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551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7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 精品.docx

电大劳动法期末完整复习资料电大劳动法学复习重点精品

劳动法选择题:

第一章 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是以(C )的形式出现的。

  A.工会立法    B.政府立法

  C.工厂立法    D.议会立法

  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A )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3.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C )。

  A.18世纪上半叶    B.18世纪末

  C.19世纪上半叶    D.19世纪末

  4.国际劳动组织成立于(C )。

  A.1914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2年

  5.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B )。

  A.《国际劳工宪章》    B.《国际劳工标准》

  C.《国际劳工条约》    D.《国际劳工章程》

  6.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创始国之一,其参与的时间是(D )。

  A.1880年瑞士会议    B.1890年柏林会议

  C.1900年巴黎会议    D.1919年巴黎和会

  7.下列关于劳动法上劳动和劳动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不包括无偿的义务劳动

  B.劳动法上的劳动属于劳雇关系的劳动,不包括单个的家务劳动

  C.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劳动关系,也包括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D.承揽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应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8.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一般开始于(C )。

  A.14周岁    B.15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9.根据法律规定,不可以招收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单位是(B )。

  A.文艺单位    B.边远地区企业

  C.体育单位    D.特种工艺单位

  10.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是(A )。

  A.劳动法律事实     B.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D.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11.下列主体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是(B )。

  A.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B.我国公民在境外设立的独资企业

  C.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派驻境外的劳动者

  D.我国境内的个体经济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

  1.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指(ACD )。

  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宪章

  C.国际劳工公约      D.国际劳工建议书

  2.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主要是(BCD )。

  A.国际劳工会员会    B.国际劳工大会

  C.理事会        D.国际劳工局

  3.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因此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代表有(ACD )。

  A.政府    B.财团   C.雇主   D.劳工

  4.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区别是(AC )。

  A.公约被会员国批准后即需负履行义务

  B.公约被会员国批准后不需负履行义务

  C.建议书不需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

  D.建议书需批准,并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

  5.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CD )。

  A.雇佣关系    B.与就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    D.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6.劳动关系从职业分类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BC )。

  A.企业的劳动关系     B.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

  C.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   D.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

  7.劳动关系从集体谈判制度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C )。

  A.个别劳动关系    B.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

  C.集体劳动关系    D.私营企业劳动关系

  8.下列哪些社会关系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ABCD )。

  A.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

  B.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C.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D.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9.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ABD )。

  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对象    D.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10.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合法行为有(ABCD )。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C.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被除名   D.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

  11.下列哪些用人单位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但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ABD )

  A.文艺    B.体育   C.航空   D.特种工艺

第二章 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和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C )。

  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19世纪末

  2.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根源在于(B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

  C.劳资矛盾发展的结果    D.法律社会化的产物

  3.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由于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传统(A )中独立出来的。

 

  A.民法    B.经济法    C.行政法    D.社会保障法

  4.劳动合同法属于下列哪项劳动法律制度(D )。

  A.就业促进法    B.劳动标准法

  C.劳动检查监督法    D.劳动关系协调法

  5.工资法属于下列哪项劳动法律制度(B )。

  A.就业促进法    B.劳动标准法

  C.劳动检查监督法    D.劳动关系协调法

  6.我国(包括香港、澳门等地区)劳动法渊源表现形式有(D )。

  A.成文法    B.判例法

  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既有成文法的形式又有判例法形式

  7.在劳动法的渊源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B )。

  A.法律    B.宪法    C.国际劳工标准    D.国际惯例

  8.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A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

  9.下列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各种理解中,正确的是(A )。

  A.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

  B.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C.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层次低于劳动法具体原则

  D.劳动法基本原则应当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内容上大致相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ABC )。

  A.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B.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C.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D.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方法

  2.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在(ABC )。

  A.调整对象不同        B.主体不同

  C.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D.内容不同

  3.下列关于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中,正确的是(BD )。

  A.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产生的基础相同

  B.劳动法律关系与民法的主体不相同

  C.劳动法律关系与民法的主体相同,但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D.劳动法与民法的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4.根据法律性质,劳动法体系可以分为(AB )。

  A.劳动实体法    B.劳动程序法

  C.劳动标准法    D.劳动关系法

  5.劳动法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协调法包括(CD )。

  A.工资法      B.工时与休假法

  C.劳动合同法    D.集体合同法

  6.下列表现形式中,属于劳动法的渊源的有(ABCD )。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C.国际法律文件      D.国际惯例

  7.下列关于我国劳动法渊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属于行政法规级别的渊源

  B.《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属于狭义上的法律级别的渊源

  C.《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属于行政法规级别的渊源

  D.《反对一切形式歧视妇女公约》是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8.下列各项中属于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的是(ABC )。

  A.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B.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C.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我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

  9.下列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表述中,正确的有(ABD )。

  A.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

  B.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C.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灵活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选择合适的原则予以适用

  D.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 劳动就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D )。

  A.独立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

  B.独立实行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

  C.独立实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D.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

  2.下列各项中关于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

  A.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B.岗位设置目的是促进就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C.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兼具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特征

  D.国家对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人员给予岗位补贴

  3.下列各选项中正确的是(A )。

  A.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B.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安排有就业愿望的人员

  C.为方便照顾残疾人,应该统一、集中安排他们的工作

  D.义务兵退出现役后,国家、政府应该根据其个人意愿安排工作

  4.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B )。

  A.传染病歧视     B.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行为障碍歧视    D.视听障碍歧视

