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82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nfo111450375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必须促使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必须成为他们成长的促进者。

⒉教师在工作中存在自身再发展的壁垒与挑战。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

在许多方面学生已经走到了老师的前面,尤其是在网络的利用、接受社会新事物的能力方面,大超过了老师。

可以说在我们面前的学生已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他们还扮演了一个知识的来源者。

所以,现在的老师,面临着获取信息的数量与方法上挑战。

这一压力来自社会的变化,学生能力的提高。

⒊改革校级层面的教研活动,使其重新成为教师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阵地。

目前校级层面的教研活动普遍对教师们吸引力很弱,形式居多。

学校虽然为各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配备了齐全的活动硬件,但是效果相当的差。

如何利用好这一传统而重要的活动阵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三个背景,我们主张通过学习来更新教师观念,丰富教学方法,使教师们“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为我校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意识的教师团队。

二、文献综述

关于学习教师的建设,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也有许多的学校进行了尝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依据与可供参考的案例。

总结他们的成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理论研究方面:

“学习型组织”理论来自西方,开始应用于企业等领域。

近几年,“学习型组织”开始应用到学校,并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2002年,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两本杂志中发表文章,提出了关于学习型组织的与传统的告诉型组织差异,并主张可以通过“建立组织对学习的良好态度;

建立相关奖惩机制;

消除创造性压力”三个平台来创造学习环境。

也有专家学者提出:

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认为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师德的重要组织部分。

徐长江教授则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领导者应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加强修炼,努力将学校办成学习型的学校。

另外还有许多文章对有关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环境、条件,研究现状,特别是关于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这方面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

2.行动研究方面:

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重建学校方案”(restructuringprojects)、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教育部依据《2000年:

学习框架》(Year2000:

AFrameworkforLearning)报告书所推动重建学校计划的部分学校“加速学校计划”(acceleratedschoolproject),以及英国“增进学校标准方案”(improvingstandardsinschool),其中部分个案是讨论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建构学习型学校。

②北京实验二小从1999年年底开始在坚持“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前提下,在教师团队中、在学校管理中不断构建学习型组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四川省内江市某校通过“利用现有的‘行政框架’如学校、教研组,以及教师队伍中的非正式团体”等策略,对农村学校如何进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我省的嘉兴市某实验学校,以“系统化规划、组织性学习、动态化生成”的方法进行探索。

综上述,当前各专家对本课题更多的从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而我们所确定的策略,更多的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制订相关的措施与方法,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而对教师学习激励机制的探索研究,更是在以往研究过程中很少涉及的一个领域,这是就这一专题研究方面的一个抛砖引玉。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学习型教师团队:

是指通过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支持和鼓励师生员工开展学习活动,建构“以学为本”的个人愿景(personvision)和共同愿景(sharedvision),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创造性、不断创新学习,从而提高个人和学校的学习力,并创生学校学习文化,实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目标。

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的突破自己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⒈研究目标:

通过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管理网络和相关制度,探索教师开展协作学习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从而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需要,达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中老教师找到突破自身发展过程的壁垒的出口,实现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等目标。

⒉研究内容

⑴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管理网络和相关制度

⑵教师开展协作学习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

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理论,再反思。

具体通过专题学习,上课、听课、评课和教师论坛、教学沙龙。

2.案例研究:

邀请专家对教师如何写案例指导,教师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学校收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

如何培养教师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采用地具体策略是:

“学习——交流——展示——再学习——再交流——再展示”。

这时的学习指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交流指的是教师之间的学习心得对话,展示是对所学和交流所得的综合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建立宽松有序的弹性管理制度。

要培育起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首先要使教师有参与学习的热情。

这就要求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以前所采用控制性的管理方式势必打击教师的积极性,成为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障碍。

由此,学校校长室、教务处改变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树立起新的角色观----作为学习实施的设计者与倡导者,让教师进行自我管理,改变以往的教研制度,为教师提供选择的余地,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实践,营造出一个宽松、有序、民主的学校社区环境。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设立四级管理网络。

一级:

校本教研领导管理小组,负责决策、监督;

二级:

教务、教科处,分别是管理中心和信息中心;

三级:

教研组、备课组,负责组织、实施;

四级:

教师个人,进行自我实践与反思。

四级网络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是逐级传递,也可以是各级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让教师参与到学习管理与设计过程中。

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说明:

下达途径     反馈途径      修正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

在活动减少教师们

2.成立师傅指导组。

以校内的市、区名师、骨干教师为组长,以镇、校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师傅组,改变以往单一的师徒结对的形式,采用集体带徒方式,取百家之长,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加速成长。

(二)构造活动平台。

建立学习、交流、展示三个平台,让教师通过学习后,再所学的东西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而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时,采用教师间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解决,从而实现从学习到工作到反思内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然后到再学习,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让教师以螺旋式的途径成长。

展示平台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以验证正确有效程度,同时也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以下是学习、交流、展示三个平台的组织活动结构图。

在开始着手实施我们的科研方案前,我们发现,用一些常规的形式开展,经常性出现“冷场”现象。

经过调查发现,过于的古板、严肃、正规所形成的会议气氛,严重压抑了教师思想。

于是我们想到了以“沙龙”的形式开展交流,这是一种谈话式的交流模式,有交流的主题,但没有固定的发言人,每个人都是中心发言人,可以说是教学沙龙激活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

教研沙龙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围绕这些“热点”话题,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

1.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是否是学习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否积极地进行反思。

只有教师自身的研究与反思,才能涉及到他本人独有的教学情况,增加、强化与纠正他的教育经验。

这里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⑴提倡教师进行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

①课前反思,内容包括新学期开始时对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安排,每节上课前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参与的预测等,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

②课后反思,我校提倡一课一反思,一周一反思,一学期一回顾。

我们在教师备课本中设有课后小结,在《教师校本研修手册》中设有一周一反思和一学期一回顾等内容,要求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收获、困惑,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差异,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诊断、教学对话。

⑵教师观摩式,获得同伴的帮助。

我们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奖者等这些宝贵资源,请他们开出示范课、探索课等不同形式的公开课,在教研组内,组织学习和讨论,总结各种优点;

其它教师通过借鉴,模仿上课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⑶邀请专家,听取讲座与课例。

包括:

⑴理论讲座式。

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形式,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任小艾、魏书生、霍懋征等专家的录像,听取了沈兆良、严惕非等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

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先后到宁波、绍兴、杭州等地听魏书生、任小艾等专家的现场讲座。

⑵专家评议式。

邀请教育专家,市、区教研员来校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在课后进行现场点评,与全体教研组教师深入交流,通过专家对教学细节、教学预设等方面的指导,使参与教师获益匪浅。

在本环节中,我们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对青年教师培养。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教师从大学毕业到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骨干,大概需要近十年的时间,稍微快一点的,也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

而到了成为骨干时,知识结构的陈旧化,家庭的组成等诸多因素,他的精力受到牵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再次提高。

所以我们思考是否能缩短年青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周期,减少由于时间带来的影响。

同时,也考虑到,这么做是否会拔苗助长,使年青教师的成长缺乏扎实的教育实践这一根基?

经过观察与座谈发现了青年教师有以下特点:

信心很足,一心想教好书,希望能在未来有自己的“发言权”;

他们缺乏的是解决教学过程踫到具体问题时的办法,并对此感到十分的焦虑。

所以他们有一种想学的内在动力。

为此,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才”的培养目标,铺设了“外环——入门、中环——成长、内环——自信”的“三环路”培训模式,让青年教师在“在经验中入门,在帮助里成长,在压力下自信”。

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步:

⑴重视“入门”。

主要是让他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快速的熟悉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听优质课例,教学基本功培训等方法,使他们对教学工作和业务有正确认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可分为以下几项工作:

①利用暑假,对新教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

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制定、备课方法指导、课堂教学组织,以及如何上好第一节课、谈好第一次话、做好第一次家访等教学基本功培训,并开展模拟上课活动。

