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474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docx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开发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张宏山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

内容提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

开发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带动战略,打造洛阳文化品牌,使千年帝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最佳融合,彰显洛阳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完美结合之路,是洛阳实现经济腾飞、再造洛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历史资源文化产业城市品牌对策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城洛阳建设文化强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使千年帝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融合,彰显洛阳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走出一条历史名城与现代新城完美结合之路,是洛阳城市精神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重现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

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

1、有形历史文化资源

有形文化资源主要由各类文物组成。

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市、县级1024处。

主要有以下9类:

(1)古代都城遗址

洛阳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

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

第一,夏朝斟鄩遗址。

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

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

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

商代曾多次迁都,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

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

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

第四,汉魏故城遗址。

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

四朝在此建都累计336年。

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

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台遗址等久负盛名。

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

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有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

该都城曾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

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2)古文化遗址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文化遗址分布广泛。

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存曾在伊川县穆店村、市区的凯旋路等处被发现。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200多处,主要分布于伊、洛、瀍、涧四条河流两岸及王祥河、金水河、荥河等河流附近地区,有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锉李遗址等,包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的堆积。

各文化层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3)名人故里

有老子故宅、玄奘故里、狄仁杰故居、邵雍故居、二程故里、李贺故里等。

(4)石窟

主要有龙门石窟、偃师水泉石窟、新安西沃古窟、宜阳虎头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伊川石佛寺古窟、吕寨石窟、孟津谢家庄石窟和吉利万佛山石窟等。

(5)碑刻

洛阳是古代碑碣、墓志、石刻集中的地区。

上启东汉,中经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

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书法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升仙太子碑、孔子入周问礼碑、“洛出书处”碑、辟雍碑、龙门二十品、拟山园碑刻、千唐志斋碑刻等,价值极高。

墓志数量宏大,其中许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石刻造像如东汉石象、石避邪、北魏石室、石棺、造像等,数量多,价值高。

上述碑碣、墓志、石刻,有些已由文物部门保护收藏,有的仍散布于民间、田野。

(6)古墓

洛阳已发掘的古墓葬数以万计。

其中烧沟汉墓、西周贵族墓群、东汉刑徒墓、西晋墓及大量的壁画墓知名度较高。

邙山古墓葬区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帝王陵墓数量众多,如位于洛阳高新区内、堪称中华第一陵的周山东周王陵,另有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后梁宣陵,后晋显陵等。

名人墓有伊尹墓、狄仁杰墓、杜甫墓、白居易墓、颜真卿墓、范仲淹墓、劭雍墓、二程墓、王铎墓等。

(7)博物馆

有洛阳博物馆、关林古代艺术馆、“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都城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偃师商城博物馆等,在加紧建设的洛阳博物馆新馆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投资规模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公益性文化建设工程。

(8)古建筑

佛教建筑:

有白马寺、香山寺、灵山寺、龙马负图寺等。

道教建筑:

有上清宫、吕祖庵、洞真观等。

名人故里祠堂:

有伊尹祠、周公庙、光武庙、关林、府文庙等。

会馆:

主要有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天津桥(洛阳桥)、西工兵营、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亭、碑)、万选才故居、张坊故居等。

(9)馆藏及流散文物

馆藏文物数量多,价值高。

全市馆藏文物达40万件,精品荟萃。

许多藏品系国宝级文物。

洛阳流散文物数量众多。

多分布于民间或田间地头。

2、无形历史文化资源

无形文化资源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资源。

洛阳无形历史文化资源储量丰富。

有人将其统称为“河洛文化”,其实二者也有区别。

洛阳无形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中华民族“根文化”和“源文化”的特点,是洛阳宝贵的无形资产。

