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485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docx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论证部分

编号:

课题论证部分

课题名称:

(注:

课题论证部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

研究经费支出计划

申请资助总金额(万元)

4万元

其他经费来源及金额(万元)

预算支出科目

金额

(万元)

开支内容及占申请经费比例

1.直接费用

2万元

数据采集费

0.1万元

网络使用、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等,占2.5%

差旅费

0.95万元

联系通讯、交通费、学术交流等,占23.75%

会议费

1.25万元

小型社区研讨会、专题研讨会等,占31.25%

仪器设备费

专家咨询费

0.5万元

专家审读问卷、研究方案、报告等,占12.5%

劳务费(支付给项目组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研发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

0.6万元

资料收集、问卷设计、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占15%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0.4万元

论文发表、成果出版,占10%

协作费

其他

一、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一)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村转居”社区的数量不断上升,“村转居”居民的人数持续增加。

就广州而言,“村改居”社区达258个,人口(户籍)约80万人,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村转居”社区。

这些“村转居”社区的居民尽管在物质上已经城市化了;但精神上还未能完全市民化。

他们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要求,离市民还有相当的差距。

这种差距阻碍了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同时,新型城市化需要高素质的城市居民。

因此,研究“村转居”社区居民的素质教育问题,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州“村转居”社区居民的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对国内外其他城市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素质教育来提升“村转居”社区居民这一特定群体的素质水平,为其他群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借鉴。

第二,采用调查法(横向、纵向研究)、结构与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编制居民素质现状的调查问卷和居民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问卷,丰富我国居民素质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第三,以社会学的视角,从政策角度来研究来研究素质教育,拓宽了居民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19世纪下半叶即开始,农民市民化与工业化同步,到20世纪20年代已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农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使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研究(J.W.Reps,1965;Timms,1978);2.如何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并使之富有成效的研究(JamesBorchert,1996;N.Elin,1996等);3.社区教育(学院)如何服务农业服务农业工人的研究(Miller,1978;MichaelA.Stegman,1995)。

由于时间的不同和国情、文化等的差异,这些研究对我国“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研究的借鉴、参考意义并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研究虽已起步,但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和思辨分析,深入的调查和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缺乏扎实的个案研究。

以往的研究存在不少局限:

1)对不同的“村转居”社区(城中“村转居”社区、城郊“村转居”社区、小镇的“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不够深入,没有滤清不同类型的“村转居”社区居民的素质教育需求,没有编制出科学的素质教育需求问卷;2)对不同的“村转居”社区的素质教育资源(教育机构、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教学人员等)的调查开展不够;3)对“村转居”社区素质教育的效果和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是观察和思辨分析,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没有编制出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效果和满意度的问卷。

4)对如何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不同教育机构在实施素质教育上的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不够;5)对“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管理、监督、指导体系的现状研究缺乏,缺乏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的管理、监督、指导机制。

3.学术思想与立论根据

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居民素质可以定义为某一时期固定居住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人的个体或群体的根本性状况、特征、趋势和利于社会进步的潜能。

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村转居”社区居民首先面临的挑战。

“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上的诸多差异,许多都与人口素质有关。

只有当“村转居”社区居民的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其社会成员具备相对于同时代发展水平的较高的个人整体素质。

英国著名社会学英格尔斯指出: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管理都不会得到实现。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条件差异大,且文化习俗也不同,难以找到各地普遍适用的提升“村转居”居民素质的教育策略。

广州“村转居”社区既有城市社区的特点,又带有明显乡村社区的痕迹。

在“被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兼具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的特征,是一种混合型新型社区:

它既不是自然演进而成的传统的农村社区,也不是自然演进而成的传统的城市社区(即使成熟了),而是一种由外力(如行政改革、经济开发)作用推动,通过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而形成的新型的“村转居”社区,其居民的素质还不足以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广州“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应用意义

1.理论意义

(1)在研究内容上:

1)本研究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探讨“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的教育实践,提供提升“农转居”社区居民素质的教育策略,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

2)对不同的“村转居”社区(离市中心近的城中“村转居”社区、城郊“村转居”社区、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小镇的“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需求、效果和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村转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管理、监督体系和运行机制,填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2)在研究方法上:

基于社会学(社会化)的视角,采用调查法(横向、纵向研究)、结构和半结构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

2.实践意义

建设和管理好“村改居”社区,并使之真正实现城市化是城市化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广东省提出“九年大跨越”时强调,要“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解决好‘村改居’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在广州目前的1469个社区居委会中,“村改居”社区已达258个,人口(户籍)约80万人,“村改居”社区的社会、经济关系极为复杂,社会矛盾、冲突很多,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

充分了解“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政府进行广州“村改居”社区环境的改造、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社区关系的理顺、社区治理的优化、社区文化与社区和谐的建设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MichaelPacione.Urbangeography:

aglobalperspective.2001

[2]N.Elin.PostmodernUrbanism.1996

[3]J.W.Reps.TheMakingofUrban.1965

[4]JamesBorchert.ResidentialCitySuburbs:

TheEmergenceofaNewSuburbanType,1880-1930.JournalofUrbanHistor.1996

[5]MichaelA.Stegman.RecentUSUrbanChangeandPolicyInitia-tives.UrbanStudies.1995

[6]Todaro,M.P.AModelofLabor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edCountries.TheAmericanEconomist.

[7]DerekHeater.WhatisCitizenship.1999

[8]TeodorShanined.PeasantsandPeasantSocieties.1971.

[9]Timms.TheUrbanMosaic:

TowardsaTheoryResidentialDifferentiation.1978.

[10]Miller.TheUrbanizationofModernAmerica,N1978.