  5.特殊就业群体人员不包括(C )。

  A.妇女        B.残疾人

  C.未成年人      D.少数民族人员

  6.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经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实行(B )。

  A.季度审验      B.年度审验

  C.2年一次审验    D.免检免验

  7.从教育目的上与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特点是(A )。

  A.基础性       B.针对性

  C.专业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就业特征的有(ABCD )。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C.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D.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2.下列对劳动法上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有(AC )。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B.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C.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D.劳动就业有自愿就业与非自愿就业之分

  3.下列属于政府保障劳动就业应履行的职责的是(AB )。

  A.保障男女劳动者就业的平等权利

  B.保障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权利

  C.保障未成年人就业不受歧视的权利

  D.保障下岗人员的自主创业权利

  4.根据《就业促进法》的规定,我国实行劳动就业的方针是(ABC )。

  A.劳动者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政府统一安排就业

  5.根据《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就业援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

  B.就业援助服务

  C.特别扶助残疾人就业

  D.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的就业援助

  6.与《劳动法》相比,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我国《就业促进法》新增的就业歧视类型的是(CD )。

  A.宗教信仰歧视     B.民族歧视

  C.健康歧视       D.户籍歧视

  7.下列关于就业歧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CD )。

  A.用人单位录用女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B.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就业的方针

  C.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排除传染嫌疑前,不能从事特定工作

  D.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

  8.关于职业中介机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D )。

  A.政府部门不得举办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

  B.职业中介实行登记制度,满足法定条件并办理登记手续,即可开办

  C.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

  D.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经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实行年度审验

  9.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BCD )。

  A.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B.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C.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0.公共就业服务包括(ABCD )。

  A.职业介绍     B.职业指导

  C.就业训练     D.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

  11.下列有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 )。

  A.可以接受社会各界提供的捐赠和资助,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和使用

  B.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应当规范管理,严格控制服务收费

  C.其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D.其举办的招聘会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

  12.通过与普通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有(ACD )。

  A.针对性     B.系统性

  C.专业性     D.实践性

  13.我国目前职业培训的种类主要有(ABCD )。

  A.学校教育和培训     B.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

  C.劳动预备制度培训    D.学徒培训

  14.根据法律规定,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立,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有(ABCD )。

  A.有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B.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C.有与进行培训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

  D.有相应的经费

  15.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进行的职业资格评价方式有(ABCD )。

  A.学历认定     B.资格考试

  C.专家评定     D.职业技能鉴定

 第四章 劳动合同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B )。

  A.劳务合同    B.劳动合同

  C.雇佣合同    D.培训合同

  2.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

  A.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B.劳动合同是双务合同

  C.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    D.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3.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A )。

  A.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B.可以采取书面形式

  C.采取口头形式      D.必须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

  4.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的标准是(C )。

  A.按应付金额的10%以下       B.按应付金额20%以下

  C.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    D.按应付金额100%至150%以下

  5.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C )。

  A.1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6.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A )。

  A.1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7.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B )。

  A.1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8.《劳动合同法》有关约定试用期次数的规定是(D )。

  A.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可以不限次约定试用期

  B.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可以约定1至2次试用期

  C.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可以协商试用期次数

  D.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9.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C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A.30%    B.50%    C.80%    D.100%

  10.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B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A )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1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每月向劳动者支付(B )。

  A.1倍的工资    B.2倍的工资    C.3倍的工资    D.4倍的工资

  13.下面关于我国劳动合同形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建立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选择书面或口头合同的形式

  B.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在双方协商的期限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C.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2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D.已建立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未在法定期限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14.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D )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1年    B.3年    C.5年    D.10年

  15.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用人单位提出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则(C )。

  A.由双方协商一致

  B.应当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D.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裁决

  16.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一是(D )。

  A.提前3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B.提前7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C.提前1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D.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17.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B )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2日    B.3日    C.5日    D.7日

  18.某厂与李某等20名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后,由于生产任务适应客户要求而调整,致使该厂与李某等6名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该厂经过与李某等6名工人协商,仍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此种情况下,该厂(A )。

  A.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30日通知李某等人,或者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

  B.继续与李某等人协商

  C.在给予李某等人经济补偿的前提下不解除劳动合同

  D.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9.用人单位确需经济性裁员的,应当提前(D )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A.5日    B.10日    C.15日    D.30日

  20.在经济性裁员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从裁减人员之日起,(C )内需要新招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单位被裁减的人员。

  A.2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21.劳动合同解除时的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是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B )。

  A.半个月工资     B.1个月工资

  C.2个月工资     D.3个月工资

  22.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B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3.下列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关系双方约定试用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10天

  B.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1个月

  C.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

  D.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24.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是(C )。

  A.6个月以上    B.1年以上

  C.2年以上     D.5年以上

  25.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D )。

  A.5万元    B.10万元    C.20万元    D.50万元

  26.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B )。

  A.按件计酬    B.按小时计酬    C.按天计酬    D.按月计酬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BCD )。

  A.长期劳动合同       B.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D.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关于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有(CD )。

  A.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

  B.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

  C.劳动合同固定期限3年以上的,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D.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3.下列哪些说法,符合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的规定(ABCD )。

  A.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B.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C.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

  D.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

  4.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ABD )。

  A.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B.高级技术人员

  C.用人单位的员工        D.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5.下列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CD )。

  A.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得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B.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不得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C.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D.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

  6.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