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8569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docx

昆明医科大学眼科学重点

2015考名解:

远视,青光眼,视野,KP,前房角

问答题:

房水途径,皮质性白内障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特点,慢性HRP的分级

病例分析:

急性闭型青光眼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第一节眼的组织解剖

一、眼球

正常眼球前后径出生时约16mm,3岁时达23mm,成年时为24mm,垂直径较水平径略短。

眼球向前方平视时,一般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受人种、颅骨发育、眼屈光状态等因素影响,但两眼球突出度相差通常不超过2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一)眼球壁

眼球壁(除前部角膜外)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角膜(cornea)组织学上从前向后分为:

①上皮细胞层;②前弹力层;③基质层;④后弹力层;⑤内皮细胞层。

角膜缘(limbus)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由于透明的角膜嵌入不透明的巩膜内,并逐渐过渡到巩膜,所以在眼球表面和组织学上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角膜缘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还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因此十分重要。

前房角(anteriorchamberangle)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在角膜缘内面有一凹陷称巩膜内沟,沟内有网状组织(小梁网)及Schlemm管。

沟的后内侧巩膜突出部分为巩膜突。

在前房角内可见到如下结构:

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眼球外的主要通道。

2.中层为葡萄膜(uvea),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此层由相互衔接的三部分组成,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在巩膜突、巩膜导水管出口和视神经三个部位与巩膜牢固附着,其余处均为潜在腔隙,称睫状体脉络膜上腔。

虹膜(iris)为一圆盘状膜,自睫状体伸展到晶状体前面,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房与后房。

虹膜悬在房水中,表面有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虹膜纹理和隐窝。

虹膜的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为瞳孔(pupil)。

距瞳孔缘约1.5mm的虹膜上有一环形齿轮状隆起称为虹膜卷缩轮,此轮将虹膜分成瞳孔区和睫状区。

虹膜周边与睫状体连接处为虹膜根部,此部很薄,当眼球受挫伤时,易从睫状体上离断。

由于虹膜位于晶状体的前面,当晶状体脱位或手术摘除后,虹膜失去依托,在眼球转动时可发生虹膜震颤。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①视锥、视杆层,由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组成;②外界膜,为一薄网状膜,由邻近的光感受器和Müller细胞的接合处形成;③外核层,由光感受器细胞核组成;④外丛状层,为疏松的网状结构,是视锥、视杆细胞的终球与双极细胞树突及水平细胞突起相联接的突触部位;⑤内核层,主要由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Müller细胞的细胞核组成;⑥内丛状层,主要是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相互接触形成突触的部位;⑦神经节细胞层,由神经节细胞核组成;⑧神经纤维层,由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构成;⑨内界膜,为介于视网膜和玻璃体间的一层薄膜。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它们与角膜一并称为眼的屈光介质。

(三)结膜

结膜(conjunctiva)是一层薄的半透明粘膜,柔软光滑且富弹性,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反折部分(穹窿结膜)。

这三部分结膜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conjunctivalsac)。

近年的研究认为穹窿部结膜以及睑缘部结膜可能是结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1.睑结膜(palpebralconjunctiva)与睑板牢固粘附不能被推动,正常情况下可见小血管走行和透见部分睑板腺管。

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约2mm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较易存留异物。

2.球结膜(bulbarconjunctiva)覆盖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止于角膜缘,是结膜的最薄和最透明部分,可被推动。

球结膜与巩膜间有眼球筋膜疏松相连,在角膜缘附近3mm以内与球筋膜、巩膜融合。

在泪阜的颞侧有一半月形球结膜皱褶称半月皱襞,相当于低等动物的第三眼睑。

3.穹窿结膜(fornicalconjunctiva)此部结膜组织疏松,多皱褶,便于眼球活动。

上方穹窿部有提上睑肌纤维附着,下方穹窿部有下直肌鞘纤维融入。

(四)泪器

泪器(lacrimalapparatus)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

2.泪道(lacrimalpassages)是泪液的排出通道,包括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点(lacrimalpuncta)是泪液引流的起点,位于上、下睑缘后唇,距内眦约6.0~6.5mm的乳头状突起上,直径为0.2~0.3mm的小孔,贴附于眼球表面。