②在平时教学中,开展新教师在岗培训。

通过组建“师傅组”,跟踪新教师教学过程,及时点评,适时修正,稳步提高。

③为新教师创造学习机会,让他们参加教坛新秀、优质课、基本功比赛观摩活动和校内外各种听课活动。

⑵关注“成长”。

这一步主要是让年青教师以“动手写,用耳听,亲自体验”的方式的,把所学到的教育理论、方法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运用,并内化为他们的自学行为。

①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论坛,撰写“听……(名师、专家报告)有感”心得体会,促进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在反思中进步。

②邀请专家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上课、听课、评课指导。

③运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细节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⑶树立“自信”。

①通过“压担子”培训的形式,如开设校级公开课,接待校外听课,参加校际交流,参加学生学科竞赛辅导,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等,让他们在压力中长才干、树自信。

②以市、区教坛新秀、优质课评比为平台,发挥团队作用,集教研组集体智慧,对青年教师进行“写作、备课、说课、上课、反思”等全方位指导。

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教坛新秀、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使他们在集体指导下出成绩,在竞争中自强。

③积极争取市、区大型教研活动到本校举行,让青年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

如去年市科学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在我校举行时,我校有二位青年教师参与评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使他们在参与大型活动中得到锻炼。

2.教师与教师的对话。

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永远是得到收获与体会。

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质疑,是新想法产生的温床,也是使教师的学习更加科学的手段。

这是能使教师在相对紧张的工作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到新的知识。

我们提出教师间的相互对话,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形式上有校际互动、教学漫谈和主题参与等模式。

⑴主题参与式教研

各教研组以教师感兴趣的,有实践价值的主题为线索,通过看书学习,计划研讨,观摩讨论,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式的研究活动。

如语文组2006学年第一学期,以“语文课对话式”为主题进行研讨,时间长达一个学期,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并写出了“由《孔乙己》课例看对话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获得区二等奖。

⑵教育漫谈式教研

为营造轻松的教研氛围,我校专门开辟了学术沙龙专用室,同学科的成员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每次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思路。

⑶校间互动式教研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教师提供与其他兄弟学校同行交流,共享成功经验的机会。

目前,我校已与宁波大市15所学校联谊,组成两个校际教研团体。

各校轮流主持,每学期承担1—2次教研活动,具体形式有:

一是以“我展示,你指导;

你上课,我学习”的形式开展活动。

如本学期由我校承担的五校(李兴贵中学、余姚舜水中学等)数学教研活动中,本校和兄弟学校教师代表分别上课展示,课后进行反思研讨活动,最后由各校骨干教师进行点评。

二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活动。

如语文教研组在塘溪中学的教研活动中,两校教师代表就《中国石拱桥》分别开课,虽然教学切入点不同、教学形式不同,但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教师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在这个环节我们主要开展以大型活动为载体,对相关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上半学期以校运会为核心活动,下半学期则以“红五月”主题活动为核心。

为了使活动更有特色与生命力,更能吸引学生,要求如以每年举行的校运会为例,把“如何改变校运会简单的入场式”作为主题,整合了音、体、美、劳、信息、语文等相关学科,打造展现学校特色、体现学生风采的大型团体操表演项目。

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活动要求,寻求学科与活动、各学科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在学校的特色办公室统一调度下,开展教研活动。

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利用暑假,进行准备。

在学校特色办的牵头下进行特色教研组活动,确定活动的主题、步骤、计划,并根据各自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工,如语文、音乐组合作创编运动会会歌;

体育、音乐、美术组合作编排团体操队形等。

第二步:

开学后,具体实施。

特色教研组活动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根据分工,音体美教研组分别组织学生实施团体操各项目的排练活动,信息组分阶段拍摄排练录象,随后通过教研活动进行专题性与综合性分析,反复修正、不断提高。

在合作教研活动中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第三步:

组织座谈会,让教师在活动后进行总结与反省。

每位参与教师写出或者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改正。

再比如说,我校教师自编的七种校本教材中,《联林漫语》把对联(语文学科)、书法(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电子世界》则是把劳技知识(劳动技术学科)和电学知识(科学学科)融为一体。

