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851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6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孩子一起成长.docx

和孩子一起成长

前言

为什么我家的孩子总是教不好呢?

为什么我家的孩子总是这样不成气呢?

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不像××那样有出息呢?

……

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每对父母都有太多的困惑。

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够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每个孩子天生的资质都差不多,之所以会在后天出现差异,其原因无疑就出在父母的教育上。

要怎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相信这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不停思考并探索着的问题。

我们是否能给孩子一份最好的教育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又是否已经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呢?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父母做得并不是那样尽如人意。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孩子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他们比过去的我们多了更多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社会的机会。

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他们所懂得的东西太多了,父母知道的,他们可能全都知道;父母不知道的,他们也可能知道,因此有人说他们是五千年来最难教的孩子。

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如果还沿用过去的那一套教育方法,很有可能收效甚微,那么今天的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个最简单的策略就是:

为人父母者要更多地去学习。

需要注意,这种学习决不是单纯听一些课程、看一些书籍,学习些纯理论性的东西就可以。

因为,在孩子的教育上虽然存在很多共性,但是每个孩子、每对父母甚至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如何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让共性的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对于个体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尊重个性,要实现个性家庭教育,就需要父母在最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自身、家庭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如何了解孩子呢?

孩子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并且随着成长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要完全做到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让自己的孩子在不同时期都享受到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就只有关注并加入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寻找并把握教育他们的最佳方法。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一书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而编撰的,本书通过给孩子智慧,关注孩子心理,父母如何关爱、付出等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了一些实际案例,探讨了诸如:

“学习,为了知识还是智慧”,“如何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孩子为什么做作业拖拉”,“如何应对儿童孤独症”以及“如何看待孩子的叛逆心理”等一些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力图让父母们在阅读本书的同时,找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聪明父母的育儿经

做父母,你准备好了吗

【情景直击】

三位家长聊天,其中一位家长说:

“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管教,不能打不能骂,我们像老妈子一样服侍他们,到头来他们还动不动就说我们不理解他们。

让他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他反倒举出一大堆不上大学的例子,说人家不上大学也照样成功。

真让人又气又恼。

另一位家长说:

“是啊,现在养个孩子真不容易。

我们上学的时候,不用家长说,自己都会抓紧时间写作业,还主动帮着做家务。

现在可好,你一会儿不盯着他,作业就不做,好像这书都是为我们读的。

他那小脑袋瓜里整天想的都是怎么应付家长和老师。

第三位家长说:

“是啊,养个孩子没教育好,人家不会怪老师,只会怪家长。

孩子不学好,全是你家长的错。

我们小时候好像都不要人费心,自己会长大。

家长吼一声:

‘不准做’‘你马上去把事情做好’,我们连反对都不会,马上去做。

现在的孩子可好,你得呕心沥血地想着怎么教育他,怎么才能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孩子,连跟他说话都要先学习沟通的技巧。

你跟他说:

‘不准上网’,你看他会不会听你的?

他不是拖拖拉拉就是跟你对着干,就算不情愿地关了电脑也会嘴里咕咕哝哝。

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家庭生活一个新阶段的来临。

初为人父人母的你沉浸在喜悦中的同时,也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自己的角色改变了,要适应这个角色。

为人父母,首先要有责任感。

当然,为孩子负责,不仅要做好心理准备,还要学习和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这一“岗位”,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

但实际上,在父母这个岗位上要取得成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的父母拼命工作,顾家,也关心孩子的学习,总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要珍惜父母的劳动,父母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他们,父母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他们。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标准化的:

学习成绩好,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

对孩子的惩罚与奖励也简单化了,考试分数高,就进行物质奖励,成绩不好要受罚:

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除了要挨骂说不定还要挨打。

至于孩子为什么考试没有考好,为什么成绩下降了,为什么表现不佳,父母不会理智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也不会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与孩子交谈。

也许有的父母想要跟孩子好好交流、沟通,但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该怎么去做。

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并不了解孩子,没有好好地研究孩子,没有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有的家长会问:

“教育孩子还要专门学习吗?

