹的涂抹,对我已毫无用处,只剩下纪念的价值。

那一张泡泡糖的包装纸,整整齐齐,毫无损毁,却宝藏了一段十分快乐的记忆。

使我想起真如白雪一样无瑕的少年岁月,因为它那样白那样纯洁,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涵容。

   ⑨那些岁月虽在我们的流年中消逝,但借着非常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仿佛是草原里的小红花,先是看到了那朵红花,然后发现了一整片大草原,红花可能凋落,而草原却成为一个大的背景,我们就在那背景里成长起来。

   ⑩那朵红花不只是“白雪公主泡泡糖”,可能是深夜里巷底按摩人的幽长的笛声,可能是收破铜烂铁老人沙哑的叫声,也可能是夏天里卖冰淇淋小贩的喇叭声。

有一回我重读小学时看过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书里就曾夹着用歪扭字体写成的纸片,只有七个字:

“多么可怜的维特!

”其实当时我哪里知道歌德,只是那七个字,让我童年伏案的身影整个显露出来,那身影可能和维特是一样纯情的。

   ⑪有时候我不免后悔童年留下的资料太少,常想:

“早知道,我不会把所有的笔记簿卖给收破烂的老人。

”可是如果早知道,我就不是纯净如白雪的少年,而是一个多虑的少年了。

那么丰富的资料原也不宜留录下来,只宜在记忆里沉潜,在雪泥中找到鸿爪,或者从鸿爪体会那一片雪。

这样想时,我就特别感恩着母亲。

因为在我无知的岁月里,她比我更珍视我所拥有过的童年,在她的照相簿里,甚至还有我穿开裆裤的照片。

那时的我,只有父母有记忆,对我是完全茫然了,就像我虽拥有“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装纸,那块糖已完全消失,只留下一点甜意——那甜意竟也有赖母亲爱的保存。

(1)文中第⑦段写到“直到看到国语字典中的包装纸,才坐下来顶认真地想起‘白雪公主泡泡糖’的种种”:

细读全文,我们发现“种种”至少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四件事:

①省吃俭用买泡泡糖,整天嚼着不舍得吐掉;②________;

③吃到很硬的泡泡糖,伤心不已的情景;④________。

(2)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朗读设计(可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是用脚踏车轮胎做的?

怪不得那么贵!

(3)细读文章,完成对话。

甲:

老师说,文章的两个“常常”有丰富的意味,仔细想想,真是这样。

你看,在第⑥段中,“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