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2005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docx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单元评估检测(四)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 艺

根的艺术,是一种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独特造型艺术。

它用具有自然美的各种根材形态,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根艺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有其鲜明独到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单纯与丰富的对立统一。

根艺与绘画一样,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创造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所谓发现和创造,就是表现形体。

对造型艺术,鉴赏者又是通过视觉对存在于空间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的,这是它们的共同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它是画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巧,通过笔、墨、纸以及墨法、空白等在平面的画幅上造成的一种美感;而根艺大都又是立体形式的,它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

所以根艺和绘画虽然同属于造型艺术,但绘画是以两度空间反映现实,而根艺大都又是以三度空间反映现实,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具有空间立体感的根艺,一方面比绘画更为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描绘表现对象的活动环境,也不能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过程。

因此,根艺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就有必要对现实的根材进行更集中、更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以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所以,鉴赏一件优秀的根艺作品,也应该是通过概括单纯的艺术形象,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根艺美术家所要表达的自然根的丰富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形象。

由于根艺是一种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因此观看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的是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这同样也表现了根艺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

作为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根艺只能表现行为的一个瞬间,为了获得生动具体的审美效果,它总是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它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根艺的动态美。

动态使根艺形象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马空冀北”根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这方面的实例。

这是根艺美术以静态的造型来表现运动,是静态和动态的对立统一。

根材是根艺审美的主要部分。

在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鉴赏中,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具有审美的价值。

根艺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比雕塑所使用的材料更有审美价值,因为每一件根艺作品的表现力依赖于根材本身的自然美的形态。

由于根材是根艺美术作品审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根艺美术家在创作时,应十分重视把选择什么样的根材和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考虑。

.下列各项中关于“根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艺是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造型艺术,用有自然美的根材形态来创造多彩的形象。

B.根艺通过塑造静态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观赏者通过视觉对塑造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

C.作为造型艺术,根艺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动态行为的瞬间,具有动态美。

D.根艺审美的主要部分是根材,美术家选择什么样的根材,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解析:

选D。

“美术家选择什么样的根材,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原文无此表述。

.本文认为根艺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根艺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

B.创作根艺,对根材进行集中、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

C.根艺的动态美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马空冀北”根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实例。

D.根艺的单纯是指外在形体,丰富是指艺术家、欣赏者再造的艺术形象。

解析:

选C。

只提到了根艺的艺术美,解说了动态美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没有表现“天人合一”。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艺具有空间立体感,比绘画更具体生动,但不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

B.欣赏根艺可从不同侧面、角度、距离进行,所以根艺本身表现出含义的丰富性。

C.中国画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根艺大都是立体形式的,两者反映现实的维度不同。

D.根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根材自身的价值和根艺美术家的艺术水平。

解析:

选B。

根艺作品本身不存在所谓“含义的丰富性”问题,它应是通过欣赏者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才得以实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

第进士,授校书郎。

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

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

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曰:

“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

召授右拾遗。

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

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

徽自往曰:

“公知徽,安得不从?

”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

御史中丞高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

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

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

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

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

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

喊令归第,使医护视。

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

诏拜兵部尚书。

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

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奉使。

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

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

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

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

未行而嗣襄王煴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废自言。

及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平。

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

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

徽为手籍,一验实之,遂无奸滞。

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抚绥流亡    绥:

安抚

B.一平以法一:

都,一概

C.共谮罢徽谮:

诬陷,中伤

D.帝进次汉中次:

表次数

解析:

选D。

次:

临时驻扎和住宿。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3分)(  )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逼召徽,以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

选D。

①表明王徽直言敢谏;②表明王徽为官精明能干;⑥表明王徽淡泊名利不愿为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徽淡泊名利。

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

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

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

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能干。

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解析:

选A。

“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错误,应该是刘瑑替他说话,让他做驸马的事才作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进行整体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词达句顺。

(1)“故事”,旧例;“漫”,模糊;“窜易”,窜改、改动、修改。

(2)“乃”,于是;“书”,书写;“间”,从小道。

答案:

(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参考译文:

王徽字昭文,是京兆人。

考中进士科,被授予校书郎。

徐商兼管盐铁,将他征召到使府任职。

起初,宣宗下诏给宰相让他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有人将王徽上报。

王徽原本淡泊名利,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说:

“我已年过四十,又经常生病,不应被选中。

”刘瑑替他说话,这才作罢。

皇上召见任命他为右拾遗。

他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奏章上奏,言辞毫无回避忌讳,时论都很推重。

后来徐商被罢免政事,驻守江陵,打算上表朝廷将王徽征用到幕府,又担心他不愿意出任外官,就忍住没有提出。

王徽主动前去说:

“您赏识我,我怎能不随从?

