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7607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docx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高三一模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

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

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

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

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

在唐代以前,人们除了喝茶汁,也将茶当作蔬菜,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

到了唐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斥为“沟间废水”,但仍保留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

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

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

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谈茶的热潮,就连西域、中亚一带的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

他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良马换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的历史。

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会将它转售到丝路西段的波斯、阿拉伯地区。

茶叶传入后,阿拉伯人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钻研与品鉴的“比茶大会”,世称“斗茶”或“茗战”。

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为“茶香服”或“茶歌舞伎”。

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

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茶叶在这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南洋诸国。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

“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解决的。

”日本人也常说:

“早饮茶,添福运。

”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茶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意义。

                                                  (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

 B.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C.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

 D.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

 B.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

 C.“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

 D.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饮茶风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

公元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中国购买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传至北欧、西欧甚至非洲。

唐代中后期,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

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

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

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

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

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氛围。

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茶贸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和”文化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合性。

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

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取材于董晓波袁梦瑶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茶叶逐渐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B.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

 C.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源自中国茶文化。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便于各国互相的交流与理解。

 B.茶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

 C.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

 D.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情  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①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②,织辞鱼网之上③,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

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④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⑤,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注 :

①鞟(kuò):

革,去毛的皮。

 ②镂心:

精细雕刻推敲;鸟迹:

文字。

③织辞:

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

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

④诸子:

指辞赋家。

⑤正采:

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若乃:

至于

   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            信:

相信

   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      乎:

介词,译为“在”

   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                    郁陶:

忧思积聚

   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淫:

过分。

   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而:

表顺承,译为“就”

   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翳:

遮蔽

   ⑧理正而后摛藻                          摛:

铺陈。

   A.①⑦      B.②⑥       C.③⑤      D.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     

      现形式;二者关系为 “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  

      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

      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

 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 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 

    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3分)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10.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

请选择两种,并结

   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二)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8分)

11. ①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论语·颜渊》)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质”各指什么?

(2分)

(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5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

②貔(xiū)虎,貔和虎。

泛指猛兽。

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3.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赤壁》南宋岳珂)

13.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3分)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

(《贺新郎》元邵亨贞) 

14.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请 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

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大声疾呼①“           ,     ”(《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②“           ,        ” ,(《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③“           ,     ”(《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2)由于新冠疫情,高三学生不能按期返校,没有老师指导和同学陪伴的复习,无心坚持。

你会用《劝学》中的④“           ,         ”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迎战高考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

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小雪,大雪。

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

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

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小雪。

大雪。

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

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日子过得很快。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春,雨水。

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

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

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

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

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

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

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

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

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

喜悦恒久如初。

  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

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

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

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

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

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

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

  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

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

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

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

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

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

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那里有生命的根。

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一罐水。

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

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

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

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

秋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

从这道后门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疏的树木。

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

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

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

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是愁了。

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

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

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

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

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

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

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

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

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

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

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海德格尔说过: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        呆板聚结

 B.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广袤辽阔

 C.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

    弥漫动荡。

  

 D.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回顾回忆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B.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

     本真的“表情”和“灵性”。

  C.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

     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

18.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

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

19.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

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

(6分) 

(二)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0题。

(5分)

20.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

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文字运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校长对全体学生的开学寄语如下:

面对疫情,你们除了赞美,我希望你们更多的是思考,是学习,是成长。

因为10年、20年后,是你们在建设这个国家,是你们在管理这个国家,是你们在保护这个国家。

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汲取哪些教训,积累哪些经验,如何真正()我国的治理水平、()治理体系,()重大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当这样的传染病刚一发生就能从政府向公众第一时间预警,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你们独立的思想和情感里。

①在括号内填上三个动词,使语句搭配合理,句意明确。

(3分)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

(2分) 

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请给疫情期间仍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要求:

对象明确,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②有人曾评价“网络红人”现象说,只有灵魂有厚度,内在有深度,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③文学作品经常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凸显出人物性格。

请在《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分析作品如何借助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

要求:

情节典型,符合原著。

 

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像一面镜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