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49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粤教版必修5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兑换(duì)    逞能(chěnɡ)

硕果累累(lěi)栉风沐雨(jié)

B.编辑(ji)扒窃(pá)

家给人足(jǐ)力能扛鼎(ɡānɡ)

C.契约(qì)规矩(jù)

人头攒动(

cuán)自怨自艾(yì)

D.吞噬(shì)忧心忡忡(chónɡ)

飞来横(hénɡ)祸博闻强识(zhì)

解析 A项,lěi—léi,jié—zhì;C项,jù—ju;D项,chónɡ—chōnɡ,hénɡ—hènɡ。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银行客户经理为何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个人征信报告牟利?

个人信息亟须制定专门的综合性信息安全法律,高层次的个人信息立法间不容发;而且所制定的法律不应该“光打苍蝇,不打老虎”,任何涉事个人和单位都应被追究责任。

A.肆无忌惮B.亟须

C.间不容发D.光打苍蝇,不打老虎

解析 “间不容发”指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也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还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

这里应该用“刻不容缓”。

答案 C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京、沪、广、深四大城市房屋销售明显回暖,是因为在年底回笼资金的压力下,打促销折扣牌的楼盘增多,且促销力度加大形成的。

B.在东亚局势趋于紧张的背景下,俄罗斯领导人抓住时机视察日俄有争议的南千岛群岛,巩固了对北方四岛控制的力度,显得出手不凡。

C.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否推进党内民主,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国家的稳步前进,事关中国改革事业的成功。

D.贺岁片《让子弹飞》上映仅两天半票房就过亿,创下华语电影票房最快破亿的纪录。

导演姜文最近做客新浪网,回应各种质疑。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形成的”;B项,搭配不当,“巩固”与“力度”不搭配;C项,两面与一面矛

盾。

答案 D

4.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固然不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全段依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

⑥②为总说(由“固然”到“不过”),①③⑤分说(“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却无法”“还有一些……完全不能”),由浅入深;④是总结性文字(“总之”)。

答案 ⑥②①③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

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

“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应侯曰:

“然。

”歇曰:

“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愿相国孰虑之。

”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

“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黄歇为楚太子计曰:

“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不知亡秦,与使者俱出:

臣请止,以死当之。

”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

歇乃自言秦昭王曰:

“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赐死。

”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应侯曰:

“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

“淮北地齐边,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因并献淮北十二县。

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质:

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当之当:

承担。

C.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与:

参与。

D.淮北地边齐边:

靠近,邻近。

解析 C项,与:

亲近,友好。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都是连词,并且。

A项,介词,给、替;动词,治理。

B项,介词,在、到;介词,被。

C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答案 D

7.古人云:

“春申君以智能安楚。

”以下全部表明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  )(3分)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⑤

解析 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答案 B

8.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解析 B项“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答案 B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4分)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2)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6分)

①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高祖本纪》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因。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史记·魏公子列传》)(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2)①项羽的士兵听到汉王的军中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②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

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参考译文】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楚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

后来

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

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

“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

”应侯说:

“是啊。

”黄歇说:

“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了。

如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

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

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

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

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

”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

秦王说:

“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

”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

“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

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

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

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

”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

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

“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

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

”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

应侯进言道:

“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

”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相国,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

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

“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

”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

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相国,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任相国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

六国联军到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

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二句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前三句写乐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

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

作者客居福建,

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一题作答)(6分)

(1)披绣闼,俯雕甍。

________________,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客有吹洞箫者,________________,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

(苏轼《赤壁赋》)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________________,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答案 

(1)山原旷其盈视 钟鸣鼎食之家 云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 

(2)倚歌而和之 如怨如慕 秦爱纷奢 奈何取之尽锱铢 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月不谙离恨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

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

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

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

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

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

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

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

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

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

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有些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

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

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经典之作。

B.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做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C.作者基本认同华裔作家所持的目前的中国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的观点。

D.当下大多数小说家甚是浮躁,创作的长篇小说很难让读者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

E.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即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

解析 A项,创作经典作品不仅仅需要“外因”;C项华裔作家“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不是“目前的中国不具备”;E项,“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错,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答案 BD

13.下面对文章引用鲁迅的话用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B.表明当下长篇小说缺少闪光的艺术魅力。

C.表明当前的文坛缺乏真正的文学批评。

D.点明小说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原因。

解析 此段阐述文学批评现状,引鲁迅语揭示现状的实质。

答案 C

14.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高度却无高峰(达到了新的高度却无巅峰之作);②有广度却缺厚度(题材和探索有广度却外强中干、缺少厚度);③优劣并存(有质地优良之作亦有缺少美感之作)。

15.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小说”?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深入了解体验生活,增强生活的家底;②克服浮躁消沉的心态,耐得住寂寞;③提高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④用活语言,展现语言魅力;⑤加强对自我创作的内省和反思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外乡人父子

