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148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docx

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语文

“超级全能生”2016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乙卷)

语文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

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

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

以竹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

比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萌,连延不绝。

《诗经·卫风·淇奥》咏道:

“瞻披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

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

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即以“下淇园之竹为楗”(《河渠书》)。

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

“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

”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曾言: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货殖列传》)、班固所言“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

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

现关于“梅”的诗篇。

《召南》之“摽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

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两国地域

均在兖、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

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l4℃,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度比现在要高。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

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北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

都有稳定的封冻现象。

但在春秋西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令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

据《左传》《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阜、洛阳地区,于鲁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125)都有“无冰”记载,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

《汉书·沟洫志》记载:

“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掾王横言:

‘……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谭其骧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中期的一次大海侵。

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

直到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

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

少。

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城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

的沼泽湖环境。

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摘编自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

B、竹丛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气温上升。

C、河流冬季封冻线出现的北移现象,也是这一时期气候变暖的佐证。

D、大范围的海侵现象的出现,是渤海湾地区当时气候

的一个重要特色。

2.下列不能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是()

A、《诗经·卫风·淇奥》咏道: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B、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

C、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

D、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中期发生的一次大海侵,范围大体在今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

B、这次大海侵,从西汉中期发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受到的影响一直存在。

C、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充分证明了这一地区人烟稀少。

D、西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渤海湾地区是温暖多雨的气候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铉,字鼎臣,博州博平人。

性纯厚,好学问。

中大定十三年进士,调滕州军事判官、补尚书省令史。

章宗为右丞相,深器重之,除陕西东路转运副使。

上疏论边戍利害,上嘉纳之,迁左谏议大夫兼工部侍郎。

铉上书曰:

“亲民之官,任情立威,所用决杖,分径长短不如法式,甚者以铁刃置于杖端,因而致死。

间者阴阳愆戾,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

愿下州郡申明旧章,检量封记,按察官其检察不如法者,具以名闻。

内庭敕断,亦依已定程式。

”制可。

复上书论山东采茶事,其大概以为“茶树随山皆有,一切护逻,已夺民利,因而以拣茶树执诬小民,吓取货赂,宜严禁止。

仍令按察司约

束。

”上从之。

泰和三年,拜参知政事。

亳州医者孙士明辄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及于纸尾年月间摹作宝样朱篆青龙二字以诳惑市人。

有司捕治款伏。

值赦,大理寺议宜准伪造御宝,虽遇赦不应原。

已奏可矣。

铉奏:

“天子有八宝,其文各异,若伪造,不限用泥及黄蜡。

今用笔描成青龙二字,既非八宝文,论以伪造御宝,非本法意。

”上悟,遂以赦原。

明日,上谓大臣曰:

“已行之事,贾铉犹执奏,甚可嘉也,群臣亦当如此矣。

久之,铉与审官院掌书大中漏言除授事。

上谓铉曰:

“卿罪自知之矣。

然卿久参机务,补益弘多,不深罪也。

”乃出为安武军节度使,改知济南府。

致仕。

贞佑元年薨。

(节选自《金史·贾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亳州医者孙士明辄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及于纸尾年月间摹作宝样朱篆/青龙二字以诳惑市人

B、亳州医者孙士明辄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及于纸尾/年月间摹作宝样朱篆/青龙二字以诳惑市人

C、亳州医者孙士明辄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及于纸尾/年月间摹作宝样朱篆/青龙二字以诳惑市人

D、亳州医者孙士明辄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及于纸尾年月间摹作宝样朱篆青龙二字/以诳惑市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古代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B、“除”是授予官职,“拜”是用一定的仪式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C、“上疏”和“上书”都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D、大理寺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机构,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铉入仕以后,积极向皇上建言,论述边防利害,得到皇帝赞许,采纳其建议,并升其为左谏议大夫兼工部侍郎。

B、贾铉上奏,要求下诏于州郡,申明法纪,对州县官员非法用刑加以节制和管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C、贾铉不顾皇上对大理寺上奏案件决定的应允,坚持上奏,推翻了大理寺的决定,并获得皇上的夸奖。

D、贾铉在济南知府职位上退休,因病去世。

对他私下谈论朝廷官员升迁的罪,皇上没有过分追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亲民之官,任情立威,所用决杖,分径长短不如法式,甚者以铁刃置于杖端,因而致死。

(2)因而以拣茶树执诬小民,吓取货赂,宜严禁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①

[元]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

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

醉眼睁开,遥望蓬莱。

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注]①这首曲当是赵禹圭任镇江府判时作的。

金山寺:

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为东晋时所建。

8、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说“此词称赏者众”,请根据一、二句,具体分析其“称赏”之处。

(5分)

