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82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的:

1、了

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

2体会语言见解、准

确,对于本文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负隅顽抗(   )     撰写(   )    区域(   )   芜湖(   )

歼灭(   )       要塞(   )    溃退(   )   荻岗(   )

2、解释词语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锐不可当业已

一、导入

二、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

消息,有称新闻,是用来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一种文体。

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一条消息,通常包含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尾五个部分。

那么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标题消息一般采用多行标题,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2、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

容的六要素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3、主体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4、背景  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5、结语  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三、简介作者:

四、把握《人》的主要内容

1、画出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2、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五、分析课文

1.思

考: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2.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

电头的作用?

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

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

哪一方写得简略?

6.本文的语言特点。

(1)

(2)(3)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

2.到报纸上找一篇新闻,找出六要素和画出新

闻的结构。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检查预习: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荻(

)港溃()退

歼()灭要塞()二十八宿()管辖()

一、导入新课:

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自学《中》。

1.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2.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3.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4.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5.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

”中的比喻?

6.小结:

7.作业:

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活动或发生了哪些事件?

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课后检测

1、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   B、锐不可当(dānɡ)  要塞(sài)

C、阻遏(jié)     鄂(è)   D、绥靖(suǐjīnɡ)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

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时间  正文   D、标题  时间  人物  

4、填空:

   

⑴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

⑵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

__、__、__、__。

⑶消息的特点:

①②③

二《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

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辨明字音:

提防()  竹篙()  苇塘()  疟子()寒噤() 吆喝()  一梭机枪()  

蹿()仄歪() 趴

()  扒()  飒()转弯抹角()

2·辨析词义:

寒噤:

仄歪:

张皇失措:

一、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3.深层探究

提问: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寒噤()仄歪()转弯抹角()提防()

淀里()竹篙()飒飒()蹿了一蹿(

2.选择运用正确的词语。

(1)假如是(  )的夜晚,人们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A.月明风清B.月明星稀

(2)远远有一片(  )的黄色的光。

A.昏暗B.阴惨

(3)那小船()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A.转弯抹角B.七弯八拐

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4.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    )

(4)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

三蜡烛

教学目标:

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注音。

拂( )晓 地窖( )瓦砾( )匍( )匐( )腋( )窝鞠()躬()颤()巍巍

迫击炮(  )间歇(  )腋窝(  )闪烁(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 精疲力竭:

② 永垂不朽:

 

一、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

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反映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电视片断,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把握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四、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4.探究思考。

提问: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

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5·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赃()物 箱箧()制裁()给()予恍()若

琉()璃() 珐()琅() 眼花缭()乱惊骇()

晨曦()瞥()见 劫()掠

2、解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一)导入  :

(二)作者简介、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

年》等。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三)整体感知: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四)合作探究: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

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的含义?

7、作者说: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延

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

他会做什么?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学生质疑

(八)师生作结

(九)布置作业 :

1、注音,解词,巩固

2、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难点:

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你: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1·杀戮()荒谬()健()忘

2·阅读课文,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2)3)4)

4、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①沉重

②美丽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①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的含义。

四、探究反思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

现有何不同?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五、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对生命的(),对死亡的(),对亲人的(),父母失子的()和(),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和对自由的()——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

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

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

“亲爱的爸爸妈妈!

六、课

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综合性学习: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导入

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关于战争的诗词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

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关于

战争的古今名言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三、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四、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五十年后,如果再发生大的地区冲突,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在这次战争中,将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呢?

五、战争是非,赏析提升。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个问题:

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第三个问题:

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

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六、活动收获,拓展延伸。

①请你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可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可分析、评论某一战争或某

一个地区冲突(可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可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未来战争的情形。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小册子。

内设“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等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