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796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docx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共6篇)

篇:

小学语文本体性研讨会(学习心得)

《全国小学语文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

培训学习

海峡小学

朱永红

3月15-16日,我有幸前往重庆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

短短两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盛新凤、薛法根、诸向阳、何捷等7位名师的4节课和专题讲座,见识了专家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的神韵和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欣赏他们奇妙的教学设计和赏心悦目的板书,敬佩他们对课堂生成的巧妙应对和精当的思维点拨,感叹他们对学生学习的深切关注,这样的零距离的聆听,确实感受到了和专家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

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讲座《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所谓“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技能。

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大多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许多老师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往往是大量时间用于课文的人文解读,拼命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花费大力气去进行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思维能力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的这些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成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者地理课。

吴教授主张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应该教方法教规律,能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本次研讨会上,盛新凤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本体性体现在用三个特写镜头“画像中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来聚焦人物的“形”,读懂人物的形象描写,迁移练笔。

同时教会学生旁批,概括小标题和发表议论等语文技能。

诸向阳的《莫高窟》主要品读课文语言,学习对称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统一以及表达多样,并在教学中模仿文段中的对称词组和关联词进行仿写练习和积累等。

二、从“教学”到“让学”

有人说:

语文教学犹如“植树”,树木是自己长的,别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长。

这次专家的示范课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专家的“让学“。

他们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把场所让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潜能的确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引领,学生就能大胆地学习。

在何捷的《“101行动”在中国》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出示评价作文标准——有共鸣。

师问:

什么是共鸣?

生:

大家一起叫。

生:

大家一起鼓掌„„七嘴八舌后,一生:

听了他的作文我们也会产生同样的念头。

这时老师采访了这位同学读了多少本书?

然后教育学生广泛的阅读才能使人睿智博学。

老师也相机出示共鸣的含义就是觉得熟悉、真实,似乎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所以老师说,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努力学,要讲就讲最关键的地方。

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不讲,学生不容易懂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进行语文工具性的训练。

这次学习,我怀着朝圣之心走近名师,我在仰视中学习,在审视中思考。

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也应该更多关注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对语文方法的指导、技能的培养,回归语文的本体,以达到这次学习的目的。

2、洗净铅华,回归本真语文课堂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

因此,以常态打造每一节课,一步步落实有效,看到学生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真正让语文课除去华丽、表演的外衣,回归语文的本真质朴。

浙江建新小学的闫学校长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常态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梳理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充分地朗读,理解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

如何看待“严监生是吝啬鬼的代名词”这个现象,让学生辩证分析这个形象的其他特质。

这个问题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引发学生的对话、研讨与合作。

最后闫校长推陈出新,拓展文本,引用《两根灯草》、《咫尺天涯应对难》,丰富人物形象,多角度解读人物内心,避免脸谱化。

看上去简单的课堂,少了许多雕饰,却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李丽老师的《庚》更加扎实自然,亲切随和,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不用一词一句地解释,学生便能清楚明了。

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李丽老师的课堂抓住了每个细微之处,把对语言的训练、感悟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书就是用书面语言在说话”,不停地指导学生的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自然细致的教学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这几位专家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那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他们都注重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文提供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上都得到锻炼。

同时,他们非常注重回归语文的本真之美,那就是简洁不夸张、质朴不雍容。

第2篇:

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全国小学语文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海峡小学朱永红

3月15-16日,我有幸前往重庆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

短短两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盛新凤、薛法根、诸向阳、何捷等7位名师的4节课和专题讲座,见识了专家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的神韵和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欣赏他们奇妙的教学设计和赏心悦目的板书,敬佩他们对课堂生成的巧妙应对和精当的思维点拨,感叹他们对学生学习的深切关注,这样的零距离的聆听,确实感受到了和专家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

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讲座《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所谓“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技能。

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大多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许多老师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往往是大量时间用于课文的人文解读,拼命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花费大力气去进行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思维能力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的这些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成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者地理课。

吴教授主张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应该教方法教规律,能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本次研讨会上,盛新凤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本体性体现在用三个特写镜头“画像中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

来聚焦人物的“形”,读懂人物的形象描写,迁移练笔。

同时教会学生旁批,概括小标题和发表议论等语文技能。

诸向阳的《莫高窟》主要品读课文语言,学习对称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统一以及表达多样,并在教学中模仿文段中的对称词组和关联词进行仿写练习和积累等。

二、从“教学”到“让学”

有人说:

语文教学犹如“植树”,树木是自己长的,别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长。

这次专家的示范课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专家的“让学“。

他们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把场所让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潜能的确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引领,学生就能大胆地学习。

在何捷的《“101行动”在中国》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出示评价作文标准——有共鸣。

师问:

什么是共鸣?