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学过怎么教育我们,但是我们也一样成人、成才了啊。

”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很多父母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继承了教育方法和奖惩标准。

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当孩子兴致勃勃、充满信心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时,他们会反对,为了不让家长生气,孩子只好听话。

有时孩子考试考得尽管不好,但比上次是进步了,回家后孩子希望听到的是父母说:

“有进步,继续努力。

”但显然孩子的进步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于是父母不但不鼓励孩子,还会批评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好,接着给孩子讲大道理。

时代不同了,环境也不同了,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也不同,为人父母者如果还沿用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就未必会行得通。

过去人们所认为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家长们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们认为自己教训孩子、想方设法纠正孩子的过错,就是在教育孩子。

实际上,现代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也包括父母自身的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父母在批评和要求孩子之前,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成龙成凤,自己是否追求上进了?

父母要求孩子孝顺,自己是否孝敬父母了?

要求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是否对人友好?

家庭教育离不开互动,父母检验自己教育成果的一个方式,就是多与孩子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想法。

然而很多父母却忽略了与孩子沟通或者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而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与父母沟通。

一位中学生说:

“一回到家和母亲就无话可说,也不知从何说起。

以往,没说上几句话,就吵起来。

也许是我这个当儿子的不孝吧!

每当我看见母亲,一阵酸楚的滋味就涌上来,有时想和她说几句心里话,可又没勇气……”

另一位中学生也抱怨说:

“我与妈妈关系不好,有时一个星期都不跟妈妈谈话。

我不知怎样与妈妈谈话,该谈些什么。

有时我在学校受了气,回家忍不住掉眼泪,妈妈不但不问,反而冷冷地说一句:

‘这么大了还哭,在学校又与谁闹矛盾了,又是你的不对是吧,只会哭……’妈妈怎么这么不了解我,怎么什么坏事错事都是我……”

反观种种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父母教育方法失误的原因就在于“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而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新闻里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孩的爸爸为了惩罚孩子的不诚实,罚孩子跪一晚上,后来爸爸睡着了。

孩子偷偷地走出了家门,等天亮后家人发现孩子不在了,四处寻找时,才在村边的树洞里找到了已经冻僵的女孩。

送医院抢救,虽然命保住了,但女孩的双手和一只脚被截掉了。

有人对近千名孩子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31.5%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母亲语言粗俗、缺乏魅力、思想平庸,有75.8%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母亲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还有80.2%的孩子希望父母改变教育方式,尊重他们的个人爱好,给予他们独立自由的成长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

孩子的评价无疑给所有父母敲响了一记警钟:

为人父母并不好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父母这个岗位上做好。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学些什么呢?

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各种需求,分析孩子各种行为背后隐含的意思,这样教育孩子才能对症下药;第二个方面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能力上有哪些不足,该如何去弥补;第三个方面就是父母要不断学习全面提高自己,别让孩子觉得自己见识浅薄。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

“社会就是模仿。

”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

因此,学习做父母的核心不是学习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父母这一岗位上做得出色的父母,并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孩子。

一对父母,自身都是高校教师,他们没有刻意去教导孩子该怎么做,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工作的执著,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结果他们的四个子女全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对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丰厚的物质享受,但却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给了孩子们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称职的父母不是天生的,活到老,学到老。

学做父母的重点,不是学习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而是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形象呈现在子女面前。

孩子是一本书

【情景直击】

卡丽只有一岁半,妈妈带她去公园玩。

公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艳丽,但卡丽好像没看到,而是盯着地上,还大笑。

妈妈有些好奇,也去看地上,却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妈妈问卡丽究竟在看什么,她指着地上说:

“有小东西在动。

”经她的指点,妈妈看到了一只与砖块颜色一样、微小得几乎看不出的昆虫正在迅速地跑动着。

妈妈以为卡丽会被那些鲜艳的花朵吸引,没想到她却被这个会动会跑的小昆虫深深吸引。

孩子不像成人,可以条理清晰、准确地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在想什么,因此当他年幼的时候,家长们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揣度他。

就像卡丽的妈妈,以为女儿会被绚丽、鲜艳的色彩吸引,而实际上孩子却被那些成人忽视了的小细节、小东西吸引。

成人的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有很多未解的谜,而儿童的心理对于家长来说,也是谜。

