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635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docx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

李靖宇孙才志

  内容提要:

大连市雄居于环渤海与东北地区的辐辏位置,横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而发挥着龙头作用,具有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的综合优势与光明前景,所以分别在1989年与1999年被邓小平、江泽民定位为“东北之窗”和“北方明珠”,从而为辽宁师范大学建设区域经济学博士点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宽广视野。

正是依托于大连市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与宽广视野,辽宁师范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区域经济博士点建设。

经过30年的辛勤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与独到之处:

学科建设日臻成熟,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后发优势正在展现;研究方向明确定位,业已产生广泛影响;科研立项层次较高,学术性与开发性两全;科学研究成果丰厚,得到同行普遍好评;获奖成果逐年增多,应用价值得到体现。

  关键词:

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应当认定,当前正在加大实施力度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二者呼应并在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前轮拉动作用;而东部地区的再上新台阶和中部地区的战略崛起,则是两个后轮,也在中国新一轮大开放与大开发中发挥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

总体而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四轮驱动”的基本态势。

必须承认,只有调整好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布局,进而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良性互动,并且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才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前进。

为了在这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体系,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学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着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步伐,具体论证并且大胆推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决心跟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加强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

因为他们认识到,作为国家多年培养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立足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与研究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种问题,进而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尽到自己的义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创建于1993年,当时为辽宁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所,1996年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改为现名,所长为李靖宇教授。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李靖宇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3项、省部级规划课题6项、各类软科学研究课题8项,均为课题主持人,学术研究成果丰厚:

出版专着21部,近期代表作是《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42万字)、《大连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3月版,51万字)、《大开放与大发展—21世纪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对策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8月版,56万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9月版)、《造就东北亚

  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中国到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依托》(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发表论文236篇,其中有189篇发表在国家级和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向国家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提交研究报告63篇,对各级政府有关决策起到了应有的咨询作用;获得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级9项、省部级16项,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2次并且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受到好评,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作为辽宁省的重点高校,地处被邓小平定位“东北之窗”、江泽民誉为“北方明珠”的大连市。

大连市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又是东北经济振兴带的龙头城市,还是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横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与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而大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名城的理想境界,从而为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提供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有利的依托条件。

应当指出,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是在省市、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展开的,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国内外同行大力支持与帮助,点上学者先后承担了63项国家与省部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完成了一系列学术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不同名次的128项奖励证书,完善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鉴于上述进展,并且经过认真评估,被同行专家认定是达到了成熟期,具备了申请博士授予权的基本条件。

30多年来,辽宁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依托大连市这一“东北之窗”和“北方明珠”的区位优势,在区域经济学的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奋斗,取得了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显着成果,在博士点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与独到之处。

回顾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的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为主攻方向加强建设。

在起步阶段,以着名海洋经济学家张耀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从创建海洋经济研究所到争取教育部设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科学成果与应用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

  第2阶段,合流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表现为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推进。

在这一阶段上,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学院、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单位在以往本科教学的与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日趋完善,初具规模,并且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第3阶段,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积极为国家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大连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提供理论支撑。

在这一阶段上,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组织攻关,具体地设计了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操作方案,系统地论证了大连市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的战略对策,先后出版了《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大连市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关于德惠市创建东北亚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定位分析》等科学成果,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坐标系与参照系。

  第4阶段,成熟于21世纪初期,以申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为进取目标来加以巩固和提高。

近年来,辽宁师范大学注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与科研两翼齐飞,委托校内区域经济研究所出面协调有关学院的学术力量共同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学科建设力度,在梯队配备、方向支撑、完成项目、发表成果、获奖档次、应用开发等方面卓有建树。

目前,辽宁师范大学已经启动了申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的各项推进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30年的努力,逐渐成熟了4个准备培养博士生的主攻方向:

1、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3、交通经济开发与区域物流现代化研究;4、区域经济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这4个方向的确立,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申报要求,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符合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导方向。

具体介绍如下:

  1.第一研究方向:

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李靖宇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科博士点建设第一学术带头人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共大连市委与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市与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开发首席顾问、大连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家组成员、世界华商研究院(驻大连市)副院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1.1研究特色:

