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468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docx

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南京市、盐城市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           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

在当代社会,最        的语言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           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

A.瞥见      引人注目    排山倒海

B.洞察      备受瞩目    铺天盖地

C.瞥见      引人注目    铺天盖地

D.洞察      备受瞩目    排山倒海

1.C  

2.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B.这次你到基层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

C.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

“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D.明日老友相聚,不烦你出门,请于府上恭候,我会按时前往。

2.A (“鼎力相助”为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过奖之词”为谦辞,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恭候”为谦辞,用于等候对方。

3.下面一段文字中,需要修改的一组词语是(3分)

一位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发帖①说:

“登山活动难免②危险,本次活动纯属志愿③,过程中若出现意外④,由本人⑤承担后果。

请大家珍惜驴友⑥之间的感情,团结互助,注意自身安全!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④⑥

3.C (③“本次活动纯属个人自愿参加”⑤表意不清,“本人”是指发帖者,还是参加活动者?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   。

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文化人勇于担当,肩负起括救昆曲的重任,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流传,直到今天。

①雅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昆曲走向衰落

②却必须直面昆曲衰落这无法改变的事实

③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重心的下移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④昆曲是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

⑤我们可以感慨人类文化的尴尬

A.⑤②③①④     B. ④①③⑤②   C. ⑤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⑤

4.B 

5.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山崖崩塌了,在它的伤口——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鬂上。

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打目的地。

B.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随艰辛和痛苦。

C.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

D.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5.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

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

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

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

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

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

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

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罢了。

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

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

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想法,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合乎礼义方面的要求。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

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

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

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

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

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

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

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钻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

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

所以学习他们的精髓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能从近代追求它:

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

他们(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说不能比的。

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所以像《乐》、《易》那样淳朴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

汉代风习太美,这是我们这代人比不上的原因啊。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

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

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岂非信欤!

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种)见闻很渊博,却他的操守不够(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

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笃志于自我修养。

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

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

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

难道不是真的吗?

假如汉代和当今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有学校这样培养人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

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

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

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

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筠州也算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

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

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掌管州事的、尚书都官郎中董仪君。

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

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

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

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选自《唐宋文醇》,有刪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注释】

[1]筠州:

旧治今江西高安县。

    [2]六艺:

指儒家的六经。

    [3]刑名:

这里指法家。

    [4]狃(ni6):

习以为常。

    [5]章句:

指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

  训诂:

指解释古书字义。

    [6』扬雄:

见《(新序)目录序》注[7)。

    [7]雄之书:

指扬雄仿《论语》所作的《法言》和仿《易经》所作的《太玄》。

    [8]传疏:

这里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传指相承的师说。

疏指对旧注解释或发挥。

    [9]察举:

指汉代采用的选拔士子制度。

    [10』“则上所好”二句:

语见《孟子·滕文公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11]《大学》:

《礼记》中的一篇,宋人抽出单行,成为《四书》中的一种。

    [12]庆历:

宋仁宗赵祯年号。

    [13]诏天下立学: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谓庆历三年,诏天下立学。

按《宋史》的《仁宗纪》,《选举志》《职官志》等均谓庆历四年,诏州县立学。

又下文有“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之句,由治平三年上推二十三年,则所说:

“庆历之初”,亦当为庆历四年(公元l叫年)。

    [14]董君仪:

董仪,时为尚书都官郎中知筠州事。

  都官郎中:

尚书省属官。

    [15]郑君蒨:

郑倩,时为国子博士通判筠州。

通判初与知州不相属,含有监督之意。

后渐为知州的副贰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

没有

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

专注

C.至于循习之深                    习:

学习

D.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

弊病

6.A(微:

衰败)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7.B(表目的,来。

A.才/竟,却;C 那么/就是  D 向/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4分)

译句:

                      ▲                          ▲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

(3分)

译句:

                      ▲                          ▲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3分)

译句:

                      ▲                          ▲                    

8

(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

“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也可译为“一定要符合礼仪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请简要概括。

(3分)

                      ▲                          ▲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评分建议】共3分。

【评分说明】8.

