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2433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docx

中医内科习题集合

27.外感咳嗽的特点是

A.起病急

B.病程短

C.兼表证

D.咳嗽痰多

E.脏腑功能失调

答案:

ABC

28.内伤咳嗽的特点是

A.起病缓

B.病史长

C.咳兼气喘

D.诱因发作

答案:

ABE

29.咳嗽的预防在于

A.适寒温

B.节情志

D.忌辛辣

E.避烟尘

答案:

ABCDE

30.肺气亏虚咳嗽的特点是

A.久咳不愈

B.咳声低弱

D.干咳少痰

E.急躁易怒

答案:

ABC

27.喘证的临床表现为

A.气息急促

C.鼻翼煽动

D.喉间痰鸣

E.难以平卧

答案:

ABCE

28.喘证的病因包括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当

C.情志所伤

D.劳欲久病

答案:

ABCD

29.喘脱的表现为

A.喘促持续不解

B.烦躁不安

C.面唇青紫

D.肢冷,汗出如珠

E.脉浮大而洪数

答案:

ABCDE

30.实喘的证型包括

A.风寒袭肺

B.痰浊阻肺

C.痰热郁肺

E.肝火犯肺

答案:

ABCD

27.心悸病证中较常见的脉象有

A.结脉

B.代脉

C.促脉

D.弦脉

E.浮脉

答案:

ABCD

28.心悸的临床症状特点为

A.左胸部发作性憋闷和疼痛

B.发作性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C.伴气短、眩晕、胸闷

D.心痛彻背

E.手足青冷至节

答案:

BC

29.心悸实证治则是

A.化痰

B.除湿

C.涤饮

D.清火

E.活血化瘀

答案:

ACE

30.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疗主方是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B.独参汤

C.参附汤

D.真武汤

E.栝蒌薤白半夏汤

答案:

AC

27.胸痹心痛的主要病因有

A.年老体虚

B.情志失调

C.寒邪内侵

D.药物中毒

E.饮食不节

答案:

ABCE

28.胸痹可放射到

A.肩背

B.咽喉

C.胃脘部

D.左上臂内侧

答案:

ABCD

29.胸痹发作的诱因主要有

A.劳累

B.饱餐

C.寒冷

D.情绪激动

E.工作

答案:

ABCD

30.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包括

A心胸猝然剧痛

B.持续时间较长

C.脉微细或结代

D.四肢厥冷

E.冷汗淋漓

答案:

ABCDE

27.半夏白术天麻汤可用治于

A.呕吐之痰浊内阻证

B.眩晕之痰浊中阻证

C.聚证之食滞痰阻证

E.胸痹之痰浊壅塞证

答案:

BD

28.眩晕的治疗原则是

A.化痰熄风

B.滋养肝肾

C.调整阴阳

D.补虚泻实

答案:

CD

 

A.年高肾虚

C.饮食不节

D.病后体虚

E.跌仆损伤

答案:

ABCDE

30.眩晕的病位在于脑,其病变与以下哪些脏腑相关

A.心

B.肝

 

E.肾

答案:

BCE

30.中风的病因为

A气虚邪中

B.内伤积损

C.饮食不节

D.劳欲过度

E.情志所伤

答案:

ABCDE

32.火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包括

A.阴虚、气虚

B.肝火、心火

C.肝风、外风

D.风痰、湿痰、热痰

E.气逆、血癖

答案:

ABCDE

33.下列哪些是中风后遗症的治法范围

A.搜风通络

B.化癖通络

C益气行血

D.化痰通络

E.滋阴补阳

答案:

ABCDE

27.临床判断不寐的依据是

A.睡眠深度

B.睡眠时间

C:

能否消除疲劳

D.能否恢复体力

E.能否恢复精力

答案:

ABCDE

28.引起不寐的病因常见有

A.情志所伤

B.饮食不节

C.久病年迈

D.禀赋不足

E.感受外邪

答案:

ABC

29.不寐患者常伴有

A:

头痛头昏

B.神疲乏力

C.心悸健忘

D.视物不清

E.多梦

答案:

ABCE

30.不寐在临床上可表现为

A.人睡困难

B.寐而不酣

C.时寐时醒

D.醒后不能再寐

E.彻夜不寐

答案:

ABCDE

27.实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寒邪客胃

B.饮食停滞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答案:

ABCDE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脾胃虚寒

B.胃阴亏虚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答案:

AB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答案:

ABCDE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B.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答案:

AB

27.实证的呕吐证候类型有

A.外邪犯胃

B.饮食停滞

C.肝气犯胃

D.痰饮内阻

E.脾胃阳虚

答案:

ABCD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脾胃阳虚

B.胃阴不足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答案:

AB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答案:

ABCDE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养阴益胃,降逆上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答案:

AB

27.实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

A.胃中寒冷

B.胃火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阴不足

E.脾胃阳虚

答案:

ABC

28.虚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

A.胃中寒冷

B.胃火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阴不足

E.脾胃阳虚

答案:

DE

29.实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答案:

ABC

30.虚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答案:

DE

28.腹痛证候类型有

A.寒凝腹痛

B.气滞腹痛

C.血瘀腹痛

D.虚寒腹痛

E.热结腹痛

答案:

ABCDE

29.腹痛的治法有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答案:

ABCDE

30.腹痛的治疗方剂有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答案:

ABCDE

28.泄泻证候类型有

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答案:

ABCDE

29.泄泻的治法有

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答案:

ABCDE

30.泄泻的治疗方剂有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答案:

ABCDE

29.下列哪些是诊断便秘的常规检查

A潜血试验

B.大便常规

C.钡剂灌肠

D.直肠指检

E.乙状直肠镜

答案:

ABD

30.下列属实秘的证型有

A.气虚便秘

B.气秘

D.阳虚便秘

E.血虚便秘

答案:

BC

31.下列属虚秘的证型有

A.阴虚便秘

B.气虚便秘

D.血虚便秘

E.阳虚便秘

答案:

ABCD

32.便秘的预防调护应注意

A.保持心情舒畅

B.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C.适当摄入油脂

D.积极治疗肛门直肠疾病

E.按时登厕

答案:

ABCDE

 

中医内科学教案

 

讲授课程:

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所授课程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课程章节

第四章第六节腹痛

授课学时

2

所属院、部

 

设计者

 

授课专业

 

授课年级

 

一、导言

本章节课程包括了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等内容;要求学生具备腹痛的中医辩证论治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熟悉腹痛的概念及相关背景,以及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2)了解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3)掌握腹痛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要点。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腹痛病案,并给出合理的辩证论治方案。

技能目标:

(1)通过讲解辩证分型及理法方药,使得学生对腹痛的辩证分型及施治有所掌握。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临床病例,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能力。

(3)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临床上腹痛的诊治现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2)结合中医的认识以及现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讲解病因病机,易于理解,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3)通过学习腹痛的常见病因特点,及与西医常见相关疾病的关系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腹痛病的重要性,腹痛知识宣教的重要性,引导建立学生的医者仁心价值观。

(4)通过组织病例讨论,即学即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5)通过介绍腹痛的中西医治疗的热点及前沿发展,进行拓展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中西医结合治病的认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及辩证论治。

难点:

(1)腹痛的病因病机

(2)腹痛的辩证论治。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课时安排】

2学时。

病证概念、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为1学时,分证论治及小结为1学时。

【教学步骤】

一、腹痛的概念、源流、现代医学

(一)、腹痛概念

1、讲解腹痛的定义(从部位、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临床发病情况四个方面讲解)。

2、讲解腹痛的范围。

(二)、源流

1、《内经》如何认识腹痛的病因病机?

(1)提出邪气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2)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

2、张仲景在腹痛的辨证论治上有哪些贡献?

(1)提出腹痛虚实辨证的提纲“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2)在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

(3)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建中汤等方剂治疗腹痛。

(三)、讲解现代医学中常见到腹痛症状的疾病。

 

 

8min

二、病因病机

1.讲解腹痛发病的病因、分析发病的机理。

(1)外感病因

(2)内伤病因

(3)其它病因

跌扑手术损伤腹部脉络或导致出血→淤血→腹痛

2.提问:

腹痛的病机要点?