经过两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活动和校本课程为载体的综合教研活动模式,发挥了校本教研整体效益,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意识,使学校文化品位得到提高。

3.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教师的有效学习不是单纯的新知识与理论的接收,而重要的是对其运用。

五、研究成效

1.建立了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学习——交流——展示”的策略,在促进我校专业成长教师的有效方法,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学校体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的成功举办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在全区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

2.建立起了完备的教研活动制度。

建立了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科研活动制度、教师个人考核制度(教学业务培训部分)等各项制度。

校本教研手册成为教师成长记录的有效载体。

3.师资队伍渐趋合理,在10年左右的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一批市、区、镇级骨干,弥合了几年前教师队伍的“断层”现象。

⑴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人数表:

市名师

教坛新秀

优质课

教学基本功比赛

市级

区级

2005年以前

1

5

10

4

15

2005-2007年

2

7

3

6

26

注:

05年以前,从02开始统计,其中教学基本功比赛的获奖人数只是一个约数。

⑵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初三毕业班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年青化。

见右图

②青年教师成长的案例:

在最近一届市优质评比中,

胡幸儿获得一等奖。

戴华军市教学设计获得一等

奖。

另有陈颖颖等4位老师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③基本改变了班主任工作很难安排的局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班主任。

如王崇荣、周幸宽、张春飞等老师获得区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⑶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研究团队的活动表)

近年来,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

其中课题研究更是经历了一个从个别人研究到基本上每个教研组都有课题的变化过程。

到07年5月,省级结题课题一个,并获得二等奖,区级经结题一个。

在研究过程中的课题共有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区级4个。

另外还有大量的校级课题在研究中。

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上呈增加趋势,而且更可喜的是质量也越来越高。

不完全统计:

从05年开始到07年为止,我校教师共计有7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其中CN级的为3篇。

省、市级11篇,区级计17篇。

充分说明了教师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成获。

以上各项具体见附件。

4.学校的知名度在不断的提高。

劳技教学在市内有一定著名度。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连续十一年获得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

校运会团体操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去年,先后有余姚、慈溪教育局领导和初中校长40余人,鄞州区各初中校长,浙江丽水景宁地区骨干教师来我校考察特色教育。

学校逐渐形成了交流、合作、创新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研阵地建设。

如英语组、体艺组先后被评为区先进教研组,学校还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实践基地。

5.教师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以下是我校图书馆教师借阅情况的统计数据:

     时  间

内 容

课题研究实施前(99-02年)

课题研究实施后(02-07年)

人均借阅量(每学期)

18

借阅内容

教学期刊、书籍

3.2

11.5

非教学期刊、书籍

6.8

6.5

从上可以得出我校教师查阅相关的教学书箱的量在不断的增加,如我校陈老师,在一学期里从图书馆中借阅的图书达到近三十本,除二十本教学参考外,还有近十本的教学理论书籍,这还不包括自己购买的。

而从借阅的内容来看,教师们平时读书已不再以消遣为主,而主要是为了学习教学理论,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为此学校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订购教学杂志,满足教师们的需求。

    时  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

2006年

2007年

资金总量(万元)

0.5

0.55

1.2

1.9

2.3

(注:

这里的资金仅用于订购纸制教学期刊、书籍,不包含电子光盘等)

六、结论与课题的后续研究

(一)结论

1.“建立一个组织系统;

实施两大工程;

开展三种对话”这一策略是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有效策略。

2.借助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使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不但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让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学会了集体学习,合作学习。

3.使全体教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4.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更应该引导教师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课题的后续研究

1.如何丰富教师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

2.如何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教研的品位?

以上是本课题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我们将继续不懈地探索、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春兰《校本教研文化研究》《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曹树宏《着眼集团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月刊》2007年6下

3.孟繁华《构建学习型组织》《教育研究》2002年第二期

     《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   《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陈海燕《试论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期

5.徐斌艳《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行动研究——建构学习型学校》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0期;

6.王洪才《迈向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变》《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7.于艳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