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272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docx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参考文献:

•1、《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湖北大学学报》1997

(2)

•2、《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

•3、《符号学的历史》D.S.克拉克;孙伟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1)

•4、《符号学视域中的身势语》李凤琴《外语学刊》2005

(2)

•5、《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 》吴晓峰《学术研究》2004(3)

 

•6、《传播与符号:

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李彬《国际新闻界》2000(3)

•7、《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装饰》2004(11)

•8、《符号学在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应用》陈大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6)

•9、《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陈武《装饰》2006(4)

•10、《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

•11、《人类传播理论》《符号和语言理论》(第四章)《话语理论》(第五章)

•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那么信息是怎么流通的呢?

•这就涉及到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

事实上,信息首先就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

世界上没有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的信息,正如没有不包含信息的符号。

•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永井成男,1989)。

•1、能指与所指

•任何一种符号系统都具有两个部分,一是它的外在形式,一是它的内在含义。

•索绪尔:

能指和所指。

•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意义内容。

•索绪尔说:

“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符号由能指与所指互相联接而成。

•2、任意性与约定性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无“根据”。

•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完全是两回事情。

符号和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谓约定俗成,就是社会成员协调行为的社会契约。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能指和所指的关联。

符号的任意性只是相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而言的,对任何人而言,它不仅仅不是任意的,恰恰相反,任何人不得随心所欲地改变它。

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制约着说话的人。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旦形成,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具有了规定性,从而保证符号在传播活动中的有效。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绝非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而是在逐渐变化。

(二)学界的分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二者的翻译名称还有待确定。

有学者认为,“信号(Signal)和符号(Symbol)常合译为“符号”,而记号或征象(Sign)则常常译为‘信号’”(吴文虎,1988)。

而也有学者认为,“符号是sign,包括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郭庆光,1999)。

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与象征符号的划分是根据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机制。

(皮尔斯提出三种可能性:

标示或征候index;图像icon;象征symbol)

卡西尔: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语义性质。

 

(一)信号

信号具有以下特点(教材P44):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只有自然的因果性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二)象征符

象征符的特点: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而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象征符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还在于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象征符和信号有某种共同点,即“指说性”。

简而言之,就是信号也好,象征符也好,都是指出某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三、符号的功能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即斯图亚特霍尔所说的“编码encoding/解码decoding”。

第二节语言与传播

•人类拥有最完整的符号体系。

人类的符号体系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

由于语言(包括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因此,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在社会中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即所谓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所有的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正是由于口头语言的存在,其他的符号才成其为符号,才成其为具有意义的代码。

假如没有口头语言,其他符号也就变得无法言说。

文字表面上看像一套独立自主的符号体系,其实它无非是语言的代表,或者叫符号的符号。

 

•萨皮尔: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结论:

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教材P28: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P45:

“谈到传播技术,有两种变革的催化剂最显突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两者都巨大地延伸了人类传播系统,并在文明的进化和传播中起到中心作用。

一、语言符号的特性

1.随意性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的重要因素。

2.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一个的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延续,而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随意展开。

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

3.组合性

语言符号是一个开放系统。

运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可以创造出若干个各不相同的短语和句子。

4.传播性

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

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学会一种语言。

简而言之,语言可以代代相传。

5.形式与内容非对称性

在逻辑上,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依存的,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人们的心理上,在人们的实际使用中,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又常常是非对称性的,语言的形式常有多种暗示的内容。

6.跳跃性

语言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描述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可以再现别国的生活风貌;可以表达深远的哲理。

运用语言的跳跃性,人类可以在理想的王国里纵横驰骋,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表达喜怒哀乐。

7.社会性

作为一定社会成员信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得最为显著。

附:

几种语言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理论(L·布卢姆菲尔德)

(二)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

(三)乔姆斯基语言结构理论

 

二、语言与传播

语言在人类传播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

语言产生于人们相互交流的动机,而文字的创立一开始并非由于迫切的传播愿望所致。

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往往得当面进行,传播各方往往处于同一时空之中。

而文字的发明则把传播从这种口耳相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置于时间的绵延之中。

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则是间接符号,或者说是代表符号的符号。

对传播研究来说.符号问题的焦点在于所指,即在于符号的内容层面、意义层面。

具体到语言符号,传播学主要关心的是研究所指的语义学,而不是研究能指的语音学。

 

三、语义与传播

普通语义学

普通语义学是一种强调语言影响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哲学理论。

1933年,美籍波兰人柯日布斯基发表了《科学与精神健全:

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与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

1938年,普通语义学研究所成立,柯日布斯基任所长。

虽然普通语义学思想较为复杂,甚至有荒唐之处,但战后的美国许多大学仍开设了普通语义学课程,许多人接受普通语义学的训练。

普通语义学甚至成为很有影响的学派。

温德尔·约翰逊《困惑中的人:

个人调节语义学》

早川一荣《行动中的语言》

 

柯日布斯基的主要理论是:

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

世界处在变动之中

事物的特征是无限的事实不属于推断,推断不等于价值判断;

语言与符号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就如同地图不等于领土一样。

普通语义学家们在论述语言的特性时认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用语言进行演绎的过程,意义是演绎后的结论。

(一)语言特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P88):

1、语言是静态的,而真实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而真实是具体的;

4、语言中有假定。

 

(二)、语言的误用:

1、固定层次抽象法

错误的抽象,将事物看成一个层次的或者高层次抽象,或者低层次抽象,即“死线上的抽绎”。

2、指认不当

把“同类”误为“同一”,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以偏概全,忽视事物的差异性。

3、二元价值评判

评价极端化。

非此即被,没有中间层次。

4、自我投射

自我表现,不自觉的倾向性,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客观事实。

第三节非语言传播

(Noverbalcommunication)

