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7657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docx

精选金融学网上作业案例分析题

结合我国信用发展状况,讨论利率如何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随着外币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将我国利率进一步改革的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大有利率不日就有完全市场化之势。

从微观讲,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应资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

宏观方面,市场化的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讨利率市场化问题必须要认清我国利率改革的现状及其与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差距,以及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科学地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应放在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方面。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的这种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

(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

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

(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

(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

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

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

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

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

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

(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

(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

(3)重构利率结构,理顺利率关系。

要对现行利率划分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会计制度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期限、数量、风险等因素设置利率档次,划分利率种类;要逐步清理优惠贷款利率,明确贴息来源,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

4、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利率放开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一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

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现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相关数据分析汇率的作用

考核目的:

这是一道综合思考题,同时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方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相对一定的条件下,同学们不仅要从人民币汇率最近的变动数据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深刻认识货币理论发展、货币制度变革同汇率变动之间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以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在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同时,提高同学们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政策的理解。

要求:

(1)认真审题并重点研读教材第1~3章,尤其是有关汇率的决

定与影响因素、汇率制度的演进等内容,清楚货币制度发展演变同汇率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并据以进行相关的文献调研。

(3)举例说明时视域尽可能开阔,同题目紧密联系即可。

(4)论述过程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5)字数不低于800字。

时间:

学习第一篇的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三周,从发布之日算起,10日之内完成)

解题思路:

(1)汇率制度是货币制度尤其是国际货币制度发展的结果,国际货币制度是解决汇率问题的根源;

(2)我国目前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为基础的;

作业一答案: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市场操作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实践证明,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加入WTO以后,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可能会较大,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

为此,我们将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

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3)目前人民币的汇价趋势是不断升值,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它对缓解中国贸易顺差会有一定的作用。

人民币升值趋势对中国的贸易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贸易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只是出口商品的结构会更加高度化,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会越来越高。

中国人天生会做生意,又能吃苦。

另外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4)我国人民币汇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考核目的: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重点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它主要通过对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阐述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10个学派货币金融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般说来,其实践教学环节较少。

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学活用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

(1)结合各学派的理论特点,尤其是货币政策主张;

(2)由辅导教师组织针对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文献调研和讨论,发挥教师对调研的指导作用;

(3)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相关资料、走访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阅读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政策规定或文件;

(4)整理调研材料,写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原则上不少于800字。

解题思路:

(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

(3)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4)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

第一为单一目标论:

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只应选择稳定通货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其理由是:

中央银行是独占货币发行权的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防止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

如果赋予中央银行多重目标的。

第二是双重目标论:

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是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发展经济是最根本、最中心的问题,不能把发展经济排除在最终目标之外,但同时稳定币值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一国如果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可能在短期产生经济超常增长的效应,但由于物价上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最终要制约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经济发展是稳定货币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有效供给增加了,货币才能真正持久地保持稳定。

两大政策目标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第三是多重目标论:

认为货币、信贷活动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政策及货币流通的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部过程。

因此,制定货币政策,不能仅仅着眼于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等目标,而应当考虑社会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标。

本人认为: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员的充分就业;而币值稳定是经济收支平衡(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保障之一。

币值不稳、必然影响经济的收支平衡;经济收支不平衡、必然影响社会人员的充分就业;社会人员不能充分就业、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

所以经济要高速发展,要求币值需稳定。

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

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

随着市场化金融体制运行机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

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

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率。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近期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特别是应否采取加息的手段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从世界经济实践活动来看,货币政策手段特别是利率手段一般被视为是市场经济体系中运用广泛,见效最明显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成为检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同时也是关系到宏观调控能否打破回归旧体制质疑的一个关键性指针。

但是,正如我们在有关研究中所指出的,此轮投资过热主要反映的仍是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未能摆脱行政主导的过度投资增长方式。

从对症下药的角度,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好土地、看紧信贷”仍是当前实施宏观调控切中要害的做法。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总体上仍带有转轨经济的特征。

以增量促存量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二元结构(增量的市场经济特征和存量的计划经济残余并存)的现实环境。

使得货币政策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种种制约,阻扰其有效性的发挥。

因此,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从根本上提升货币政策手段效用的不二选择。

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关于其有效性在理论上却备受争议。

从考察中国货币政策手段的有效性来看,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内在矛盾和关联,更要放到中国现实的运行环境中加以分析。

当前较突出的制约货币政策手段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手段的目标冲突。

2.银行体系的传导机制有待完善。

3.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尚未形成。

4.汇率政策和外汇占款的干扰作用。

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2007年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需要货币政策调控加以缓解。

但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进一步突出,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现阶段,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导致基础货币被动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下降。

为了保持国内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中央银行需要对冲外汇占款,保持基础货币的平衡增长。

而中央银行在对冲外汇占款时,经常会面临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冲突问题当。

当中央银行收回流动性导致利率上升,或直接提高利率以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时,会使国内利率水平相对国外来说上升,吸引资本流入,反而加大本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外汇占款进一步增加。

前一段时期,由于美国持续加息,美国的利率水平高于我国,因此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冲突问题相对缓和。

近期,随着美国经济趋缓,美联储停止加息,而我国由于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市场利率逐步回升,这使得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利率调节的空间。

  

面对2007年的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需要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保持价格稳定;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多方面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实现向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

看完以上案例,我很有感触,头脑里有千头万绪的想法,是呀!