生:

大家一起叫。

生:

大家一起鼓掌„„七嘴八舌后,一生:

听了他的作文我们也会产生同样的念头。

这时老师采访了这位同学读了多少本书?

然后教育学生广泛的阅读才能使人睿智博学。

老师也相机出示共鸣的含义就是觉得熟悉、真实,似乎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所以老师说,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努力学,要讲就讲最关键的地方。

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不讲,学生不容易懂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进行语文工具性的训练。

这次学习,我怀着朝圣之心走近名师,我在仰视中学习,在审视中思考。

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也应该更多关注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对语文方法的指导、技能的培养,回归语文的本体,以达到这次学习的目的。

第3篇:

设置本体性教学目标

设置本体性教学目标,指引“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在课例《去年的树》研磨过程中,我们小组逐渐领悟吴中豪教授讲解的‚本体性教学目标与非本体性教学目标‚的区别,逐渐摸索出:

设置本体性教学目标,将指引我们真正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吴中豪教授指出:

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在第一次磨课过程中,我们设计的《去年的树》教学目标如下:

【《去年的书》第一稿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书写‚融、伐‛。

会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鸟儿和大树的对话,感受它们之间的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鸟儿在寻找大树过程中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对话,感受鸟儿寻找朋友时的焦急心情。

3.通过角色体验,体会鸟儿和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感受鸟儿的守信和执着。

4.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

第一个目标指向认识生字,书写生词,属于本体性目标。

二、第三个目标指向感受鸟儿与树的友情,感受鸟儿的守信和执着,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属于非本体教学目标。

第四个目标‚发展想象能力‛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但与文本特征,本单元目标,本课时目标联系不紧密,不是本课时最佳的本体性教学目标。

在研讨修改中,我们呈现第三稿教学目标:

【《去年的书》第三稿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单,读准儿化音词语,会写‚融、剩、伐、煤‛四个生字,重点写好‚融、伐‛两个生字;

2.借助预习单,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3.通过小练笔、有感情朗读等形式,感悟作者语言浅近,情感深厚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2.3这一稿中第一个目标同样指向读词写字,但目标更精准。

有具体的学习内容:

‚读准儿化音词语,会写‚融、剩、伐、煤‛四个生字‛;有指导学习的方法:

‚借助预习单‛;有学习的重点:

‚写好‘融、伐‛两个生字。

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指向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教学目标二,主体仍然是学生;学习内容:

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学习形式:

借助预习单。

这一目标无疑指向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本体性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是不是本课最贴切的本体性目标?

结合年段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文本故事人物多的特点,还结合前测数据分析(概括本课课文大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确定这一目标是本课贴切的本体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三:

学习内容指向感悟作者语言特色。

王尚文先生坚持‚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

可见,这一教学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本体性教学目标。

目标指向的学习形式是通过小练笔、有感情朗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练笔‛‚有感情朗读‛都是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团队设计的两次小练笔,都十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去年的书》第三稿课堂小练笔】

1、默读课文5-15自然段,想一想,填一填。

1.‚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地问树根。

2.她(

)地问大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鸟儿(

)地问女孩: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2、小组分层小练笔,想象小鸟的心理,写一写。

【A、C同学选择下面的一组关联系,写一两句话。

】不管……都……

哪怕……也……

只要……就……)

A: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它边飞边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鸟儿向村子飞去,它边飞边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同学走进小鸟内心,想象画面,写一段话。

】B: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看着看着,它不由得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看着看着,它不由得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中豪教授曾说:

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将这些新授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

所以我们团队把

2、3目标确定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因为这两个目标不仅是本体性目标,更是本课‚发展性‛本体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我们在课例研讨中辨析‚本体性、非本体性目‛,确定‚本体性目标‛,找准‚发展性本体目标‛,为课堂教学起到方向性引领作用,引领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从‚教语文‛走向走向富有浓郁语文气息的高效‚教语文‚!

第4篇:

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的一些探索

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的一些探索

乐平十小徐庆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许多任务,但在现实教学中,正是因为语文承担的任务为多,而显得杂,致使许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抓不住要领,常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科学解剖课等,这些形为已偏离了语文的本质属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类:

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即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牲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此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带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扬情感、态度、审判、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科目,是一门基础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所以必须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方法技能为目标开展教学,只有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学习其他各门课程打下阅读理解的基础,所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体验,然后应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去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意识到“教具体的知识”比“用什么方法去教”更加重要。

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比让学生感受语文课程中的非本体性内容更加重要。

以下我将举例阐述我对本体性教学的一些看法。

案例: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讲解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表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染。

在一节课的有限的时间里,如何上好这节课?

该怎么设计好这堂课的教学?

是着重进行思想感情的渲染,还是从语言文字结构篇章上下功夫?

或者两全其美、鱼和熊掌兼得?

