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48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词鉴赏阅读.docx

配套词鉴赏阅读

诗歌阅读材料精选之一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际,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

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

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由箫声、秦娥、秦楼等意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

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

 

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

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

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

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重九登高,佳节倍思亲。

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

“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

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

“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

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

它好在哪里?

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

试想:

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

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

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

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诗歌阅读材料精选之二

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更漏子·玉炉香》是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词作,也是历来被人称道的一首写离别情思的名篇。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

”(《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

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

前三句写室内。

在一个精美华丽的房间里,一个玉制的香炉上正袅袅地萦绕着一圈圈的烟雾,一对红红的蜡烛正流下熔烧了的蜡油,像极了人的眼泪。

一个孤零零的女子在屋内辗转反则。

她辗转着以致擦花了脸上的眉,弄乱了乌黑的发,拥着厚厚的枕被还是寒冷如冰,只觉得夜越来越长,人儿越来越难捺。

在这幅室内图画中,有袅袅烟雾,有难成眠的人儿,有明暗不定的烛光,可谓是景为情设,情为景生。

上片中,几个词语的运用妙到好处。

如“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长”“寒”是主人公的内心状态。

所以说,上片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愁肠百结的难眠之态,针脚很是细密,人物凄楚情状跃然纸上。

下片一改上片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以疏淡为特色,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

但理解下片内容,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梧桐在古诗词中的象征之意。

“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

而作者在这里运用梧桐这个意象,主要是紧扣着上片的“秋思”之意的。

“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片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

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

“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

感觉到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

读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之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下片中,“叶叶”“声声”词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也更能体现出主人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苦、忧思、一夜难眠之状。

这首词因作者的细腻深刻的描写手法、景物与人物的和谐映衬博得了众多赞誉。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

《花间集》可见矣。

更漏子一词尤佳。

”《栩庄漫记》云:

“飞卿(即温庭筠)此词,自是集中之冠。

寻常情事,写来凄婉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

”陈廷焯云:

“飞卿词全祖《离骚》,可以独绝千古。

《菩萨蛮》《更漏子》诸阙,已臻绝诣,后来无能为继。

”当然,关于此首词的评价不只是这三个人,但由此可见这首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同一般。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篇就提出境界说。

他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

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以行为显露内心的盼望与期待。

晓晨弄妆完毕,她就急匆匆地独自登上临江的楼台倚栏眺望。

简单的两句明白如话的叙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思绪。

“独倚”显示出她要改变这种孤独的处境,急切盼望游子归家与她团聚。

“望江楼”点明她倚楼望江,面对浩浩江水,痴痴地瞭望归舟。

她的思念的深情,已在这平淡的句子里表达出来了。

这是思妇倚楼独望的艺术意境的开端。

接着,作者把这种刻骨相思之情激化,感情的发展推进一步,以悠悠江水反衬绵绵情思,“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千帆过尽,不见心上人的归舟,太阳已经西斜,快近黄昏了,在高楼上整整眺望一天江面了。

这里“脉脉”写的是“斜晖”,“悠悠”写的是江水,但一语双关,斜晖脉脉蓄含无限情思,极目悠悠江水,愁与恨无法控制了。

是景语,也是情语,所描绘的是江中景,抒发的是思妇的心中情,她心里的千言万语,正在这一整天的怨望中表达出来了。

白居易《长相思》词中有: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悠悠”的思绪与怨恨,与这首词的意境相同,悠悠流水正象征着主人公的悠悠情思。

最后,“肠断白蘋洲”一句,把全篇情思推向最高潮。

在“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绪更加强烈,所望见者,非所欲见,望见的是千帆而过,而游子的一叶归舟却无法盼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思念,等待的感情越来越强烈,因而揭出“肠断”,柔肠寸断,她已伤心到了极点,思念之情,也登峰造极。

“白蘋洲”原是长着白蘋的水中小洲,梁柳恽《江南曲》有“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句,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词。

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过去与心上人离别的地方,现在白蘋花又开了,人在何处?

