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25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Word格式.docx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孔子以生命创造来解释天,这在他那个时代是一种新的思想。

孔子认为,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天的根本意义是“生”。

这就是“天道”。

所以后来的《易传》说:

“生生之谓易。

”《易传》是发挥孔子的思想。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是一切生命之源,因而也是一切价值之源。

这就是“天德”。

所以《易传》说:

“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也是发挥孔子的思想。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包含有一种在的目的,就是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保护生命,完善生命。

天降生了人,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天命”。

从这里就产生了人生的意义,使人生具有一种使命感。

孔子说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但是这种神圣性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要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

他说君子应该“畏天命”,这种敬畏也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

君子应该倾听天的言说,实践天的言说。

所以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

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信仰。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是最高的存在,天具有神圣性。

人不能穷尽天的奥秘。

但是这个天并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也就是一个大生命世界。

天以生为“道”,生而又生,创造又创造,生生不息;

天以生为“德”,以生命创造作为一切价值的源泉;

天又以生为“命”,或者说以生为“心”,也就是把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作为神圣的目的。

人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性的,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如果相反,“不知天命而不畏”,虐杀生命,残害生命,那就会受到天的惩罚。

孔子说: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就是说,得罪了天,祷告是没有用的。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天的敬畏和信仰。

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

在21世纪,在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孔子“畏天命”的警告显示出新鲜的价值。

人类应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人类应该以敬畏之心万分珍惜和爱护自然界这个大生命世界。

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仁:

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爱人。

”这是孔子对“仁”的最重要的解释。

“爱人”,是一种普遍的爱。

孔子又强调爱人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孔子不相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能去爱普天下的人。

所以孔子说“孝悌”是“仁之本”。

《中庸》引孔子的话: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这里的“亲亲”,也就是指爱父母。

孔子多次提到子女对父母应该有爱心。

例如他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能远走高飞,即使要跑出去,也要有限度。

这句话的实质,并不是限制子女的活动,而是希望子女要懂得父母的心,不要使父母对自己过分思念和牵挂。

因为子女如果远走高飞、没有音讯,父母就会思念和牵挂。

子女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这就是孝。

孔子又说: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就是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常常想到,一方面为父母健康长寿而庆幸,另一方面又为父母逐渐年老体衰而忧虑。

孔子这些话,在今天并没有丧失它的价值。

在今天,父母对子女的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依然如故,但是那些远走高飞的子女,又有几个会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思念和牵挂?

在今天,父母总是念念不忘子女的年龄,但是又有几个子女常常想到“父母之年”,为父母的日渐年高又喜又惧?

孔子的“仁”,就是由“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

实现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我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在满足自己的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这样的欲求也能被满足。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我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这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家庭到社会,从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爱。

后来孟子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这就是“仁”。

今天,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

礼:

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

其中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

丧礼、祭礼的精神就是孔子一位学生说的“慎终”(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追远”(追怀自己的祖先)。

孔子认为这是从人的情感产生的。

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子女生下来,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对父母自然有一种爱慕之情,父母死了,这种爱慕之情和思念之情就表现为子女为父母服丧三年的礼。

所以“礼”是出于人“亲亲”的真实情感。

孔子重视“礼”,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论语》说:

“礼之用,和为贵。

”这是孔子一位学生说的话,但它是孔子的思想。

礼的作用就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

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

人通过父母与子女世代相续,生命得到绵延,个人有限的生命就和自然界无限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体的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

丧礼、祭礼可以使人真切地体验到人的生命的这种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受教育的权利为贵族阶层所垄断。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气。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据史书记载,他有弟子三千,其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

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以行“道”作为自己的理想,提升精神境界。

这个精神境界的实质就是“仁”。

这里说的“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孔子的学生很多,他们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从教,有的从事外交,有的从事宗庙祭祀,有的从事文献整理,但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文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

孔子很重视美育。

他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说,学习《诗》(《诗经》),可以感发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感;

学习《礼》(《周礼》),可以使人的行为得到规,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学习乐(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感受人生的乐趣,达到一种悦乐的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崇高的道德目标(“仁”),仅仅有理论上的认识是不够的,仅仅有追求的愿望也是不够的,必须达到一种悦乐的状态,那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孔子有一次和几位学生在一起,他要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冉有希望有机会治理一个国家,公赤希望做一名礼仪官。

曾点说:

我的追求和他们三位讲的不一样。

那有什么关系,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于是曾点就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服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游泳,在舞雩台(古代祭天祈雨的地方)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了,“喟然叹日:

‘吾与点也’”就是说,我还是比较赞同曾点的追求啊!

