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033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

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

“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

“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水经注"巫山、巫峡》: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

又如《蝜蝂传》: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史记"鸿门宴》:

“项伯杀人,臣活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

“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

“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

“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

“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

“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

如《尚书"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

”“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

“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哪些不是?

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不是。

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

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

“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是。

之,连词。

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

“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

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是。

“之”作“行”的前置宾语。

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

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古:

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

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

“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

”(《孟子"离娄下》)古:

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今:

与谁守。

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古:

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今:

未见之。

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

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今:

莫能一之。

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古:

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今:

不欺余。

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孟子"梁惠王下》)古:

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

为奚,即为什么。

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古:

弗敢我谋,弗敢我杀。

“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

今:

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

唯余马首是瞻。

“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

今:

唯瞻余马首。

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古:

孰法。

“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今:

法孰,即效法哪个。

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公孙丑上》)  古:

恶乎长。

“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

今:

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

宾语后置。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

形容词意动用法。

“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

动词使动用法。

“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

动词使动用法。

“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

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

动词使动用法。

“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  弱:

形容词使动用法。

“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  善:

形容词意动用法。

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

名词作状语。

“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

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

(《汉书"匈奴传》)少:

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

(《左传"昭公十年》)  稍:

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史记"淮南王传》)曾:

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不可,直不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直:

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史记"孙膑》)  因:

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书"张骞传》)竟:

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传》)但:

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

“璧则犹是也。

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韩非子"十过》)虽然:

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

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

虞卿谓赵王曰:

“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

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王曰: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虞卿曰: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赵郝曰:

“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

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

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

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所:

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孟子"许行》)诸:

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或:

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

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

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

”曰:

“斯吾所谓道也。

”(韩愈《原道》)  斯:

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

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

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其:

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

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康肃公也以此自负。

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

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

康肃公问他说: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

”老人说:

“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

”康肃公很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

”老人说:

“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

”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

老人于是说道:

“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

”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

公怒,拘将杀之。

叔向闻之,夕,君告之。

叔向曰:

“君必杀之。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乃趣赦之。

(《国语"晋语八》)

  译文:

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

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

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

叔向说:

“您一定要杀了他。

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

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

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

”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标点: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

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枹鼓不鸣董少平。

”(《后汉书"酷吏列传》)

译文: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

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

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

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

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皇帝说:

“想说什么?

”董宣说:

“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

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

”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

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

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

“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

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皇帝笑着说:

“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

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

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

“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练习三

 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

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

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

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

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

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

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

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

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

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

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

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

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

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

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

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

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

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  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

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

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

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

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

汉代对郡守的通称。

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

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

官名。

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