福尔摩斯经常与华生医生说:

“通过一个男人的手指甲,通过他的衣袖、靴子、裤子膝盖处,食指和拇指的老茧、衬衣袖口——通过每样东西,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

而面面俱到往往反而最不能给调查者以启发。

弗洛伊德:

“只要一个人有眼睛去看,有耳朵去听,就没法保守秘密。

即使他嘴唇不动,也可能会下意识地与他的指尖聊天;每一个小细节都出卖了他。

•一、非语言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病症、口哨、气味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P118: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三类:

•体语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45

非语言符号:

1、体态符号。

2、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类语言。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戴元光《传播学原理》P286:

•非语言(符号)传播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动态无声类——点头、姿态、摇摆、笑、皱眉等。

这一类可能是非语言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点,许多人称这类为手势行动。

抚摸、拥抱、接吻以及其他触摸行为均在此列。

•静态无声类——人静的时候也在进行传播。

站、坐、倚、蹲的姿势是一种方式;保持某种距离也是一种方式,这是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呼吸、身体气味、体格、甚至发式也在“说话”;面具、口红、眼睛、服饰和使用镶金的琥珀烟嘴及衣服的清洁与否、戴钻石戒指等也是传播。

•有声类——这—类非语言传播也称类语言,包括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语调、喷嚏、打嗝、叹气、呻吟等。

(一)体语

•体语是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是指通过人的举止、表情和装束来表情在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又称“身体语言”或“行为语言”。

•1、体语的分类

•体语有三种类型:

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paralanguage)。

•2、体语和语言。

•体语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体语,语言的表达就大为逊色。

体语丰富了语言的意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体语的含义需由语言赋予和界定。

•语言侧重于传播明确的思想、认识与观念,而体语侧重于显示模糊的情感、印象与情绪。

•语言是理智的表现,同意识相连。

而体语多为本能的表现,同潜意识相通。

•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作用于听觉的非语言符号,同作用于视觉的非语言符号一样古老悠久,源远流长。

•(四)近体

•近体就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沟通时的空间距离。

我国传播学者通常称此为人际距离,即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美国学者爱德华·蒂·霍尔最早提出近体理论,建立了“近体学”。

•(五)时间

•时间也可以被列入非语言符号范围。

传播信息的时间差也是在传播信息。

•(六)服饰

•穿着也是一种语言。

通过穿着,可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

•(七)艺术

•艺术性的非语言手段主要指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是通过各种“动姿”和“旋律”来传播信息,实现人际沟通的。

二、非语言传播

•1.非语言传播的功能

•非语言传播在传播信息的功能方面逊于语言传播手段,但在情绪沟通和调节沟通方面可能优于语言传播手段,非语言传播具有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2.两种传播手段的不同特点

•语言传播手段和非语言传播手段,尽管互为补充,互为交叉,又互为依赖,但却不能互相代替。

•同非语言传播手段相比,语言传播手段主要特点在于其阶段性,非语言传播是连续进行的。

•语言传播手段只通过一个通道(媒介),即语言,而非语言传播手段则是多通道的。

•非语言传播手段比语言传播手段简单明了。

用非语言传播手段信息比语言传播手段更准确可靠,语言往往有虚假的成分。

第四节传播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理解。

为了避免繁琐,我们在这里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做出如下界定: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相交流的精神内容。

•这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在这里,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

•从本质上讲,“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

•从符号的角度看,意义是符号不可或缺的所指,符号是意义的物质载体,二者密不可分。

•就传播而言,意义就是人们对事物符号化过程中赋予的精神内容,通过符号的中介使人们的交流得以进行。

•有关意义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符号的意义领域。

•索绪尔视符号为一个系统性结构,强调部分与整体的意义关联:

“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个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于另外的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致的。

”不能纳入某种符号系统的东西没有意义。

•利用符号意义生成的系统特征,可以使传播更加准确和深刻。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传播学教程》P48):

1.明示性意义(denotation)与暗示性意义(connotation)。

2.外延意义(denotation)与内涵意义(connotation)。

3.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和区别性意义(deferentialmeaning)。

 

语言符号的模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P49-50)

(一)传播者的意义

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风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然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传达的。

在这里,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这是很明显的。

 

(二)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二是由于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这些因素不同,每个人从同一符号或讯息中得到的意义也会存在差异。

•(三)情境意义。

•罗曼·雅各布森:

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

•所谓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思维矛盾是,我们在前面讲到符号和意义是有机的统一体,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那么在这里为什么又说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呢?

•理解如下: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地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日常传播中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

•4、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因此,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个命题不矛盾,相反,它正说明了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五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而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因此,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活动来把握。

考察人类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传播的特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间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theory)

•G.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年)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鲁默: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

同样,这三个概念对于考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重要)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有的学者称为意义互动,这两者说的都是一回事。

象征性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传递的“共同经验”说)

 

信息传递的"共同经验"说

  传播过程的确立离不开意义的交换,而意义如果不用来交换的话,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所传递的讯息有着共通或较为相似的理解和解释,即所谓¡°共通的意义空间¡±,也称¡°共同经验¡±。

共同的意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A、B不可能完全重合,双方的意义交换只能通过AB进行;随着意义交换的持续进行,AB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因此我们说,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米德的“主我与客我”模式中,主我与客我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进行信息交流。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内省与符号互动:

内省?

米德将其看作“自我”与“本我”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而内省省察的结果是要给出一个意见(判断)——两个“潜在”意见冲突的结果。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

在人们思考即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

这个过程是通过人将自己视作认识的对象来完成的。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是人们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替某一对象的社会课题,具有社会性,而“精神”是一种运用符号的活动,是和自我的符号互动——个人运用符号与自我沟通。

符号互动论还认为,人们能够在自我交流过程中“扮演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