泪小管(lacrimalcanaliculi)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

从泪点开始后的1~2mm泪小管与睑缘垂直,然后呈一直角转为水平位,长约8mm。

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多先汇合成泪总管后进入泪囊中上部,亦有直接进入泪囊的。

泪囊(lacrimalsac)位于内眦韧带后面、泪骨的泪囊窝内。

其上方为盲端,下方与鼻泪管相连接,长约10mm,宽约3mm。

鼻泪管(nasolacrimalduct)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接泪囊,向下后稍外走行,开口于下鼻道,全长约18mm。

鼻泪管下端的开口处有一半月形瓣膜称Hasner瓣,有阀门作用。

泪总管

正常状态下泪液每分钟分泌0.9~2.2μl,如超过100倍,即使泪道正常亦会出现泪溢。

当眼部遭到外来有害物质刺激时,则反射性地分泌大量泪液,以冲洗和稀释有害物质。

视路(visualpathway)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第三节眼的生理生化及其代谢

一、泪膜(tearfilm)

传统认为,泪膜分为三层:

表面的脂质层,主要由睑板腺分泌形成;中间的水液层,主要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形成;底部的粘蛋白层,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及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形成。

二、角膜

角膜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质,相当于43D的凸透镜。

角膜无血管,其营养代谢主要来自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

上皮细胞的氧供来自泪膜,内皮细胞的氧供来自房水。

能量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大部分通过内皮细胞从房水中获取,约10%由泪膜和角膜缘血管供给。

角膜上皮细胞再生能力强,损伤后较快修复且不遗留痕迹,前弹力层是胚胎期由基质中角膜细胞分泌形成,损伤后不能再生。

后弹力层由内皮细胞分泌形成,系Ⅳ型胶原纤维,富于弹性,抵抗力较强,损伤后可再生。

三、虹膜睫状体

瞳孔光反射(lightreflex)为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瞳孔直接光反射,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光反射。

四、房水

房水循环途径为:

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约占10%~20%)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约占5%)。

六、晶状体

晶状体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和玻璃体,主要通过无氧糖酵解途径来获取能量。

晶状体是眼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相当于约19D的凸透镜,具有独特的屈光通透和折射功能,且可滤去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

八、视网膜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级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外侧膝状体(第四级神经元),换元后再传向视中枢形成视觉。

光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第一级神经元,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视杆细胞感弱光(暗视觉)和无色视觉,视锥细胞感强光(明视觉)和色觉。

视锥细胞约700万个,主要集中在黄斑区。

在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此区神经元的传递又呈单线连接,故视力非常敏锐;而离开中心凹后视锥细胞密度即显著降低,所以当黄斑区病变时,视力明显下降。

视杆细胞在中心凹处缺乏,距中心凹0.13mm处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在5mm左右视杆细胞最多,再向周边又逐渐减少。

当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时,视杆细胞受损则发生夜盲。

视盘是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始端,没有光感受器细胞,故无视觉功能,在视野中表现为生理盲点。

视锥细胞含三种色觉感光色素:

视紫蓝质(iodopsin)、视紫质、视青质,亦由另一种维生素A醛及视蛋白合成,在光的作用下起色觉作用。

所以色觉是眼在明亮处视锥细胞的功能。

黄斑部色觉敏感度最高,远离黄斑则色觉敏感度降低,周边部视网膜几乎无色觉,这与视网膜视锥细胞的分布相一致。

解释色觉理论的学说很多,目前公认在视网膜水平上是Young-Helmholtz三原色学说,正常色觉者在视锥细胞中有感受三种波长光——长波(570nm)、中波(540nm)、短波(440nm)的感光色素,即对应为红、绿、蓝三原色。

每一种感光色素主要对一种原色光发生兴奋,而对其余两种原色仅发生程度不等的较弱反应。

例如在红色的作用下,感红色光色素发生兴奋,感绿色光色素有弱的兴奋,感蓝色光色素兴奋更弱,因此构成色彩缤纷的色觉功能。

如果视锥细胞中缺少某一种感光色素,则发生色觉障碍。

一、视力

视力,即视锐度(visualacuity),主要反映黄斑区的视功能。

可分为远、近视力,后者为阅读视力。

临床诊断及视残等级一般是以矫正视力为标准,矫正视力即验光试镜后的视力。

眼病流调中采用日常视力的指标,即日常生活中经常佩戴或不佩戴眼镜的视力,它反映的是受试者对视力的需求程度。

视力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及生活能力,临床上≥1.0的视力为正常视力,发达国家将视力<0.5称为视力损伤(visualimpairment),作为能否驾车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规定,一个人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时为盲(blindness),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3、但≥0.05时为低视力(lowvision)。

