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750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docx

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

《医学影像学》实践指导

(供临床医学专业用)

二0一0年八月

实践一骨骼与肌肉系统:

正常影像表现与基本病变

一、实践目的

1、掌握骨骼与软组织常见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2、熟悉骨骼正常影像表现

3、了解关节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二、实践器材

多媒体实验室、影像诊断软件

三、实践内容

(一)正常骨与关节的影像表现

1、骨质:

包括骨皮质和骨松质

(1)骨皮质:

X线上为骨外缘的线样致密影,在骨干中部最厚,二端较薄,轮廓光滑整齐,密度均匀。

(2)骨松质:

主要构成长骨骨端、长骨、扁骨、不规则骨的内部,由骨小梁彼此交叉呈海绵状结构。

2、小儿长骨的X线表现:

(1)其主要特点是存在骺软骨

(2)可分为:

骨干、干骺端、骺、骨骺板

(3)骨骺线:

随着骨的生长,骨骺板逐渐变小呈线状,X线片上呈横形透明线,位于骺与干骺端之间,称骨骺线

3、成年长骨没有骨骺和骺线,只有骨干和骨端

4、关节:

关节软骨、关节囊不显影,因而X线上关节表现为关节骨端和关节间隙,X线上的关节间隙为骨端间的半透明间隙,比真正的关节间隙宽

5、CT:

CT上骨皮质呈密度极高的环状,骨松质由高密度的交叉呈网状的骨小梁组成,小梁间为低密度的骨髓;

6、MRI表现:

(1)骨皮质:

T1WI及T2WI均呈明显低信号;

(2)骨髓腔:

T1WI及T2WI均呈较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与红、黄骨髓含量有关;

(3)骨小梁,低信号;

(4)骨骺线:

线状低信号;

(5)韧带呈低信号,脂肪组织呈高信号;

(6)肌肉:

T1WI中等信号、T2WI低信号

7、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称之为骨龄,是判断骨骼发育的参考资料。

8、脊柱:

(1)脊柱由脊椎及其间的椎间盘组成。

(2)X线上椎体呈长方形,椎间盘表现为相邻椎体间的横行半透明影,称椎间隙。

(3)CT上可显示骨性椎管和椎间盘,椎间盘呈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

(4)MRI的直接矢状面成像显示脊柱结构良好。

(二)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影像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但显示清晰。

脊椎可呈鱼椎样变形。

疏松的骨质易发生骨折。

2、骨质软化:

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盐含量减少。

影像表现为骨密度普遍减低,骨小梁模糊,可广泛发生骨畸形。

3、骨质破坏:

是局部骨组织吸收而为病变组织所取代的结果。

影像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

度减低区,无骨质结构。

4、骨质增生硬化:

是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的结果。

影像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骨小梁增粗、增多,骨皮质增厚。

5、骨膜异常:

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是骨膜受刺激后的表现,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影像上仅见骨膜新生骨,早期为一层与骨皮质相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继而增厚,可呈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表现。

骨膜新生骨若再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多见于恶性骨肿瘤。

6、骨与软骨内钙化:

表现为局限性高密度影。

7、骨质坏死:

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死骨。

影像上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8、矿物质沉积:

多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X线多表现为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

9、骨骼变形:

10、周围软组织改变:

包括局部软组织增大,密度增高,软组织内的正常层次模糊不清等。

四、讨论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及骨质破坏在影像上均可表现为密度减低,其主要区别有哪些?

实践二骨骼与肌肉系统:

疾病诊断

一、实践目的

1、掌握长骨骨折、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2、熟悉骨肉瘤、椎间盘突出的影像表现

3、了解脊椎骨折的影像表现

二、实践器材

多媒体实验室、影像诊断软件

三、实践内容

(一)骨折

1、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

骨折线(骨折断端间不规则的透明线)。

2、骨折的类型:

按骨折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骨折线的形状和走向分为横行、斜行、螺旋形,复杂骨折又可分为T形、Y形等;按骨骨碎片情况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

3、骨折的对位对线关系:

在长骨以近折段为标准借以判断远骨折段的移位方向和程度。

骨折断端的内外、胶后和上下移位称为对位不良,而成角移位称对线不良。

4、骨折断端的嵌入:

X线上不见透明的骨折线,表现为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

5、儿童骨折的特点:

骺离骨折与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

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伤不易使骨质完全骨折,仅表现为局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看不到骨折线。

骺离骨折:

外力经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即…,由于骺软骨不显影,所以不见骨折线,仅显示为骺板、骺线增宽或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

6、骨折的愈合:

7、常见部位的骨折:

Colles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颈骨折

Colles骨折:

桡骨远端2-3cm内的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

8、脊椎骨折:

MRI能更好显示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和韧带撕裂,同时还可观察脊髓的损伤情况。

(二)椎间盘突出

1、X线平片:

(1)椎间隙变窄;

(2)椎体边缘骨赘;(3)脊椎排列变直或侧弯;(4)Schmorl结节。

2、CT:

显示颈椎间盘有困难。

(1)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边缘均匀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膨出的椎间盘后缘仍向前微凹,也可平直。

(2)椎间盘突出:

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缘的弧形软组织密度影。

3、MRI:

(1)椎间盘变性:

T2WI信号明显减低。

(2)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向四周较均匀膨出;

(3)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局灶性突出于正常轮廓之外,并对邻近结构产生压迫。

(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临床表现重,起病急。

2、X线平片:

2周内常无异常表现或可见一些软组织改变。

2周后可见明显骨改变。

(1)骨质破坏:

多始于干骺端松质骨,呈局限性骨质疏松,骨小梁破坏、中断和骨密度减低;继而皮质骨成虫蚀样或筛孔样破坏。

病变发展可达骨干2/3或全骨干。

(2)骨膜新生骨:

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与骨干平行的新生骨,可为单层、多层或花边状,病程越长,骨膜新生骨越明显。

(3)死骨:

沿骨长轴分布的条形死骨,密度高于周围骨质。

(四)慢性化脓行骨髓炎

X线平片在骨破坏周围有明显骨质增生硬化现象,表现为骨膜新生骨增厚,并与骨皮质融合,呈花边状;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髓腔变窄、闭塞。

虽然骨增生硬化明显,但仍可见骨质破坏及死骨。

(五)骨结核

1、以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

2、X线平片:

为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3、长骨结核:

干骺端和骨骺是长骨结核的好发部位。

X线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破坏区内可有泥沙状死骨,邻近无骨质增生,骨膜反应无或轻微。

易累及关节。

4、脊椎结核:

以腰椎多见。

病变好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

中央型主要引起骨松质破坏,常可致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

边缘型病变累及椎体的上下缘及邻近软骨板,早期侵犯椎间盘,使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结核破坏骨质时产生的干酪样坏死物质流入脊柱周围软组织形成冷性脓肿。

(六)骨巨细胞瘤

1、以20-40岁常见,好发于骨骺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最好发部位。

2、X线平片:

长骨病变位于骨端,病变直达骨性关界面下;多数为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楚。

骨皮质膨胀变薄。

根据影像表现的不同,分为分房型与溶骨型。

分房型者其内可有数量不等、比较纤细的骨嵴,成为大小不一的小房征。

溶骨型者破坏区内无骨嵴,仅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

(七)骨肉瘤

1、多见于青少年,11-20岁好发。

干骺端为好发部位,多见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增高。

2、其基本X线征象为骨质破坏和瘤骨形成、骨膜新生骨及再破坏、软组织肿块及其内肿瘤骨。

在众多的征象中,确认肿瘤骨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

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

根据骨破坏和骨增生的多少,以X线表现为基础,骨肉瘤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

四、讨论

骨折影像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实践三呼吸系统:

正常影像表现与基本病变

一、实践目的

1、掌握呼吸系统常见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2、熟悉呼吸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3、了解呼吸系统少见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二、实践器材

多媒体实验室、影像诊断软件

三、实践内容

(一)正常影像表现

1、胸廓

1.1、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锁乳突肌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的阴影,锁骨上皮肤皱褶为与锁骨上缘平行的3-5mm的薄层软组织影。

1.2、乳房及乳头:

女性乳房重叠于两肺下野,形成下缘清楚、上缘不清且密度渐变淡的半圆形致密影,下缘向外与腋部皮肤相连续。

乳头在两肺下野形成两侧对称的小圆形致密影。

1.3、胸椎:

正位像上与纵隔重叠,横突可突出于纵隔影之外。

1.4、肋骨:

后段呈水平向外走行,前段自外上向内下斜行。

同一肋骨前后端不在同一水平。

第1-10前肋为肋软骨,影像上呈游离状,钙化时表现为不规则的斑片状致密影。

1.5、胸骨:

正位片仅两侧外上角可突出于纵隔影。

1.6、锁骨:

两侧锁骨内端与胸骨柄形成胸锁关节,向外与肩锋形成肩锁关节。

两侧胸锁关节间隙应对称,否则为投照位置不正。

1.7、肩胛骨:

标准投照位时肩胛骨应与肺野分开,有时其内缘可与肺野外带重叠。

1.8、胸膜:

在胸膜返折处且X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胸膜可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常见的有伴随阴影(后前位常见于第2肋骨下缘,表现为与肋骨下缘平行的线状阴影)、水平叶间胸膜、斜裂胸膜等。

2、肺

2.1、肺野: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透明度与肺内气体含量成正比。

肺野的划分:

横向划分:

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引一水平线,将肺分为上、中、下三野;纵向划分:

分别将两侧肺纵行划分为三等份,将肺分为内、中、外三带。

肺尖区:

第一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肺尖区;锁骨下区:

锁骨以下至第2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

2.2、肺门:

正位胸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侧比右侧高1-2cm。

两侧肺门可分上、下两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肺门角。

2.3、肺纹理:

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构成,其中主要是肺动脉分支。

3、纵隔:

胸片上除气管、主支气管及心脏可分辨外,其余结构缺乏对比,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

4、横膈:

位于胸、腹腔之间,呈圆顶状。

圆顶位偏内侧及前方,呈内高外低、前高后低。

膈与心脏前形成心膈角,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肋膈角。

(二)基本病变表现:

肺部病变

1、支气管阻塞

1.1、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分两种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

局限性者表现:

肺局部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可累及一叶或一侧肺;范围大时可致纵隔移向对侧,同侧膈肌下降。

弥漫性者表现为两肺透亮度均增加,肺纹理稀疏;晚期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横膈下降,心影狭长。

1.2、阻塞性肺不张:

其影像表现与阻塞的部位和时间有关,也与不张的肺内有无存在病变有关。

不张的肺组织表现为片状均匀高密度影像,可为一侧性、肺叶、肺段或小叶的肺不张。

邻近肺组织可有代偿性肺气肿,患侧肋间隙可变窄,纵隔可向患侧移位,横膈可上抬。

2、肺实变:

肺实变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

影像上实变范围可大可小,多为单一片状致密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肺段。

实变中心密度较高,边缘区常较淡,当其边缘至叶间胸膜时,可表现为锐利的边缘。

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可见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

3、空洞与空腔: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多见于结核、肺癌等。

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肺气囊等。

4、结节与肿块:

均表现为团块影,直径≤2cm者为结节,>2cm者为肿块。

良性及恶性肿瘤均可表现为结节与肿块,但形态上有差异。

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是肺间质性病变的反映,但常同时伴有肺实质的改变。

6、钙化:

表现为密度很高、边缘清楚锐利、大小形态不同的阴影,呈局限或弥散分布。

(三)基本病变表现:

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1.1:

游离性胸腔积液:

积液最初在位置最低的后肋膈角,立位片难以发现。

液量达250ml时,立位片可见侧肋膈角变钝。

随液体量的增多,可闭塞侧肋膈角,掩盖膈顶,上面呈外高内低的弧形。

根据液体量的多少,可分为少量、中量和大量积液。

1.2、局限性性积液:

分为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和肺底积液。

2、气胸与液气胸:

气体进入胸膜腔内为气胸,胸膜腔内液体与气体同时存在,称液气胸。

影像上气胸区为无肺纹理的透光区,边缘为被压缩的肺组织的边缘。

大量气胸时,同侧肋间隙增宽,横膈下降,纵隔向对侧移位。

3、胸膜增厚粘连:

影像上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运动轻度受限。

范围广泛时,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肺野密度增高。

(四)基本病变表现:

纵隔改变

包括纵隔阴影增宽、纵隔移位等。

四、讨论

1、肺实变与肺不张的影像区别?

2、一侧性肺不张与大量胸腔积液的区别?

实践四呼吸系统:

疾病诊断

一、实践目的

1、掌握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影像表现

2、熟悉支气管扩张、小叶性肺炎的影像表现

3、了解继发性肺肿瘤、弥漫型肺癌的影像表现

二、实践器材

多媒体实验室、影像诊断软件

三、实验内容

(一)支气管扩张症

1、指支气管内径不可逆性异常扩大;根据形态分三种:

柱状型、曲张型、囊状型。

2、X线:

常规X线可表现正常,有时可见肺纹理增多或环状透亮影。

3、CT:

3.1、柱状型支气管扩张:

轨道征和戒指征。

戒指征:

当支气管走行和CT扫描层面垂直时,表现为有壁的圆形透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共同形成戒指征。

3.2、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呈粗细不均的增宽,壁不规则,可呈念珠状。

3.3、囊状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远端呈囊状膨大,成簇的囊状扩张的支气管形成葡萄串状或蜂窝状阴影。

3.4、支气管粘液栓:

