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022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docx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教学文案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的故事

19世纪末,许多电器已经诞生,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唱机等。

这些电器的问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乐。

然而,这些电器都是要用电的。

没有了电,这些东西就毫无利用价值,成了一堆废物。

电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一是由发电机发电,二是由蓄电池供电。

蓄电池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但它供电的时间太短,因为当时的铅蓄电池是由铅和硫酸制成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让铅和硫酸两个“冤家”碰在一起,让它们“打架”(发生化学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电流。

由于硫酸的腐蚀性非常强,更有“战斗力”,因此,铅难以招架,不久就被打得“遍体鳞伤”,“举起两手投降”。

这样一场“恶斗”很快就结束了,电流也就不能产生了。

这种蓄电池使用时间短,因此,人们管它叫“短命蓄电池”。

爱迪生,这位已经发明了不少电器的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解决蓄电池“短命”问题的重要性:

如果不延长蓄电池的供电时间,将会影响许多电器的利用。

因此,在这个20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发明一种“长寿”的蓄电池,比发明其他电器更有意义。

于是,爱迪生把研制新型蓄电池的工作排上了日程。

 一旦确定了目标,爱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他的头脑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爱迪生在家里吃饭时,突然举着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

他的夫人看惯了他的这类事,知道他正考虑蓄电池的问题,便关切地问:

“蓄电池‘短命’的原因在哪里?

“毛病出在内脏。

要治好它的根,看来要给他开个刀,换器官。

“不是大家都认为,只能用铅和硫酸吗?

”夫人脱口而出。

她想了想,对她的丈夫——爱迪生说这种话毫无意义。

他不是在许多“不可能”之中创造了奇迹吗?

于是,夫人连忙纠正道:

“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对吗?

爱迪生被夫人的这番话逗乐了。

“是啊,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

”爱迪生暗暗地下定决心。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比较、分析,爱迪生确认病根出在硫酸上。

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与原来设想的一样:

用一种碱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后找一种金属代替铅。

当然这种金属应该会与选用的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并能产生电流。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只要选定一种碱性溶液,再找一种合适的金属就行了。

然而,做起来却是非常非常的困难。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做实验。

一个春天过去了,又一个春天过去了,苦战了3年,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4万多次的实验,可依然没有什么收获。

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他袭来,可爱迪生并不理会。

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向他问道:

“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3年时间,做了4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

爱迪生笑了笑说:

“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蓄电池。

爱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场的人一片喝彩声。

那位记者也被爱迪生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红着脸为他鼓掌。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爱迪生将他的试验继续下去。

1904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爱迪生终于用氢氧化钠(烧碱)溶液代替硫酸,用镍、铁代替铅,制成世界上第一台镍铁碱电池。

它的供电时间相当长,在当时可以算是“老寿星”了。

正当助手们欢呼试验成功的时候,爱迪生十分冷静。

他觉得,试验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对新型蓄电池的性能做进一步的验证。

因此,他没有急着报道这一重大新闻。

为了试验新蓄电池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他用新电池装配6部电动车,并叫司机每天将车开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将蓄电池从四楼高处往下摔来做机械强度实验。

经过严格的考验,不断地改进,1909年,爱迪生向世人宣布:

他已成功地研制成功性能良好的镍铁碱电池。

为了纪念爱迪生付出的辛勤劳动,人们管镍铁碱电池叫“爱迪生蓄电池”。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的故事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

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

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

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

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

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

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

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

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在干一件蠢事”。

一些记者也报道:

“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

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

麦肯基看到爱迪生玩命地工作,忧心忡忡地说:

“先生,你可别累坏了身体!