(1)洛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诞生之地。

洛阳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

大约六七千年以前,洛阳一带已有许多村落,现已发现的村落遗址就有100多处。

当时村落和人口的密集程度已接近现在的水平。

据考证,有娇氏在洛阳平蓬山一带居住,属于以蜜蜂为图腾的氏族,是炎帝和皇帝的母族,为远古时期我国人类的祖先。

伏羲氏、宓妃、高辛氏、后稷、契,以及仓颉造字、伶伦作乐等人物及其传说,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河图洛书。

传说龙马负图于孟津,神龟献书于洛宁,伏羲氏据此作八卦,以后发展为《周易》。

(3)“三代之居”。

《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

三代即为夏、商、周。

(4)“三教”之源。

儒学奠基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道家经典产生于洛阳,玄学形成发展于洛阳,释教佛学植根并发展于洛阳。

(5)古代重大科技发明。

青铜铸造技术、陶瓦、铁器铸造及使用、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蔡伦造纸术、指南车、雕版印刷术、火药、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等,均最早出现于洛阳。

(6)文学。

《尚书》开启了中国散文之门,《诗经》汇集了洛阳最早的诗篇。

汉魏文章半洛阳,太康文学,唐宋诗词等,人文昌盛,杰作并出。

全唐诗5万余首,其中与洛阳有关的有5千余首。

文学名家名作是洛阳宝贵的文化资源。

(7)艺术。

洛阳是中国书法、绘画、雕塑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名人名作数不胜数。

金文、东汉隶书、行草、魏碑、楷书等均在洛阳问世。

洛阳绘画在中国画坛曾独领风骚数千年,洛阳墓室俑雕、石窟雕塑、陵墓庙堂雕塑、民间雕塑举世闻名。

(8)人物。

洛阳历史上杰出人物众多,人人都反映历史,人人都有故事。

比如伏羲氏、伊尹、周公旦、苏秦、白圭、贾谊、许慎、桑弘阳、玄奘、刘禹锡、李贺、白居易、司马光等等,以及众多帝王。

留下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洛阳纸贵”、“程门立雪”等众多典故。

(9)民间文化。

民俗民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民歌民乐、民间舞蹈、杂技等。

(10)客家文化。

全球客家人约有1亿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著名人物如孙中山、邓小平、叶剑英、李光耀等,并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

客家人从西晋开始由洛阳南迁,期间又经过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及宋室南渡两次大规模集中迁徙,逐步形成客家民系。

千百年来,客家人一直继承着中原文化的传统,自称根在河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11)姓氏文化。

洛阳是中华民族姓氏诞生比较集中的地方。

东周是姓氏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王刘李等几十个姓氏形成于洛阳。

北魏时期鲜卑族汉化,有180多个姓氏在洛阳形成。

(12)牡丹文化。

洛阳牡丹驰名中外,素有“甲天下”盛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四月的牡丹花会为海内外游客所神往。

除了开发牡丹的花卉美景、旅游观光外,有关牡丹的诗词、绘画、传说等,都可以加以开发,使牡丹称为洛阳独特的文化产业。

我市荣获“2008年度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称号,洛阳牡丹花会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花会节庆”和“中国节庆杰出典范奖”。

从1983年开始举办洛阳牡丹花会已成功举办27届。

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目前国内举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节会活动之一。

特别是去年牡丹花会期间,我市策划了千人千米画牡丹赠送北京奥组委活动,并成功创作了主题为牡丹的最大填色牡丹画、最长的填色牡丹画等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使得洛阳牡丹花会具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和越来越大的对外影响力。

 

二、规划建设洛阳文化体系

洛阳文化的优势,取决于洛阳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取决于与洛阳经济的互动关系,梳理洛阳的文化体系,更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文化带动战略。

1、洛阳文化是以炎黄故里,三教祖庭为依托的民族圣城文化。

在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根之所系、神圣信仰所系和灵魂归宿的圣城。

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圣城,麦加是阿拉伯人的圣城,而洛阳则是中华民族的圣城。

所谓圣城,就是一个民族的发祥地,民族宗教的发祥地,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黄二帝,他们都出生在河洛地区。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即少典氏被有娇氏所娶。