”徐商很高兴,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

御史中丞高湜举荐他为知杂事,晋升考功员外郎。

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王徽开始用墨笔标注,于是杜绝了欺诈行为。

广明元年,朝廷任命王徽为户部侍郎。

这一天,黄巢攻进潼关,僖宗西行,连夜出京。

王徽次日早晨方才得知,追赶皇帝没有追上,掉到崖边的树丛里,被贼兵俘获,强迫返回,打算让他担任伪官。

王徽装作哑巴没有回答,贼兵用刀顶在他的胸部,(他)始终纹丝不动。

贼兵让他返回宅第,派医者护理监视。

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朝廷下诏任命王徽为兵部尚书。

(他)趁机劝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求赦免沙陀人的罪责,让沙陀人为国难奔走出力。

这年夏天,沙陀人会合各路军队,于是平定了京城,王徽的辅佐之功居多,升任右仆射。

战乱之后,宫室被焚毁而残破,长满荒草,皇帝没有东还的意思,下诏王徽任京畿安抚制置奉使。

王徽从外地征调军粮,安抚当地的流亡百姓,一年之后,逐渐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复宫殿,管理规划非常妥当,随即上表请求皇帝东还。

(王徽)又升任御史大夫,并暂代京兆尹。

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前来向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一概依法公正裁决,因此被皇帝左右亲近憎恨,一同诬陷罢免了王徽,令他前往皇帝驻地。

皇帝感念王徽的功劳,判他无罪,授予吏部尚书。

还没到任,嗣襄王李煴反叛,皇帝进驻汉中。

李煴强召王徽前去,(王徽)声称自己残废加以推辞。

到李煴非法称帝时,李煴强迫群臣书写宣誓效忠的文书,(王徽)以手部无力作为借口,始终不肯署名。

李煴被平定后,皇帝到达凤翔,征召王徽做御史大夫,(他)以腿部瘫痪为由坚决辞让,又拜授太子少师。

昭宗即位,在便殿召见王徽,他的答对详密周全,于是又被授予吏部尚书。

这时,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

王徽亲手登记造册,一翻检即可查对无误,于是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大顺元年去世,谥号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8~9题。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②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 ①野水:

指地上的积水。

②芃(pénɡ):

茂盛的样子。

.这首曲用什么方式来抒情?

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曲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

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这首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上》)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2)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孤 城

浓雾锁城。

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

雾太大了。

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

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

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

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

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

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地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

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

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

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

总会走出去吧。

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

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

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

李生默默地说:

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

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

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

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

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

李生说:

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

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

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

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

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郁结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

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

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

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

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

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

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

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小小说》,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用词极其精妙,如“被扔在小城里”里的“扔”字和“陷入了迷宫”里的“陷”字,都极富表现力,写出了李生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恐慌心理。

B.文中提到了李生的爸妈妹妹和姬小凡,他们是李生的精神寄托,尤其在这样的大雾天,只有他们才能让惊慌失措的李生感到踏实。

C.准备回家的李生被警察封路的消息吓慌了,他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亲人身边,那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匆匆上路了。

D.李生的手机打不出去,充分说明在浓雾锁城之时,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

E.作者写一条黑色小腊肠狗时,用到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李生开始从小狗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却很快被小狗抛弃,最终仍是孤独一人。

解析:

选BE。

A项,“失落感”不准确;C项,错在李生不是“准备回家”而是被雾“吓慌了”,因雾而想回家;D项,“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于文无根据。

(2)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此题,先要考虑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答,注意要分条概括。

答案:

①交代了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烘托了人物紧张、慌乱的心理。

③象征着人在城市里的迷失。

④是“雾”让李生强烈地感受到与亲人的阻隔。

⑤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活动背景。

(3)“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题,要通读小说,把握主旨,然后从字面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作答。

比如字面上写与环境的关系,深层却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无依。

答案:

标题“孤城”,一语双关。

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

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

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备感孤独。

(4)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

请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小说主要写李生内心的矛盾冲突,李生既有理想和追求,希望通过在城里的打拼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又不断思念亲人试图回归故乡。

作者正是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来刻画李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

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

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

当李生在一个谋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家乡。

②雾散了,恐惧消除了。

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③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

④现实中,许多人常常不得不像李生一样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坚持着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

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的矛盾,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的矛盾,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

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

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

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

“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

”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

“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

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