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

“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

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

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

”麦肯基说。

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

麦肯基小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了。

爱迪生起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

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

突然,他又喊道:

“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

爱迪生把棉线放在U形密闭坩埚里,再把坩埚放进火炉,用高温处理。

棉线经这样炭化处理后,再取出来。

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

准备将它装到灯泡内。

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在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

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

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

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

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无比兴奋,他们互相拥抱,互相祝贺。

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泡究竟会亮多久呢?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神地注视着灯泡。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

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这一天_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

”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于是,他又继续做试验。

受棉丝试验成功的启发,他又试用了椰子鬃、麻绳等,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天,天气闷热,爱迪生满头大汗,浑身都几乎湿透了。

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

“也许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

”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了。

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

后来,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

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

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

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

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

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

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灯泡。

 

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

医生说:

“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

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

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

医生说:

“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你的妈妈。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故事之一:

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

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

“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

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

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

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

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故事之二: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

有一天,有位女士来居里夫人家作客。

她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玩一枚奖章。

她仔细一瞧,发现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便不解地问:

“玛丽,能获取这枚奖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是极高的荣誉啊!

您怎能给小孩子当玩具玩呢?

居里夫人淡淡一笑,平静地对女友说:

“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女友急切地问。

“正确对待荣誉。

在我看来,所有荣誉就像玩具一般,仅仅玩玩而已。

孩子不能守着这种荣誉生活,不然,她将一事无成。

女友不禁赞同地点头。

 

故事之三:

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

“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

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

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骑车、骑马。

 

 

故事之四:

珍惜时间

居里夫人对时间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

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

“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

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故事之五:

真情感恩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故事之六:

勤奋好学

居里夫人读书非常专注。

一次,小伙伴们在她伏案读书的时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后垒起了一座椅子塔: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25分钟过去了,居里夫人还没有发觉,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

诺贝尔的故事

 

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金的授奖仪式。

为什么一定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呢?

因为这是诺贝尔的诞生地。

为什么一定要在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颁奖呢?

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总共取得129种物品的发明专利,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诺贝尔的父亲是个机械师,由于一场大火,烧得全家一贫如洗,只好到处漂泊流浪。

小诺贝尔跟着东奔西走,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花费多么艰苦的劳动啊!

要是能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

最先,他与他的父亲和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

这种炸药爆炸力十分强大,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风行全世界。

然而,液体炸药非常容易爆炸。

运送这种炸药的火车和船舶都因震动和颠簸引起爆炸。

“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

”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

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声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诺贝尔的父亲被炸成残废。

诺贝尔对此毫不气馁,面对严酷的现实,他迎着困难继续研究。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

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在船上度过了四个年头,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

为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穿凿矿井,再也不用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加强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进行试验。

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索,双眼盯着火星缓缓蔓延,一动不动地站着。

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心脏在“怦!

怦!

”地跳动,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是时候了,“轰!

”雷鸣般地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涌出室外。

听到声音的人都慌忙赶来,齐声惊呼: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地上挣扎着爬了起来。

他顽强地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

“成功了!

成功了!

”他,就是诺贝尔。

1875年,诺贝尔发明了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

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威力强大、没有浓烟的炸药——无烟炸药。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他一生没有结婚。

临终时,他在遗嘱中说,把他100多种发明奖金和专利费——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并把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文学、和平五项事业上成就最突出的人。

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金”的来历。

为回国而奋斗——钱学森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钱学森兴奋极了,告诉主管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准备立即动身回国。

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说:

“我宁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

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勒令他不准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

移民局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的科学文件回国。

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十五天。

美国移民局还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要他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并且不准他离开所在地洛杉矶。

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一直监视他,时常闯入他的研究室和住宅捣乱。

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了检查。

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的时间内,钱学森经常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

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

“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

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的合同。

五年中他们竟然搬了五次家。

那时候,他的七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和,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以对。

不久,美有关方面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开美国回国。

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孩子,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祖国。

一身是胆取“天电”

 

