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740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最新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精品推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四川卷)

文科综合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战后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9、西塞罗认为:

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

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

”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A.自然法B.万民法C.公民法D.十二铜表法

10、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的是

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切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

11、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绪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

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

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新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明朝在景德镇创新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

嘉庆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

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

嘉庆后,因“磨守旧法,且有粗创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8分)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

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

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

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

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

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

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

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

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9分)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

(5分。

要求:

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10)

材料二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式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B

C

D

C

D

B

A

C

B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2分)

(1)(8分)

主要因素: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

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9分)

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5分)

要求:

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4、(30分)

(1)(10分)

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

整理:

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媒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

评价:

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

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