1.视力的表示方法视力计算公式为V=d/D,V为视力,d为实际看见某试标的距离,D为正常眼应当能看见该试标的距离。

我国一般采用小数表示法。

如国际标准视力表上1.0及0.1行试标分别为5m及50m处检测1’角的试标。

如果在5m处才能看清50m处的试标,代入上述公式,其视力=5m/50m=0.1。

二、视野

视野(visualfield)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uptime,BUT):

通过裂隙灯钴蓝色滤光片观察,在球结膜颞下方滴2%荧光素钠一滴,嘱患者眨眼数次使荧光素均匀分布在角膜上以后,再睁眼凝视前方,不得眨眼,检查者从患者睁眼时起立即持续观察患者角膜,同时开始计时,直到角膜上出现第一个黑斑(泪膜缺损)时为止,如短于10s则表明泪膜不稳定。

3.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afferentpupillarydefect,RAPD)亦称Marcus-Gunn瞳孔(图3-9)譬如左眼传入性瞳孔障碍时,用手电筒照射右(健)眼时,双眼瞳孔缩小,患眼瞳孔由于间接反射而缩小;随后移动手电筒照在左(患)眼上,双眼瞳孔不缩小,因左眼传入性瞳孔障碍;以1秒间隔交替照射双眼,健眼瞳孔缩小,患眼瞳孔扩大。

这种体征特别有助于诊断单眼的球后视神经炎等眼病。

第四章眼睑病

第二节眼睑炎症

睑腺炎(hordeolum)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

如果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Zeis腺)或变态汗腺(Moll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以往称为麦粒肿。

如果是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

【病因】大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而引起。

【临床表现】患处呈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的典型表现。

疼痛通常与水肿程度呈正比。

①外睑腺炎的炎症反应主要位于睫毛根部的睑缘处,开始时红肿范围较弥散,触诊时可发现明显压痛的硬结;疼痛剧烈;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

如果外睑腺炎临近外眦角时,疼痛特别明显,还可引起反应性球结膜水肿。

②内睑腺炎被局限于睑板腺内,肿胀比较局限;疼痛明显;病变处有硬结,触之压痛;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图4-1)。

睑腺炎发生2~3d后,可形成黄色脓点。

外睑腺炎向皮肤方向发展,局部皮肤出现脓点,硬结软化,可自行破溃。

内睑腺炎常于睑结膜面形成黄色脓点,向结膜囊内破溃,少数患者可向皮肤面破溃。

睑腺炎破溃后炎症明显减轻,1~2d逐渐消退。

多数在一周左右痊愈。

亦可不经穿刺排脓,而自行吸收消退。

在儿童、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体弱、抵抗力差的患者中,若致病菌毒性强烈,睑腺炎可在眼睑皮下组织扩散,发展为眼睑蜂窝织炎。

此时整个眼睑红肿,可波及同侧面部。

眼睑不能睁开,触之坚硬,压痛明显,球结膜反应性水肿剧烈,可暴露于睑裂之外,可伴有发热、寒颤、头痛等全身症状。

如不及时处理,有时可能引起败血症或海绵窦血栓形成而危及生命。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眼睑的改变,容易做出诊断。

很少需要进行细菌培养来确定致病细菌。

【治疗】①早期睑腺炎应给予局部热敷,每次10~15min,每日3~4次,以便促进眼睑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消退。

每日滴用抗生素滴眼液4~6次,反复发作及伴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以便控制感染。

②当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

外睑腺炎的切口应在皮肤面,切口与睑缘平行,使其与眼睑皮纹相一致,以尽量减少瘢痕。

如果脓肿较大,应当放置引流条。

内睑腺炎的切口常在睑结膜面,切口与睑缘垂直,以免过多伤及睑板腺管。

③当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更不能挤压排脓,否则会使感染扩散,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脓毒血栓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尽早全身使用足量的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并对脓液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或药敏实验,以选择更敏感的抗生素。

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眼眶与颅内扩散和败血症的症状,进行适当处理。

二、睑板腺囊肿

睑板腺囊肿(chalazion)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往称为霰粒肿。

它有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在病理形态上类似结核结节,但不形成干酪样坏死。

【病因】

可能由于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而致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年人,可能与其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关。

