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97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B卷.docx

新疆语文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阅读理解B卷

新疆语文2020年五升六暑期衔接训练:

第10讲阅读理解B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158分)

1.(17分)课外阅读轩。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

“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

“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

“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

“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

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

“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

(2)文中说:

“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

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3)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7分)写景类文章阅读。

乡间绿阴

乡间,是树的天地。

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

梧桐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

小河两岸,是成行_______(hánɡ xínɡ)的垂柳。

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

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_______(拔 拨),枝繁叶茂。

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

有梅子、桃树、李树、杏树……春_______(未 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农家小院就掩(映 印)在浓浓的绿阴之中。

(1)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或汉字用“\”划去。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填空。

短文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作者依次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具体描写,突出了“________”这一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的________。

3.(12分)课外阅读我能行。

一根扁担的感人故事

1935年底,红军长征进入四川省邛(qiónɡ)崃(lái)境内。

那个时候已经是岁暮天寒,战士们还身着单衣、足穿草鞋与敌军作战。

很多战士都得了伤寒,情况十分严重。

当时有一部分红军驻(zhù)扎(zhā)在一位姓张的老中医家,老中医天天上山挖草药给战士们治病,战士们的病情逐渐好转。

1936年2月,红军向西转移,离开邛崃,无钱给这位老中医支付医药费,于是留下一根扁担作为信物,说:

“如果将来我们的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根扁担找政府要医药费。

这根扁担就一直由老中医及其妻子精心保存着,把它视为家里的珍宝。

后来革命成功了,老中医家却舍不得将扁担拿到政府去换钱。

2005年,老中医的孙子将这根扁担捐给邛崃市红军长征纪念馆。

如今,这根扁担仍静静地躺在红军长征纪念馆中,留给人们的是感动和遐思。

(1)“岁暮天寒”一词中的“暮”的正确解释是()。

①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②晚,将尽

(2)这一根扁担最初是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所以到了________的手里,最后捐给了邛崃市红军长征纪念馆。

(3)这根扁担当时是红军的________物,后来老中医家把它当作________。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说法()。

①从“精心”看出老中医对这根扁担的珍爱。

②“一直”说明老中医怕这根扁担丢失了,无法换医药费。

4.(22分)(2019·南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蚕蛹

前几天,邻居给我家送来些蚕蛹,让我们炸着吃。

我看到那些黑糊糊的在盆里蠕动的蚕蛹,不由得打了个冷(①),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心想:

这些小东西放在外面会不会变成蛾子?

吃了会不会变成蛾子在肚子里乱飞?

……我不敢(②)想下去了。

因为这些东西长得太吓人了,跟书上画的一模一样。

这天,爸爸炸了一些让我们尝尝。

我看见爸爸吃的可香啦!

心里也想吃。

爸爸见我这副模样,便让咬一个尝尝。

我闭着眼,屏着气咬了一口。

哇……好难吃!

我发誓再也不吃蚕蛹了!

今天,爸爸又炸了一些蚕蛹,不知怎么回事,“馋虫”又在我肚子里张开了小嘴儿,脑袋朝上,想吃蚕蛹了。

我使劲向下沿着口水,实在(③)制不住自己了,便找爸爸要了几个,咦?

这次怎么比上次好吃呢?

我顾不得这些了,又找爸爸要了几个。

开(④)我吃蚕蛹的白肉,别的什么也不吃;后来连皮带肉一起吃。

我吃得津津有味。

噢_____我敢吃蚕蛹喽_____蚕蛹不仅味美_____而且还含有许多营养呢_____

(1)选择正确读音。

炸________(zhà zhá)   模________(mò m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睁——________    放纵——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字。

冷①________(战 站 占)    不敢②________想(再 在)

③________制(课 刻 克)    开④________(始 使)

(4)请你解释下面词语。

①蠕动:

________。

②津津有味:

________。

(5)给最后一自然段加标点。

噢________我敢吃蚕蛹喽________蚕蛹不仅味美________而且还含有许多营养呢________

(6)文中的“我”开始是怎么吃得,感觉如何?

后来又是怎么吃?

5.(2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浮躁

①花丛中,有个人在捕蝶,不!

是在扑蝶。

他东奔西跑,气喘吁吁,累得一头汗,但蝴蝶并不搭理他,每当他扑来,它就转身飞去,仍然在花丛中跳着舞。

②另一个人却在静静地等蝶,在花丛里画着花,并把那花画得亮丽无比。

果然,蝴蝶飞来了,落在他的画上了!

亲吻画上的美丽了!