[11]Herring,R.J.Persistentpovertyandpathdependency-agrarianreform:

lessonsfromtheUnitedStatesandIndia.IDSBulletin.1999.

[12]单亭.美国如何提高民众科学素质[J].博览群书,2011(3).

[13]邓娜,张小莉等.农村居民信息素质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14]汤海明.“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J].成人教育,2009(11).

[15]裘健平,汤海明.“村转居”新市民社区成人闲暇教育策略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6).

[16]马燕文.城市新市民素质教育策略探究—以郑州市为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4).

[17]丁恒龙,朱悦怡.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素质提升[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2).

[18]张齐学.农村城市化与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2(4).

[19]董春辉,王道勇.新市民的现代市民教育问题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09

(2).

二、项目研究方案

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素质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为视角,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实效三个方面来探讨提升“村转居”居民素质的问题,形成“村转居”居民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案,为广州开展“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提供决策参考。

(2)研究内容

“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涉及面广、内容多,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2)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3)广州“村改居”社区开展居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国内外“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政策模式分析;

5)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

6)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适合性的研究

7)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8)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现行政策的分析。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1)弄清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获取广州多个“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这一工作的难点在于编制科学的调查问卷表和访谈表并合理实施。

由于各社区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特点有一定的差异化,现有文献成果虽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的意义,现实的可行意义却不大;且完整性、针对性的文献还还较少见。

因此,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客观地描述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的全息图,是本研究的一个基础。

2)找出广州“村改居”社区(开展)居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广州“村改居”社区(开展)居民素质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而且问题的挖掘和归纳相当复杂。

但不调查清楚存在的问题,就没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也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因此,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广州“村改居”社区(开展)居民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是本研究的另一个基础。

3)分析现有(广州)“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

搜集现有的各级政府的各类“村改居”社区居民素质教育政策的文本,结合广州“村改居”社区(开展)居民素质教育特点,对这些政策的目标、内容、评估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2.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色:

(1)本研究将从城市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入手,在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居民素质整体要求,对以往的素质提升和教育措施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因素等做深入的分析,弄清以往教育成效不高的症结原因;

(2)在此基础上,编制“村转居”教育需求问卷,采用纸质和网络两种形式,并配合访谈等方式对”村转居”的素质教育需求进行调查,滤清其需求;

(3)基于目前情况下对不同区域“村转居”居民素质提升和教育存在的阻力、难点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在前面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区域“村转居”居民素质提升和教育的对策;

(5)选取典型社区,对区“村转居”居民素质提升和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提升经验,以便推广。

观点创新:

(1)城市化有两个层次:

一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二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市化。

对“村转居”人口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能促进第二个层次的城市化。

(2)因不同城市、不同地域、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村转居”人员思想观念、工作和财产状况的不同,目前已有的“村转居”居民素质教育政策措施的成效不是很理想,需要探讨完善和改进现有政策和措施。

3.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1)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3月,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完成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写研究基础性报告;同时并设计、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2)第二阶段,2015年4月-2015年9月,进行问卷及访谈,获得相关数据。

选定3-5个“村改居”社区进行现场考察,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

同时进行材料调研,完成对广州市(区)有关部门、国内先进城市的专题调研。

在此过程中收集资源数据,发现问题,纠正研究思路和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6月,进行数据统计和问题分析。

对回收的所有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演绎方法进行结果汇总,归纳关键问题,并形成阶段论文成果。

第四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撰写报告,申请结题。

提交调研报告和论文成果证明,并邀请相关专家评审研究成果。

三、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包括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项目申请人是教育学的副教授,管理学硕士,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在攻读教育政策方向的博士学位,主持过广州开发区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的子课题—“村转居”居民素质教育提升的策略研究(经费4万元),参与过某区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社区物业管理横向课题1项(经费14.5万元),还参与过多个省市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本课题已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已形成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项目其他主要成员余祖伟是心理学的教授,有多年的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经历。

曾主持过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课题:

以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为核心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1项(4万元);周敏是教育管理专业的讲师,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和经验;伍雪明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助教,有参与科研课题的经历。

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有丰富的经验。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项目的主持人和成员均是大学的教师,有较好的专业功底和研究经历,都能保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每年4—6个月)来进行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历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获得立项的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均按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支持,本项目若获得立项,将能获得学校给予的1:

0.5的经费支持。

还可利用所在高校特有的全国系统网络和负责人较好学术人脉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3.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简介(包括申请人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近三年已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

论著目录要求详细列出所有作者、论著题目、期刊名或出版社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等;奖励情况也须详细列出全部受奖人员、奖励名称等级、授奖年等)

(1)课题申请人简介

张仕华,男,教育学的副教授,管理学硕士,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在攻读教育政策方向的博士学位,主持过广州开发区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的子课题—“村转居”居民素质教育提升的策略研究(经费4万元),参与过某区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社区物业管理横向课题1项(经费14.5万元),还参与过多个省市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本课题已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已形成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2)课题申请人近三年来研究成果:

皆为独撰,如表1所示

表1:

课题申请人近三年研究成果清单

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期刊或出版

发表

时间

起止

页码

奖励

情况

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治理问题

论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8

111-114

香港高校为何魅力依旧

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2

58-63

(3)主要参与者相关成果:

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参与者前期研究成果清单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出版或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起止

页码

奖励

情况

余祖伟

“蚁族”群体知觉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希望的调节作用

论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2011.4

40-42

周敏

论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才智

2010.7

14-16

4.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正在承担或参加科研项目的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表3.申请人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课题名称

批准单位及编号

经费来源

起止时间

与本课题关系及负责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及其实证研究

广州电大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0.4万

2014.4-2015.10

部分理论相关;负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