一般发生于上睑,也可以上、下眼睑或双眼同时发生单个或多个,亦常见有反复发作者。

病程进展缓慢。

表现为眼睑皮下圆形肿块,大小不一。

小的囊肿经仔细触摸才能发现。

较大者可使皮肤隆起,但与皮肤无粘连。

大的肿块可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而使视力下降。

与肿块对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的病灶。

一般无疼痛,肿块也无明显压痛。

一些患者开始时可有轻度炎症表现和触痛,但没有睑腺炎的急性炎症表现。

小的囊肿可以自行吸收。

但多数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质地变软。

也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在睑结膜面形成肉芽肿或在皮下形成暗紫红色的肉芽组织。

睑板腺囊肿如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与内睑腺炎相同。

【诊断】

根据患者无明显疼痛、眼睑硬结,可以诊断。

对于复发性或老年人的睑板腺囊肿,应将切除物进行病理检查,以除外睑板腺癌。

当睑板腺囊肿继发感染时临床表现与内睑腺炎完全一样,鉴别要点是,在发生内睑腺炎以前存在无痛性包块为睑板腺囊肿继发感染。

【治疗】①小而无症状的睑板腺囊肿无须治疗,待其自行吸收。

②大者可通过热敷,或向囊肿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促其吸收。

③如不能消退,应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

手术时用睑板腺囊肿夹子夹住翻转的眼睑,使囊肿位于夹子的环圈内,用尖刀切开囊肿,切口与睑缘垂直,用小锐匙将囊肿内容物刮除干净,剪除分离后的囊壁以防复发。

第六章眼表疾病

一、眼表疾病的概念

Nelson1980年提出眼表疾病(ocularsurfacedisease,OSD)的概念,泛指损害角结膜眼表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疾病。

由于眼表是一整体概念,由于眼表是一整体概念,参与维持眼表正常的所有因素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调节着眼表细胞的更新和泪膜的代谢。

而且,眼表上皮与泪膜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影响。

因此眼表疾病与泪液疾病应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概括为眼表泪液疾病(ocularsurface

andteardiseases)。

一般来说,眼表泪液疾病包括所有的浅层角膜病、结膜病及外眼疾病,也包括影响泪膜的泪腺及泪道疾病。

第三节干眼

角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sicca)又称干眼(dryeye),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泪膜的相关检查】

3、泪液分泌实验

Schirmer试验(Schirmertest)最为常用,正常值为10~15mm/5min,<10mm/5min为低分泌,反复多次检查泪液分泌量<5mm/5min提示为干眼。

4、泪膜稳定性检查

泪膜破裂时间(BUT)最为常用,方法是在结膜囊内滴入荧光素钠溶液,被检者瞬目几次后平视前方,测量者在裂隙灯的钴蓝光下用宽裂隙光带观察,从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即干燥斑的时间,为泪膜破裂时间(图6-3)。

正常值为10~45s,<10s为泪膜不稳定。

此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干眼初筛,检查结果受年龄、种族、睑裂大小、温度、湿度影响。

5、眼表上皮活性染色

(1)荧光素染色

荧光素钠溶液滴于结膜囊内,抗生素或生理盐水冲洗后,裂隙灯钴篮光下观察,阳性代表角膜上皮缺损,提示角膜上皮细胞层的完整性被破坏(图6-4)。

泪膜与上皮微绒毛之间的联系被破坏,即使泪液分泌量正常,此时在角膜表面也难以形成稳定的泪膜。

必须注意的是干眼最早出现眼表上皮点状染色是发生于结膜,而不是角膜。

【临床表现】干眼病最常见症状是眼疲劳、异物感、干涩感、烧灼感、眼胀感、眼痛、畏光、眼红等。

干眼的体征包括球结膜血管扩张、球结膜失去光泽,增厚水肿、皱褶,泪河变窄或中断、有时在下穹窿见微黄色粘丝状分泌物,睑裂区角膜上皮不同程度点状脱落。

第七章结膜病

结膜(conjunctiva)是由眼睑缘间部末端开始,覆盖于眼睑后和眼球前的一层半透明粘膜组织,由球结膜、睑结膜和穹隆部结膜三部分构成,睑结膜与睑板结合紧密,角结膜缘外的球结膜和穹隆部结膜则与眼球结合疏松。

