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9408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总9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

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

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习:

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

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提出问题: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

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

最后布置作业。

(在板书方面:

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一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密切相联系的。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学生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然处在记忆的层次。

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具体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

  

(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设计实验,经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领略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与同学讨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教学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

一个小磁铁掉进装满水的塑料盆里,用什么办法可以不碰到水而把小磁铁捞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学生举出相互作用的例子。

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提问: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可能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勤于猜想,善于猜想。

  2.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

演示三个实验:

皮鞋刷与皮鞋刷摩擦、磁铁与铁块相互吸引、带同种电荷的小球相互排斥。

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性质相同的一对力。

接着学生设计实验,得出“两个力的作用线始终在同一直线上”的结论。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学生是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

学生分组,操作弹簧测力计互拉实验。

学生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结论;接着参照课本演示力传感器实验;再设疑问:

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它们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会相等吗?

演示浮力和浮力的反作用力实验。

最后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

弹簧互拉实验是学生必做实验;力传感器又能显示任意时刻两力大小关系;浮力与浮力反作用力的实验把学生易忽视的力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加深学生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4.例题分析,讲练结合。

  

(1)人在行走过程中,人与地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哪几对人受到的力是这些力中的哪几个地球受到的力又是哪几个

  

(2)一个铁环静止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示数是4N,求铁环所受的重力;写出求解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及时应用知识。

  5.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a、小风扇变轻实验。

在电风扇不工作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电风扇工作时,观察示数有何变化。

并解释这一现象。

  思考:

1.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一实验,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吗为什么

  2.直升飞机升空的原理。

  b、小童车“吹飞”粉笔灰实验。

将小童车驱动轮架空,使后轮漫漫接触铺有粉笔灰平台上,在后轮接触粉笔灰的瞬间,粉笔灰向后飞出。

  思考:

1.如果小童车接触的是地面,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2.汽车前进原理。

  设计意图:

实验简单易做,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并且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与作业

  以问答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哪些性质?

  2、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解决新课引入时遗留的问题。

  作业:

课本中“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

  六、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

  4.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数学表达式:

  七、设计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三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来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进而达到知识的建构。

为了直观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我再设计了两个实验。

整个设计中实验较多却不重复,且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