在有娇氏娶居地生炎帝、黄帝。

而根据《山海经·中山经》的经记载:

有娇氏活动区域是平逢山一带,“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

清乾隆《河南府志·山川》也认定平逢山在洛阳西北,可见炎黄二帝出生于洛阳。

中华民族的宗教则是佛、道、儒三教的圆融。

洛阳为佛教祖庭;洛阳又是老子为代表的道教的策源地;周公制礼乐,孔子入周问礼,形成儒家思想,故洛阳又为儒教渊源。

2、以九朝古都为依托的都城文化。

所谓“九朝古都”的九,极言其多也,实际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

在我国七大古都中,洛阳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是七大古都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都”。

洛阳现存的五大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商都西毫,周都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故城,它们分布于洛河之滨。

象洛阳这种密集分布,代代相继的都城遗址密布区,不仅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它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历代蝉联的都城文化,向四周幅射开来,从而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影响着神州大地及亚洲各国,即形成了东方文化圈。

已经启动的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遗址保护工程,定鼎门遗址、阊阖门遗址、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工程进展顺利,不久的将来,它们将向世人更多展示洛阳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3、以文物瑰宝依托的文化资源。

洛阳是典型的文物大市,拥有蕴藏文物40余万件,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单位11处,它们是:

龙门石窟(包括白居易墓)、白马寺、汉魏故城、二程头遗址、尸沟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三监辟雍碑、千唐志斋,还有2001年7月16日被国务院刚批准的唐恭陵、邙山陵墓群及清代建筑潞泽会馆。

省级53处,市级近800处,近出土的5000余方碑刻墓志,可谓一部石刻的“二十四史”。

此处,未发现和未挖掘的文物仍然很多。

这些,都是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4、以历代典籍为依托的学术文化。

洛阳古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代名词。

洛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诸多学术史上的“第一”部书完成在这里,如《说文解字》、《汉书》、《资治通鉴》等,众多学术流派也从这里传向全国。

5、以汉唐乐舞、墓室壁画、俑雕石窟造像为代表的辉煌艺术成就。

去年的牡丹花会期间,已经成为洛阳一张文化名片的大型舞蹈诗《河洛风》连演15场,场场座无虚席;西班牙里斯奥大剧院钢琴、小提琴音乐会在歌剧院奏响;王中山古筝独奏音乐会;千人千米绘牡丹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6、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

洛阳是古代历史风云变幻的舞台,这里历代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其故居星罗棋布。

若投资整修出一批名人故居,就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本市场。

当然,除以上6点以外,洛阳还有古代园林文化、丝绸之路商贸文化、客家渊流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三、打造洛阳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有计划地实施洛阳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生产品牌文化产品,提供品牌文化服务。

靠优秀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保护和发展已有文化品牌,重视研发新的品牌。

应从三个方面树立洛阳特色文化品牌:

1、树立洛阳城市“圣地”、“圣都”品牌——一级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洛阳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山水洛阳、丝路起点”的城市品牌。

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自豪地说,洛阳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往洛阳在人们心中是“九朝古都”或“十三朝古都”。

这样称谓可以反映洛阳是古老都城这一事实,但是没有说明洛阳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产生发展过程种所处的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河洛文化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通过研究,大家认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根文化。

洛阳居天下之中,从古老的氏族传说,到河图洛书,到历史上的主要学派,还有各种宗教,都无一例外地与洛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是民族宗教的发源地,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最先在这里破土而出,国家最先在这里产生。

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使洛阳有条件成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圣地。

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圣都”的观点。

前不久,香港凤凰卫视节目制作人员在制作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纵横中国洛阳篇的时候,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并将其作为制作节目的基本思路,还通过嘉宾和主持人明确提出这一命题。

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震动。

“圣地”或“圣都”品牌具有无法估量的潜在价值。

如果能够叫响此品牌,将进一步确立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提升洛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洛阳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

