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346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docx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

 

单位:

天津市宝坻区教研室

姓名:

戴军

 

关于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的思考

摘要:

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表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对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列举及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及其表述方法,最后举例说明了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预设、表述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变化的程度和结果的具体预设。

能够规范的制定与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保证课堂优质高效的前提。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们倾心于课程理念的实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但比较忽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和探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愈发感到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学科谈谈自己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表述的思考。

一、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及其分析

“培养学生……”、“提高学生……”之类的行为描述,甚至一些比较权威的教学期刊上所发表的教学设计中也是如此,比如《物理教学》2008年第2期所刊登的一篇教学设计,在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即出现“通过对托里拆里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话语。

这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仍然是围绕着教师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样教,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的。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而教学目的是一种理想,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方向与指针、是普遍的、统一的、抽象的,是教学目标的概括和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教学方案时用的“教学目标”这一概念,与以往我们所惯用的“教学目的”不同之处在于:

其一,教学目的是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教师自己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针对的是教师的工作;而教学目标则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定位在后者上。

其二,教学目标不像教学目的那样提出的是概括性的指向和要求,而是带有策略性和条件性的,是具体的,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概念,不仅仅是概念的简单替换,也不仅仅是目标领域划分上的调整或修改,而是教学理念上的革新,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陈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应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

3.由于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导致目标设置空泛化

在教学设计中,大量存在着把课时教学目标写成课程目标的情况。

比如在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授课教师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③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④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表面上看写得很华美,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仅是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简单照搬,其中不少所谓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使得教学目标空泛不实。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及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明显的。

课程目标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比如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国外物理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有关专家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物理课程标准》,确立了我国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详见《物理课程标准》第6—8页)。

初中物理课程目标,是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课程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一节课的教学只能在很具体的某一点或几点上达到预期的结果。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直至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单元或章的目标,并要进一步分解和制定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相对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下位概念。

制定一节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务必要明确:

既不是写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写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表述的应是本节课具体而明确的可评估的学习结果。

4.由于缺乏教学目标的表述技能,导致目标设置中的行为抽象模糊

在一些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中,诸如“理解杠杆平衡条件”之类的表述比比皆是。

由于“了解”、“理解”这些行为动词指的是某种抽象的内在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性质,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都无法从中获取测量、评价本节课教学的具体信息,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实施。

根据行为学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终了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的结果。

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测和测量,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如“解释”、“说出”、“给……下定义”、“比较”、“叙述”、“分析”等。

鉴于此,对于上述的“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目标陈述,可以描述成“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能举出三种生活中采用杠杆原理的实例,能写出杠杆实例中的力臂和力的关系式”等行为目标,以证明学生确实已“理解”杠杆的原理。

5.由于没有理解三维目标间的关系,导致目标的设置人为割裂

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据此,许多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教学案例,以及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总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逐条表述,唯恐有疏漏。

比如一位教师设置的“现代顺风耳—电话”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②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③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多媒体、老师的演示、实物剖析,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②通过学生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③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通过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的意识。

按照三维目标分列的形式设置如此丰盛的目标,应该说其愿望是好的,并且从表面上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当然在表述上还存在着不规范及行为主体错位等问题)。

从实践效果来看,其不足之处有三:

(1)易引起误导──认为三唯目标是可各自独立完成的。

(2)不利于目标的实施——因为这些目标间相互割裂,独立存在,在用这些目标教学时,往往要找搭配,难免丢三落四;再者,目标制定得太多会使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会分散教学注意力,给自己造成混乱,也不容易让学生明确主要学习什么和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3)设置上有困难——根据课程目标体系的阶段安排与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特点,并不是每一堂课都包含三个均等的维度,如果每堂课都一定要设置这三方面的目标,必定会有些牵强附会(比如有的老师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当做情感方面教学目标的标签),有时会脱离教学实际,成为一种形式。

尽管课程目标是从三个维度陈述的,但其实质是一个互相渗透、水乳交融的统一体,而不是一个各自分立、强行捆绑的联合体。

一方面,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基础,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如果不能和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素质培养协调起来,抛开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养成,就会变成机械的训练和记忆,这样基础教育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或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为依托,与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统一起来,才能落到实处,离开知识技能的获得来考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只能流于空谈。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应把三维目标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和思路,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

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元性,并不是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无须按三个维度分列陈述,更无须使此格式成为新课程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统一要求。

既然一个知识点所对应的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按知识点统一叙述──每一知识点从三个维度进行叙述(三维一体),会更利于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且更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二、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表述方法及制定过程

1.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定,而应有所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确定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把教学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而课时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进一步细化,因此,初中物理课时目标设计必须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加以全面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能在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

(2)初中物理教科书是确定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初中物理教科书是众多专家依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写的,凝聚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它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

因此要深入研究教科书,把握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根据教科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特点,合理有效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以逐步落实课标中相应的目标要求。

(3)学情是确定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

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最好的教学。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也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

我们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其中包括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否则,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目标编制的核心是目标的表述问题,能否科学、精确地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将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称之为: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前文谈到,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虽然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有时可能省略行为主体,但目标指向的必须是学生。

如“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省略了主体,但教学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点是明确的。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

含义明确的动词如“描述”、“说出”、“辨别”、“观察”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

上文谈到,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50页在“《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及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可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的参考(当然实际设计目标时可以不限于所列举的这些动词范围)。

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我们通常在行为动词后面加上宾语形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例如“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描述中,宾语部分是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加以把握。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

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物理手册”;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密度表,说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也叫行为标准,指预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

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

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准确无误”;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90%的学生”。

下面是按照以上要求编写的两条教学目标的实例:

例1.通过实际测量(行为条件),所有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准确地(表现程度)说出(行为动词)人体的正常温度。

例2.在探究前(行为条件),一般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够(表现程度)拟订(行为动词)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以上两条目标都清楚地陈述了条件、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及行为变化的程度,像这样编制目标不仅方便教师检测、也方便了学生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表述都一定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描述行为的动宾短语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成分。

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3.在获得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方法。

例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行为条件),获得(行为动词)发现成功的愉悦体验,领略物理理论的和谐。

3.制定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过程

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当前的科学素养水平,合理地界定具体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要点及其所涉及的目标领域,进而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出来。

下面结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摩擦力”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加以具体说明。

(1)考究《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水平层次

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定学习水平要求的基本层次。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3页关于“摩擦力”条目有如下要求:

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可以判断对摩擦力的要求是最低的“了解”水平。

据此即可为选用相应类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2)结合钻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界定出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

在学习“摩擦力”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接触,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对于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感到为难。

教材先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通过探究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很好的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并且运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这种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也是认识上高层次的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的空间;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介绍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介绍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也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因此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是:

①摩擦力;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③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3)针对知识点,顺次细化,确定三维目标

在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托和中介。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针对每一知识点,应该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于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依据课标的要求,“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属于了解水平,应该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在此节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摩擦现象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通过探究得到的,涉及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在此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中涉及到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通过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树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

 

(4)采用三维一体的表述格式,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可将摩擦力一节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为:

①观察有关摩擦的现象,能说明什么是摩擦力。

②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能陈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归纳结论。

③能说明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感悟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必须指出,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尚需要开放地融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才会使课堂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灵性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3]本书编委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0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5]李景志.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6]刘志,汤旭.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7]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8]贾军.让教学目标可观察测量.中国教育报,2009.3.13

[9]田海霞.给课程改革中的物理老师的建议.物理教学,2008.7

[10]桑嫣.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制订.物理教学,200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