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381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 小题精练2.docx

高考地理小题精练2

小题精练2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地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其中⑦表示地壳上升作用。

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A.甲B.乙C.丙D.丁

4.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变质作用D.⑤—重熔再生作用

5.下列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图甲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Ⅲ为变质岩;在图乙、图丙中,A为石灰岩,C为页岩,B、D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A、C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据此回答6—8题。

6.形成A、C两种岩石的地质作用为图甲中的

A.①作用

B.②作用

C.③作用

D.④作用

7.图乙中B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①风化作用强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侵蚀作用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会形成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砾岩

D.页岩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①B.②C.③D.④

(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充分显示了距今1800万年前火山爆发的气势。

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A.流水沉积作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12.若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大类岩石类型,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昌乐火山口岩石属于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三者皆可

下左图为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排子岭村单斜构造的地质剖面景观(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火山碎屑砂岩形成的似丹霞地貌)。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上左图中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14.关于该景观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时该地为干旱环境B.形成过程为②—③—④—⑦

C.具有较高的美学、历史文化价值D.该景观属于断层构造

读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该瀑布大约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

回答15—16题。

15.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16.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

A.含沙量B.流量C.汛期D.结冰期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17—18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7.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18.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

(2015•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

回答19—20题。

19.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013•上海卷)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21—22题。

2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B.③C.④D.⑤

答案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D

B

A

A

B

B

B

A

C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B

A

B

D

A

C

A

D

D

C

C

【答案】1.B 2.D 

【解析】1.由图中指向可以判断,a表示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b表示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冷凝作用;c表示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d代表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

2.通过岩浆和岩石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矿产资源,塑造地表形态,实现岩石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3.B4.A5.A

【解析】3.图中甲、乙都为岩浆岩,而甲不需经过地壳上升作用,直接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可推测甲为喷出岩,乙为侵入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的典型代表。

4.图中①和③均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

5.喷出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甲类岩石为喷出岩;乙类岩石为岩浆岩,不含化石;层理构造为沉积岩的特征,丙类岩石为变质岩,不具有层理构造;大理岩属于变质岩,而丁类岩石为沉积岩。

【答案】6.B7.B8.B

【解析】6.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岩石分别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为岩浆活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A为石灰岩,C为页岩,都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选B。

7.岩浆活动时,可能会导致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选B。

8.砾岩、页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

选B。

【答案】9.A10.C

【解析】9.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形成的湖泊,说明该地曾有过火山喷发,结合浮石多孔而质轻的特点,可知它是岩浆喷出地表,较快冷却凝固而成,结合选项可知,答案为A。

10.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分析,正确答案是C。

【答案】11.C 12.B 

【解析】11.岩浆喷发后,经过成岩作用,形成图中的岩石,该岩石呈放射状排列。

12.根据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则甲为沉积岩;再根据乙形成丙,则乙为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丙。

【答案】13.A14.B

【解析】13.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沉积物经过④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甲);岩浆通过①侵入作用形成侵入岩(丙),通过②喷出作用形成喷出岩(丁);丁通过③风化作用形成沉积物,甲通过⑤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乙)。

左图单斜构造是火山碎屑砂岩形成的似丹霞地貌属于沉积岩,即右图的甲,故选A。

14.该景观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景观特色,则形成时该地为湿润的环境,A错误;该景观形成过程是岩浆经高温高压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喷出岩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或者沉积岩在受到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即右图②—③—④—⑦的过程,B正确;该景观是自然景观,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C错误;单斜构造的地质剖面景观属于褶皱构造不是断层构造,D错误。

故答案选B。

【答案】15.D 16.A

【解析】15.该瀑布形成过程中,先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即图中的砂岩。

再经过地壳的抬升,隆起成为高地,水流下泻时,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瀑布。

D对。

16.该瀑布每年因侵蚀后退,砂岩被侵蚀成细沙,导致河水的含沙量增加,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含沙量,A对。

瀑布不会影响流量、汛期、结冰期,B、C、D错。

【答案】17.C18.A

【解析】17.首先岩层断裂,然后来自上地幔软流层的矿物沿断层上升到地表,称为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再经过外力作用,依次为风化、侵蚀和搬运、沉积,形成河滩泥沙。

故选C。

18.图示纵坐标的单位为米,横坐标的单位为千米,两者比例尺差距较大,所以绘制火山剖面图坡度比实际坡度要大。

故选A。

【答案】19.D20.D

【解析】19.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

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

D正确。

20.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

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

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不坚硬。

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

D正确。

【答案】21.C22.C

【解析】2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读图可知,①过程是表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加大,因而发生变质作用。

22.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岩浆岩,所以形成过程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④。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1—3题。

