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692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docx

高考漫画作文范文

2022高考漫画作文范文

求分数之本,扬教育之光篇一

两位考生里,优秀的一位考了100分而被表扬,考了98分便受到批评,另一位考了55分被批评,考了61分便被表扬,前后态度反差之大让人膛目结舌。

两位学生受到待遇的前后反差,归根到底是因分数较上次的高低。

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因人而异,对于分数的要求自然也不同,但倘若只看到眼前的分数便对孩子或赏或罚,也是不可取的。

毕竟,分数仅仅只是衡量一次测验的一种形式,而并不能完完全全评估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面,不应拘泥于分数之高低,而应着眼于能力和知识的提升。

师长向来将分数的高低看作是衡量孩子学习的唯一标杆,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固化的理念认知。

正如辜鸿鸣先生所言:

“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师长对分数的执念正是他们“心中的辫子”,哪怕知道成绩或许并非是学业的具体表现,却也因学生在考试中成绩的起伏而或喜或悲。

然而,两场考试中成绩的波动并不能说明一切,考题难易的变化,学生考试状态的不同都可能是影响成绩的变量。

若说(是)只以成绩的进退来赏或罚,不过是受考试成绩这一形式支配下的揠苗助长者罢了。

反观当下,在“以成绩说话”的应试教育中,无数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中庸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知识沦为解题的工具,名著被稀释成心灵鸡汤。

本该是年富力强的少年人最终却成为龙应台笔下遇事只知“泪眼汪汪”,将成绩看作评判标准的“幼稚园大学生”。

这不免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为师长者,需知成绩不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者,也切莫将成绩奉为神明。

且愿两者双管齐下,还教育一股清流。

任尔起伏沉浮,我自淡定如初篇二

瞥见分数,几家欢喜几家愁。

由100分退为98分的孩子,经历亲吻到耳光的奖惩;由55分进步为61分的孩子,感受的则是耳光到亲吻的悲喜。

这幅场景,使人会心一笑之余,不由得深思:

正常的成绩波动,何以如此强烈地牵动家长的情绪?

究其奖惩差别的原因,不过是退步的“好孩子”没有取得满分,而“差孩子”完成了由不及格到及格的飞越。

简言之,退步意味着惩罚,进步会换来奖励,对宏观视角下孩子所表现出的稳定水准,家长们似乎并未予以考虑。

然而,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家庭教育在孩童启蒙中的地位尤其无可撼动。

如此简单干脆的处理,影响的,岂止孩子稚嫩的脸颊?

今昔求索,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

聚焦新闻,被誉为“东方神童”的魏永康,其母得知他被中科院劝退的消息时,歇斯底里着让他“去死”,却忽略毫无自理能力儿子的内心隐痛;放眼四海,一场考试完结后,多少“进步了重重有奖”的诺言正等待兑现?

忽忆起马克·兰博教授的“过度理由效应”:

金钱等物质奖励的外在动机,会削弱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再将目光转回那两名为成绩左右的孩童,虽不可危言耸听断言他们的未来将拘泥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的世俗,但在下一场测验中,恐怕除了试题,他们也会投注几分心思在对“糖果”的期待和对“棍棒”的惶恐上。

由此推之,岂独两小儿哉?

是否千千万万稚子,都不能意识到考试本身“查漏补缺”的效用,而是专注于脑海中家长时嗔时悦的脸色,紧张于罅漏中的奖惩?

一声长叹。

无论如何,看见孩子无邪天真的笑颜是所有人的心愿,“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号召亦是无可非议。

静言思之,这并非不切实际的虚幻畅想,而是触手可为的动人之举。

当面对孩子成绩的55到61,或100至98时,应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旷达淡然置之。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中坦率表露了对孩童的欣羡和维护赤子之心的呐喊。

而作为家庭教育的施予方,家长们可否宠辱不惊,以良好的心态处理望子成才与循序渐进的理性平衡?

衷心希望,进步也好,退步也罢,都能看到孩子脸上如花的明艳!