1752年7月一个闷热的黄昏,美国费城郊外乌云密布,雷鸣电闪。

就在大雷雨将至时,一个中年男子领着儿子向旷野急速走去。

父亲举着一只丝绸风筝,儿子手里紧握一卷放飞风筝的麻线。

他们选择迎风的方向,奔跑着放飞起了风筝。

父亲名叫本杰明·富兰克林,原是印刷厂的一名徒工,十分爱科学爱学习,40岁以后开始研究电学。

为了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和莱顿瓶里的放电是同一现象,他邀20岁的儿子威廉一起放飞风筝,进行这次冒险的向天空取“天电”的科学实验。

特制的风筝顶部插有一根尖金属杆,麻线的末端缚着一把铜钥匙,铜钥匙上系了一条绸带。

借助风力,风筝摇晃着越升越高,钻进了云层中。

突然,大雨随着一阵电闪雷鸣倾盆而下。

富兰克林和儿子跑进小木棚里避雨,不让干燥的绸带淋湿。

在他们注视着天空时,威廉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叫父亲快看,原来是淋湿的麻线突然竖起了毛茸茸的纤维。

这时,富兰克林马上将一只手捏成拳头,用手背慢慢地靠近那把铜钥匙。

随着“噼啪”的响声,一串蓝色的电火花蹦跳出来,手感到一阵发麻。

威廉把带来的莱顿瓶接到铜钥匙上,“天电”被装入瓶中。

结果瓶里面储存的电也有电火花,能点燃酒精灯和做各种电学实验。

这就是著名的费城实验,它的成功给富兰克林以莫大的启发。

他想,既然风筝上的尖金属杆能够引下云层里的电,那么在建筑物的屋顶安装金属杆,然后再用直通到地下的导线与其连接起来,岂不是也可以将云层上带的电引到地下而保护建筑物避免雷电的破坏吗?

富兰克林是一位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称得上是大无畏的发明家。

他一旦下定决心,便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

正因为有了充满危险的费城引雷实验和其他一些实验,才诞生了最早的避雷针。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把信息的快速传输比喻为“高速公路”。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

其速度之快,比目前网络的传输速度高1万倍;其容量之大,一条信道就能传输大约500个电视频道或50万路电话。

此外,信息来源、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网络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等多媒体方式相互传递信息。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实质上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它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体系。

开发和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不仅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

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是以光缆作为信息传输的主干线,采用支线光纤和多媒体终端,用交互方式传输数据、电视、话音、图像等多种形式信息的千兆比特的高速数据网。

信息高速公路的路面是用光纤铺成的。

光纤的频带特别宽,这就使得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特别大。

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能够同时传送500个电视频道的图像信号。

或者50万路电话的语音信号。

一根光纤丝的信息容量,可以顶得上几千根金属导线。

此外,光纤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强,信号通过时的衰减特别小。

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利用数字化大容量的光纤通讯网络,在政府机构、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普通家庭之间建成计算机联网。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方式,加快科技交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享受影视娱乐、遥控医疗,实施远程教育,举行视频会议,实现网上购物等。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

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

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

一些人围着收音机。

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

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

但是,当时认识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

一个月后,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公斤。

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一道最末一节火箭上去。

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

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

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

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

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三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依卡用餐。

使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收回,试验狗在卫星生物舱内生活了一个星期,完成全部实验任务后,只好让它服毒自杀,成为宇航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飞机的发明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

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

大一点的男孩叹道:

“嗨!

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

“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

”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

“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

”被称作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对呀!

我们自己也可以做。

走,奥维尔,我们回去!

”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威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

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

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

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

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一听,非常高兴地说道:

“好,咱们共同来做吧!

” 

于是,弟兄俩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假思索就干了起来。

 

“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

” 

弟兄俩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起设计图样。

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

“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

这能行吗?

”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

”妈妈温和地解释道。

弟兄俩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

 

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

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

 

“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

”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画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

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

“谁和我们比赛!

” 

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

“我来!

我来与他们比赛!

”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

 

莱特兄弟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

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

“鸟才能飞呢!

它怎么也会飞!

”威尔伯有点怀疑。

 

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

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

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

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一定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

这个愿望一直影响着他们。

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