这是很有名的一场对话。

孔子这四位学生所谈的不同的志向,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作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受孔子的影响,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很多现代学者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容。

这种人生境界的学说,就发端于孔子。

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

《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时期一位叫老聃的隐者所作。

关于老聃的资料很少,据说他曾做过朝廷中很小的文官(管理周王朝的图书),但学问很大,孔子曾经千里迢迢赶去向他问学。

如果这记载属实的话,这当是中国有记载以来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相会。

《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多个汉字,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虽然简短,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却很大:

以它为基础,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

根据它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派别道教,这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

《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趣味。

直到今天,《老子》还在参与塑造这个民族的思想。

《老子》在15世纪左右就开始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围绕这一核心,老子提出了许多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

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

“反者道之动。

”这里所说的“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

两层意思又互相关联,反映出老子哲学的独特智慧。

在阐述相反相成的思想时,老子习惯采用“正言若反”的思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美和丑、善和恶都是相对而言的,人们说这个东西是美的,就有个丑的概念相比衬。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前和后等都是如此。

但老子认为,我们对事物相反相成的看法,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所赋予的。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自在生长,并没有评说(“不辞”),万物生长只是自然而然,本身并没有大和小、尊和卑的区别。

在老子看来,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

人给世界作判断、分高下,乃至确定世界的意义,其实是对真实世界的误解。

即如美丑而言,当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时候,就有了美丑的区分,就有了分别的见解。

老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为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

真正的对美的欣赏,是对美和丑的超越。

由此可见,老子的意思并不是强调事物相反相成、互相转化,那种将老子哲学等同于黑格尔辩证哲学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老子是通过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分析,来否定知识判断的意义,从而宣扬他的所谓“反”的第二层意思:

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里的“反”,不是相反,而是“返”,是往复回环、流动不已的生命。

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他形容“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是这个意思。

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别的,是一种“大制”,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分辨。

这个“大制”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说是“混成”,老子将这称为“大制不割”。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道”是“朴”——就是没被打破的圆融世界,在这里没有知识,没有分别,没有争斗,就像清澈的溪涧和流动的山气,空灵而涵有一切。

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割”的“大制”——他所谓世界的最高存在形式。

老子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中,通过“反”的两层意思强调,人们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

”“自然”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并非指外在的自然物,而指一种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

老子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性”,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所谓“独立而不改”,人不要强行改变它。

老子将“自然”和“人为”对立起来。

“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人为”即“伪”,是不真实的。

老子告诫人们,放下左右世界的欲望,顺应自然,这样才是解决人与世界冲突的根本途径。

“无为”作为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是对“自然”的保护。

没有“无为”,也就没有“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事情的成功。

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

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

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我们从老子的“大巧若拙”的说法中,即可看出他的自然无为思想的精髓。

“大巧”,就是最高的巧。

“大巧若拙”的意思是,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最高的巧其实就是拙。

“大巧若拙”(“拙”),不是一般的技巧,一般的技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是对一般技巧的超越。

老子以这最高的巧为“天巧”,它自然而然,不劳人为。

从技术的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从天然的角度看,它是最大的巧。

在老子看来,技术之巧,才是真正的笨拙,耍弄小巧,最终适得其反。

因为人有了弄巧的心,就会不真实,心灵不真实就不能自然而然。

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的和谐生命的破坏。

老子哲学的继承者庄子讲了一个“散木”的故事:

有个木匠到齐国去,看见一棵栎树生长在社庙旁边,被奉为社神。

这棵树大得难以形容,围观的人多极了,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径直向前走。

他的徒弟却为它神迷,看后跑着追上师傅,问道:

“自跟随师傅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大树,而您却看都不看,这是为什么?

”木匠说:

“这是没用的散木,因为无用,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这种“散木”的智慧,就是“拙”,就是无为。

它是自然的,所以能保全生命。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用更宽阔的眼光看待技术,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沼,道家的思想显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老子的时代充满了连绵不绝的战争,思考战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重要课题。

、反对战争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如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子思想,提倡“兼爱”而抨击攻伐的墨子思想,提倡仁政、反对征战的孟子思想。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战争形成的根由。

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

正因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

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

而清净无为,则可以合于自然无为的生命之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具有最高的善。

老子以水来作比喻,突出他的“不争”哲学思想,与恶意争斗的丛林法则相区别。

“水善万物而不争。

”水的最高的德行就是“不争”。

在老子看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情受欲望驱动,好高而恶下,而水却永远地往下流淌。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万物,给带来生命,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水作出巨大的贡献,又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水在最低、最平、最静之处,包容天下一切,映照万物。

水选择了一条和利欲熏心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老子哲学并不是弱者的哲学,他的哲学充满了力量感。

老子认为,水在柔弱宁静中,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可以冲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

水因为不争,不为利欲所驱动,所以能无往而不胜。

“知其雄,守其雌。

”意思是说,知道了刚强,却要立足于柔顺。

老子并不是一个喜欢失败的人。

但他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强盛,不是靠恃强凌弱,而是要从弱处做起,像水那样,在低处凝聚力量。

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

他打了一个比方:

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肌体是柔弱的,到了死的时候,肌体就变僵硬了;