四、结膜炎的常见体征

(一)结膜充血

(二)结膜分泌物

(三)乳头增生

(四)滤泡形成

(五)真膜和伪膜

(六)球结膜水肿

(七)结膜下出血

(八)结膜肉芽肿

(九)结膜瘢痕

(十)假性上睑下垂

(十一)耳前淋巴结肿大

五、结膜炎的常用诊断方法

(二)病原学检查

为了病因诊断和正确治疗,有时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

结膜分泌物涂片可帮助诊断有无细菌感染,例如淋球菌引起的结膜感染,在结膜上皮和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内可以找到成双排列的淋球菌。

必要时可做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

如无菌生长,则应考虑衣原体或病毒可能性,需做分离鉴定。

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因其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且耗时长而临床上不常进行。

另外,还可应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测定、多聚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

检查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血清抗体的效价也有助于诊断病毒性结膜炎,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性结膜炎,其急性期的外周血中血清抗体滴度可升高四倍甚至更多。

(三)细胞学检查

不同类型的结膜炎,其细胞反应也不相同,结膜分泌物涂片检查Gram染色(鉴别细菌种属),Giemsa染色(分辨细胞形态、类型)有助于临床诊断。

结膜刮片的取材部位应选择在炎症最明显的区域,以提高检出率,如果病变波及睑结膜,则上睑结膜是理想的进行结膜刮片取材的部位。

细菌性结膜炎涂片多形核白细胞占多数。

病毒性结膜炎则是单核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占多数。

伪膜形成(流行性角结膜炎)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结膜坏死。

衣原体结膜炎涂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各占一半。

过敏性结膜炎活检标本中见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但结膜涂片中数量很少。

春季结膜炎上皮细胞中见大量嗜酸性颗粒。

春季结膜炎、遗传性过敏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泪液中可以检出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蛋白产物。

各种类型的结膜炎基质中都有浆细胞浸润,通常它们不能通过上皮细胞层,如果上皮层坏死,浆细胞才能到达结膜表面被检出,例如沙眼滤泡破裂后,结膜分泌物涂片和刮片检出浆细胞阳性。

结膜刮片找到包涵体也有助于沙眼确诊

六、结膜炎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

急性期忌包扎患眼。

1.眼药水滴眼:

治疗结膜炎最基本的给药途径。

对于微生物性结膜炎,应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或/和抗病毒眼药水。

必要时可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

重症患者在未行药物敏感实验前可用几种混合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急性期应频繁点用眼药水,每1~2小时一次。

病情好转后可减少滴眼次数。

2.眼药膏涂眼:

眼膏在结膜囊停留的时间较长,宜睡前使用,可发挥持续的治疗作用。

3.冲洗结膜囊:

当结膜囊分泌物较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液(生理眼水或3%硼酸水)冲洗,每天1~2次,以清除结膜囊内的分泌物。

冲洗液勿流入健眼,引起交叉感染。

4.全身治疗:

严重的结膜炎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了局部用药外还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acuteorsubacuteconjunctivitis)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染性强多见于春秋季节,可散发感染,也可流行于学校、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

发病急,潜伏期1~3天,两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

发病3~4天时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病程多少于3周。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

病原体可随季节变化,有研究显示冬季主要是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性结膜炎则多见于春夏时期。

第三节衣原体性结膜炎

沙眼(tro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

最早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称之为Arlt线,渐成网状,以后全部变成白色平滑的瘢痕。

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临床上称为Herbet小凹。

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图7-5)。

我国在1979年也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分期方法。

即:

Ⅰ期(进行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隆结膜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

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完全瘢痕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一、春季角结膜炎

睑结膜型的特点是睑结膜呈粉红色,上睑结膜巨大乳头呈铺路石样排列。

第八章角膜病

第一节概述

角膜(cornea)从前到后角膜可分为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等五层结构,上皮层表面还覆盖有一层泪膜。

第二节角膜炎症

【病理】角膜炎的病因虽然不一,但其病理变化过程通常均有共同的特性,可以分为浸润期、溃疡期、溃疡消退期和愈合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浸润期。

致病因子侵袭角膜,引起角膜缘血管网的充血,炎性渗出液及炎症细胞随即侵入病变区,产生的酶和毒素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