3.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

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足阳明、冲任带脉等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静脉失养,不荣则通。

病理性质寒热虚实

病理因素寒凝热郁食积气滞血瘀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腹痛的诊断要点:

症状、特点、常见诱因、辅助检查等。

急性腹痛剧烈,慢性腹痛一般不剧烈;内科腹痛腹部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起病有急缓

发病或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淀粉酶、X线

(二)鉴别诊断

1、内科腹痛、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的临床鉴别。

插入病历一强调判定内科腹痛、外科腹痛及妇科腹痛的重要性: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

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

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

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

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

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

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

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

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

“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

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

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

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

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

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

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

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

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以大黄附子汤泻积散寒。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2)湿热壅滞

主症:

腹部胀痛,痞满拒按。

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兼次症:

胸闷不舒,或口苦,或身热,小便短赤。

舌象:

苔黄腻或黄燥。

脉滑数。

治法:

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

大承气汤。

大黄:

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芒硝:

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厚朴、枳实:

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临床应用:

湿热重,燥结不甚者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

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者,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

(3)饮食停滞

主症: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兼次症:

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

舌苔厚腻。

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

枳实导滞丸。

轻症可用保和丸。

大黄、枳实、神曲:

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

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

健脾和胃。

(4)气机郁滞

主症:

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兼次症:

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

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川芎:

行气活血

临床应用:

气滞较重,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

痛引少腹睾丸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

腹痛肠鸣,气滞腹泻加痛泻要方;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加天台乌药散。

(5)瘀血阻滞

主症:

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兼次症:

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

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

温经止痛。

(6)中脏虚寒

主症: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兼次症: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

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

温中补虚;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

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加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加附子理中汤;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加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者,加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腹部术后腹痛,久治不愈者,加泽兰、红花;

跌仆损伤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

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可用桃核承气汤;

胁下积块,疼痛拒按可用膈下逐瘀汤。

六、预防调摄

寒痛:

注意保温;

热痛:

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食积:

节制饮食;

气滞:

心情舒畅;

虚痛:

进易消化食物。

七、小结

1、腹痛的概念

2、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为基本病机。

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胃、膀胱、大小肠等。

3、腹痛的治疗原则以“通”立法,并应根据寒热之轻重,虚实之多少,气血之浅深而辨证论治。

八、临证要点

1.寒凝血滞用温通温通法能温运脏腑、祛除里寒、促进气血流通、燥湿通络。

临证需与他药配合;理气药(良附丸)、养阴补血药(小建中汤桂枝与白芍)、活血祛瘀药(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同时配干姜肉桂)、补气药(附子理中丸党参白术配附子干姜)、甘缓药(甘草、大枣制约辛燥太过)

2.急腹症用清热通腑法急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对虚症不可妄用

3.蛔虫引起当驱虫、安蛔、健脾。

九、名医经验

1.王泽民腹痛病因复杂首先要辨识急腹症,其次要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最后辩证论治

2.周鼎谟腹痛应疏肝利胆、通腑泄邪、开结通下勿忘衷中参西

 

12min

 

10min

 

10min

 

25min

 

5min

 

5min

 

5min

 

(二)互动

1、课内(课上互动):

在讲到生活方式及情志对腹痛的影响时,联系生活中切实情况,引起同学们思考讨论自己身边的不良生活方式,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在讲到腹痛的病因病机时,与同学互动,通过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引导同学思考,并推演出病理状态,即病因病机。

病例分析:

通过所学习的内容,讨论所给病例的临床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要点、诊疗方案,老师起引导作用,主要锻炼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下思考题目:

腹痛的诊断要点及中西医疾病的鉴别诊断。

历代医家对于腹痛辩证的论述有哪些?

四、参考书目

1.教材: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人民卫生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1]《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西医结合内科》梁健林寿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基础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团队合作互助的能力,此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兴趣很重要,多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及联系现实、临床病例讨论的授课方式学生较为喜欢,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对医生的责任及医德的感悟均有提高。

对于教学平台、QQ群互动、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方式,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佳,对难点掌握不够,课堂讨论及参与度不高。

解决及改进方法:

①讲课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如授课的速度、讲解的详细程度、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复习等;②针对课上学生“走神”现象,适时进行提问或增加临床趣闻、病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

③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想法。

④推进网络平台交流,将学生的参与度与成绩挂钩。

通过QQ、微信及校园网教学平台,加强交流,解决疑难,增进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⑤注重教师个人素质及能力的提高,PBL教学方法及微课资源的利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