③他也便欣然一笑,也笑成了一朵花。

④于是我想起了一个词:

浮躁。

⑤浮躁是什么样子?

⑥就是上述第一个人跌跌撞撞的样子,鲁莽,急匆匆,甚至有点张牙舞爪!

⑦就算是真的捉住了蝴蝶,那蝴蝶也是非死即残,何美之有?

⑧不是吗?

⑨既然爱美,就理应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小心翼翼地“锄草”“捉虫”,直到收获一个叫作“美丽”的故事!

(1)第①自然段中划线的“捕”和“扑”这两个字能互换吗?

为什么?

(2)第③自然段中“他”指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浮躁”是什么意思?

用文中的原话解释。

(4)文末加引号的“锄草”“捉虫”各是什么意思?

请谈谈你的理解。

(5)你从这篇短文中领悟到了:

________。

(6)简要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6.(16分)阅读探秘。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

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

我生病住院。

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来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候着母亲的到来。

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

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

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寡母收入菲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

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这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

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还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背脊上。

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

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了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

“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

”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

当我动手把那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

隔壁的病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

“她的母亲用她的毛线衣才换了一篮子的金橘。

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

毛衣?

我的母亲的毛线衣?

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1)第④段“我被一阵呜咽声……攥着那块橘皮”,当“我把自己的小脸贴在她的背脊上……擦干了双眼”,什么原因使母亲流泪?

为什么不让“我”看见?

(2)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3)集中体现母爱的是哪句话?

(4)结尾三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母亲的微笑为什么苦涩的?

7.(27分)阅读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

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步爬上去。

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深思起来,忘记自己做什么了,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

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

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

看到物体总是沿着引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

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从来不图虚名,生活一直艰苦简朴。

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访问比利时,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到火车站迎接。

等着等着,旅客都走了,他们也没有迎到爱因斯坦,只好立即向王后报告情况。

“什么?

你们没有接到贵宾?

”王后急着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见爱因斯坦。

”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马上分头去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

”王后吩咐到。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头发灰白又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

他们只得和他一起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

“你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你的车子呢?

“我觉得这样步行要比乘车愉快得多。

”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1)为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不图虚名________

A、用绘图表示的形象     B、计谋、计划     C、谋取,希望得到

(2)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爱因斯坦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这里的“小事”具体指什么事?

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

(3)为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不图虚名________

A、用绘图表示的形象      B、计谋、计划      C、谋取,希望得到

②隆重________

A、盛大,程度深          B、兴盛            C、高

(4)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爱因斯坦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这里的“小事”具体指什么事?

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②“他们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头发灰白又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

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8.(16分)专项阅读。

(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海底城市

①广场上人流如潮,人们都打扮得十分美丽。

男人们个个披着皮毛绲(gǔn)边的披风,挂着金光闪闪的胸链;女人们都穿着光滑柔软的绫罗绸缎,头戴尖顶帽,好像他们全都是国王、王后一般。

他们说着一种很古老的语言,尼尔斯听不懂。

尼尔斯感觉像是来到了梦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②城市的装扮比人更美丽。

尼尔斯穿过广场,走进街巷,看到房屋的墙壁不是镶嵌着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就是雕满了大理石的精致雕像,仿佛花儿在争奇斗艳一样。

(选自《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有删改)

(1)请分别找出①②段的中心句,并画上横线。

(2)第①段为了具体描写人们打扮得美丽,分别描绘了男人们和女人们的不同装扮,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男人们:

________

女人们:

________

9.(8分)视力检查情况调查表

阅读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近视情况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19.80%

23.20%

30%

31.60%

45.10%

49.30%

成因分析

玩电脑

看电视

玩手机

看书

写字姿势

遗传其他

20%

18%

12%

21%

13%

7%

(1)这份调查表是关于某校小学生________情况的调查表,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方面的内容。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近视情况随年龄增长呈________趋势。

(3)从近视的成因分析中可看出造成学生近视的原因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比例较高。

(4)读了上面的表格,请给同学们在预防近视方面提两条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45分)

10.(22分)课外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

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②虞人:

掌管山泽的官。

③罢:

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_

③公将焉之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11.(9分)(2019·安徽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2)解释下面划线字的意思。

①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3)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12.(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

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

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

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

昔者:

________

争:

________

触:

________

折:

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

           。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________。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158分)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4-5、

4-6、

5-1、

5-2、

5-3、

5-4、

5-5、

5-6、

6-1、

6-2、

6-3、

6-4、

6-5、

7-1、

7-2、

7-3、

7-4、

8-1、

8-2、

9-1、

9-2、

9-3、

9-4、

二、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45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