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490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7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docx

数字脉搏计设计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实验

 

数字脉搏计

实验报告

 

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班级:

08级自动化X班

作者姓名:

XXX

学号:

XXX

完成时间:

2010年12月24日

一、设计任务及要求

(1)设计一个数字脉搏计,要求用十进制数字显示被测人体脉搏每分钟跳动次数,测量范围30~160次/min。

(2)短时间内(5或15s)测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误差为±4次/min。

(3)锁定每分钟的脉搏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显示计数过程,最后锁定;还有一种是不显示计数过程,直接显示结果。

(4)所有部分电路均要有仿真结果,仿真中用5p-p的正弦波来模拟人的脉搏信号,实际接线时直接用信号发生器发出的5V的方波脉冲作为测试信号,故放大滤波整形电路部分只作仿真即可。

(5)对于放大部分电路,要求放大倍数至少70dB倍,输入电阻要求大于107欧,通频带为0.5Hz~50Hz,测试时还要测出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即整形前后的电压波形)。

 

二、Multisim仿真设计

1.总体方案原理框图

总体方案框图采用实验指导书上“数字脉搏计”中的参考方案,如下图:

信号放大电路

信号整形电路

倍频电路

计数译码显示

控制时间信号

2.信号放大电路

这部分电路的功能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仿真用5mV的正弦波输入信号代替)放大,使其可以驱动后续的CMOS数字电路。

此部分电路具体要求为:

①放大倍数为70dB;

②输入阻抗大于107Ω。

考虑到简单的原则,此处利用理想放大器组成我们熟悉的反相比例放大电路。

其原理如下:

电路图如图所示,在理想条件下有Vo=-Vi×R2/R1。

运放的闭环电压增益为Avf=-R2/R1,输入电阻为Rif=R1。

如果对输入电阻有要求可以先确定R1,再根据放大倍数确定R2。

为了减小输入偏置电流引起的运算误差,在同相输入端应接平衡电阻R3,且R3=R1∥R2。

放大倍数70dB即大约为3000倍,直接利用一级反相比例放大电路在仿真时是可行的。

然而实际运用中,若R1取10kΩ,则R2应取到30MΩ,两者相差过大,考虑真实电阻的误差,可能使放大倍数不准确。

故此处的最终设计采用10×10×30的三级放大电路,如下图:

R1直接取10MΩ达到输入阻抗的要求。

基于电路模块化设计的理念,信号放大电路有两个引脚:

In,输入引脚,输入传感器的输出(仿真中接5mV1Hz信号源);

Out,输出引脚,输出放大后信号。

图2-2-1

本部分的仿真结果如下图:

浅色是5mV1Hz信号输入

深色是放大电路信号输出,符合要求。

3.滤波电路

本设计要求通频带为0.5Hz~50Hz,因此需设计滤波电路将通频带以外的信号滤去。

有两种实现办法:

设计一个带通滤波电路。

考虑到带通滤波电路参数计算复杂,且修改不便,未采用此方法。

设计一个高通滤波电路和低通滤波电路,将二者串联实现带通要求。

虽然需要设计两个滤波电路,但是高通滤波电路和低通滤波电路的参数都很容易计算得出,并且连接后修改参数也很容易,此处采用这个办法。

设计图如下:

 

详细的参数计算过程不再赘述,计算取值结果见上图。

这一部分的电路将与后面的整形电路合在一个模块中,因此滤波电路只有一根输入引脚:

In,接放大电路输入。

下图是滤波电路的幅值伯德图:

可以看到在0.5Hz~50Hz间,信号几乎不衰减。

由于取点间隔,无法直接在0.5Hz处取点。

在503mHz处,衰减为-6.281dB,符合理论计算的结果:

0.5Hz处,衰减(-3dB)+(-3dB)=-6dB。

4.整形电路

输入信号经过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后,信号的幅度、频率都已满足驱动要求,但是其波形仍为正弦波,即模拟量。

因此必须有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脉冲的整形电路。

在设计中,我们采用了熟悉的由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作为整形单元,电路如下页第一张图所示。

芯片的2、6引脚接滤波电路的输出,Out引脚输出最终的整形结果。

整形部分的输入输出关系见下页第二张图所示。

其中浅色为滤波电路的输出,深色为整形电路的输出。

由图可见,整形电路符合要求。

至此,数字脉搏计中的模拟部分已经完成,模拟部分模块间连接见下页第三张图。

5.倍频电路

设计中要求在5或15s内完成脉搏每分钟跳动次数计数功能,而在整形电路中,整形后的信号与原信号的频率是相同的。

因此必须将整形后的信号的频率增大整数倍,以满足在短时间内完成测量任务的要求。

若要在5s内完成测量,需将信号频率加大到12倍;若要在15s内完成测量,需将信号频率加大到4倍。

设计要求中给出的锁相环芯片型号为CD4046,在Multisim10中没有此芯片的封装,因此不能仿真。

Multisim10中有一款PLL_Virtual的虚拟元件,近似符合要求。

考虑到这个虚拟器件封装内的电源是+5V与-5V,基于PLL_Virtual的可行方案为:

将整形部分的输出信号+5V、0V的单极性信号,延展成+5V、-5V的双极性信号后接入锁相环的鉴相器A端,再将锁相环输出的双极性信号整形为单极性信号后接分频器,分频器输出的单极性信号延展成双击性后接鉴相器B端。

连接后的电路十分复杂,并且不太可靠。

最终在仿真时,倍频电路被简单的信号源直接取代,如下图:

ClkIn引脚接整形电路输出,在此电路中被空置;

Fre接频率控制信号,此电路中通过控制继电器选通信号源输出。

高电平输出4Hz信号,低电平输出12Hz信号;

ClkOut引脚将信号源的信号输出,后面将连接到计数电路中。

 

6.控制信号电路

计数器在5S、15S内对12倍、5倍频率的信号计数后完成脉搏计数功能。

控制信号电路就是具体实现通知计数器5S、15S长度的功能的电路部分。

此部分电路的设计中,我们走过弯路。

在最初的设计中,为了让电路使用的元件较为简单,采用了555多谐振荡器构成1S时间基准信号+计数器数15或者5个脉冲的结构。

在仿真中,出现过实际计数时间过短的现象。

仔细分析后发现,采用这样的电路有巨大的缺陷,即开始计数的时刻和时间基准脉冲的上升沿不同步。

这导致计数器计到了时基信号5个上升沿就输出了计数停止信号,实际经过的时间肯定小于等于5个时基信号周期。

最终仿真采用的控制信号电路形式简单: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电路如下图:

FreSW引脚依旧是选择频率信号输入,通过控制继电器,决定是否将9.1MΩ的电阻短路,从而改变555定时器电路的时间参数达到改变输出高电平时间的目的。

MainSW引脚接主开关(启动)信号,直接负责触发控制信号的输出。

Con引脚输出的即为控制信号,如下图:

图中下方的浅色信号为主开关、启动信号(触发信号),上方深色信号即为输出的控制信号。

此电路的缺点是实际接线中比较困难,最大需要13.651MΩ的电阻:

阻值大,精度要求高,很难实现。

最终接线时,由于可以使用电解电容,C7的容值扩大至100uF,电阻阻值降为136.51kΩ,一举解决该问题。

7.计数译码显示电路

这部分电路主要要完成对方波脉冲计数,将计数结果译码显示出来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电路,有很多方案都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在进行仿真设计时,我们采用了较为熟悉的74系列来实现这一功能,设计图如下:

主要组成是由三个74LS160构成3位十进制计数器,3个4511译码器将对应计数芯片输出译码后驱动对应的七段数码管,三个共阴数码管接地。

这部分电路有四个输入引脚:

Con引脚,接前面控制电路的输出,负责控制计数器,只在Con为高电平时计数;

MainSW引脚,接主开关、启动信号,负责在启动计数的一刻清零计数器;

ClkIn引脚,接倍频电路输出,作为最低位计数器的时钟脉冲;

Pro引脚:

负责控制是否显示计数过程。

设计要求可以选择显示计数过程和不显示计数过程,这个就要求使用译码芯片的锁存功能。

在我们的最初设计中,LE引脚接Con输入引脚即可完成这一功能。

然而仿真时,Multisim总是对这一部分进行报错。

最终我们仿真时,用的是消隐引脚BI替代LE。

这一替代,为后来在实际连线中的问题买下了伏笔。

8.自启动电路

设计任务要求,数字脉搏计既具有手动启动的功能,又具有自动启动的功能。

对于手动启动,在仿真中我们采用的是按钮,如右图。

按钮常态输出高电平,在按下输出一个段时间的低脉冲后,再此回到高电平,如下图:

 

对于自动启动,则需要设计一个电路,每隔时间T(T>15S或者5S)自动输出一个段时间的低电平,完成类似每隔时间T有人按一次按钮的功能。

要实现这一功能有两种办法,同控制电路设计中所说。

若采用单稳态电路,启动间隔时间必然可以很稳定,但是因为T肯定比15S还大,阻值的要求是一大挑战。

考虑到,启动间隔对时间的要求其实不是很精确的,只要比计数时间长,至于长1S还是2S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多谐振荡器的震荡周期与计数器配合起来,对电容电阻的要求很容易满足。

因此在仿真时我们采用了后一种办法。

(实际上此方法产生了一系列中间量,为最终实现自启动提供了方便)

具体的电路实现见下页第一张图,自启动信号输出见右图。

自启动电路只有一个输出引脚SelfMain,手动启动模式时不对外输出,自启动模式时代替按钮电路接其他模块的MainSW引脚。

 