教育不是亲吻和巴掌作文篇三

“优秀”的小孩退步2分,亲吻变成了巴掌。

“落后”的小孩进步6分,巴掌变成了亲吻。

这幅漫画述说着这样一个当今教育的事实:

真正的教育在简单的肢体语言中迷失。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想到,或许对那个考98分的孩子来说,这次卷子更难一些,他需要的恰恰是鼓励;而那个考61分的孩子因为马虎,本可以考得更好,他需要的反而是鞭策。

而一个吻或是一个巴掌,全然抹杀了闪光点,无视了背后的问题。

其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龙应台在《跌倒——寄k》中写道:

“我们拼命学习一百米冲刺,但没有人教过我们:

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膝盖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伤口;痛得无法忍受时怎样面对别人;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同样,林森浩的悲剧,无疑是在“唯分数论”下,对孩子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成熟心态锤炼等综合素质的缺失的警钟长鸣。

真正的教育,可以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给孩子以耐心与理解。

阿尔·爱迪生小时候成绩奇差,被校长以“低能儿”撵出校门,母亲轻描淡写地说:

“校长说你是低能儿,我不以为然。

”正是母亲的耐心教育,使得爱迪生最终成为“发明大王”。

真正的教育,可以是暗夜灯塔,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

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想中断学业追求自己的音乐人梦想。

当他忐忑不安地与父亲商量时,父亲微笑地说:

“别担心,你的哥哥姐姐不也没有完成学业吗?

他们(媒体)顶多会说你步入了他们的后尘。

”“爸爸把我的音乐放在与他的事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说做我热爱的就好。

”已是著名的音乐家兼慈善家的彼得这样回忆道。

我希望,更多的“虎妈”“狼爸”成为智慧的,善解人意的父母;我希望,孩子的脸上不再是唇吻和掌印,而是阳光的,自信的,充满朝气的笑容!

分数不代表能力篇四

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成绩优异的学生第一次考满分得到了奖励,第二次低了2分便受到惩罚。

然而成绩差的学生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受到惩罚,第二次进步了一些就得到奖励。

我不禁深思,优秀的学生偶尔发挥失常了,他的能力就该被怀疑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这幅漫画真实地反映出,许多家长被分数蒙蔽了双眼,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努力,否定了孩子的能力。

因此,用分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可取的。

看重能力的家长,会使孩子走向成功。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成绩很糟糕。

但他的母亲谅解并耐心教导他,支持他亲自对一些事物进行试验,注重对爱迪生能力上的培养,终于,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对人类贡献极大的物品。

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脱离分数而存在,能力是自由的,不受分数所影响。

看重能力的领导者,一定不会错失贤才。

梁漱溟投考北大却落选,然而他自修哲学,发表了《究元决疑论》一文。

北大校长蔡元培十分赏识他,破格聘请他就任北大哲学教授。

试问:

若是梁漱溟遇到的只是一个看重分数的考官,他会成为北大讲师吗?

若是蔡元培只看重分数,却忽视了考生的能力与才学,他将会错失一位才华横溢的贤士。

不仅如此,梁漱溟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也将不复存在。

当然,生活中也不乏高分数高能力者,分数只是恒定一个人的表象因素,绝对不是唯一因素,正确看待分数,尽最大努力从多方面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相信我们人人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摘下那副有色眼镜篇五

或许你曾是班级的“领头羊”,成绩优异,倍受青睐,可惜因为一次小小的失手而颇受打击自此一蹶不振;也许你当过班级的“吊车尾”,徘徊在及格线边缘,因为一次小小的进步而受宠若惊,洋洋得意。

其实,无论是领头羊也好,吊车尾也罢,我们都需要摘下分数的有色眼镜,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生活同学习一样是一次漫长的旅程,有些人天生具有良好的潜质,在这漫漫旅途中,他们一路把别人甩在身后,让人望尘莫及……可是正因为如此,他们输不起。

他们被贴上了标签,他们成了世人的标杆,他们支撑着一个无数的憧憬与期待。

任何微小的失利对他们来说都是致命的,他们必须时刻维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他们无法摆脱别人的目光,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还有另一群人,他们被称作失败者,他们是“不光彩”的,他们维持着最低的标准,在这追名逐利的环境下,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他们的梦想被重新定义,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此不值一提的进步也会被他们视为成功的一大步,从此飘飘然,或会再次跌落谷底。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尽善尽美,审视自己和评价他人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戴上了世俗为我们制定好的有色眼镜,而透过有色眼镜看到的世界注定是不真实的。

在数字大于实绩的今天,我们需要楷模,我们需要摘下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他们是真实的,他们不像电影中所拍的那样无畏无敌,所向披靡。

我们需要目睹他们的点滴,我们需要容纳他们的失败,我们需要接受他们的不完美。

温暖与鼓励不是成功者的专利,打击与讽刺也非失败者的附属,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和他人,摘下那副有色眼镜,清楚看见每一次成功与失败。

爱其子岂可择分而待之篇六

一场考试过后,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多少脸蛋添笑颜,多少脸蛋印指痕。

从古至今,这样的悲喜剧总在不断上演,而且看样子将继续下去。

其实,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的爱总是掺杂着功利因素,我们的爱恨总随着分数高低的曲线舞动,我们的哀乐总被分数进退的幅度牵绊。

爱其子岂可择分而待之?