植物也是这样,有生命的植物,绿叶摇曳,花儿绰约,等到它枯萎,就显得枯硬。

老子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坚守柔弱之道,其实就是保全生命。

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式。

回到“婴儿"

状态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面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

他说,他宁愿做刚刚出生的婴儿。

老子说自己愿做一个婴儿,并不是说他愿意年幼无知。

他说“圣人”——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静,真实。

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

婴儿脱离母亲子宫的第一声啼哭,是那样的清脆响亮,老子认为,这才是真实生命的呼唤。

人来到世界上;

随着身体渐渐长大,接受社会的习惯,获得外在的知识,原来洁净的心灵,渐渐涂上混乱的颜色,人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虚假。

人被文化所熏的过程,其实就是渐渐失落真性的过程。

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

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装饰”的过程:

语言是对交流的“装饰”,衣服是对身体的“装饰”,房屋是对居住方式的“装饰”,国家政治是对人类组织方式的“装饰”,等等。

这种“装饰”,常常引起欲望的膨胀。

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互相倾轧,争夺不休,战争也骤然而起。

老子打了一个比方说,自然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世正好相反,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越是贫穷的人群,越是去掠夺他。

这种欲望的膨胀,不但破坏了外在的世界,也毒害了人的心灵。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说,漂亮的颜色迷乱了人的眼睛,繁复的音乐损伤了人的耳朵,贪恋于世上的美味,最终破坏了口味,整天纵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欲望扰乱人宁静的心灵,人们在欲望的大海中泅渡,最终会被淹没。

三、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

“周易”这个名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狭义的《周易》只指《易经》,而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之外,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周易》的基本容在三干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

一天,他在黄河边散步,看到河里有一只硕大的乌龟浮到水面,乌龟的背上有一些奇的纹理。

他受到启发,于是就创造了《周易》中最核心的容——八卦。

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

到了春秋时思想家孔子手中,《周易》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般认为,《易传》虽然是从战国中期到汉初最后形成的,但它的主要思想是传自孔子。

也就是说,是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的。

史书记载,孔子对这部作品非常着迷,反复阅读,竟然将穿竹简的绳子一次次弄断了——当时《周易》的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一片片竹简用绳子穿在一起。

《周易》成书以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早期儒家选了五部书作为最高的经典,《周易》被放在第一位。

历代思想家从各个角度去阐发它的容,不同领域的爱好者从它那里寻找人生智慧。

于是,《易经》便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有人说,你要了解中国人,不读《周易》是不行的。

《周易》是奠定在占卜的基础上的。

它的最原始的部分就是占卜的记录。

商周时中国人的占卜方式有很多种。

一种是龟占,就是拿着一根烧红的烙铁,烙在乌龟壳上,龟壳被高温灼烧之后,就会显现出纹理,人们根据纹理的走向,来判断吉凶。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那些刻在龟甲上的文献,主要就是这种占卜的记录。

《周易》的占卜却不用龟占,而是用筮卜,就是用蓍草——一种常见的杂草来占卜。

蓍草占卜的方式很繁琐,它与龟占不同的是,龟占主要是看纹理的走向,草占主要是数数字,所以《周易》和中国早期的数学有关。

比方说,有人想要占卜命运,他拿着50根草,两手随便一分(这随意的一分,偶然中就包含着命运的选择),通过复杂的过程,最后可能得到的数字有四个:

9、8、7、6,从这些数字中,就可以指向一卦,由一卦中的某些容,就得出了这个人这次占卜的最后记录。

比如你占卜到“利涉大川”,这是一个吉利的征兆,就像顺利地渡过河一样,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

如果你占到“不利有攸往”,那就是提醒你,你要做的事情可能不顺利,最好小心谨慎,不能莽撞行事,否则就会有灾祸。

如果《周易》仅仅是占卜的书,它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

占卜只是《周易》的基础,说明这部书的来源,后来这部书被孔子等人充分地理论化,占卜命运的意味就渐渐淡化,《周易》的思想史意义则越来越突出。

全面了解《周易》要费很大的力气,这里谈谈其中的一些关键原理。

阴阳是《周易》的基础

《周易》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哲学家自不必说,《周易》发展成一套系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科学家根据它观察天文地理;

医生根据它决定治病的方式;

艺术家相信,艺术创造的原理都囊括在《周易》中;

军事家说,用兵之道,关键是要精通《周易》的道理,等等。

《易传》上说,易道“广大悉备”。

意思是说,天底下一切事情都可以包括在“易”的道理中。

它根据什么如此夸口?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说,《周易》的秘密就在两个字:

阴、阳。

《周易》用符号表现它们,阳写作-,阴写作――。

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有一天,贵族小姐史湘云和她的丫环翠缕一道出去散步。

史湘云性格豪放开朗,同时也学识丰富;

翠缕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

那是一个夏天,她们走到水池边,看见荷叶随清风荡漾,闻到阵阵清香,忍不住就在那儿停了下来。

翠缕说:

怎么荷花还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