9、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认为贤者比一般人能坚守舍生取义的原因是“,”。

(2)杜甫《登高》中集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用“,”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真相

江峰

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

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癌率极高。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

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

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插磁卡的电话,就安在病房门外三四米远的地方,由于手机的普及,已经鲜有人用了。

楼下的小卖部卖电话卡,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上给家里打电话。

  男人的声音很大,虽然每次他都刻意关上病房的门,可病房里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男人都在事无巨细地问儿子,牛和猪是否都喂饱了,院门插了没有,嘱咐儿子别学得太晚影响了第二天上课,最后,千篇一律地以一句“你妈的病没什么大碍,过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作为结尾。

  女人住进来的第四天,医院安排了开颅手术。

那天早晨,女人的病床前多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那女人的哥哥和妹妹。

女人握着妹妹的手,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男人的脸。

  麻醉前,女人突然抓住了男人的胳膊说:

“他爸,我要是下不了手术台,用被褥把我埋在房后的林子里就行。

咱不办事儿,不花那个冤枉钱,你这回一定要听我的啊!

”女人的声音颤抖着,泪,哗哗地淌了下来。

  “嗯,你就甭操那心了。

”男人说。

  晶亮的液体一点点地注入了女人的静

脉。

随着女人的眼皮渐渐垂下,男人脸上的肌肉一条条地僵硬起来。

  护士推走了女人,男人和两个亲戚跟了出去。

  只过了一会儿,男人便被妻哥扯了回来。

妻哥把男人按在床上,男人坐下,又站了起来,又坐下,一只手不停地捻着床头的被角。

  “大哥,你说,淑珍这手术应该没事儿吧?

”男人定定地瞅着妻哥,脸上的神情看上去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说了没事就应该没事儿的,放心吧!

”妻哥安慰着男人。

二十分钟后,男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被妻哥扯了回来。

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女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被推了回来。

  女人头上缠着雪白的纱布,脸色有些苍白,眼睛微微地闭着,像是睡着了。

  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女人,男人又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

一向都是三个馒头几片榨菜便打发了一顿饭的男人,这次破天荒地买回了一兜包子。

男人不停地劝妻哥和妻妹多吃点儿,自己却只吃了两个,便端起了水杯。

  那个傍晚,不知是忘了还是其他原因,男人没给家里打电话。

  晚上,病房里的灯一直亮着。

半夜,我起来去厕所,看到男人坐在妻子的床头,像尊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瞅着女人的脸。

  第二天上午,女人醒了,虽不能说话,却微笑着瞅着男人。

男人

高兴地搓着手,跑到楼下买了许多糖,送到了医生办公室,送到了护士台,还给了我和邻床的山西老太太每人一把。

  女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摘掉氧气罩的第一天,便又开始闹着回家。

男人无奈,只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地给女人讲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新鲜事儿,打发时间。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每天傍晚,男人又开始站到楼道的磁卡电话旁,喋喋不休地嘱咐起了儿子。

还是那么大的嗓门儿,还是那些琐碎的事儿,千篇一律的内容我都能背出来了。

  一天晚上,我从水房出来,男人正站在电话旁边大声唠叨着:

“牛一天喂两回就行,冬天又不干活儿,饿着点没事儿,猪你可得给我喂好了啊,养足了膘儿,年根儿能卖个好价钱。

你妈恢复得挺好,医生说再巩固几天就能出院了……”

  男人自顾自地说着,一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

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电话机上,根本没插磁卡!

  撂了电话,男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

 “嘘——”男人的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我别出声。

  “大哥,这会儿不担心你家的猪和牛了?

”我一脸疑惑地瞅着男人,小声问了一句。

  “牛和猪早托俺妻

哥卖掉凑手术费了!

”男人低低地回答,随即冲我做了个鬼脸儿,用手指了指病房的门。

  我恍然大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住进病房后不久,就了解了“对面那对夫妻”家

里的基本情况,说明“我”是一个心思细密、爱管闲事的人。

B、“女人”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吵着要回家,一方面是家里穷心疼钱,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特别是在妻子进入手术时“男人”一系列动作的描绘,那种不安、紧张、担心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小说层层铺叙故事,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反映了人世间平凡、质朴又伟大的爱,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情感的赞颂。

(2)小说中“我”的作用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男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真相”做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效果。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金岳霖

孔令仁

金岳霖先生讲授的逻辑是文法学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金师是著名的哲学家,我们总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有点怪,金先生穿的衣服很奇特,他有时穿一种驼色鹿皮的半长休闲服,配一项驼色帽子,都很旧,但却很洋气。

有时他穿一套西装,西装外面罩一件长衫,长衫外面再加一件棉袍,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大概昆明的天气变化无常,天冷了金师就在西装外面加一件长衫,再冷就加一件棉袍,这样的穿着虽然不伦不类,但却是合乎逻辑的。

金师讲课妙趣横生。

有一次他说,中国有一句古话“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如按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朋友如粪土”,结果引起了哄堂大笑。

金师不仅不笑,又一脸严肃地问:

“笑什么?