爱的目光岂能被分数蒙蔽?

分数能够成为衡量孩子成人成才的唯一标准吗?

清朝科举状元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等人,那可是考场中的战斗机。

曾经金榜题名,曾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而曹雪芹、胡雪岩、顾炎武等人,那是考场中的坠落机,曾经名落孙山,曾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却最终在多个领域独领风骚,名垂千古。

若他们的父母当年择分而待之,他们岂不早就被呼呼的大巴掌给扇的不知今夕何夕了?

历史何尝不是惊人的相似,现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人物。

马云当年高考连考三年,数学考过1分,历经千辛万苦,才考入杭州师范学院,而如今资产279亿美元,居世界财富榜23位;孟非高考落榜,从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开始,到如今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主持人。

若他们的父母当年择分而待之,他们又岂能有今日的辉煌业绩?

而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他们哪一个不曾经考过高分,哪一个没有让父母的爱印满自己的脸庞?

而如今他们只落得害群之马的名号,为人唾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要只择分而待之,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与比拼,一时的领先与进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优秀与成功,一时的落后与倒退,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低劣与失败。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永远不应以分高分进而喜,不应以分低分退而怒,我如果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是独特而唯一的你,你若能走得快,爬得高,那我就陪你去看那巍峨的高山与广阔的海洋;你若行得缓,攀得低,那我就陪你去赏那潺潺的溪流与青青的草地。

唯愿教育不功利篇七

看罢漫画,不禁忆起《论语》中,孔子与诸位弟子谈论起人生志趣,众弟子畅所欲言,子路言,要三载之内治理千乘之国;冉有言,要振兴礼乐,使百姓富足;公西华曰,愿为小相,主理宗庙会同之事。

唯有曾皙语出惊人:

愿在暮春时节,呼朋引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若是放到现在,可怜的曾皙怕是要与漫画中的被打巴掌的孩子一样,被骂得狗血淋头。

儒家倡导的是“学而优则仕”,曾皙却心心念念着在暮春时节,沐浴吹风,歌咏而归。

就像现在,我们总以分数论高低,以学习成绩看优劣。

可是,教育不应是春风化雨,不应是红烛暖心吗?

不知何时,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育的唯分数化,功利化,让教育何其悲凉!

总会羡慕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五四”风云人物罗家伦数学成绩零分,其他成绩平平,胡适却毫不犹豫给他作文满分,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更是力排众议,将其破格录取。

十二年后成为清华校长的他,也同样破格录取了数学只有15分的钱钟书。

国学大师季羡林考入清华时,数学也只有4分。

闻一多、朱自清数学也是零分。

可这又如何,季羡林依旧成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钱钟书的《围城》依旧家喻户晓,朱自清的《背影》也一样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没有分数这个光环,他们却依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

记得一年初雪看着窗外漫天轻舞的大雪,我突发奇想,让学生看了一节课的雪。

看着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中更多的是心疼心酸:

我们都明白,让他们背再多关于雪的诗文,都不如让他们在雪中玩个畅快淋漓。

临近毕业,他们写给我的毕业赠言里有这样一句话:

三年了,那么多节课。

最难以忘怀的,是和您一起看雪的那一节,虽然您一句话也没有讲。

多久以后,我们可以再期待,可以像孔子那样,与孩子们坐在一起谈人生,聊理想?

多久以后,我们会不再唯分数论高低,我们的教育不再如此功利化?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吧!

回归人学,淡化分数意识篇八

满分少年稍有失误辄遭责骂,后进儿童些微进步即迎赞许,而进退步间的衡量标准竟唯系于分数,于如此转折对比中不难看出简单以分数为指标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现实图景,着实令人嗟叹!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皆希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寄望于其在成长中能有所进益。

其出发点绝对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分数论实施标准却是有失偏颇的。

然而,这种标准取向却又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于是有学者韩桐彦在《素质教育》一书中尖锐地把中国教育模式概括为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分数教育,大学方为知识教育。

如此家庭教育中的分数崇拜趋势是考试机制所造就的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中表露。

在当下中国许多家长的思想里,高分与好大学与光明未来之间是存在必然关联的。

且在施行高考体制的当下,考试也的确乃是多数人进入高校学校的唯一渠道。

由是,功利教育观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土壤,且在现实趋动下愈演愈烈。

并产生了诸如虎妈、狼爸之类以激进高压手段帮助子女成长的现象,且不乏拥趸。

似此般教育乱象无疑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陶行知的真教育相背离的。

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强调:

“教育应是对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可当下现状许已是本末倒置了。

家长、教师、学生往往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形容的单向度社会中人一般为分数这一单一的指标因素所左右。

并且,还沦陷到更深程度的教育领城的异化中去,丧失了支配自我的能力。

而这皆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及教育体制机制的单一固化。

众人皆追利而去,为求高校青睐而千万人同挤一独木桥。

竞争的不断激化也使得教育不断畸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在指责高考机制。

事实上,高考已是目前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优化方案之一了。

而应是要求个体在此般形态下的自我审视与调整。

德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有言:

“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教育者的过度功利化将致使受教育者的偏离。

虽无法脱离考试分数的框架桎梏,但一定程度上对人学本源的回归。

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倡导遵循自然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占主动地位。

或许现行体制下其难以实现,但逐渐淡化分数意识,呼唤教育回归已实乃当务之急。

不同标准与同一标准篇九

当考了100分的孩子因下降了两分被印上巴掌时,从55分升至及格线的孩子却被献上了香吻,此时定会有许多人为第一个孩子叫不平,凭什么考了98分还要受批评?

其实,皆是因评判的标准不同罢了。

忽的想起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乖巧的孩子没糖吃。

这无外乎是同一个道理,从小就乖巧顺随人意的孩子,人们早已习惯将乖巧的名头钉在他的脸上,乖巧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而对于调皮捣蛋的孩子,人们则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他,对于人们来说,乖巧早就超出其标准,故给颗糖也是理所当然。

既然皆是因标准不同而产生一系列看似不公的事,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秉持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事物,抑或是用一种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整个世界呢?

我们需要一种同样的标准。

无论是食品、药物,或是人才、城市,这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事物都于各自的领域中拥有着一种同样的标准,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城市环境的污染情况,这些都是需要一项同样的标准来规范的,这种同样的标准把控着整个世界,让优良的事物留存,而剔除那些劣汰的事物,同时,也激励着无数事物发展蜕变成更优良的一种形态。

就如同考试中的60分及格线,它敦促着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不同的标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同的标准恰恰是我们更需要的,当公主于舞池中翩翩起舞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灰姑娘那样拥有机遇和条件。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难道你的以繁华都市中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委身于荒岛之中的人吗?

同样的,当不同的标准丧失之时,拿什么来激励位于顶端的人和事突破自我做到更好,难道让他们自甘堕落至同样标准吗?

这显然是可怕的,因此合乎自身而又略高于自身的标准是促进自身与世界进步不可或缺的。

不同的标准和同样的标准,这两者皆是这个世界的必需品。

我们需要60分这个及格线来衡量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但我们也需要针对自我的100分与61分的知识漏缺的反省。

不同与相同,两者看似矛盾却又同时存在的标准,以相同规范整个世界,以不同促进与激励个人与自我。

双标篇十

这世界总是太过苛待美好的人事物。

好人好事的标签一经烙上,那么此后言行举止必得符合一切人能想到的道德准则,否则动辄大把的罪名帽子扣上,声名狼藉得与穷凶极恶之徒一般无二。

人们要求善,必得要锱铢必较地善到十成十,才可点点头说一声好,而对恶,不论大小都是恶,稍有改善便可说是浪子回头了。

由大善变为小善,大恶变为小恶,历经的是相同的量变,却惩前褒后,态度反差有如天渊,令人心寒。

100分到98分,依旧是优秀嘛,而55分到61分的人被表扬,他却被批评,这样的双重标准不成逻辑,但遗憾的是确实又很普通,如果是学生自己心里觉得高兴或沮丧,或许还可以理解,毕竟不同层次的人对自己要求高度亦不同。

但对他们实行这种双标的是一整个本该客观按实际标准来评价的整个外界。

如果略微分析一下,奉行双标的人或许以孔夫子自况,要因材施教,他们的反应是基于一种静息状态的潜意识来映射实际情况的,他们的意识里,优秀与糟糕是一种不变的固态,98低于他们的期望而61高于他们的期望,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惊喜或震怒,为了一小段相同的量变。

那么,这种固态认知的形成,就应是造成双标的根本原因。

这种认知大概是,他本该那么优秀(他本就那么糟糕),从好的那一拨人来说,他们个人的主观努力被人打上了标签,他们的后路被封死,成了象棋盘上的死士,只能不断地向上刷新人们对优秀的认知上限,而一往后退,即是万丈深渊。

封死他们去路的正是这种固态认识。

在好的这一面,我想它来源于人性中的贪婪与欺弱怕硬,同时,外界将善神化,将其供上神台,更大一部分或许是为了顺理成章地索要更多的善,双标在这里意味,其实也就是打着道德旗号的利己主义罢了。