当粘液栓充填扩张的支气管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

(二)肺炎

1、大叶性肺炎

1.1、常为肺炎双球菌感染,常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或肺段。

多见于青壮年。

1.2、病理上分四期:

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1.3、影像表现:

充血期:

X线可无阳性发现,或仅见肺纹理增多,透亮度减低,CT上可呈磨玻璃样影。

实变期(相当于病理上的红色与灰色肝样变期):

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呈肺叶或肺段的形态。

以叶间裂为界时边缘清楚。

实变影中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

病变密度减低,范围缩小,最终可完全吸收,或仅留少许条索状影。

2、小叶性肺炎

2.1、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手术后,病理上为以肺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呈两侧散在分布,可融合成大片,可并发小叶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2.2、影像表现:

病变多在两肺中下野中、内带,形成散在斑片状影,边缘模糊不清,沿肺纹理分布。

肺纹理亦增多、模糊。

(三)肺结核

1、分类:

中华结核病学会(1998年)制定的中国结核病分类:

原发性肺结核(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继发性肺结核(III型)、结核性胸膜炎(IV型)、其他肺外结核(V型)。

2、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综合征:

原发浸润灶、淋巴管炎、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

胸内淋巴结结核:

肺内原发病灶吸收后表现。

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分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影像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大小约1-2mm。

粟粒影像的特点是“三均匀”:

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

3.2、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影像表现为双肺上、中肺野粟粒状或较粟粒大的阴影,其特点为“三不均匀”:

即大小不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4、继发性肺结核:

为成人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分为浸润性肺结核与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4.1、浸润性肺结核:

病变常局限,多在肺上叶尖段、后段及下叶背段。

影像表现多样,可以一种为主或多种征象混合并存。

其影像表现主要有:

①局限性斑片状阴影;②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一叶或肺段的实变,内可见不规则“虫蚀样”空洞;③增殖性病变;④结核球:

圆形、椭圆形阴影,2-3cm,边缘清楚,密度较高,内有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周围常有卫星病灶;⑤结核性空洞;⑥支气管播散病变;⑦硬结、钙化或索条影,为病灶愈合表现。

4.2、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为继发性肺结核晚期类型,肺内病灶迁延不愈,肺组织破坏严重,形成慢性纤维空洞。

影像表现主要有:

①纤维空洞;②空洞周围渗出、干酪样坏死、钙化;③肺叶变形,肺门上提,肺纹理呈垂柳状;④邻近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⑤胸膜增厚粘连;⑥纵隔向患侧移位。

5、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可与肺部结核病变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

分干性和渗出性两种,以渗出性多见,影像表现为胸腔积液。

(四)肺癌

1、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

按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三型:

中央型(发生于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周围型(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弥漫型(发生在细支气管、肺泡或肺泡壁)。

2、中央型肺癌影像表现:

2.1、早期:

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生长。

X线胸片常无异常发现。

CT可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

2.2、中晚期:

主要征象为肺门肿块,呈分叶状或边缘不规则,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CT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腔内或壁外肿块,管壁不规则和管腔狭窄、中断。

CT还可显示肿瘤是否侵犯纵隔、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

3、周围型肺癌影像表现:

3.1、早期:

指瘤体≤3cm,且无远处转移者。

X线表现为肺内结节影,可有空泡征,多有分叶征或胸膜凹陷征。

3.2、中晚期:

主要表现为肺内外周球形肿块,有分叶、短细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内可有厚壁偏心空洞。

4、弥漫型肺癌

表现为两肺广泛分布的细小结节,也可表现为大片肺炎样改变,甚至可融合为整个肺叶的实变,在融合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五)继发性肺肿瘤

表现为两肺多发棉团样结节,密度较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以两肺中下野多见。

淋巴道转移可表现为肺门或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

四、讨论

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影像区别有哪些?

实践五循环系统

一、实践目的

1、掌握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表现

2、熟悉循环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3、了解循环系统其他病变的影像表现

二、实践器材

多媒体实验室、影像诊断软件

三、实践内容

(一)正常影像表现

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

平片上,常采用心脏正位片、右前斜位片、左前斜位片及左侧位片投照,心脏的四个腔和大血管在X线上的投影彼此重叠,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的轮廓,不能显示心内结构和分界。

2、心脏形态:

在正位片(后前位)上,正常心脏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

3、心脏大小:

心胸比率是确定心脏有无增大的最简单的方法,为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正常人心胸比率≤0.50。

4、CT与MRI检查:

横轴位是常用的标准体位。

短轴位主要观察左室壁的心肌、室间隔的厚度,结合电影软件还可动态了解心肌收缩运动和各室壁厚度。

长轴位主要用于观察瓣膜、左室流出道及心尖部。

(二)基本病变表现: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脏位置、形态和大小异常

2、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

3、冠状动脉异常

4、心包病变

5、肺门及肺血管异常

(三)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瓣膜病中二尖瓣损害最常见,其次是主动脉瓣。

2、二尖瓣狭窄:

肺淤血,可有肺水肿;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左房、右室增大。

3、二尖瓣关闭不全:

左房、左室增大为主。

4、主动脉瓣狭窄:

左室增大为主,左房可轻度增大,升主动脉扩张。

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左室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

(四)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1、听诊:

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杂音。

2、X线:

肺充血;心脏增大呈二尖瓣型,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高压表现;主动脉结偏小。

3、CT和MRI表现:

房间隔连续性中断

(五)肺动脉栓塞

1、即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

并发肺出血或坏死称为肺梗死。

2、临床:

常见的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3、X线平片:

仅对典型病例有提示意义。

表现为区域性肺纹理稀疏、纤细,肺透亮度增加;并发肺梗死时可见肺内类楔形阴影

4、肺动脉造影:

是肺栓塞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其主要征象为肺动脉大分支内充盈缺损,或大分支闭塞、远端分支缺支、肺实质显影缺损等。

5、CT:

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充盈缺损(直接征象),根据栓子的位置不同,充盈缺损形态有些差异,可表现为中心性、偏心性、环形充盈缺损。

间接征象包括主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塞等。

6、MRI:

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成像的表现与肺动脉造影表现相似。

(六)主动脉夹层

1、主动脉夹层是多种病因造成的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流经内膜撕裂口灌入,使中膜分离形成血肿或“双腔”。

内膜撕裂多位于升主动脉,或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处。

夹层可累及主动脉主要分支。

2、临床症状:

突发剧烈胸背痛,如撕裂样,可向颈、腹部放射。

3、X线:

急性主动脉夹层,短期内可见纵隔或主动脉阴影明显增宽,主动脉壁钙化内移,透视下主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4、CT:

(1)平扫:

可显示钙化内膜内移、假腔内血栓、血液外渗、纵隔血肿、心包、胸腔积液等。

(2)增强扫描:

可见主动脉双腔和内膜片。

通常真腔窄小,而假腔宽大,且充盈造影剂较慢。

CT增强还可显示内膜破口、再破口和主要分支受累的情况。

5、MRI:

MRI可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片及病变范围、内膜破口和再破口、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以及相关的并发症。

四、讨论

主动脉夹层CT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实践六消化系统:

食管与胃肠道

一、实践目的

1、掌握胃溃疡与胃癌的影像表现

2、熟悉食管与胃肠道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了解食管与胃肠道其他病变及正常影像表现

二、实践器材

多媒体实验室、影像诊断软件

三、实践内容

(一)正常影像表现

1、食管:

食管前壁三个生理性压迹,右前斜位观察清楚:

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食管粘膜:

钡剂排空后,管腔内2-5条纵行细条状透亮影,宽度不超过2mm。

2、胃

(1)分胃底、胃体和胃窦三部分;

(2)胃底:

食管入胃的开口称贲门,贲门水平线以上的部分为胃底;

(3)胃小弯、胃大弯;

(4)胃角或角切迹:

胃小弯由下行转向右侧的转角处,称…;

(5)胃体、胃窦:

角切迹与胃大弯最低点的连线,连线至胃底部分为胃体,连线以下胃为胃窦;

(6)幽门:

胃部通向十二指肠的管状结构;

(7)胃的形态分型:

牛角型、钩型、无力型、瀑布型

(8)胃小区:

即胃微皱襞,由细小的沟状凹陷(胃小沟)所勾出的透亮区;

(二)基本病变表现

1、管腔的改变:

包括管腔狭窄与管腔扩张。

2、轮廓的改变:

包括充盈缺损、龛影和憩室。

充盈缺损是肿物从胃肠道壁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的空间,充钡时钡剂涂布的胃肠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

龛影是由充钡的胃肠轮廓有局部向外突出的含钡影像,内无胃肠粘膜。

憩室表现为肠轮廓上向外膨出的囊袋状影像,其内有正常的粘膜。

3、粘膜皱襞改变:

粘膜皱襞破坏、粘膜皱襞增宽纡曲、粘膜皱襞平坦、粘膜皱襞纠集

4、功能性改变:

蠕动、分泌功能的变化

(三)食管癌

1、症状:

进行性吞咽困难。

2、病理:

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