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哈姆莱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2862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案哈姆莱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哈姆莱特.docx

《教案哈姆莱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哈姆莱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哈姆莱特.docx

教案哈姆莱特

Theroadoflifedependsonwalkingstepbystepbyyourself.Whatcanreallyprotectyouisyourownchoice.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

(页眉可删)

教案:

哈姆莱特

教案:

哈姆莱特1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

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四、简单介绍戏剧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

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亲死亡、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妹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被毒剑刺中,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

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

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

哈姆莱特好友

  波洛涅斯:

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

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2.整体感知

  概述第三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人物及场景: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哈姆莱特》原著。

(朱生豪翻译)。

  2.欣赏《哈姆莱特》电影。

教案:

哈姆莱特2

  教学重点:

  1、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2、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

  2、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作者: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作品:

  历史剧:

《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

《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

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哈姆雷特》全文。

  第二课时

  一、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

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

“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

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

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二、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

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三、作业

  俗话说:

“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板书设计;

教案:

哈姆莱特3

  [教学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__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

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

第一幕:

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

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

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

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

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

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奠定基础。

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

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

教案:

哈姆莱特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重难点】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莎士比亚(1564-16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传奇剧:

《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辛白林》

  二、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三、关于《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

  2.剧情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

但是,父王老哈姆莱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

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

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克劳狄斯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

鬼魂要哈姆莱特为他报仇,但不要伤害王后,让上天去裁决她。

从此,哈姆莱特装出狂妄怪诞、精神失常的样子。

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把他的行为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又报告了国王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发疯”表示怀疑,多次授命朝臣刺探虚实。

哈姆莱特渴望复仇,但一直得不到机会。

正在他犹豫之际,王宫里来了一班戏子,哈姆莱特乘机安排了一场戏,邀请奸王和王后一起观看演出。

这出戏讲的是一件发生在维也纳的谋杀案:

一个公爵的近亲觊觎公爵的权位和财产,在花园里把公爵毒死,又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情。

哈姆莱特发观奸王观看演出时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中途离座而去。

鬼魂的话已经证实,奸王确是弑君篡位的恶棍。

诡计多端的克劳狄斯为摸清哈姆莱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莱特谈话。

可是他又怕王后与王子有母子之情,对自己隐瞒真实情况,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

王子要母亲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帷幕后面的波洛捏斯内心恐慌,大喊救命。

哈姆雷特以为这是奸王,一剑刺去,波洛涅斯随即丧命。

奸王以哈姆雷特杀害御前大臣为借口,把他“护送”去英国,妄图借刀杀人,要英王加以杀害。

不料王子的船遇到海盗,被放回本国。

王子走后,奥菲利娅因伤心过度,发狂落水而死。

不久,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

阴险的克劳狄斯“建议”他俩比剑,唆使雷欧提斯在剑上涂上毒药,自己又置备毒酒,阴谋让哈姆莱特或死于剑下,或饮毒酒身亡。

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顿时警觉,夺过此剑刺中了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临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同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

哈姆莱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劳狄斯。

王子终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同归于尽。

  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自主学习】

  1.注音积累:

  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傀儡(kuǐěi)

  同衾(qīn)觊觎(jìyú)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

  身无长物:

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

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

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

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觊觎:

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

阅读课文,划分剧情结构,归纳各部分意思

  学生活动二:

探讨剧中人物及关系。

  哈姆莱特

教案:

哈姆莱特5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⑴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1、学习__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

  ⑴具有强烈的激情。

  ⑵典型的修辞特点:

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⑴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解决办法:

  ⑴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⑵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剧作家。

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

  ⑴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⑵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⑶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

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