(1)“苟简”翻译为“苟且简单”,可以只译为“苟且”,但“苟且偷生”不得分。

  “取予、进退、去就”要拆开为双音节词,意思对即可。

   “度”可译为“衡量、考虑”。

(2)“传疏”不译或译错不得分。

   “蔽”应译为“蒙蔽、遮蔽”,不可译为“隐蔽”。

(3)“学行”中,“学”可译为“学问、学习”;“行”可译为“品行、德行、修行”等。

   “岂有彼此之偏乎”可译为“哪里会有彼此的偏重呢”。

反问的“岂”可译为“怎么、哪有、哪里有”等。

  “偏”可译为“偏重、偏好、偏向”等,不可译为“偏差、偏离、差别”。

9.直接答出“先王之道”和“尊而守之者少”,得3分。

用自己理解的话来阐述“先王之道”的大概内容,并且答出“尊而守之者少”,得2分。

没答“尊而守”的内容,只答“尊而守之者少”,得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

                        ▲                           ▲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

(4分)

                        ▲                           ▲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

各有什么作用?

(4分)

                        ▲                           ▲                        

10.

(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

(2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

(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

(4分)

【评分说明】10.

(1)笼统地说“雪不似梅花,梅花不似雪”而没有具体指出区别的,不得分。

“颜色”属于这首词中梅与雪的相似点,不可以作为“不似”。

算作“不似”的:

气味(如“香”);形状、形态、姿态(可以具体表述为“轻盈、飞舞”等)以及“凉”、“多”等特征。

(2)扣住下阕的“老来旧事无人说”和“到今犹恨轻离别”来解说。

①“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这一点:

只要答出“心中苦闷无人倾吐”即得2分。

如只答“孤寂”而没答出孤寂的具体内容只得1分,“孤寂”可以表述孤独、寂寞、孤单等。

②“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这一点:

“怅恨”1分,可以表述为痛苦、悲伤、惆怅、伤感等(只答“思念”不可以,因为是“恨”);“怅恨”的具体内容答出“离别”、“分别”,1分。

(3)上阕手法:

实写,对比、比喻,衬托、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皆可得1分。

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恼”:

忧伤等),1分。

下阕手法:

虚写(回忆、联想),对比、对照、以事衬情皆可得1分。

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恨”:

感伤等),1分。

【作者简介】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初授承务郎。

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

后迁职方员外郎。

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

因忤秦桧罢官。

江西诗派著名诗人。

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

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

感情浓郁,语意深沉。

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生查子》

(一)等,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

后人辑有《紫微词》。

 

【词句注释】

①雪似梅花:

唐东方虬《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②梅花似雪:

古乐府: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③阿谁:

谁,何人。

④去年:

往年。

【译文】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

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

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

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

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

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鉴赏】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

“吕居仁诗清駃可爱。

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

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

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唐代齐己《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宋代陆游《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

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李白《渌水曲》: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

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

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

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

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君子不以言举人,           ▲           。

(《论语》)

(2)适莽苍者,           ▲           ,腹犹果然。

(庄子《逍遥游》)

(3)朝搴阰之木兰兮,          ▲          。

(屈原《离骚》)

(4)春冬之时,          ▲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6)           ▲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昆琶行》)

(7)           ▲           ,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阿房宫賦》)

(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1.

(1)不以言废人    

(2)三餐而反    (3)夕揽洲之宿莽   (4)则素湍绿潭

(5)君子不齿   (6)冰泉冷涩弦凝绝    (7)架梁之椽    (8)右擎苍

【评分建议】共8分,每句1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

“砰——磅!

”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片古战场。

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

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

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

草里有蛤蟆、野兔子。

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

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

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

 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

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

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

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

弄不好,还会出事。

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

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

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

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

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

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

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

有好事者倡议:

今年放放焰火!

东西南北四城,都放!

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

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

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

地点:

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

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

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

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

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

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

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

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

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

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碎碎有声。

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

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

看到这里,满场大笑。

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

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

“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

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

“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

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

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

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

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

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                           ▲                       

12.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2分)

13.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4分)

                        ▲                           ▲                       

13.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2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

(2分)

14.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6分)

                        ▲                           ▲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