要想知道谜底,家长就要成为研究者和观察者。

孩子不可能毫无原因、毫无动机地去做一件事。

比如,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喜欢大声尖叫,无论父母怎么说,他都改不了。

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尖叫,父母会觉得很尴尬、没面子。

而实际上,孩子的尖叫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想通过尖叫表达自己的不满,引起家长的注意。

孩子在公众场合尖叫,多半是为了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父母怕在公众场合丢面子,往往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孩子会利用父母的这种心理,故意在公众场合尖叫,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当孩子尖叫着提出要求的时候,父母不能总是顺着他,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只要他没有伤害自己,就让他去叫个够。

等他发完脾气,再去安抚他。

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父母说话的时候不停地插嘴。

如果与父母说话的人很多,孩子就更喜欢插嘴。

父母认为孩子没礼貌,屡次禁止他插话,他却还是忍不住插嘴。

孩子喜欢插嘴,一方面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不希望被大人们忽略;另一方面是对大人们聊天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想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果大人们讲的事情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或者不了解的,他就会忍不住提问,想要弄清楚。

弄清了孩子喜欢插嘴的原因,家长们就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而应该耐心地告诉他:

“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有什么要求或者问题,就等我们谈完话之后再说。

家长们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但有的孩子总喜欢跟家长顶嘴。

比如妈妈不让儿子玩电脑,儿子会说:

“买了电脑不就是要玩的吗,难道只是为了放在那里好看?

”妈妈会觉得儿子是在强词夺理,儿子却觉得妈妈蛮不讲理。

其实儿子顶嘴暗示了他对妈妈的想法不理解或者不赞同。

这时候妈妈不能简单地说教,而应该换一种口气,让儿子明白玩电脑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而且劳逸结合应该有一个度。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翻开来,你会发现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

家长们总是忍不住说:

“不知道他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总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有的孩子喜欢取笑别人,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展示自己的能力。

有的孩子在家里喜欢缠着家长问个没完没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已知的、未知的,他都要问。

在家长看来很简单、显而易见的事情,他也要问;有时候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也不管家长是不是在忙,一定要问个明白,让家长无可奈何。

其实孩子喜欢问那么多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家长注意;另一方面是出于好奇,说明他在不断思考和学习。

有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家长也很恼火。

而孩子发脾气是有多种原因的,有时候是为了表示对家长的反抗;有时候是因为不公平或者受到了冷遇。

如果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那么孩子也会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

婴儿通常用哭来提要求,有的孩子已经不是婴儿了,却还喜欢动不动就哭泣,他其实是想要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或者引起他人的注意。

如果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哭泣,每次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只会纵容孩子爱哭的习惯。

还有的孩子平时很乖,但家里来了客人,他就会变得异常活跃,不停地制造声音、奔跑、笑闹甚至故意跟客人捣乱,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在客人面前表演,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鼓励和赞赏。

孩子是一本会动、不断更新的书,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人生享受,是一种幸福,家长们要用耐心、爱心、细心、慧心来解读,陪伴并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

【情景直击】

晚餐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饭边聊天。

妈妈笑着跟爸爸说:

“今天看到网上一些帖子讨论白毛女该不该嫁给黄世仁。

很多人认为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而不是大春,如果她早跟黄世仁,就不会后来躲进深山里变成白毛女了。

嘿,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什么思想,连最基本的历史和阶级斗争都不懂。

爸爸也点点头说:

“这些人简直是乱弹琴。

女儿却插嘴说:

“我看喜儿去当白毛女是让她爸给逼的。

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

喜儿也够傻的,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里去当白毛女?