2、捆绑打造品牌集团——二级品牌

为增强品牌竞争力,可将单个品牌组合成统一的品牌。

文化旅游业可以研究开发洛阳佛教旅游、道教旅游、周公旅游、牡丹文化旅游、客家寻根旅游等品牌。

每个旅游品牌中又包含许多具体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品牌。

新闻出版业也可以研究开发《洛阳通史》、《洛阳历史故事系列丛书》、《洛阳民间文化大全》等优秀系列出版物品牌。

3、巩固开发具体品牌——三级品牌

保护、改造、包装、推销已有品牌,实现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洛阳已有文化品牌并不少,比如文化旅游方面的龙门、关林、白马寺;节会方面的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戏剧方面的马派艺术、河洛大鼓、豫西调;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唐三彩、河洛奇石;洛阳画家的牡丹画;文化餐饮业的洛阳水席等等。

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真不同洛阳水席、唐三彩烧制技艺、关公信俗、平乐郭氏正骨、洛阳宫灯等6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洛阳的具体品牌。

对于这些品牌,要提高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扩大生产销售规模。

以上这些,构成了洛阳文化无以伦比的博大精深的内涵。

四、改变观念,重塑“大洛阳”城市品牌

按照一般的观念,我们洛阳的文化形象标志有三个: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白马寺的白马、洛阳市花牡丹。

我们细分析一下,龙门、白马寺是佛教的遗迹,牡丹只是自武则天后才升格的花卉。

在历史上,龙门和白马寺是洛阳城远郊所在,只是古洛阳的点缀和装饰,在整个洛阳城的历史演变中,正是因为地处较偏,又不甚重要,所以才保存较为完好,成为洛阳比较完整的地表历史遗存。

它们只是洛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远不能代表洛阳的文化形象,和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不成比例。

即使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专门开发和打造了这两个品牌,但仍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甚至会造成走马观花、没有深度、没有内涵的心理反差,所以很难把消费者较长时间留在洛阳,效益自然就不尽如人意了。

要想开发洛阳文化品牌,首先要树立真正的洛阳文化形象,打造“大洛阳”这个城市品牌。

“大洛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着什么样的内涵?

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为隐性存在,这些隐性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浓厚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最为本质的特色和内涵为两点。

第一,她是第一古都和华夏之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至尊的地位。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中华第一古都”,作为都城历十三朝(又说十五朝)、106个帝王,历时1812年。

她又是华夏根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河洛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肇始于此。

“河图洛书”出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儒学渊源于洛阳;老子常驻洛阳,道家始于洛邑;道教最早兴于洛阳;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释”地。

所以国人共识“根在河洛”。

第二,洛阳是世界古代文化名城,在世界上代表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罗马、开罗、雅典等名城一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古代都城,洛阳早就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就是洛阳,自东汉开始,洛阳就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大都市。

史书记载,东汉洛阳“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庭居积贮,满于都城”,魏晋以降,“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寨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海外各国,也多派留学生求学于洛阳,以日本最多。

洛阳最能代表中国历史变迁和深厚文化积淀,是世界古代文化名城,这就是海外的洛阳形象。

我们要紧紧抓住“大洛阳”的内涵和特点,真正打造与其相匹配的洛阳文化形象,真实反映洛阳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这才能够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在根本上使那些浅层分散、杂乱无序的文化开发,有着一个明晰的中心,即使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这些点也要归于“大洛阳”的整体之中。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所以,我们要树立的观念是,洛阳不仅是洛阳人的“洛阳”,而且是中国人的“洛阳”,世界的“洛阳”。

我们文化品牌的开发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统筹规划,长期效应和短期利益相结合,直接现实的操作性和长远逐步的积累过程相协调,有主次、分步骤、有缓急、按层次开发,长远发展。

五、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洛阳的文化产业

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结构的定位,是与城市的经济特点、经济结构和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需求相联系、相匹配的。