1.四种地貌景观形成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关于四种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①风力侵蚀B.②流水侵蚀C.③风化作用D.④冰川侵蚀

3.下列关于①③两景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四川省常见B.①为风力作用形成,③为流水作用形成

C.其形成的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D.其形成地区的地理环境干燥多风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

读图回答4—5题。

4.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5.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A.三峡谷地 B.淮北平原C.青藏高原 D.皖南丘陵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

7.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6•天津模拟)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

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9.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D.大气稀薄,光照强

(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模拟)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

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10—11题。

10.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11.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

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图中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M、O、Q均为背斜山B.M、O、Q均为向斜山

C.M、O、Q均为断层山D.M为背斜山,O为向斜山,Q为断层山

13.下列关于图中N、P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N处地下可能含有金、银、铜等矿产B.P处地下可能含有石油矿产

C.N处岩石抗侵蚀能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D.P处为断裂下陷形成的

(2016·陕西西安八校联考)身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到河中钓鱼是一大乐事。

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

某次中雨过后,小军来到下图所示河段垂钓。

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

据此完成14—16题。

14.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军垂钓时丁处河水较丙处混浊B.河中沙洲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D.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15.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6.图中堤坝较低矮,主要是考虑

A.排水B.灌溉C.发电D.蓄洪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7—18题。

17.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8.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9—21题。

1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2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5•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3.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2015•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24—25题。

24.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5.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

答案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A

D

A

C

C

D

D

C

A

D

D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A

D

C

C

B

D

C

D

C

A

【答案】1.B2.A3.D

【解析】1.读图可知,①为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形成;②为陡崖,内力形成;③为沙丘,风力堆积作用;④为海蚀崖,海水侵蚀形成。

其中只有②为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故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形成;②为陡崖,内力形成;③为沙丘,风力堆积作用;④为海蚀崖,海水侵蚀形成。

故选A。

3.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形成,在我国西北地区常见,A错;①③为风力作用,B错;为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C错;其形成地区地理环境干燥多风,D对。

故选D。

【答案】4.A 5.C 

【解析】4.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

5.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6.C 7.D

【解析】6.花岗岩侵入石灰岩,所以花岗岩晚于石灰岩形成;乙处为侵蚀后形成的山地;甲为向斜槽部;该处海拔在500米以下,为丘陵。

7.图中在丙断层处可明显看到相对位移以及破碎带。

【答案】8.D 9.C 

【解析】8.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9.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

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答案】10.A 11.D

【解析】10.大瓦山下部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是向斜山,说明有板块水平挤压;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上升,并且覆盖上层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

11.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答案】12.D 13.B

【解析】13.根据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情况可以看出,M、P两地的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构造,其中在地形上M为山、P为谷;N、O两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其中在地形上N为谷、O为山;Q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错位,为断层山。

13.结合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可知,P地为背斜构造,有利于储存石油,因此在P处的地下可能含有石油矿产,N为向斜成谷,P为侵蚀而成谷地。

【解析】14.A 15.C 16.A 

【解析】14.丁处位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烈,故河水含沙量大,较混浊,位于沙洲下游的丙处水流缓慢,较清澈;受侵蚀的河岸(西侧)河水比以沉积作用为主的河岸(东侧)河水更深,也更容易垮塌;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15.水流缓慢、河水清澈的位置利于垂钓,图中丙处位于河流中沙洲的下游,受沙洲影响,这里水流缓慢、河水清澈,最适宜投放钓钩。

16.发电、防洪都需要建设较大规模的水库,堤坝建设高度较大;图中河流的堤坝较低矮,主要是为了河流水量过大时,能够将部分洪水从堤坝顶部排泄出去,以免造成上游水位过高。

【答案】17.D  18.C

【解析】17.江南丘陵地形属于丘陵地形,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地地形;②远处有石林,在我国有名的属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在我国以黄土高原流水作用最突出;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

D正确。

18.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的沟谷主要是植被受到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正确。

【答案】19.C20.B21.D

【解析】19.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2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

2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名师点睛】该题组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要求学生能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

第19题,学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准确,抓住“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

第20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主要是由于海水的堆积作用造成的。

第21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的变动及携带泥沙情况,主要考查了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对海岸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答案】22.C23.D

【解析】22.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

故选C。

23.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相差不大;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有关;渠水主要用来灌溉,所以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故选D。

【名师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际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一致情况下,坡度越小,沉积层越厚。

【答案】24.C25.A

【解析】24.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

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B错。

乙处是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C对,D错。

25.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层不同。

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表层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A对。

不可能是岩浆岩或变质岩,B、C、D错。

【名师点睛】图中岩层序号代表着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

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岩层年龄新老关系,判断出背斜、向斜构造。

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岩层较松散,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根据丙处岩层序号,判断其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