爸爸和妈妈听了女儿的一番言论,哑然失笑,没想到女儿居然有这样的想法。

在他们思想里值得同情的喜儿,却在女儿眼里变成了欠债不还、不识时务、自讨苦吃者。

他们不明白是女儿没长大还是自己已经老了,思想跟不上新的时代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教导者。

实际上,没有哪一对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对孩子很了解,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父母的教育、教导方法也应该随着改变,这个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历程。

所以,合格的父母其实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过去,每隔十年,就会有一代人成长起来,新成长起来的一代跟上一代之间会形成所谓的代沟。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太快,哪怕是同一代人,之间也会有代沟。

成长在这样高速发展时代的孩子们,思想和见解与父母之间的差别可想而知。

就像案例中女儿与父母之间观点,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父母认为女儿的想法太幼稚,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女儿自己甚至是她的同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很正确。

父母的童年时代,甚至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单一的、平面的,他们的知识来自于成人世界包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以及自己的体验,或是成人给他们编写的书本。

因此,他们所了解的东西是成人事先已经了解的,他们的见解和看法在当时的年龄段终归超不过成人。

  而今天的儿童所成长的环境是开放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立体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既有来自老师、父母的教育,又有来自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引导,还有来自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

因此,当今许多父母发出这样的感慨: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也不好管教了。

在新的形势下,家长们如果还抱着自己是权威、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想法,就会与孩子的世界脱节,变得更不了解孩子。

也许很多家长对自己关于孩子的了解非常自信:

他眨眨眼,我就知道他想要干什么。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还年幼时,他的想法和做法可能逃不过你的观察与判断,但随着他渐渐长大,你会越来越不了解他。

因为孩子始终处于成长与变化之中,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与认同很快,而家长在自己所受的教育与经验的束缚之下,难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就会逐渐与孩子的世界脱节,不理解孩子。

当然,这里说父母容易受已有经验的束缚,并不表示父母就一定是食古不化、固执的,很多父母也认识到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必要的。

而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进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与孩子对话、沟通,避免代沟扩大。

比如,儿子问父亲:

“如果有一天地球南北两极的冰雪都融化了,海平面上升,地球被淹没了,我们怎么办?

”父亲开玩笑地说:

“如果真的有这一天,我们都已经成为古人了,看不到。

”儿子很认真地说:

“那我们的子孙后代会经历这个灾难的,该怎么办?

”父亲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虽然环保问题经常被提起,他也知道环保很重要,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拿环保当回事。

父亲认为环保只是针对那些严重污染的行为,如氯气泄漏、化工厂的废水随便排放、汽车尾气等,而治理环境是政府的工作,普通老百姓力量有限。

儿子见父亲不回答,就自顾自地说:

“我们虽然无法制止别人的污染,但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减少垃圾的制造,少浪费资源。

我们用过的纸张可以反复使用,爸爸减少每周开车上班的次数,妈妈少用一些化妆品和塑料袋,这些都是在为环保作贡献,你说是吧?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曾说:

“我们现在面临的孩子是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难教的,因此家庭教育的难度必须认真地对待。

”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父母拥有共同的信息资源,而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父母。

也许在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前期,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这段为期不算长的人格、世界观塑造时期,父母没有把握住,之后,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被信息社会塑造,父母再想要对孩子产生影响就很困难了。

所以,父母要加强学习,从而使自己不与社会脱节,不要经常端着权威的架子,而应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学习和钻研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童心未泯有助于亲子沟通

【情景直击】

晚上,萌萌一家坐在桌前吃饭。

萌萌磨磨蹭蹭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有些不耐烦,想要发作。

爸爸连忙向妈妈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妈妈。

然后,爸爸笑嘻嘻地对萌萌说:

“哎哟,我养的小猫咪要饿死了,怎么只吃了这么一点点?

”萌萌说:

“爸爸养了小猫吗?

”爸爸说:

“你就是我养的小猫啊,我来摸摸小猫的肚子,看看吃饱了没有。

”说着就摸摸萌萌的肚子,萌萌故意吸了一大口气让肚子鼓起来以显示自己吃饱了。

爸爸装作一本正经地说:

“嗯,这里还有一块地方没吃饱,需要补充两口饭。

”萌萌立刻吃了两口饭。

爸爸又敲敲右边肚子说:

“嗯,这里还需要补充一大口饭。

”萌萌很快吃了一大口……

结果一碗饭很快吃完了,萌萌自己摸着肚子说:

“小猫咪快要撑死了。

”爸爸说:

“小猫咪吃饱了,该休息一会儿了,去楼下散散步吧。

”萌萌听话地出门去了。

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是你有办法,把女儿哄得乖乖的。

”爸爸得意地说:

“女儿喜欢猫,你让她当一只猫,正合心意,她一高兴,自然就听话了。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要做出不同的改变来适应环境;与不同的人交流,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相处时,也要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的孩子觉得无法跟家长沟通,因为说什么家长都不懂或者根本不听。

而家长也觉得无法跟孩子沟通,苦口婆心地劝导、教育,孩子却不耐烦,不愿意听。

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的表现不应该是那样的,而应该更加出色。

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当孩子沉醉于动画片或幽默或惊险或引人入胜的情节中而忘了吃饭、做作业时,家长往往会不屑一顾地说:

“有什么好看的,一群木偶在那里唧唧喳喳。

”家长对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的抨击,实际上也在否定孩子的喜好和审美观,孩子当然不会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劝说,依然故我。

再比如,孩子忽然心血来潮,要做一个汽车模型。

他希望爸爸妈妈与自己一起完成,而这个时候爸爸在上网,妈妈在做饭,两个人都没空,不耐烦地对孩子说:

“去,去,去,一边玩儿去,没看见我们正忙着吗?

”“费劲儿”“磨蹭”“添乱”也是为数不少的家长的口头禅,还有下面这些话:

“别磨蹭了,怎么这么慢?

”“怎么就你慢,人家××怎么不像你……”“算了,算了,真够费劲儿的,还是我来吧。

”“一边玩儿去,别给我添乱,越帮越忙。

父母这类做法是将孩子放在了比自己低一级的地方,自己则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根本无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

父母应该理解,孩子正在付出的努力和精力一点都不比父母做那件事情付出的少,唯一不同的是,父母比他熟练、有经验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孩子的眼光和思维,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

我们认为自己刚刚上小学的孩子穿衣服、穿鞋子都太慢,写字也太慢,却忘了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并没有多长时间,还没有熟练到闭着眼睛也会穿衣服的地步;孩子刚刚学习写字,并没有熟悉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成,要一个一个抄写在本子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用自身几十年累积下来形成的穿衣、书写速度去衡量他们的速度,他们又怎么会不慢得像蜗牛一样呢?

不管孩子年龄是大还是小,都希望能够与父母平等相处,希望家长和老师能用一颗童心和他们交流。

所以,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要保持一颗童心,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同等的位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支持孩子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善待孩子的朋友,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再用一颗童心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不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保持童心,父母要做到经常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诉说,即使孩子说的话题是父母并不感兴趣的,也要耐着性子认认真真地听完。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孩子一起“疯”。

忙只是一个借口,因为认真倾听孩子、与孩子一起完成某件事的时间并不会很长。

时间是挤出来的,教师也很忙,除了教学生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既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随时注意每位学生的变化,还要备课和写总结。

但即便是这么忙碌,一些教师仍然能够抽出时间与学生一起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记住每位学生的生日并给他祝福,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理解。

当然,家长的童心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表现。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说话、与孩子做游戏就要与孩子当时的思维和言语水平相符合。

如果孩子逐渐长大了,家长还用小时候跟孩子一起玩、说话的方式,孩子可能不会接受。

大龙的爸爸跟儿子亲密无间,两个人平时在家里常扮演超人与怪兽的角色,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进门后照例跟儿子开玩笑说:

“超人回来了,抓小怪兽来了。

”没想到往常一听这话就兴奋的孩子,今天却没精打采,蔫蔫地说:

“无聊,我都上四年级了,你还这么幼稚。

”爸爸听了有些尴尬。

妈妈责备道:

“你这孩子,怎么跟爸爸说话的?

怎么就幼稚了?

”大龙委屈地说:

“我跟同学说自己在家里是小怪兽,爸爸是超人,同学们都说我幼稚无聊。

”爸爸这才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和蔼可亲、童心未泯、爱玩的爸爸,还需要一个可以引导、教他做一个小男子汉的爸爸。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那些经常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发号施令,总认为孩子没长大、不懂事的家长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也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而那些保持着童心的家长们,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更容易与孩子亲近,更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从而在家里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通常情况下,老人与孩子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因为老人细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心复发。

不过,家长保持童心只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能够接受家长。

孩子的成长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循循善诱。

树大不会自然直

【情景直击】

小强小时候很调皮,没有礼貌,经常闯祸,但每次父母都不当一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