根据洛阳的文化优势和实际,洛阳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以下文化产业:

1、用好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作为古都,洛阳已誉满天下,文化资源丰富,但游客游了之后,满意的不多,失望者不少。

一是古味尽失,满眼高楼,与心目中的古都形象反差太;古迹可看者无非还是“老三篇”,回味不多;三是梦一样的汉风唐韵无从寻觅。

河洛文化虽博大精深,但有象牙塔之嫌,必须具象化、产业化,才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高起点开发洛阳文化优势的最强势——历史朝代文化游。

(1)可兴建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朝代馆,展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2)有计划、分步骤开发复原五大都城遗址;(3)宣传开发利用无形文化遗产,如“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三代(夏、商、周)”、“三教(儒、道、佛)”、“三学(经学、玄学、理学)”、“三名(名城、名人、名园)”。

(2)以龙门世界文化遗产龙头,塑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高品位策划、包装和推介,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寻根文化等洛阳优势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3)开发姓氏文化,打造根在河洛品牌。

东周是姓氏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王刘李等几十个姓氏于洛阳有关。

最重要的是,北魏时期鲜卑族汉化,有180多个姓氏在洛阳形成。

人都有寻根意识,如果把这些刻在碑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立于醒目之地,亦可成一景,人们在探究“根在河洛”时就有了实在物和满足感,并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精心打造以牡丹花会为龙头节会文化产业。

利用各种媒体和广告资源,通过影、视、声、平面、户外、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全方位、多种形式办好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节会,使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知名节会。

并尽快成立股份制节会文化发展公司,积极兴办国际性的文化论坛、文化论坛,提高洛阳的国内外知名度,加快会展经济发展,从分发挥节会文化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

洛阳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市,馆藏文物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而且有大量的文物流散于民间,通过引导、规范,采取市场化运作,前景广泛。

今年四月洛阳成功举办了世界邮展,并且会展第一次发表了“洛阳宣言”,使洛阳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洛阳的知名度。

如果在全面起动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基础上,建立邮票交易公司,文物拍卖公司,那么洛阳将成为中西部文物交易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场馆建设的完善,做好文物复制、仿制品研究和生产,使文物复制,仿制品生产和文物收藏流通尽快成为有规模的文化产业。

4、壮大演艺娱乐产业。

整合优势演艺资源,以豫剧为重点,合并豫剧一团、二团,组建洛阳市豫剧院。

以成立马金凤豫剧艺术演出公司、创艺术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形成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带动洛阳地方戏曲艺术表演产业发展。

马金凤豫剧艺术演出公司应采取股份公司的体制,更有利于市场化运营。

同时,用现代艺术包装和推介《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等精品舞台艺术,扩大展演范围,提高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

加快文艺演出中介代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强化演出流通环节,扩大演出市场,促进区域性演出网络的形成。

要更加注重与国内外知名娱乐企业合作成立节目制作公司,创造出更多更好高档次欣赏水平的娱乐节目,繁荣我市演艺娱乐业的发展。

5、加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充发发挥我市的科研优势,鼓励支持我市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和文化创痍产品,形成后发优势。

6、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如精品唐三彩、新安的黄河澄泥砚、伊川的青铜器、汝阳梅花玉、偃师牡丹石、栾川水晶石和洛宁竹编、麦秸画、剪纸等艺术产品,引导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总之,传承河洛文化需要洛阳成为文化强市,中原崛起需要洛阳成为经济强市。

我们要在世界经济文化竞相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更高的起点上制定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市民人心,努力实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资料:

1、杨尚军: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12期。

2、宋红霞:

“浅议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期。

3、温雪景:

“构建和谐文化打造文化强市”,决策探索,2007年9期(下)。

4、张红涛:

“周公文化品牌与洛阳文化强市战略”,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5期。

5、郭滨朗、刘福兴等:

“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2006年3月18日。

 

2009年4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