苏 童

老冬爷的一生对我们来说是个谜。

他的坟头如今孤单单立在河的左岸,与童姓家族的祖坟隔河相望。

老冬爷的一生在故乡一直是个谜。

他在世时是村里最好的竹匠。

可是人人都知道他不是童姓家族的人。

但我们总觉得祖父对老冬爷的感情来得不寻常。

就在那个有风的黄昏,我们听祖父讲了一个外乡人的故事。

在淡青色的天空里,那家蓬头垢面的外乡人渐渐走近了我们的村子。

我第一次看见的时候,他蜷缩在一只露顶的松木箱里。

冬子的父亲把他挑在肩上迟疑地爬上铜炕桥的石阶。

冬子的脑勺上翘一根小辫,在晨风中无力地飘起来,显得疲惫不堪。

大概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冬子和他父亲走过了五个桥孔的铜炕桥,走过我家。

“来了一家人。

”我踩着堂屋里满地的篾条往外钻,围坐在一起干早活的家人都腾出一只手来拽我,不让我出门。

他敲了村里所有德高望重者的家门,倚着人家的门檐,朝屋里沙哑地说话。

“我是这村里的人,我老爷爷那辈走的,走了好多地方,后来到了东北,他们临死前告诉过我,我们是这个村的人……我也姓童,真的,我姓童,这姓少有,在哪里都孤单,只有回老家,回老家就全是姓童的……”

那就是冬子的父亲。

他絮絮叨叨对人说话的时候,树皮般粗糙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我也看清楚了他的眼睛。

他是一只老羊,老羊的眼睛是灰黄的,俯视着自己沾满泥浆的旧布鞋,偶尔抬起来,就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掉落下来。

可是村里人都说那外乡人怎么是童姓的后代呢?

坐在松木箱里的男孩总是把我们村长了几百年的竹子叫树。

他们没有大头篾刀。

他们没有我们血统的四方脸膛和平和舒展的眉目。

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住到了铜炕桥的桥洞里。

入夜村子的每户人家都看见黑黝黝的桥洞里燃着一堆柴火。

父子俩的身影在火边晃动着,一大一小。

有时候人影静止不动,望过去比河边的树还要孤寂。

秋天的雾霭一早一晚从河面上浮起来,把铜炕桥隔得很远。

冬子一家是不是童震的后代,只有老祖父能辨认。

但是老祖父对我们说过:

“他们不像,眼神就不像,太软太弱啦。

”那几天是收竹器的好日子。

大船泊在河边,等着各家各户挑出山一样的上好竹器来。

村里人干活都干疯了。

我记得那回被老人们挑出来做了船上的送竹童子,跟着船走一百里水路到城里去。

竹器船将要起锚的时候

,有个女人恐怖地尖叫一声,大家闻声朝她望,看见了外乡人的大花棉被里,冬子的整个身体被捆得结结实实,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张无声无息的红得让人疑惑的小脸,眼睛如小小的油灯,照射着陌生的人群。

“你这是干什么?

这孩子死了吗?

”祖父俯下身子,摸了摸冬子的脸,厉声地质问冬子的父亲。

“没死,他这会儿还不想死。

……你们让冬子跟着船走一回吧。

”外乡人脸上表情干涩,直直地盯着祖父干瘪的嘴唇,但是我祖父习惯性地缄默着,隔了好久才说:

“送竹童子要挑族祖里的孩子。

”“冬子姓童。

”外乡人慢吞吞地说。

祖父也许出于一种消灾化吉的心理,他破例地答应了让一个垂死的外乡孩子充当送竹童子的角色。

童姓家族的人暴怒地喧哗起来,他们排成人墙站在河滩上,挡住了通向竹器船的跳板。

但是德高望重凝结权力的老祖父,他用皱巴巴的铁笊篱一样的手推开了他的下辈们。

冬子的脸探出厚厚的花棉被外,浮现出幸福而迷惘的笑容。

我看见外乡人把他儿子扛在肩上,朝跳板走过去。

走到河心的时候,外乡人突然站住了,他始终仰起的头这时垂下去,像一只老羊哺乳羊羔,在他儿子赤红的小脸上舔了一口。

从此不见了冬子的父亲,那个外乡人。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冬子会活下来,更想不到他后来会成为村里最好的竹匠。

”祖父跪在一张巨大的篾席上,喃喃地说。

“也许冬子真姓童,也许他就是童震的后代。

”我们听见祖父在堂屋的幽暗中说最后那句话。

(本文有删节)

16.文章第六段

写到“有时候人影静止不动,望过去比河边的树还要孤寂”,试结合文章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子俩住到了铜炕桥的桥洞里,入夜村子的每户人家都看见黑黝黝的桥洞里燃着一堆柴火,他们的身影在火边晃动着,没有人去关心他们。

而河边的树,还时常有人走到那里

,静止不动的他们并不寂寞,所以说“有时候人影静止不动,望过去比河边的树还要孤寂”。

这样写表现了外乡人父子不被故乡人接纳的孤独寂寞。

17.文中两次提到外乡人像“一只老羊”,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