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973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docx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

(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数据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1)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些年来,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育一个小孩。

下面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1、本班同学是独生子女的有           人;

2、本班同学的父亲是独生子的有           人;

3、本班同学的母亲是独生女的有           人。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述统计表:

本班同学是独生子女

本班同学的父亲是独生子

本班同学的母亲是独生女

人数

占本班人数的百分比

教师活动: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把结论与同伴交流。

二、做一做,体会课题

(投影显示课本P153-154两首唐诗及统计表)

学生活动:

完成统计表,并将结论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从上述统计表可获取什么信息?

(最好按3-4人为一组统计一个字母)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填写书P154页表格下的填空部分。

三、课堂练习:

书P154   1、2、3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张统计表,并分组讨论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结课学习了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填写统计表)数据的方法,并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五、作业:

练习册P80页

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第二课时数据的收集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要求。

2、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收集与整理数据。

3、收集数据要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具体进行调查;(5)记录调查结果。

教学重点:

如何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

从数据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激情引入:

同学们家里拥有哪些现代生活用具?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0位同学为一组,按自己家庭情况,把家庭拥有的现代生活用具情况填表(P155页的统计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填完表后教师指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需要收集这方面恰当数量的数据,那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呢?

学生活动:

学生就刚才收集数据的过程进行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

收集数据要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具体进行调查;(5)记录调查结果。

二、做一做,进一少感知如何收集数据

教师活动:

人口情况是有关部门进行重大决策的依据,要了解你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情况,如何收集这些数据呢?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怎样制作人口情况统计表。

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人口情况统计表;2、将调查结果填入书P156页的表中;3、分析从上述统计表中获取的信息。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57练习及A组1、2题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节课继续探讨了如何收集数据,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等知识。

五、作业:

书P158-159  A、B组及练习册P81页

六、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第二节统计图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重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投影1)

甲、乙两家商店一年中各月销售电视机的销量如下述两表:

(单位:

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商店

20

15

8

10

11

13

16

15

10

12

8

18

乙商店

20

16

12

10

9

8

14

13

10

8

8

14

可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如下:

(略)

观察统计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从上述统计图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2)能否比较一下这两家商店一年的销售变化趋势?

2、学生活动:

观察以上两个单式折式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从每一折线统计图中可直接看出每一商店在这一年销售量的变化趋势;但要比较这两家商店这一年的销售量的变化趋势还不方便,我们可以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叠放在一起试试看。

3、(出示投影2)见课本P161图6-5

教师指出:

图6-5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议一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活动:

提问,从上图,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1、甲、乙两商店这一年的销售量的共同趋势是什么?

2、甲商店的销售量哪几个月低于乙商店的销售量?

3、甲商店的销售情况从什么时候起明显改观,其中可能有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

1、这一年两家商店的高峰都在1月,7月也是一个小的高峰;2、第一季度甲商店的销售量低于乙商店的销售量;3、甲商店的店主可能采取特殊的促销措施,从四月份开始,甲商店的销售量超过乙商店的销售量。

教师归纳: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各阶段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直观地比较它们的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62页1,2

学生自己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地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各阶段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直观地比较它们的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五、作业

1、课本P168  1,2

2、练习册P82

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第二节统计图

第二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掌握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三个步骤。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扇形统计图

1、展示情境(投影课本P164页的四个圆形图)

2、引入扇形统计图概念。

教师指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类似于上面的统计图,它们都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用圆内各个扇形表示各部分,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二、想一想,认识扇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

在图

(2)中,如果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500万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各为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此题,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2)提问:

你观察扇形统计图,能说出扇形统计图所具备的特点吗?

它有缺点吗?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并将结论与同伴交流。

教师归纳: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与总量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扇形统计图不能在图中具体地表示数值,如果各部分很多时,使得扇形的面积很小,此时扇形统计图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做一做,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1、(出示投影2)

小明班上的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有8人打乒乓球,12人打排球,10人打篮球,6 人打羽毛球,余下的4人当裁判员,请你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参加各项活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独立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

(1)鼓励学生独立制作,自己总结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2)强调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关键是确定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3)组织学生交流,说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2、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1)计算参加各项活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再计算相应扇形的圆心角。

(3)画出扇形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课本P165页练习

五、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节课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等知识。

六、作业

课本P169  3,4及练习册P83

课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第二节统计图

第三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统计图处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1、投影课本P166页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出示小英制作的三个统计图。

(略)

3、学生活动:

观察上面三个统计图,讨论回答问题。

(1)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统计图?

(2)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3)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4)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4、学生活动:

观察上面三个统计图,分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2)从哪幅统计图,你能看出世界人口变化情况?

(3)从哪幅图,你能看出1999年每一个大洲的人口数据。

(4)1999年,亚洲的人口比其他各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你能从哪幅统计图明显地得到这个结论?

