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671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docx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单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单选〗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多选〗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多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多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论述〗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两为”方向)。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

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

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

(“三贴近”方针)。

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和解决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两为”方针)。

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两手抓”方针)。

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多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简答〗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

  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单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单选〗对中国共产党和先进分子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单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单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单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多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多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

“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单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

〖多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

坚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单选〗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单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多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单选〗党的十六大发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单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战略地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单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多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单选〗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3)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

  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距略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选〗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单选〗台湾问题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是在1894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

〖单选〗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中国内战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多选〗敌视新中国的美帝国主义所做的阻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事件包括:

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其军事保护伞之下;美国至今仍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

三、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

〖单选〗新华社1949年3月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单选〗1955年5月,在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简答〗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四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即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义,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单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先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单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

〖单选〗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单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论述〗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

  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单选〗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邓小平称赞它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单选〗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多选〗英国侵占香港通过1842年2月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10月缔结的《北京条约》,1898年6月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多选〗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并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单选〗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多选〗针对台湾局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简答〗简述江泽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什么都可以谈。

  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简答〗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是什么?

  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

〖论述〗试述胡锦涛在新时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

  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单选〗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单选〗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多选〗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多选〗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简答〗为什么说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单选〗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

〖单选〗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

〖多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多选〗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多选〗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论述〗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单选〗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单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单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多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多选〗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多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单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单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单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多选〗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论述〗试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外交政策宗旨。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都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

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单选〗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单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单选〗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多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多选〗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简答〗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单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单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单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单选〗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多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