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越想齐全越不得要领。

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到更多,老师只有舍得去除一些旁枝侧叶,才能让学生掌握主干。

通过反复思考,我对这堂课作出了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词意。

2,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赵州桥的。

(设计说明:

这几个目标的设定,是出于语文本体性教学的理念,大胆砍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因为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这些情感会自然生成,不需要老师再去强调再三。

老师要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学好本课的生字词,作者有条理的叙述方法,作者的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设计说明:

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做到读文悟象)教学过程:

一,激趣

师:

有这样一座桥,建成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至今完好,仍在为人们服务,每个走过这座桥的人都不住地赞叹:

好一座古老、坚固又美观的石桥啊!

师引导学生说出桥名,(板书课题)桥所在地名师问:

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有些可能说上网查资料、预习、看课文第一段等,老师相机表扬)二,活动

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师: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并板书:

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古老)(你从哪一段读出,它是一座这样的桥?

)(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三,朗读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主动报名朗读自己喜爱的部分。

4,分段朗读,老师指导。

四,分析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读者介绍人赵州桥的?

请用“先……再……后……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可以用划分句子的方法来理清顺序)

(先说这座桥的名字和所在地区,它建造的年代、设计者是谁,再写这座桥的长度和宽度和材料,后写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以及这种设计的优点。

然后写了赵州桥的美观,最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不可能说得这么全,老师要尽量给予鼓励,使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五,感受赵州桥的美观,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指导学生细读第三自然段,抓住以下词汇:

不但……而且……、有的……有的……还有的……、似乎……,真像……

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赵州桥的美和作者巧妙的表达手法。

(必须注重读,小学语文主要训练听说读写,我认为让学生读好书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基本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都做不到,那么老师讲得再多再好也是枉然的。

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在有滋味的的朗读中,理解文中事物的特点,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形成语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六,小练笔写一写你的家乡的一处建筑(学以致用,鼓励表达)

以上这个教学设计,不能说有多么高明,或者说不是那么完美,但我认为,语文应该纯粹,不能再杂乱下去,老师和学生都应集中精力,用好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万不可把语文搞成萝卜玉米大米肥肉乱炖的一锅粥。

反过来说,学生只有尽快掌握了相应的语文知识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达,也才能把语文学得更好,这样,小学语文的教和学将会更上一层楼。

第5篇:

以学定教,凸显语文本体性教学

教育要转型,课堂要先行,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课堂转型两年多,期间也曾研究过不少课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尝试,可仍感到迷惘。

我反复咀嚼着“以学定教”这四个字,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风筝》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课堂转型的经历。

一、基于学生预习,灵活调整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现:

我们的预习只是单纯地为了预习而预习,没有根据学生预习的程度而做出相应的教学环节的改变。

这样,学生的预习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预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了教学环节。

(一)词语教学有的放矢

词语教学是三年级新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导课后直接出示课文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于一些易错的读音,教师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重点指导。

教学《风筝》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环节,进入“初读课文”,而是直接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进行认读。

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得知大部分字词学生已经掌握,而对于“磨坊”“憧憬”这两个词语,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磨坊”,两个字都是多音字,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读音上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反复地认读,最终多数学生能读正确。

这样,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字词难点,减轻了学生字词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字词教学的效率。

(二)内容了解开门见山

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需要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认真地做到“熟读课文”,那么,“初读课文”这个环节就可以省略。

教学《风筝》时,基于学生之前的预习,在顺利地完成字词这一关后,请学生回忆一下“课文围绕‘风筝’介绍了哪几件事情”。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不看书而轻松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就使他们独立学习的自信心倍增。

有了这样周而复始的检测预习环节,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并能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转型转什么?

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转。

叶圣陶先生说过: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

”基于学生的预习,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真正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二、注重方法指导,巧妙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哪?

巧妙地突破重难点是关键。

然而在教学中遇到教学难点,多数教师和学生望而生畏,或浅尝辄止,似有不愿捅破这层薄纱之意;或刨根问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前者使学生仍处于云雾之中,后者虽走出云雾却已伤筋动骨。

如何省时省力地突破“难点”这层迷雾,方法非常重要。

(一)字词理解破难点

在《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理解“憧憬”一词的深刻含义作为整节课的教学难点。

“憧憬”包含了孩子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第一课时的难点,也是整篇课文的难点。

在重点学习“憧憬”时,借助词语手册的学习,学生能说出规范的解释,即“向往”。

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理解是空洞的,因为他们无法真正体悟寄托在“憧憬”上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时,从贴近学生情感的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憧憬”这个词语的形体上进行理解:

“憧憬”两字都是竖心旁,说明与心理活动有关,“憧”字右边是“童”,代表“童年”;“憬”字右边是“景”,代表“美好的景象”,那么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