本方向立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地位,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与国内区域经济、沿海区域经济与内陆区域经济、辽宁省区经济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大连城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论证中国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优势与问题,确定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实现战略升级的操作方案;论证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前景,确定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对内实施一体化战略、对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操作方案;论证“10+3”、“10+1”框架下东亚大市场成长的综合优势与障碍因素,确定中国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走向成熟的操作方案;论证环渤海地区创建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与东北地区创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综合优势和远大前景,确定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现状的操作方案;论证从图们江地区开发起步走向世界市场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目标,确定中国与俄、日、韩、朝、蒙各国之间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实现战略升级目标的操作方案,从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开辟道路。

本方向研究特色鲜明,体现了学与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能够为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经济开发提供坐标系与参照系,其成果具有普遍的认可度与广泛的接受度,先后有《中国城市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参考》、《中国软科学》、《世界经济》、《和平与发展》、《经济前沿》、《财经问题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社会科学战线》、《东北亚论坛》、《中国发展》、《太平洋学报》、《亚洲太平洋研究》、《远东经济问题研究》等33家中外着名学术刊物予以发表,并且被各级政府、经济主体主动采纳,产生广泛效益。

  1.2学术地位:

本方向根据党和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首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为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四大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展示了本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一是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确定中国必须首先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全面推进东亚大市场成长与东亚自由贸易区成熟,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多元化市场取向建立起战略依托,并且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出发,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与系统论证了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问题,其代表作《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中国到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依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二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研究城市经济建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辐射功能与拉动作用,特别是依据大连经验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与系统论证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城市环境经济模式,其代表作为《现代文明城市论》(该书从理论到经验进行论证,大连出版社2000年版)与《大连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该书从经验到理论进行论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三是着眼于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阐明中国区域经济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新理念与新对策,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与系统论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内实施一体化战略、对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政策主张,其代表作《大开放与大发展——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融入世界市场对策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四是着眼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进程,具体拟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体系,主张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兴工业基地、裂变为现代装备基地、提升为科技产业基地、发展为生态农业基地和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其代表作是《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体系的现实论证》(《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

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这部着作的问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创树和阐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促进了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带动了上述各个专题研究的学术创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日本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专家唐寅先生认定上述成果“在国际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波尔佳科夫教授说:

“这些研究填补了从苏联到中国计划经济年代所造成的理论空白,用追赶的气魄达到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

  1.3作用与意义:

本方向通过研究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可促使人们在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面达成共识:

一是中国实现多元化的市场取向需要建立起战略依托,要求我们必须造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大力推动加快东亚大市场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二是中国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逐渐实现一体化,并且要在这一进程中提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操作方案与政策安排;三是中国要注重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战略启动,争取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技术开发成功之后,努力创造出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四是中国推动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战略攀升,可以加速改造老工业基地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亚健康现象,促进东北地区紧随环渤海经济圈之后而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五是中国坚持图们江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取向,能够创造出从多国合作起步走向世界市场的积极态势,有利于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的宏大目标;六是中国支持大连建设“全球500强”城市的战略举措,不仅能促进东北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在全国促成对外开放的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整体推进态势,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经济上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1.4队伍与实力:

本方向现已形成包括4名教授、8名副教授、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内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开发对策研究,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参考,并且被着名经济学家与海洋经济开发专家丁德文院士认定为“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正在承担3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研究任务和6名博士生及18名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2.第二研究方向:

交通经济开发与区域物流现代化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韩增林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第一副校长、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大连市政协常委。

  2.1研究特色:

交通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方向据此旨在研究交通运输地域组合及其发展规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就开始对交通经济学、运输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方向专家利用学校地处大连市作为“东北之窗”的地理位置优势,以港口区域经济研究为切入点,逐渐向交通运输学纵深领域展开;从最初研究单个港口的发展与布局,逐步深入到探讨港口的地域组合,进而探索全国范围内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空间布局与优化,其成就主要体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装箱枢纽港形成演化机理及运输空间网络优化研究》的系列成果上;从研究作为大连港集疏运条件的沈大高速公路出发,发展到探索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其成就主要体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及其布局规划方法研究》的系列成果上;从研究交通运输地理发展到探讨区域物流系统的整合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布局,其成就主要体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北区物流系统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及布局研究》的系列成果上。