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题目,涉及到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不过无论如何“银行被贱卖”的提法略有偏颇。

所谓“贱卖”在我看来无非是某些人只看到了别人获取的利益,而没有看到让战略合作伙伴获利是“共赢”的必要条件。

这种红眼病的心态无非是独占主义和狭隘思想的延伸,在企业和国家追求全球营销战略的今天是千万要不得的。

记得2004年以前坏账、死账一直困扰着我国银行界,长期以来,这些银行一直被视为“技术上破产”,它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只是因为其所有者---中国政府会坚定地站在它们及其储户的背后。

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向其最昂贵的银行复苏项目斥资近5000亿美元,用以扶持本国境况不佳的银行。

尽管财政援助大有必要,但拆东墙补西墙只会使损失更多,难以奏效。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主体单一,责权不明,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

我单位门口几年前有一家很小的工商银行,是工商银行和我单位三产企业--劳动服务公司合办的银行,从业人员以下岗的中年女性为主,虽然可以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机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既不能提供好的服务,又不能有好的发展,后来这家银行消失了,但留给我们深深的忧虑这样的经营模式、拓展战略是很难跟得上全球经济发展的。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必须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化。

对于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央行一直认为应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按照国有独资公司的模式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进行更新和完善;第二步,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内企业、居民和外国资本都可以参股,完成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主体结构问题;第三步,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要争取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及发展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领导层大胆采取行动,重组陈旧的银行系统,颇值得赞赏。

鉴于风险巨大,中国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是相当明智的。

所谓战略投资者就是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与发行人具有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和潜力并愿意按照发行人配售要求与发行人签署战略投资配售协议的法人,是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

我国在新股发行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允许战略投资者在发行人发行新股中参与申购。

我们应当看到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范、有计划的。

在“2005中国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战略投资者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在“2005中国论坛”上,他说,战略投资者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首先,从国家利益看,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二是从市场行为看,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三是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四是外方投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应当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五是监管部门将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并跟踪和评估实际效果。

同时“战略投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机构,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不得高于20%;股权持有期须在三年以上。

”等标准的出台也是我方占据着主动权。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引入外国投资者目的是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缩短和国际先进银行之间的差距。

从效果来看也是不错的,例如2005到2006年期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有三家赴海外上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它们的股价在上市后全线上涨。

这三家银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均以其规模和机构投资者及香港散户投资者的热情而备受关注。

仅中国工商银行就筹资22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

稳健的股价走势,即反映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认可,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银行本身状况的看法,它们的上市都可说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目前已成为经过全面改革、为投资者提供可观回报的银行。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负责人汤小青表示,“大型上市银行在减少坏账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做得不错”。

这些银行现在需要致力于改善公司治理(包括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创建一种企业文化——这都是它们作为政府机构时所缺少的。

有了上限20%的股份,外资银行实际上既可以监督中方经理人,也可以就如何引入现代管理方法给他们提供建议。

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外国人向中国各家银行所倾入的资本金额已达到惊人的140亿美元。

外国战略性投资有力地催化了中国的银行改革。

通过相互承诺和适当的交易结构,外国伙伴能够给中国各银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增加值,尤其是在信用政策、产品特色、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利用中国各银行巨大的分支网络和客户群,在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内提供服务。

然而,随着外资对中国各银行的兴趣日渐增大,也会带来一些担忧,正如上面提到的“银行贱卖说”。

其实是否“贱卖”的评断要依赖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评价体系,要符合中国特色,要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广大的消费群体价值,并正确区分风险的高低,从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而我们自己也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能只看外资获利情况,更要看到外资在管理方法、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带来的进步,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

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体系,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官僚作风、政策性贷款和腐败丛生的银行文化,实现效率、透明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在这一关键方面,外国战略性投资对中国各银行的帮助最大,中国举世无双的制造行业便是明证。

通过向中国企业和合资公司投资数千亿美元,跨国公司为当地制造业带来现代技术和最佳商业实践,因此使中国迅速上升为极具竞争力的“世界工厂”。

现在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将自己与中国经济显著的增长连在一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银行业改革意义最深远的副产品之一,将是资金更充沛、力量更强大的本土民族企业推向世界,这可能对中国自身产生深刻影响,范围远远超出金融领域。

希望国有银行能在竞争中改革在改革中竞争

【材料一】尚福林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政策、制度过于注重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忽视完善和全面发挥资本市场本应有的功能,这也是近年来市场上投资者信心下降,市场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完善市场功能实质上是恢复市场应有的作用,这是十一五期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可以使国家宏观调控更为灵活有效,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增强竞争力,并且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

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功能,要通过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重融资、轻改制和重投资、轻回报的现象,提高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

同时,要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形成包括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