至此,数字部分电路的仿真设计也完成了,数字部分模块连接图见下图:

对上图中的几个开关量进行说明:

(1)MainSwitch:

手动启动按钮,按下后输出低电平脉冲

(2)FreSwitch:

频率开关,置于高、低电平将驱动模块中的继电器改变电路参数

(3)DisSwitch:

选择是否显示计数过程(对于不显示计数过程的,在仿真时是由全部消隐代替锁屏)

(4)ProSwtich:

选择是自启动还是手动启动

 

将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模块连接电路连接上,便得到本次仿真设计的最终模块连接图,如下图:

 

三、实验接线图设计

在完成二中的仿真电路设计并仿真得到满意结果后,我们针对在实验室内的真实连线重新设计了实验接线图。

实验接线图与仿真设计图中的主要区别在于:

(1)仿真设计图中使用到非、与非等多种逻辑运算,并且都是使用的门电路;而实验接线图中将解决这一问题,方便实际接线

(2)将真正的倍频电路加入其中

(3)选用了设计器材中推荐使用的CMOS型CD系列芯片

1.倍频电路

倍频电路直接采用的是实验指导书上介绍的倍频电路,右边的CD4526是一种1/N分频计数器,实质是减计数器。

将分频倍数输入图示中的N端,如4分频——DP4:

DP1取0100、12分频——DP4:

DP1取1100。

汉字“出”表明的线引出即使仿真中留出的ClkIn信号。

2.控制电路

 

为了看图方便,此处将5S控制信号电路和15S控制信号电路各画出一个。

3.计数译码显示电路

CD4518计数器是两个计数单元集成在一个芯片内的,三位数计数实际上只用到了一个半芯片。

自启动电路加入到此部分之中,利用上剩余的半个芯片。

为了简化电路、连线,我们为多谐振荡器选择了合适的周期,利用它的2倍、4倍、8倍进行自启动。

这样连线方便,可以避免仿真中3倍、5倍之类需要用各种与非门进行逻辑运算的麻烦。

本部分电路中,只用到了三个非门,最终连线只需要一个74LS046非门集成芯片即可解决。

四、实际实验总结

经过足够充分的准备后,课程设计终于进入到了在电子实验室里的实际接线、实现设计功能的环节。

幸运的是我们组顺利地利用上午两小时的时间完成了基本接线,实现了最基础的计数功能;下午完成其他功能后,虽然在锁存上耗费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在当天下午4点完成了全部设计。

对于此环节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经验与成功之处总结如下: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倍频电路不稳定

上午连线给老师检查完最基本的4倍频计数功能后,下午再来时,我们发现倍频后的信号不稳定。

进行计数时,0计到2可能需要两秒,而2再计到0可能也是两秒内就完成了。

检查一圈过后,发现了问题:

计数器CD4526预置数端接触不良,需要置高的引脚没有可靠的置高。

(对于CD4526预置端引脚,空置相当于接低电平)

在换了一根较长的线并可靠地接在开关量上后,这一问题被成功解决了。

2.关于实现不显示计数过程的“锁存”功能

第二个问题,是一直困扰我们组到最后的问题。

最初出现的原因是对设计任务要求的理解不清。

完整的要求应该是这样的:

不显示计数过程,即在自动启动的基础上,完成一次脉搏计数后显示结果,计数中显示上一次计数的结果不变(而不是空白或者其他)。

在我们最初的仿真设计,本次计数过程中,数码管显示会空白不符合老师要求。

在将消隐引脚改回锁存引脚后,出现了完成脉搏计数后显示本次计数结果,下次计数一开始,数码管显示清零并锁存直到此次计数完成的现象。

多次改线后问题依然存在,仔细分析后发现问题:

MainSW

Con

控制信号Con高电平时,译码器才能进行锁定,然而Con信号是由MainSW信号触发产生的,清零是由MainSW进行的。

(时序关系如右图)。

因此计数器清零,数码管显示零之后才锁存住是必然的。

这是我们电路采用的这种时序逻辑带来的必然缺陷。

接着分析,又可以发现一丝希望:

SelfStart

MainSW

Con

时序如左图,自启动的信号产生后,可以让他通过两个通路,分别进行计数器清零和触发控制信号。

只要让前者的路径比后者路径长,就可以达到先锁存后清零的要求了。

进行以上理论分析后,我们在前者的路径中加入了多对反相器延长传递时间,然而问题依旧。

实际上,反相器是数字结构,能够延迟的时间实在有限。

而对于Con信号,它的产生利用的是555定时器,实质是模拟结构,延迟的时间相对数字电路要大得多。

加入数个反相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有限的面包板空间上)。

最终,我们在自启动电路部分内的计数器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以下分析以5S为例):