而在坏的那一面,引起这种固态认知的也不外乎是人性的卑劣。

说来说去,都是外界的人们自己用铁一样的意识与精神首先就区别对待了善恶与自己,捧高踩低,不外如是。

善的这一面不断地被索要着善,是双标的内在原因,与现今社会的道德绑架有些异曲同工,杨朱一毛不拔,诚然是有些道理的,如只谈社会责任公理践行的方面,98分的人先考了100分,拔下了自己的第一根毛,割舍了自己的第一分权利,让人尝到了甜头,然后就被贪得无厌的人剥皮抽筋,瓜分骨肉了。

怎能说对好人好事不苛刻呢?

我们输在了双标,输在对善太苛求,而对恶又太优容,不由得冷笑自嘲,莫不是要给自己为恶留条后路,才这样放任其猖獗?

善良的人在尸守鬼群间死死苦守,但愿邪不胜正。

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篇十一:

一组言简意赅的漫画,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

漫画中,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奖励。

表面上是在讽刺当今教育的不公平,实则是在扣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精英或是鼓励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应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来裁决,而应以培养并激发普通人的潜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德以及更幸福的生活为宗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8分的优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却遭到惩罚。

因为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较。

这组漫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莫过于今年沿海化区高校招生名额向西北内陆转移而引发的史上最大的家长维权活动。

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仅仅只考了61分的西北地区考生却能轻松上名校是一种不合平逻辑的行为,是违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行为。

然而,细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道德哲学的充分考量。

我们必须承认:

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的要求的。

西方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指出:

“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分配正义。

”这其中的“社会公平”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问题。

当前中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策的倾斜看似荒谬不合理,实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维护教育公平分配正义。

我们不能否认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到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让沿海考生与西北内陆的考生同台竞技。

无疑只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关系的紧张程度。

因此,适当地“照顾”西北考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和进步。

这说明传统的“择优取士”已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靠拢——无论是考过100分的优生,还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数已不再是衡量教

告别狭义的优秀篇十二

漫画中两位学生分别因为成绩的退步和进步而受到了大相径庭的对待方式,着实引人深思。

也许有人会以此声讨教育方式的极端化,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恰恰反映了一种广义上的优秀评判方式,告别了狭义的优秀。

告别狭义的优秀,即把优秀以个人实际能力维度为基准,建立一套与个人能力相符的系统。

对个人的优秀下定义。

这恰恰是一种广义上的优秀。

这也给予我们在追求优秀时的多种角度和标准。

漫画中看似严厉苛刻的对待方式,实际上是对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恰当的鞭策,对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以及时的鼓励。

告别狭义的优秀,在个人与社会层面上都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个人层面上,告别狭义的优秀能够合理引导并规范个人的行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以漫画为例,若没有因100分到98分的评判鞭策,学生也许会停滞在喜悦中而不前进,退步了也不能及时具备危机检讨意识。

若没有因55分到61分飞跃的鼓励,学生也许会沉浸在否定自我价值的自暴自弃中停滞不前,从而缺乏动力与信心。

而广义上的优秀评价机制恰好成为一种张弛有度的调剂,针对不同能力维度的人群一个反省,自我勉励的明镜,以个人能力维度为基准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为维度的不同,我们才能审时度势,不会盲目追求不属于我们的优秀。

社会这个大染缸,有些人是石头,有些人是碎石,碎石能够上浮,石头却只能永远沉底。

所以优秀并没有唯一标准。

漫画中恰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社会层面上,告别狭义的优秀,以广义优秀作为评判机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首先,更多的机会将被激发,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2分的鞭策看似严厉,却能够引发更多的学习可能,使自我更加完善。

对于能力弱的同学,100分不再是优秀的代名词,他从而有更多努力的动力和信心。

这样在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之下,能够在不同能力的人群之间引发一个良性循环,使对知识的探索,学习的动机更加纯粹。

在教育层面尚且如此,试想在社会中引进广义的优秀机制,不是能够激发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引起一个更大规模的良性循环吗?

如此,根据个人不同的基准,社会上的人们在不同层面、岗位上各司其职。

井然有序。

由100分到98分,适当的鞭策能够使他明白他个人定义下的优秀,不留懒惰的可能;由55分到61分,适当的鼓励能够给予他持续前进并突破维度的可能。

诚然,漫画中的做法略显极端,这套广义优秀机制,若能在合适的尺度下实施,才能达到期待的理想效果。

唯分数论”背后的思考篇十三

材料中孩子手持分数,脸呈伤痕,其中折射的仍旧是教育痛伤“唯分数论”这种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