”结果又引起哄笑。

金师上课爱随时提问,我因眼睛近视,总坐在前排,就成了他

经常提问的对象。

那时许多联大教授都住在北门街,与我住的园通街是丁字口,因此我经常碰到联大的老师,其中最常碰到的就是金先生。

园通街上有个园通公因,园里的樱花品种繁多,开花时节好看极了。

园通街上还有一个姑嫂二人合开的小店,炒的花生米是一绝,又香又脆,十分可口。

金师经常到园通街去走动,他不是去逛公园,而是去买花生米。

花生米很便宜,用几个零钱就可以买一小袋。

所谓小袋是用旧报纸卷成的喇叭形的纸袋。

花生米称好后往纸袋里一倒,买的人就举着走了。

金师与别人不同,他总是把花生米倒在自己衣服的口袋里,一边走一边摸出来吃。

我碰到金先生,知道他的视力不好,往往趁他掏花生米时,就一溜烟地躲藏过去了。

但有时却躲不过去,只好向先生行礼问好。

这时他总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些花生米递给我,我只好接过来说声“谢谢!

”他点点头,又边吃边走了。

金师一生独身,回北大后有一个姓王的老家人侍候他。

金先生把老王的一家老小都接来住在一起,故很多人都把金先生的家戏称为王公馆。

老王可能为了减少金先生的负担,常自己做些西点出卖,我们常去买来吃,有时遇到同学聚会或外出旅游,也去他那里定做西点,因此也有人戏称金先生的家为“老王点心铺”。

链接一: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式各样的。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金先生教逻辑。

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

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

他有时一上课就直布:

“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摘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链接二:

金岳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

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

《论道》一书是他的木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

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

这个哲学体系,不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金岳霖走过的哲学之路及其创建的哲学体系,为研究中国哲学,推进和发展中国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联大的教授

穿衣服是各式各样的,金岳霖的衣着自然也奇特。

他不仅教逻辑,他的衣着也是合乎逻辑的。

B、金岳霖有时上课就宣布:

“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妙趣与幽默。

C、金岳霖把老王的一家老小都接来住在一

起,自有其自得其乐的一面,也有其为人厚道的一面。

D、我对金师生活点点滴滴的片段叙述,平实而质朴,但透出的尊师怀人之情却蕴含其间。

E、金岳霖凭借《论道》《知识论》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其哲学体系后人难以承继。

(2)金岳霖具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6分)

(3)本文具有怎样的特色?

请简要同答。

(6分)

(4)你是如何看待金岳霖这个人的?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倾注心血,甚至“5+2”

“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②今年因天气影响,双季槐遇到成穗少、大面积减产等问题。

雷茂端为此,正在积极寻求科技突破。

③江西省内大大小小200余家老字号,除亨得利、黄庆仁等少教几家著名品牌外,近七成生存困难,。

A、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B、惨淡经营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C、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殚精竭虑

D、煞费苦心殚精竭虑惨淡经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偏激是思想携带的同生菌;

毒素是美味河豚身上的固有,享受美味,难免不遭遇毒素。

对于病态利用思维所形成的认识结果而言,此话倒是说到了要害。

B、中巴

签署5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同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l+4”经济合作布局。

C、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樊启绒宣布,原国务院国贸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蒋洁敏被控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案一审休庭。

D、人们欲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并改正过失,如何探索

未知世界方面,《周易》提供了许多智慧,如“触类旁通”“数往知来”等。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述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B、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5分)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咏花诗绝大部分是写梅花的,写樱花的仅有两首。

梅花在唐代的长安也是非常受重视的,《全唐诗》中关于“梅”的,多达948首。

①?

因为这是暖相气候造成的影响。

唐代最初的200年一直是很温暖的,直到公元9世纪初,气候发生显著的突变,成为了冷相气候。

②,仁明天皇把紫宸殿庭院里原本种的“右橘左梅”,改为“右橘左樱”,用樱花替代了中国流行的梅花。

这说明,③,导致梅花萎缩,樱花崛起的局面。

17、以“弘扬竹文化,低碳先行”为主题的中国第六届竹文化节在江西宜春举办。

下面是这次文化节节徽的主题部分。

整个构图的色彩全为绿色,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其构图特征及文化内涵。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的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

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

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

毒,以此避免危害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

“哈!

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棵树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