整整一天的急切盼望,内心思潮的翻腾起伏,最后以“肠断白蘋洲”的悲怨结束。

这样,把思妇的心中境写得空灵疏荡,余味隽永。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诗歌阅读材料精选之三

浪淘沙令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

两说都可通。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

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接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诗歌阅读材料精选之四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①锁清秋:

深深地被秋色笼罩。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

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以上具是写景佳作。

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

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

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

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而今是尝尽愁滋味!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

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

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子夜歌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被俘入宋以后,李后主已深刻地意识到人生难免痛苦,但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独有自己这么不幸悲惨?

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酿苦酒?

他似乎没有思考,至少在词中,他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既不埋怨,也不控诉,又不忏悔,只是一味地呻吟。

后主晚期的词作,就像是一杯杯浓浓的毫无杂质的苦酒。

梦,常常是现实的替代性补偿,现实中无法回归故国,只好在梦中回归。

然而美梦短暂而虚幻,一梦醒来,更加深了失落的痛楚。

梦既不长,转而追忆欢乐的往事,而往事已成空,追忆过后又是深深的失望。

李后主词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善于写出心态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写瞬间的心绪。

这首词就体现出这一特色。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李煜此词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是他的心理流程的外化:

痛定思痛——寻梦解脱——梦醒更痛——再思往事——又如梦境,重入苦海。

在李煜入宋后期的词作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后主孤独的形象。

前面《乌夜啼》曾写到“无言独上西楼”,后面的《浪淘沙》也说“独自莫凭栏”,此词又是“高楼谁与上”。

日常生活中李煜似乎总是形影相吊,踽踽独行。

生活中的孤独无伴更会强化心灵深处的孤独感。

我们不能凭空猜想他和小周后的关系和和谐,也不能把词中所写完全当作生活的真实,但后期词作中从未出现他早年爱得那么深切,那么得意的小周后的身影,又不能不令人怀疑他与小周后的感情发生了裂变。

李煜后期的词中竟然一次也没有涉及与他朝夕相处的小周后,这实在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

 

诗歌阅读材料精选之五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后主入宋后所作词的“时态”往住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而没有将来时,因为他对未来已不抱有任何的希望。

现实中只有痛苦,唯有通过回忆往日的欢乐才可获得一丝慰藉。

这首词就是借梦境回忆往日在江南畅游的欢乐。

身为国主,游赏皇家园林时,那真是快乐逍遥。

臣子嫔妃前呼后拥,随从车马四周环卫。

他时而骑马逐猎,时而挥笔赋诗,一展才情,说不尽的得意,写不完的威风。

“花月正春风”不仅仅是写季节,写风光,主要是表现一种欢娱得意的精神状态。

哪知这一切,尽成梦境。

“多少恨”三字,包含了多少遗憾,多少悔恨和多少无奈!

后主的人生悲刷,咎由自取,原本没有多少值得同情的成份,但当他将自我真实的人生悲剧变成艺术化的人生悲剧之后,就有能不令人同情和感叹。

如果将词人的身份与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剥离,我们在词中体会到的是一种幸福生活,美好往事的失落与被剥夺。

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幸福,都会有值得回忆留恋的往事,也都会有幸福的失落与人事的变迁。

正因为人生的遭遇有着相同的一面,所以我们读后能够引起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分别以来,现在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他难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

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

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下的落梅了。

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

而他站在树下,陷入沉思已经很久了。

他就象是站在花雨之中,一会儿身上就撒满了落花,刚刚用手拂拭干净,随即又披满一身。

“砌下落梅”两句,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

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

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为什么久久地站在花下呢?

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雁来”两句把他的思念具体化了。

原来他在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

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

但他坚贞不屈。

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

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

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

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

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

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

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

梦中一见都不可能,岂不叫人更思念万分吗?

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却如”,正象的意思。

“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不就象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吗?

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在你的眼前,使你无法摆脱!

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诗歌阅读材料精选之六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

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