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8523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合综合性实践活动,编排了两篇与“父母之爱”有关的课文,其他两篇则是关于真挚的友情和博大的爱的,以拓宽“爱与真情”的含义: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小男孩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还是依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爱心使水罐一次次发生着变化带来了种种奇迹;小彼得向父母亲索取劳动报酬,又在无私奉献的母爱面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课文

17、可贵的沉默

18、她是我的朋友

19、七颗钻石

20、妈妈的账单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5、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6、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7、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8、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9、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0、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11、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2、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4、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想象力。

5、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6、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7、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8、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17.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教育学生要关心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模拟情节、导入课文

1.模拟课文情节

(1)“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2)“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了呢?

(3)“‘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4)“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2.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刚才模拟了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呢?

是在什么情况沉默的?

二、初读课文

1.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学习本课生字。

(略)

3.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四、再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内容

1. 图上画的是哪个场景?

2.从书中找出有关描写他们这时表现的语句,小声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来了?

A.自由小声地读一读。

B.体会、感悟。

C.指导朗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体会“可贵的沉默”的意思

1.这幅图和第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2.默读课文这部分,从中找找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了?

3.这时,他们的表现又有什么变化?

从文中画下来。

a.小声读一读。

b.你又有什么体会?

c.想象这时他们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d.假如是你,你知道吗?

4.学到这儿,你想想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如果没有这沉默,旧不会引起大家的思考,不懂得去珍重别人对自己的爱;有了这沉默,同学们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爸爸妈妈,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他们的爱。

板书:

      

17.可贵的沉默

 

父母──孩子

 

 

18.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

3.学习阮恒珍惜友情、舍己为人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

“我”又指的是谁?

指点“恒”的读音。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通过预习课文我们还知道课题“她就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就是阮恒要救小姑娘的原因。

3.示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预习要求:

A、请一个同学来读读。

B、从这篇课文的预习要求看,共讲了三方面。

[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概括了主要内容;提出了预习的要求。

理解“挽救”、“垂危”。

]

2.这篇课文非常的感人,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想想看:

A、播音员阿姨是怎样的读的?

你能像她那样读吗?

你能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吗?

B、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C、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

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3.交流:

A、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

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B、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

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D、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抽泣捂住呜咽竭力E、分小组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

请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5.请运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6.朗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

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

请用三角标出关键的词语。

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

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B、输血迫在眉睫。

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

A、“迫”的部首是{},再查{}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a逼迫;b急促;c接近”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B、用“如果.......就.........说话。

C、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D、指导朗读。

4.小结:

A、结标。

B、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

他是怎样献血的呢?

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

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讲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阮恒献血的原因,体会他的高尚的品质。

3.对照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

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A、出示生字词。

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

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

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

〔借机点出教学目标〕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

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

请划出有关的动词。

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

他开时表现怎样?

划出有关的语句。

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

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B、出示: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C、出示: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

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

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

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2.、交流。

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

要求:

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

〔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六、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试图{}竭力{}安慰{}持续不断{}

3.填空。

他眼睛{}着,用牙{}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抽泣。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阮恒的心情[]。

 

 

19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1)“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2)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3)“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

舔—添

(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3)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

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2)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3)水罐变成银的:

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

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4)水罐变成金的:

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

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

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5)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1.理解课题。

思考:

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1.课后选做题。

 

 

20妈妈的帐单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可贵的沉默》的主要内容,相机提问激趣。

《可贵的沉默》中孩子门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着篇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懂得了什么呢?

2.结合连结语的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渎课文理解

1.提出默读要求。

2.学生默读思考。

3.学生汇报。

三、再读课文理解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重点问题交流:

(1)你怎样看小彼得的妈妈把60芬尼放在餐盘旁的作法?

(2)如果妈妈的帐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

四、课堂延伸

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助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3.具体生动的讲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课前准备

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资料。

收集关于爱父母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启发谈话,提示学习活动

1.师动情讲述故事《妈妈的礼物》。

2.师述:

同学们,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小故事呢?

生先小组里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再举手交流。

例: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血乳》等

3.小结:

听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二、引导交流,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1.师述:

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向你倾注了无限的爱意,今天你可以给大家谈一谈,可以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也可以结合你的一些感受来谈;还可以一边说事情,一边加入你的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

3.请代表上台交流。

三、引导交流,激发爱父母的感情

1.师述:

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如此的爱我们,可是我知道,有的同学在家里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经常和爸爸妈妈大吵大闹,随意乱发脾气。

但我也知道,有的同学在家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通过综合性学习,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爱我们的父母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述:

你以前是怎么做的呢?

4.师述: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

你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感受呢?

四、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欲望

1.师述:

有一个小朋友以前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不知道父母究竟有多么的爱他,可是有一天他终于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好,可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去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你能帮助他,给他想个好办法吗?

2.生讨论交流,推举出小组的优秀建议。

五、活动小结

六、布置作业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交流,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习作

一、提出任务

在综合性学习中,你已经了解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你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次习作,就请你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一写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

二、选材构思

1.哪一件事让你感触最深?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事情发生的地点,事情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在整个这一件事情中,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同学之间交流交流,注意把事情交代清楚。

三、动笔起草

1.师述:

下面就请同学们动笔起草,注意写一写自己在整个这件事情中的心情。

2.学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回家将这个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第三课时(讲评修改)

一、朗读欣赏

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

二、评议

1.师生共同评议。

2.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再读欣赏,誊写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字多义的现象,明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的意义。

2.归类认识“槐”、“梧”等八个字。

3.积累名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生小声读课文中的两组句子。

2.实物投影显示,学生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3.师总结: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他的意思是不同的。

这就是汉字的一字多义现象,我们要知道汉字的准确意思,就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二、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学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认读情况。

5.自读韵文,了解树木的常识。

三、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古诗。

2.自由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3.师谈谈古诗大意。

4.学生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