取多谐振荡器的振荡周期为2.6S,计数器反馈清零端连1C(即4倍)。

达到稳态时,计数过程耗时5S,等待5.4S后下一个周期开始。

计数器输出引脚1B此时有一个神奇的作用:

计数5S后再过0.2S,1B引脚才会输出高电平,1B引脚降为低电平后,1C升为高电平,立即清零,计数回到0000。

1B的电平变化是在计数的稳态过程中的,它的下跳沿领先于SelfStart信号,将1B引脚不同于555定时器是数字量输出,反映时间快,控制译码器的锁存的最佳信号。

在迅速地改线后,问题终于被这一方法解决。

实验中的成功之处:

1.分工明确

两人组合之中,我对电路各部分连接更加熟悉,并且有着连线的自信,所以大部分的连线工作都是由我来完成;而队友蒋金城同学更加耐心,他主要负责寻找各个电路所需要的芯片、电阻、电容。

有了这样的分工,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连接线路。

而蒋事先准备好了所需电阻的各种组合方式,以便迅速地找到电阻。

2.默契合作

在找到所有所需电阻后,我们两个人一起进行了连线工作,而不是像其他组同一时间都是一个人在连线。

蒋主要负责译码器输出与数码管的连接,而我之前已完成了其他模块的连线,集中精力将最后两个计数器连完。

两人的默契合作为我们一个上午率先完成了基本连线奠定了基础。

3.充分的准备

虽然在最后的关头,我们碰到了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其他部分的准备我们是足够充分的。

譬如蒋考虑了电阻和电容的若干种匹配方案。

4.恰当的电路

最终锁存的实现,与我们自启动电路的选择是分不开的。

如果当初使用的是单稳态触发器来实现自启动,则仍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1)4倍频时手动启动计数数据

输入1Hz、5V方波时

61

61

61

61

61

输入2Hz、5V方波时

123

122

122

123

123

(2)4倍频时自动启动计数数据

输入1Hz、5V方波时

61

61

61

61

61

输入2Hz、5V方波时

123

122

123

123

123

(3)12倍频时手动启动计数数据

输入1Hz、5V方波时

63

63

62

63

63

输入2Hz、5V方波时

123

124

123

124

124

(4)12倍频时自动启动计数数据

输入1Hz、5V方波时

63

63

63

64

62

输入2Hz、5V方波时

124

123

122

124

123

(5)误差分析:

由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所有的数据都是正偏差,12倍频的误差比4倍频的大,自动启动和手动启动差别很小。

主要原因是在实验时,合适、准确的电阻是很难找到的,我们采用的是近似值。

如15S定时器的电阻应取136.51kΩ,我们实际上取的是137.6kΩ;5S定时器的电阻应取45.51kΩ,我们实际上取的是47kΩ。

因此定时时间肯定偏长,产生了这样的误差。

但是所有数据正偏差都在4次/min以内,符合课程设计中误差不超过±4次/min的要求。

六、个人总结

在今年的几个课程设计题目中,数字脉搏计可谓是最难的一个。

既有模拟部分的设计,又有数字部分的设计;需要自己连线,不能下载;用到的器件多,还有一个特别的器件锁相环。

然而数字脉搏计也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例如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对锁相环的原理有了通彻的了解。

这次课程设计与以往电子实验不同的是,以往的电子实验用到的都是很小规模的一个电路,相比之下连线都较为简单。

而这次设计就给我们一次操练大型电路设计连线的机会。

我觉得这次实验比较成功的就是模块化的思想。

这与我这个学期学习到的嵌入式系统、PLC课程有关,可以说是编程思维的一种延伸。

在电路板上划好区域,各个模块期间都集中在一片区域中。

连线也很讲究,VCC、VDD都用红线连接5V电源,GND、VSS都用蓝线连接地。

各个模块间的控制信号线都用长黄线连接,信号数据线则用绿线连接。

对于芯片固定置高或置地的引脚,也对应的用红线、蓝线连接。

这样在改线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准备充分也是很重要的。

在实验之前,我找到了老师进行答疑,解决了一系列课程设计宣讲时没有理解透的问题,为成功实验打下了基础。

这次课程设计美中不足的是,在完成实验后,没有给电路板照相留念,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损失。

最后,我想感谢学院能给我们这样一个课程设计的机会,将我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提高我们的实践水平。

七、参考文献

【1】《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程》,周跃庆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程》,周跃庆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3】《电子技术实验教程》,王萍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4】《课程设计报告》,数字脉搏计,07级电气1班李振生。

【5】CD4526Divide-By-N4-BitBinaryCounter,Datasheet,NationalSemiconductor

【6】CD4518计数器,中文数据手册

【7】CD4046锁相环,中文数据手册

【8】MC14511BBCD-To-SevenSegmentDriver,Datasheet,ONSemiconducto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