(5)你能说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

1、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出事物的绝对数量。

2、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3、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二、做一做

学生活动:

课本P167页1,2

全班同学动手制作,然后合作交流。

三、小结:

回顾三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四、作业:

书P3,4,5及B组

选做练习册P84

教后所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三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第一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优、缺点。

2、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运用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去尾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投影1)

某农业技术员试种了三个品种的棉花各10株,秋收时他清点了这30株棉花的结桃数如下表:

甲种棉花

84,79,81,84,85,82,83,86,87,81

乙种棉花

85,84,89,79,81,91,79,76,82,84

丙种棉花

83,85,87,78,80,75,82,83,81,86

提出问题:

哪个品种较好?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要比较哪个口种较好,只要把这三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确定就可以了。

解:

设甲、乙、丙三个品种的结桃数为、、,则:

(略)

因为甲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所以甲种棉花较好。

2、教师指出: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对于这组数据的个体性质不能作出什么结论。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甲种棉花平均结桃数最高,但是该种棉花中有些株的结桃数(如79,81)却低于其他两个品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

二、做一做,体会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书P172页例1(略)

学生活动:

1、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

2、不计张某工资,再求餐馆员工的月平均工资。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

第一种情况能反映餐馆员工在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吗?

第二种情况呢?

学生大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再问:

你能说出和这种情形相似的例子吗?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平均数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受个别特殊值的影响。

为了消除这个缺点,当出现这种情形时,可以先将特殊值去掉。

例如,某些评奖赛的计分,通常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三、课堂练习

书P173页1,2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节课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你觉得平均数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怎样克服缺点呢?

五、课外作业

练习册P85页

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三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第二课时中位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认识中位数的优、缺点。

2、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运用中位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及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中位数

1、提出问题:

在上一节的餐馆员工的问题中,为了比较合理地反映员工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除了用去尾平均数表示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2、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可以把餐馆中人员的月收入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据,也比较合理地反映了该餐馆员工的月收入水平。

如:

把餐馆人员月收入从小到大排列:

560,580,580,600,620,700,900,1000,4000位于中间的数据即第五个数据620就比较合理地反映了该餐馆员工的月收入水平。

3、像上述例子那样,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位于中间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位于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点”,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校小时,中位数容易求出,这是中位数的优点。

中位数的缺点:

中位数没有利用数据中的所有有信息,因此,有时它可能不是很有较的。

二、做一做,求一级数据的中位数

1、(出示投影1)

7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读课外书籍的册数分别是:

14.11.13.10.17.16.28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

学生是否按大小顺序排列;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

2、(出示投影2)

求下述一组数据中位数:

442,453,450,445,446,457,448,449,451,450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

三、随堂练习

课本:

P174    1,2,3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本节课学习了中位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你觉得中位数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五、作业

1、课本P177   6、3A组1题

2、练习册86

六、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三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第三课时众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众数的意义,认识众数的优、缺点。

2、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运用众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中位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众数

1、(出示投影1)

下面是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各种尺码男鞋的销售量统计表:

鞋的尺码(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25.5

26

销售量

1

2

5

10

8

7

17

6

4

请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时间共销售了多少双男鞋?

(2)销售量最多的是哪种尺码的鞋?

(3)这个统计表能给鞋店店主什么信息?

(4)在这些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出:

在这些问题中,店主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得最多,从上表可以看出25厘米的鞋销售了17双,是销售最多的。

2、引入众数的概念

教师归纳:

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在上面的例子中2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举例说明)

当一组数据中某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可以用众数作为这组数据的数值中的一个代表值。

二、做一做

1、(出示投影2)

书P175页例4(略)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明确:

从条形统计图可看出,年龄为19岁的队员人数最多,因此,这12名队员的年龄的众数是19。

说明:

对于一组数据,众数从统计表中很容易获得,但众数并不能充分利用这组数据的所有数据,因而众数不经常使用。

2、(出示投影3)

书P176页例5(略)

试求这组数据中的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学生活动: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作规范板书。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76  练习1、2

教师注意及时评价

四、小结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教师补充: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这三个代表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代表数。

其中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

五、作业

书P177  2   P178 2、3

练习册P87

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一课时数据收集与统计图复习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思考本章内容,进一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梳理、整合本章所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难点:

加强对各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思考:

1、如何收集数据?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有哪些?

3、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几个步骤是什么?

4、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用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让学生逐个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补充说明。

二、构建本章知识网络

在学生充分交流中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章知识框架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内容,建立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P88-89  第六章节小结与复习

要求:

学生当堂练习,下课收作业,教师批改

四、作业

书P179-180 A组

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2012年下期芦中七年级数学上期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张彩平)执教人()过程确认()

第二课时数据收集与统计图复习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数据的描述。

难点:

数据的整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统计图能形象地刻画数据,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出事物的绝对数量。

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2、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的常用方法有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位于中间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位于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对于这组数据的个体性质不能作出什么结论。

二、做一做

练习册P90-91  第六章  自主测评试题

要求:

学生当堂练习,下课收作业,教师批改

三、作业

书P180-181 B、C组

教后反思:

 

个性补充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札记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和预测的活动。

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提取信息。

了解不同的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重点:

数据的描述以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概念计算方法和意义。

难点:

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

课时安排:

1、数据的收集                        2 课时

2、统计图                            3 课时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 课时

4、小结与复习                        2 课时

6、1      数 据 的 收 集

第一课时 数据的收集

(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难点:

数据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