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857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docx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听课正文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1 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

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

 出现了     ,但仍然以木器和石器为主 

耕作方式

 主要耕作方法是    

 耒耜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作物种类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①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     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    ;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     。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

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

 

②汉代:

西汉时期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     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①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代以后,江南形成      的一年两熟制。

 

(5)农田水利

①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出现了    ,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历史条件

①生产力:

春秋战国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

        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

①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目的:

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3)地位、影响

①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

【漫画解史】牛耕的出现

  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

【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概念辨析】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命题点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

——白居易《朱陈村》

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③,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④。

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⑤。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①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②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2)史料二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③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④说明古代中国小农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3)史料三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⑤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论归纳

以通史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

命题点二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①。

——《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②,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三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③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汉代江南地区的落后。

①说明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缓慢。

(2)史料二证明了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②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

(3)史料三说明北宋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的变化。

③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

■史料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

 

 

 

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夏、商、西周时期:

以    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

       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

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行业特点

①经营方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生产。

 

②产品质量: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发展表现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烧出成熟的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南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等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形成      两大系统 

 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宋朝时,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类型

①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     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      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早期状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宋元时期:

除纺织品外,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       。

 

③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      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国赢得“    ”誉称。

 

(3)瓷器大量出口,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

【教材补遗】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误区警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

  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

【误区警示】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构图解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关系

【巧思妙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一个新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二大象征:

丝绸、瓷器。

  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三大行业:

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四大特征:

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命题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①。

——《礼记·王制》

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②。

——《汉书》

史料三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③。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④。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①说明国家对手工业采取严格的管理政策。

(2)史料二体现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②说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

(3)史料三体现了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③说明民营手工业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④说明在民营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

 

 

2.据史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论归纳

1.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

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

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7·全国卷Ⅲ·25

 西汉初期经济的恢复

 以《史记》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2017·全国卷Ⅱ·26

 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以唐中期南方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为载体,考查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Ⅱ·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6·全国卷Ⅲ·27

 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以明末雇工现象为背景,考查明代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Ⅰ·24

 小农经济的形成

 以《吕氏春秋·上农》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春秋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Ⅰ·27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以唐宋明清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题1[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题2[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考题3[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考题4[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题5[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考题6[2015·全国卷Ⅰ]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向1 农业的耕作方式

1.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

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

其主要依据是(  )

A.小农脆弱的程度B.农业休耕的制度

C.占卜决事的经验D.天人感应的学说

2.从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中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3.《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以下一段描述:

“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湖,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垦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

”这说明(  )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考向2 小农经济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5.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过905次之多。

这种现象说明,统治者旨在(  )

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B.限制土地兼并

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D.维护小农经济

考向3 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6.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有文献记载:

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因为白瓷胎上贴有铁屑,火烧后就会留下黑斑(因此,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

这种……方式,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7.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达266万匹,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  )

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B.民众织丝积极性较高

C.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考向4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

8.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9.有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发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

10.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

”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考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

      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

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    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

繁荣。

①宋代: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②元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

进一步繁荣。

①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      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增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发展表现

宋朝

以前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西汉都城长安设     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

时期

 ①城市中     被打破 

 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2)城市发展

①北方:

长安、    、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

临安、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      ”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

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     管理。

 

③宋元: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    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④清朝: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