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510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docx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

记》里有关于食用蟠桃能够长寿的精彩描写。

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实,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

在民俗、宗教、审美观念中,都有其重要文脉。

对桃的喜爱首先来自桃花,诸花之中,桃花虽然花期短,但有最完美的女性气质,艳丽、妩媚、飘零,无不扣人心弦,因此古人把桃花运作为男性获得异性缘的好运,认为是天下熙熙皆有所盼的一种缘分。

桃花红、白、粉红、深红、烂漫芳菲,娇媚出众。

中国人常以桃花喻美女娇容,与女人有关的事也都常带“桃”字。

如,桃花妆,桃花运,等等。

俗信桃有灵气,桃在三月如不开花,则预报火灾。

三月也叫“桃月”。

中国神话中说桃树是追日的夸父的手杖化成的。

《山海经》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即桃林)”。

而《春秋运斗枢》又说:

“玉衡星散为桃”。

桃是神杖变的也好,是北斗星变的也好,总之都带有神异。

《太平御览》引《典术》上说: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

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气。

”桃制百鬼,鬼畏桃木。

古人多用桃木制做种中厌胜避邪用品。

如:

桃印、桃符、桃剑、桃人等。

自从五代后蜀时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春联以后,春节时至今仍流传着春联习俗,只是改为红纸材料。

端午节,门上插桃枝,亦是桃可避邪气的习俗观念。

此外,桃果有“仙桃”、“寿桃”之美称。

源自神话西王母瑶池所植的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吃了可增寿六百岁的传说。

桃树花美,果鲜,在习俗心理上可趋吉避煞,少病害。

所以很多人春节爱插桃花,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

一株靓桃花插在厅堂里,满树星红,持上节日彩灯,披上绿绸杏带,确是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爱,各大宾馆酒楼,届时必以一株大桃花装点门庭。

桃花成了春节“圣诞树”。

3、梅:

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事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

梅花原产于中国,后來引种到韓国和日本。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

有“报春花”之称。

《花镜》称梅为“天下尤物”。

有谓梅,琼肌玉骨,物外佳人,群芳领袖。

梅美喻女人,竹喻失,梅喻妻,婚联有“竹梅双喜”之词。

男女少年称为“青梅竹马”。

梅的品格,傲霜雪,有“四德”之说: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梅花五瓣,象征五福:

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又合中国的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

寿联常有“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寓意吉祥。

庭栽,盆景皆有观赏价值。

梅有“四贵”:

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故有“梅开二度”来形容美的恰当。

4、水仙:

此属植物全世界共有800多种,其中的10多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水仙原分布在中欧、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区,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

中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即有栽培,深得人们喜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

水仙在中国野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崇明县和福建漳州水仙最为有名。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便有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来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二、清明节插柳习俗

柳树分垂柳和旱柳。

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乔木。

柳树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

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清明节的习俗是除了扫墓,踏青外,还有插柳戴柳这一风俗习惯。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三、端午节悬艾叶菖蒲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四、中秋节植物习俗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又名仲秋节,是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桂花在农历八月开花,故又将八月称为“桂月”。

每逢中秋月明,一树树桂花相继开放,更送来淡淡幽香。

桂多生于中国南方,其丹桂、金桂、银桂、月桂、缅桂、柳叶桂等多种。

其中,丹桂、金桂、银桂以花色红、黄、白而得名。

桂花香气袭人,可作茶饮,可用药饵。

习俗将桂视为祥瑞植物。

历来将科举高中称为“月中折桂”、“折月桂”。

旧称子孙仕途昌达,尊荣显贵为“兰桂齐芳”。

五代时燕山的窦禹钧生五个儿子,相继成材。

大臣冯道赠诗曰:

“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

桂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

有的习俗,新妇戴桂花,香且“贵”。

桂与莲籽合图,为“连生贵子”;桂与寿桃合图为“贵寿无极”等等。

桂有吉祥寓意,源自谐音。

在花好月圆之际,遥望皎洁的明月,品尝香甜的桂花,佐以桂花酒、桂花茶、桂花月饼等传统美食,追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优美传说,实在是中国独有的良辰美景。

五、重阳节佩茱萸、簪菊花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除了出游赏景、登高远眺外,插茱萸和赏菊花也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对于植物的应用丰富了节日气氛,促进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植物习俗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参考文献

『1』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6).

『2』李德雄.植物风水,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