特别是在集装箱枢纽港形成演化机理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空间布局与优化、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通过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理与布局规划方法等方面开拓性的深入研究,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其中一些实证研究成果如《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及其布局规划研究》、《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经济带布局规划》、《大连口岸集装箱运输环境与腹地集疏运系统优化研究》等均被国家及地方政府采纳,社会经济效益显着。

至今已先后完成23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出版学术着作4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中国软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1篇,在国内外各界特别是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推动性的积极影响。

  学术地位:

本方向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目前,我国对现代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流通及区域经济开发领域。

如何运用交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物流系统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优化模型,探讨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城市物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布局优化,构建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型,进而探讨我国现代物流的区域经济理论框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等研究人员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第一个获得了以现代物流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先在全国地理学年会上宣读了关于现代物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论文,并且完成了我国部分省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任务,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与推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后,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及时做出了《关于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几点思考》,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对于大连市而言既是空前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既是政府行为也是市场行为,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把硬件设施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并重;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既要大连市的自身努力,更需腹地的强大支持;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应当注意近期重点与远期目标的相互衔接。

这些创见的发表和传播,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思路,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支持了打造大连市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从而在区域经济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推出了新的学术品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作用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和多元储运方式的发展及现代生产、营销组织模式的转型,现代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已引起各方面的密切关注,成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从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的战略安排,很多城市均确定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之一。

据测算,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以上,而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这表明我国现代物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差距,迫切需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提供科学决策支持,这是区域经济学者必须承担的现实重任。

  队伍与实力:

本方向现已形成包括4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内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正在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5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任务和6名博士生及18名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3.第三研究方向:

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李悦铮教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3.1研究特色:

海洋经济学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属于新兴的开拓性的研究领域。

需要说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科学,其“区域”多以陆域为落脚点;而本方向的价值取向是把落脚点放在海域上,主要是围绕着海洋资源开发活动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洋油气、新兴海洋产业等)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而展开研究。

其具体研究重点:

一是海洋资源的综合评价、合理利用与开发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特点及调整方向,致力于解决国内不同地域等级系统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安排问题;二是在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努力探求与拟制把海洋产业与相关陆域产业统筹规划——推进即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操作方案;三是研究我国海岛经济类型的划分、海岛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海岛开发可持续支撑系统;四是着力于进一步开拓海洋经济地缘关系、海洋生态经济等新领域的理论与操作研究。

在这方面,经过老中青3代学者的辛勤努力,辽宁师范大学已经形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地缘关系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因此,吴传钧院士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一支“陆军海战队”,国内其它多位着名区域经济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也从实际需要出发予以鼓励,支持我们继续加强海洋区域经济开发的应用研究特色,努力实现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关于“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

  学术地位:

自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1982年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以来,辽宁师范大学凭借着地处大连市的优势地位,就开始把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加以全面研究,并且于1983年成立海洋资源研究所,先后获得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已经连续培养16届、90余名海洋经济、区域经济方面的硕士研究生。

20多年来,本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省、市重点研究课题23项,发表海洋经济方面学术论文396篇,研究成果获国家、部、委、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等32项奖励。

在这一进程中,着名海洋经济学家张耀光教授以自己的丰硕成果,被同行认定为我国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者;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则坚持围绕海洋区域经济开展研究,业已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关于利用海洋缓解我国陆域矛盾的潜力与对策研究,侧重研究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系统论证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动力、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和推进对策,强调加强海洋国土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海域经济开发意识;强调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海域经济开发的执法力度;强调培养海域经济开发的高级人才,大力提高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化水平;强调拓宽海域经济开发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强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成海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势;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

这些专题研究成果的陆续发表,已经在学术界产生推动性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4日获批的“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教育部挂牌的国家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既是全国唯一的涉及海洋经济方面的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唯一的以区域经济学为学科建设基础而申请下来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辽宁师范大学的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整体研究水平已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这一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设立,为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搭建了一个更高、更好的学术平台,使该研究方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用与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陆域所承受的食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人类不得不把拓宽生存空间的方向转向海洋,因此21世纪被看作海洋经济时代,也预示着海洋经济开发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将会不断增大,本研究方向的工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KM2,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宽广的大陆架、众多的岛屿及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